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浚縣作文一一家鄉的大運河
作文:浚縣一一家鄉的大運河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浚縣也有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
② 浚縣浦發銀行在哪裡
下載地圖,
輸入「」 浚縣」,
搜周邊,點銀行
就可以查詢到
浦發銀行在哪裡
③ 浚縣的公司法人變更流程和需要的材料是什麼
浚縣公司法人變更的流程和材料如下:
一、公司變更法人需要什麼材料?
1.營業執照:
(1)公司變更申請表(蓋章簽名)
(2)股東會決議(蓋章簽名)
(3)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蓋章簽名)
(4)營業執照正/副本
(5)新舊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加蓋公章
(6)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2.代碼:
(1)代碼證正副本
(2)組織機構代碼申請表(蓋章)
(3)法人身份證復印件(蓋章)
(4)營業執照副本(蓋章)
3.國稅:
(1)國稅證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章程(或章程修正)
(7)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8)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9)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4.地稅:
(1)地稅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
(7)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8)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二、企業法人變更的流程
1.整理需要變更的信息,並在工商局網上登記界面記性初審提交,3-5個工作日審核通過;
2.下載並列印審核通過的材料,進行相關的填寫;
3.打電話到工商局預約遞交材料的時間(目前北京市轄區基本都是電話預約交件時間);
4.按照預約的時間到工商局遞交企業法人變更的材料;
5.等待5個工作日領取新的營業執照;
6.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7.辦理稅務登記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8.辦理銀行開戶許可證企業法人變更。
④ 浚縣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約前1萬年—約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約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東地帶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賚店、劉寨、前公堂、北紙坊、衛李庄、前草店等地發現仰韶文化遺存。�
父系氏族時期(約前4000年)先民開發火龍崗東、西兩側沃土,從事原始農牧業。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兒章、大碾、亮馬台等地發現龍山文化遺存。� 五帝末期(約前二十二世紀末)部落間商品交換活動具一定規模。《屍子》載:舜「頓丘(今屯子鄉蔣村附近)買貴,於是販於頓丘;傳虛賣賤,於是債於傳虛。」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稱黎,屬畿內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為邶、鄘、衛三國,浚地屬邶、衛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晉國築頓丘城(今屯子鄉蔣村附近)。�
戰國�(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晉在大伾山北設邑,稱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
西漢�(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陽縣,屬魏郡。縣治在大伾山東北。此為浚地設縣之始。�
東漢�(25—220年)
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
是年光武帝於黎陽縣設黎陽營,並以謁者監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
建安六年(201年)袁紹進軍黎陽。�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陽。�
五月,袁紹卒,長子袁譚自稱車騎將軍,屯兵黎陽。�
秋,曹軍渡河攻譚,袁尚出兵助譚,曹、袁兩軍在黎陽激戰。袁譚兵敗,退守鄴城。操留賈詡守黎陽。�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
西晉�(265—316年)
咸寧四年(278年)九月蝗災。�
咸寧五年(279年)六月雹災。�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沒,房舍多被沖毀,人有被淹死者。�
東晉�(317—420年)
約在大興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後趙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圖澄之言,在大伾山東麓依崖鑿大石佛一軀,高22.7米余,以鎮黃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堅率軍攻鄴城,擒燕主慕容?後返長安至枋頭,宴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頭城為永昌縣(亦名昌水縣,北魏曾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間(477—499年)於大伾山東麓建大山寺(今天寧寺),置高閣遮護大石佛。�
