1. 軟體工程有哪些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F1第一階段軟體工程,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NMX-eXOtRYFpfcsaYpv3Vw
計劃階段----開發階段----維護階段
計劃階段: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
開發階段: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
維護階段:運行與維護
2. .軟體生命周期分為哪幾個階段簡要說明各階段的主要任務
軟體生命周期分為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開發階段、維護這5個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如下。
1、問題定義
要求系統分析員與用戶進行交流,弄清「用戶需要計算機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提出關於「系統目標與范圍的說明」,提交用戶審查和確認。
2、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在於把待開發的系統的目標以明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另一方面從經濟、技術、法律等多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3、需求分析
弄清用戶對軟體系統的全部需求,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和初步的用戶手冊,提交評審。
4、開發階段
開發階段由四個階段組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測試
五、維護
維護包括四個方面:
(1)改正性維護:在軟體交付使用後,由於開發測試時的不徹底、不完全、必然會有一部分隱藏的錯誤被帶到運行階段,這些隱藏的錯誤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環境下就會暴露。
(2)適應性維護:是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修改軟體的活動。
(3)完善性維護:是根據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設性意見而進行的維護活動。
(4)預防性維護: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軟體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並為以後的改進奠定基礎。
(2)軟體生存周期各階段的文件編制擴展閱讀:
軟體常見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首先由Royce提出。該模型由於酷似瀑布聞名。在該模型中,首先確定需求,並接受客戶和SQA小組的驗證。然後擬定規格說明,同樣通過驗證後,進入計劃階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一個階段的文檔已經編制好並獲得SQA小組的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瀑布模型通過強制性的要求提供規約文檔來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實際上往往難以辦到,因為整個的模型幾乎都是以文檔驅動的,這對於非專業的用戶來說是難以閱讀和理解的。
2、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RUP推薦的周期模型,也是我們在這個系列文章討論的基礎。在RUP中,迭代被定義為:迭代包括產生產品發布(穩定、可執行的產品版本)的全部開發活動和要使用該發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圍元素。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開發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經過所有工作流程的過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設計工作流程、實施工作流程和測試工作流程。實質上,它類似小型的瀑布式項目。RUP認為,所有的階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細分為迭代。
3、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在功能上等價於產品的一個子集。瀑布模型的缺點就在於不夠直觀,快速原型法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根據客戶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用戶最迫切需要,完成一個可以演示的產品。這個產品只是實現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
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用戶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對計算機沒有絲毫概念的用戶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懸河,有些觀點讓你都覺得非常的吃驚。在得到用戶的需求之後,原型將被拋棄。
因為原型開發的速度很快,設計方面是幾乎沒有考慮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話,在隨後的開發中會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至於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種叫做增量模型是這么做的,但這種模型並不為大家所接受的。
3. 什麼是軟體的生命周期軟體生命周期分哪幾個階段
軟體的生命周期是指軟體的產生直到報廢或停止使用的生命周期。
具體分為以下階段:
一、問題定義:要求系統分析員與用戶進行交流,弄清「用戶需要計算機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提出關於「系統目標與范圍的說明」,提交用戶審查和確認。
二、可行性研究:一方面在於把待開發的系統的目標以明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另一方面從經濟、技術、法律等多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三、需求分析:弄清用戶對軟體系統的全部需求,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和初步的用戶手冊,提交評審。
四、開發階段:開發階段由四個階段組成:
1、概要設計。
2、詳細設計。
3、實現:根據選定的程序設計語言完成源程序的編碼。
4、測試。
五、維護:維護包括四個方面:
1、改正性維護:在軟體交付使用後,由於開發測試時的不徹底、不完全、必然會有一部分隱藏的錯誤被帶到運行階段,這些隱藏的錯誤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環境下就會暴露。
2、適應性維護:是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修改軟體的活動。
3、完善性維護:是根據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設性意見而進行的維護活動。
4、預防性維護: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軟體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並為以後的改進奠定基礎。
4. 瀑布模型將軟體生命周期分為哪幾個階段
瀑布模型:只有當一個階段的文檔已經編制好並獲得SQA小組的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這樣,瀑布模型通過強制性的要求提供規約文檔來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實際上往往難以辦到,因為整個的模型幾乎都是以文檔驅動的,這對於非專業的用戶來說是難以閱讀和理解的。
然而輕易拋棄瀑布模型的觀點也是非常錯誤的,瀑布模型還是所有軟體開發模型的基礎,體現了軟體開發的本質過程。
(4)軟體生存周期各階段的文件編制擴展閱讀
瀑布模型有以下優點
1、為項目提供了按階段劃分的檢查點。
2、當前一階段完成後,您只需要去關注後續階段。
3、可在迭代模型中應用瀑布模型。增量迭代應用於瀑布模型。迭代1解決最大的問題。每次迭代產生一個可運行的版本,同時增加更多的功能。每次迭代必須經過質量和集成測試。
4、它提供了一個模板,這個模板使得分析、設計、編碼、測試和支持的方法可以在該模板下有一個共同的指導。
5. 軟體生命周期,常說是三個時期八個階段,請問這三個時期的八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軟體計劃與可行性研究階段、需求分析階段、軟體設計階段、軟體編碼階段、軟體測試階段和軟體運行與維護階段。