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編戶11980,人50457口,屬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於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6縣。後郡治移至枋頭城(今前枋城)。�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州治在枋頭城,後遷至汲縣。�
隋�(581—618年)
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臨河二縣。於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
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七月李密受東都楊侗之封,放棄與王世充之爭,悉力以對付化及。化及攻倉城屢敗,密偽與和,以痹其眾。化及識計後,大怒,與密大戰於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糧盡,部下多叛逃,乃敗走魏郡。密還鞏洛,留徐世盇守黎陽。�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勸降信後,派人到長安請降。高祖李淵准魏徵奏議,於黎陽設黎州總管府,轄四州(殷、衛、澶、洹)、八縣(黎陽、臨河、內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委徐世盇為黎州總管,封上柱國,萊國公,賜姓李。�
貞觀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改屬衛州。�
是年在浮丘山巔始鑿石窟造像。此後,開耀、永淳、如意等年間又有續雕,窟內雕佛像990餘個,後人稱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於黎陽置通利軍,屬河北道。軍中設「宣毅」、「威武」、「靜戎駑手」、「清塞」、「保節」、「廣濟」、「裝發」、「安勝」等軍,戍守黎陽津,以抵禦契丹南攻。後通利軍改為安利軍、平川軍、浚川軍。�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巔,屬河北路。�
金�(1115—1234年)
皇統八年(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巔。�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黃河大決,河道南徙數十里。自此,黃河在浚州境內斷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屬中書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攻破浚州城,殺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搗毀府衙,火燒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閣。
� 至正年間(1341—1368年)東張庄村民恨官府謁祭子貢墓之擾,夜平子貢墓,砸其碑,移子貢石像於大伾山腳下墓冢處。之後,地方官誤祭假冢達二百餘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滿五千,改浚州為浚縣,編戶50里,屬北直隸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遷太原、平陽、洪洞、蒲、絳等地民眾來浚。之後,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樂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縣遷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
嘉靖三年(1524年)從南京天寧寺移南藏經6053卷於大伾山寺。後因此改大伾山寺為天寧寺。�
清�(1644—1911年)
順治初(1646年前後)行綠營兵制,於浚縣設汛,置把總1員、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鳥槍守兵16名、字識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撫田文鏡奏請以河南省磁州換直隸省內黃、浚縣、滑縣以利漕運事獲准,浚縣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軍擁入縣城,大肆燒殺淫掠。從早至晚,殺害男女老幼4500餘口,焚燒房屋1000餘間,毀壞搶掠各種財物無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參之任代理縣長,隸屬平原省安陽專署。全縣有503個行政村(602個自然村),劃為8個區。�
1949年內黃縣五區(今善堂)劃歸浚縣,為第七區。�
1950年八區道口鎮、軍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劃歸滑縣。縣政府於衛賢周圍設新八區,區政府駐衛賢集。
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
1953年崔馬湖、前屯、張徐庄、王渡、雙鵝頭5個區辦農場劃歸縣農業試驗場,改名地方國營浚縣農場。�
1954年調整基層行政機構,改9個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區下設88個鄉政府。�
1955年撤銷一、三、八、九區,88個鄉(鎮)合並為55個鄉(鎮)。延津縣兩個鄉(14個自然村)劃歸浚縣。全縣轄5個區,57個鄉(鎮),617個自然村。
1957年調整行政區劃:保留新鎮區,其餘4個區撤銷。將57個鄉(鎮)合並為19個鄉(鎮)。11月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浚縣劃歸新鄉行署。�
1958年將原鄉、鎮改為10個人民公社。 �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個縣級博物館——浚縣博物館在浮丘山碧霞宮建立。�
1979年4月8日聯邦德國德中友好協會訪華團一行24人來浚縣游覽大伾山。這是浚縣首次接待外賓。 �
1981年11月新華影院破土興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開辟浚縣大伾山風景旅遊區。10月撤銷安陽地區,浚縣歸屬安陽市。�
1986年國務院批復省政府,將浚縣由安陽市劃歸鶴壁市管轄。
1987年經省政府批准,浚縣大伾山風景區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4年1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37個),浚縣名列其中。
⑤ 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你了解多少?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 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麵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於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後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後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 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葯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 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准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閼伯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並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後,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南陽過大年·「 送燈」習俗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鹹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之後,味道極佳,臘肉鱔片,臘肉燉蘿卜……
⑥ 河南浚縣王月
樓上的說的8錯,應是王越
傳說<滿江紅>的真正作者其實是他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鄉崗坡村人。
少時儀表奇邁,穎悟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補縣學生。
景泰元年(1450年)鄉試中第三名,會試中第三十三名。
二年登進士第,授監察御史。
三年,出按浙江,警懾貪污,激濁揚清,議論英發,見事風生,眾皆佩服。翌年,父卒,返原籍服喪。
天順元年(1457年),起掌諸道章奏。四年,超擢山東按察使,深得憲體。
七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力修廢政,整飭邊務,深得信賴。
成化元年(1465年),母卒,奔喪還家。
三年,署都察院事。
六年,赴延綏御敵有功轉左,又以黃草梁功升右都御史。
八年,於河套破敵大捷,斬二百八十,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級,提督十二團營。
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
十六年,出大同御敵,於威寧海克捷,斬敵四百,封威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
十七年,出寧夏西征,佩將軍印,任總兵官,初鎮大同,移鎮延綏,戰功卓著,加太子太傅,增祿四百石,總制寧夏、甘肅軍事,提督團營。
十八年,受汪直牽連,奪封除名,謫居湖廣安陸。
弘治元年(1488年),上疏陳冤,請許還鄉,未准。
七年,再上疏陳冤,廷議功過,復官左都御史。
十年冬,甘肅邊塞有警,廷擬復設總制官,先後舉七人皆不稱職,經吏部尚書屠?薦舉,王越就任,加太子太保,總制寧、甘、涼軍務兼巡撫並經略哈密。
翌年,於賀蘭山剿敵獲勝,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是年,又受李廣牽連,憂恨綿綿,病死甘州軍中。
朝廷聞訃,上為震悼,輟朝一日。贈太傅,謚號襄敏。遣進士王陽明(守仁)護送王越靈柩至浚,葬在大伾山西麓。�
王越治軍有方,具有卓越的軍事才幹。他鎮守邊關二十餘載,「雖罹挫?而志不少衰。」「久膺帥寄,歷西北諸鎮」,身經百餘戰。率軍擒斬敵數千,奪獲駝馬萬計,盔甲器物數萬,追回被搶人畜三十餘萬,出境數百里,使河套地區久無邊患,立功受獎十七八次之多。在防禦工事上,越改挑壕塹為築高牆,計千餘里,創建墩堡數十座。「改造兵甲,簡練士卒,區畫糧草」,胸有偉略。「一遇有警,身不離鞍馬,手不離弓矢,或連日不脫衣甲,或終日不得飲食,寄存亡於呼吸之間,決成敗於指揮之頃,百苦備嘗,九死不悔。」王越用兵,「知敵情偽及將士勇怯,出奇制勝,動有成算」。�
王越善用人,獎勵部下,薦舉賢才。榆林一戰,一老兵獻計而勝,越下馬拜之,遂提為千戶官。越舉薦楊守隨、侶鍾、屠滽、王浚等人,後來皆成為名臣,健將武校多出其門。王越為政廉潔,恪職盡責。「內行交際,實也卓絕,磊磊落落,家無余財」。而且「睦族敦舊,周窮恤貧,援接卑幼,如恐不及」,揚名邊陲,飲譽鄉里。�
王越出將入相,文武全才,非但「身率三軍,決勝千里」,而且博學能文,長詩善賦,戎馬疆場之餘,作詩、詞、賦、文數百篇,20多萬字,後人輯有《王襄敏公集》。資政大夫、南京刑部尚書吳洪作序,贊王越「好學不倦,�辭�藻,品格直逼盛唐」。越「文不經思慮,動數千百言,縱橫張弛不失其正。詩尤明易通暢,不事艱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然氣象雄偉,文思煥發如長虹亘天,光焰萬丈,可以追逐李杜諸人,其餘莫能及也」。
�
王越一生多坎坷,遭彈劾五六次之多,曾被削官奪職,謫居他鄉。但他「忠君愛國,壯老一致」,「賢良之舉,蔚有時名」。《明史》第一百五十六卷列傳第五十九載王越傳。
⑦ 浚縣李九梅看病咋樣
不錯的。其實現在互聯網醫療發展很快,而且相對便宜,你可以下載甘草醫生app試試,專業的中醫在線問診軟體,而且送葯到家,非常的方便,而且有國家級的名醫在線,遇到一些小毛病還可以免費提問。
⑧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風情是什麼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風情是浚縣古廟會、二月二、乞巧節、鬼節、祭灶和炒麵節。
浚縣古廟會