1、軟體計劃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此階段是軟體開發方與需求方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體的開發目標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階段:在確定軟體開發可行的情況下,對軟體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分析。需求分析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也是在整個軟體開發過程中不斷變化和深入的階段,能夠為整個軟體開發項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軟體常見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首先由Royce提出。該模型由於酷似瀑布聞名。在該模型中,首先確定需求,並接受客戶和SQA小組的驗證。
然後擬定規格說明,同樣通過驗證後,進入計劃階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一個階段的文檔已經編制好並獲得SQA小組的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2、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RUP推薦的周期模型,也是我們在這個系列文章討論的基礎。在RUP中,迭代被定義為:迭代包括產生產品發布(穩定、可執行的產品版本)的全部開發活動和要使用該發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圍元素。
6. 軟體開發的生命周期
同任何事物一樣,一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等階段,一般稱為軟體生存周期(軟體生命周期)。把整個軟體生存周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復雜和管理復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存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與開發項計劃、需求分析、設計(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維護等活動,可以將這些活動以適當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階段去完成。
軟體生命周期(SDLC,軟體生存周期)是軟體的產生直到報廢的生命周期,周期內有問題定義、可行性分析、總體描述、系統設計、編碼、調試和測試、驗收與運行、維護升級到廢棄等階段,這種按時間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軟體工程中的一種思想原則,即按部就班、逐步推進,每個階段都要有定義、工作、審查、形成文檔以供交流或備查,以提高軟體的質量。但隨著新的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和技術的成熟,軟體生命周期設計方法的指導意義正在逐步減少。
軟體生命周期(SDLC)的六個階段
1、問題的定義及規劃
此階段是軟體開發方與需求方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體的開發目標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確定軟體開發可行的情況下,對軟體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分析。需求分析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做得好,將為整個軟體開發項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同樣需求也是在整個軟體開發過程中不斷變化和深入的,因此我們必須制定需求變更計劃來應付這種變化,以保護整個項目的順利進行。
3、軟體設計
此階段主要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對整個軟體系統進行設計,如系統框架設計,資料庫設計等等。軟體設計一般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好的軟體設計將為軟體程序編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4、程序編碼
此階段是將軟體設計的結果轉換成計算機可運行的程序代碼。在程序編碼中必須要制定統一,符合標準的編寫規范。以保證程序的可讀性,易維護性,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
5、軟體測試
在軟體設計完成後要經過嚴密的測試,以發現軟體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糾正。整個測試過程分單元測試、組裝測試以及系統測試三個階段進行。測試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兩種。在測試過程中需要建立詳細的測試計劃並嚴格按照測試計劃進行測試,以減少測試的隨意性。
6、運行維護
軟體維護是軟體生命周期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在軟體開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軟體不能繼續適應用戶的要求。要延續軟體的使用壽命,就必須對軟體進行維護。軟體的維護包括糾錯性維護和改進性維護兩個方面。
7. 可將軟體生存周期劃分為哪3個過程和哪9個階段。
可將軟體生存周期劃分為:
(1)3個過程是:軟體定義過程、軟體開發過程、軟體使用與維護過程。
(2)9個階段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組裝測試、驗收測試、使用與維護、退役。
(7)軟體生存周期各階段的文件編制擴展閱讀
軟體生存周期常見的有:瀑布模型、V模型、敏捷開發模型。
1、瀑布模型
將軟體生存周期的各項活動規定為按固定順序而連接的若干階段工作,包括問題定義及規劃、需求分析、軟體設計、程序編碼、軟體測試和運行維護等六個基本活動,並且規定了他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形如瀑布流水,逐級下落,具有順序性和依賴性,最終得到軟體產品。
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蓋或者發現了問題,那麼最好 「返回」上一個階段並進行適當的修改,項目開發進程從一個階段「流動」到下一個階段,這也是瀑布模型名稱的由來。
2、V模型
通過開發和測試同時進行的方式來縮短開發周期,提高開發效率。其形狀像一個字母A,故稱為V模型。傳統軟體開發模型,一般適用於一些傳統信息系統應用的開發。
3、敏捷開發模型
以用戶需求進化為核心(強調溝通、弱化文檔)、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強調以人為本,專注於交付對客戶有價值的軟體,是一個用於開發和維持復雜產品的框架。
8. 軟體生命周期劃分成哪些階段
軟體計劃與可行性研究階段、需求分析階段、軟體設計階段、軟體編碼階段、軟體測試階段和軟體運行與維護階段。
1、軟體計劃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此階段是軟體開發方與需求方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體的開發目標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階段:在確定軟體開發可行的情況下,對軟體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分析。需求分析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也是在整個軟體開發過程中不斷變化和深入的階段,能夠為整個軟體開發項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軟體設計階段(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主要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對整個軟體系統進行設計,如系統框架設計,資料庫設計等等。
4、軟體編碼階段:是將軟體設計的結果轉換成計算機可運行的程序代碼。在程序編碼中必須要制定統一,符合標準的編寫規范。以保證程序的可讀性,易維護性,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
5、軟體測試階段:在軟體設計完成後要經過嚴密的測試,以發現軟體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糾正。
6、軟體運行和維護階段:是軟體生命周期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包括糾錯性維護和改進性維護兩個方面。
早期的軟體生命周期往往是說「軟體從計劃、需求開始,經歷分析設計、實現、部署、維護,直到最後逐漸消亡的」。
這是受到了第一個軟體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影響,上述語句實質上簡要的描述了瀑布型生命周期。
軟體生命周期不再只考慮瀑布型生命周期,另外常見的軟體生命周期模型有原型模型、螺旋模型、迭代模型。所以軟體生命周期說明應當不再包括瀑布型生命周期中的典型階段。
因此,對軟體生命周期及軟體生命周期模型採用如下定義:
1、軟體生命周期是指軟體的產生直到成熟的全部過程。
2、軟體生命周期模型是指人們為開發更好的軟體而歸納總結的軟體生命周期的典型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