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先民居住歷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浚縣大佛,中國最早,北方最大。浚縣「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德國一民俗學者逛過廟會後稱浚縣廟會為「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浚縣古廟會」和「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乞巧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鬼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炒麵節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⑨ 浚縣國土資源局
浚縣商代稱黎,西漢置縣,明初改稱浚縣至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境內名勝古跡300多處,國家級保護單位1處10項,省級保護單位6處14項。大伾山景區是國家4A景區、省文明景區。浚縣大石佛,全國最早、北方最大。轄1鄉8鎮,452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66.5萬人(農業人口48.5萬)。浚縣城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城區框架1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4平方公里,人口13萬,全縣小城鎮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13.9萬,城鎮化率30.7%。
張慶民 黨組書記、局長
劉福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杜金平 黨組成員、副局長
許麗捷 黨組成員、副局長
喬學民 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高華彬 副主任科員
黃書耀 副主任科員
張慶民簡介:河南省長垣縣人,1961年1月出生,漢族。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2007年9月至今,任浚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浚縣第九屆政協委員。
【機構設置】浚縣國土資源局由原浚縣土地管理局和浚縣地礦管理局於2001年11月合並組建,2002年成立局黨組,建有局黨總支部,下設四個黨支部。內設12個股室、8個二級機構、8個國土資源所和2個礦管站。
【土地資源】浚縣縣域面積95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435.8公頃,園地767.23公頃,林地2860.79公頃,草地45.7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589.91公頃,交通運輸2433.63公頃,水利及水域用地3592.13公頃,其他土地824.65公頃。浚縣耕地保有量為61524.32公頃。耕地分水澆地、旱地兩個二級類型,分別佔耕地面積的89.96%和10.04%。從耕地面積總數上看,以屯子鎮最多,城關鎮最少。各鄉鎮耕地面積分別為:城關鎮511.71公頃,黎陽鎮7953.67公頃,善堂鎮11646.07公頃,王莊鄉8532.36公頃,屯子鎮10190.49公頃,白寺鄉9698.84公頃,衛賢鎮6454.37公頃,新鎮鎮9739.26公頃,小河鎮8219.95公頃。全縣基本農田保有量為55698.20公頃,其中:城關鎮19.90公頃,黎陽鎮3915.61公頃,善堂鎮9382.30公頃,王莊鄉6340.67公頃,屯子鎮8223.22公頃,白寺鄉8207.45公頃,衛賢鎮5018.38公頃,新鎮鎮7875.13公頃,小河鎮6719.94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縣域內耕地保有量穩定在922846.8畝,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835473畝以上。加大項目的申報力度,全年申報土地綜合整治項目4個,其中,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兩個、村莊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兩個,上級下達投資計劃2350萬元。加大項目的建設力度,總投資2502萬元、總規模2.86萬畝的浚縣王莊等兩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竣工並通過驗收;總投資1502萬元、總規模1.5萬畝的新鎮、衛賢2個鎮基本農田示範區建設項目和總投資160餘萬元、總規模1187畝的黎陽鎮朱庄村土地整理項目竣工;總規模5346畝、投資600餘萬元實施的新鎮杜行、黎陽張宋庄、善堂陳村3個土地開發復墾項目竣工驗收。全年實現補充耕地5326.5畝,確保了轄區連續12年耕地佔補平衡有餘。7月15日,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總規劃師胡存智一行,在省廳廳長張啟生、市委書記郭迎光等領導的陪同下蒞臨浚縣,視察王莊鎮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情況,對浚縣的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表示肯定。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完成了全縣9個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並於2010年2月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加強規劃管理,完成了浚縣2010年3個城市批次、2個鄉鎮批次、4個城市補辦批次,共計土地3806畝,保障了產業集聚區、中鶴集團、教育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繼續健全和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全年儲備土地1059畝,切實增強了政府宏觀調控土地能力。同時,繼續嚴格按照國土資源部第11號令精神,對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實行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公開出讓,轄區內經營性用地出讓比例達100%。進一步完善土地出讓、交易機制,實施預約供地方式,擴大公開出讓信息發布范圍,提升土地市場的競爭力,全年出讓土地23宗、面積1361畝,徵收出讓金2.6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地籍管理】全年登記發證172宗,其中國有土地證書140宗、集體土地證書6宗,辦理土地抵押登記26宗,為企業解決融資1.27億元。積極做好土地評估工作,全年評估土地50餘宗。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按期完成了城鎮地籍更新調查、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等各項工作,並順利通過省廳檢查驗收。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共報批城市批次7個、鄉鎮批次2個、增減掛鉤項目批次4個,土地總面積5229畝。切實做好項目建設服務工作,成立了雙盈工業園區項目土地報批工作小組,確保土地報批手續按時上報。採取班子成員對重點項目「一對一」服務,加強與重點項目單位的聯系溝通,及時掌握項目進展動態,提升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開展「零距離」服務活動,3月,組成用地服務調研組,深入中鶴粉業、恆瑞橡塑、黎陽產業集聚區等10餘個重點項目,廣泛徵求意見和建議,幫助用地單位解決有關用地問題。同時,繼續堅持實行「白加黑、5加2」工作機制,採取專人包干服務,全程跟蹤服務等措施,做到特事特辦、快事快辦,以超常規的思維和工作精神,為企業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
【礦產資源概況】浚縣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特點是「6架山,3條河,大小32個坡,西有火龍崗,東有大沙窩」。平原面積佔82%,丘陵面積佔18%。總體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縣城處於西部正斷層和東部逆斷層中間,東南部受長垣大斷裂帶影響;縣城南有兩座島狀丘陵,縣城屬沖積平原,浚縣物阜源豐,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頁岩、型砂、鈣基膨潤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闊。衛河、淇河、共產主義渠流經縣境,水資源豐富。
【采礦權出讓】繼續做好采礦權出讓工作。全年出讓采礦權3宗,換發采礦許可證3份,采礦持證率達100%。
【地質災害防治】協助縣政府制定了《浚縣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浚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的通知》(浚政文〔2010〕29號)和《2010年浚縣地災防治方案》(浚政辦〔2010〕48號)。進一步健全了群測群防和縣、鄉、村、企業四級防治網路體系,日常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的巡查和排查,堅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和「月報告、零上報」制度,對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設立警示牌9塊,刷寫警示標語20餘條,發放地質災害宣傳冊、防災明白卡、避災明白卡200餘份;同時,充分利用「5·12減災防災日」、世界地球日進行集中宣傳,極大地提高廣大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增強避險能力,全年該縣未發生一起因地質災害引發的人員傷亡事故。加強地質環境治理,爭取白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項目,項目資金1120餘萬元。
【非煤礦產資源整合】按要求成立了浚縣非煤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領導小組,制定了《浚縣非煤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實施方案》,將企業數量由原來的55家整合為29家,順利通過了鶴壁市檢查督導。
【執法監察】2010年,協助縣政府與相關鄉鎮、有關責任單位和黎陽產業聚集區等14家單位簽訂了新型牆材企業監管目標責任書,落實了對新型牆材企業的監管責任。印發了《浚縣國土資源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型牆體材料企業用地監管的通知》,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任務和要求,對全縣29家新型牆材企業用地情況進行了摸底排查和治理整頓,組織開展了粘土磚生產反彈春季集中整治行動等,12月15日,順利通過省治理磚瓦窯聯席會議檢查驗收。
做好迎接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對2009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衛星遙感監測影像的50個圖斑,通過實地勘測、繪圖、審核,並分類匯總,違法比例為45%,問責比例為46%。通過拆除復耕以及按要求增補未提取圖斑等工作,違法比例下降到14.8%,問責比例為9.3%,11月份通過了省衛片執法驗收組的檢查驗收。強化執法巡查工作,繼續採取班子成員包鄉鎮的具體措施,不斷完善巡查預防制度,實行縣、鄉鎮、村三級網格化管理機制,建立執法巡查考核指標,實行三級預防機制等措施,強化對違法違規用地的查處,並繼續加強與法院、公安及各鄉鎮政府的配合,採取法律、行政、經濟等相結合的方法打擊各類土地違法行為,全年共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2起,其中立案22起,結案22起,結案率達100%。
繼續加大礦政巡查力度,對無證開采、超層越界開采等違法采礦行為給予堅決查處,共取締違法采礦3家,調解礦界糾紛1起,查處無證采礦3起,結案3起,結案率100%,維護了全縣礦產開發秩序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