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潭去台灣的碼頭在哪裡
平潭去台灣的碼頭在平潭縣澳前鎮客滾碼頭(海峽號),離東澳碼頭很近.如果城裡坐車,可坐平潭到東星,然後在碼頭停就可以.(目前是改道),或者打的,摩托車都很方便.
㈡ 去哪裡鑒定瓷器
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陶瓷史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文明古國歷史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樸自然節儉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奢華的唐代瓷器、精緻內斂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獨秀濃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榮華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時代特徵的民國瓷器,是歷史最耀眼的光環,這就是文物收藏價值意義所在!
由於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影響,不是傳世就是盜墓而來,古瓷能完整留傳下來十分稀少和珍貴。所以升值空間極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萬元很正常,越窯或者汝窯高古瓷器價值上千萬更不罕見,隨著中國國民越來越富足,更多投資者開始收藏瓷器,古瓷熱持續火爆。但是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也看到這點,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騙取收藏者血汗錢,令人不齒。當今古玩市場都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燒高香了,應驗了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水好深」!
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大家多學點瓷器鑒別知識,理論加實踐,打鐵需自身強,而不是人雲亦雲,被所謂的專家牽著鼻子走!我也跟隨師父下鄉收瓷(鏟地皮)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內不敢說的內幕,不法分子做舊瓷器的手法,以及怎麼去鑒別真假。
一. 化學品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如果保護得完好,不會像盜墓類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如玉,且底胎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由於節約成本賺取更大利潤,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鎮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裡就看到一個50出頭的老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塞給他一包煙套近乎,隱約間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個收150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幾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潑化學品高猛酸鉀,具體做法是在高錳酸鉀溶液,摻入少許紅糖,攪拌均勻塗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為重點,要反復塗抹。大概四十八小時後用干布擦拭乾凈。奇跡出現了,瓷身露胎處、開片和斷裂處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覺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顏色過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技巧段的師傅為數不多。一般沒熟人引薦,是不會幫陌生客戶加工的。中葯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店裡可以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葯水瓶,但是標簽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葯煮泡做舊也會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葯里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賊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你會好奇這種以假亂真的仿品,都銷到哪裡?其實樊家井一條街大部分客戶都是外省來的古玩商店老闆,他們半個月來一趟,一個小時之內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現在物流發達,有的在維信看好寶貝圖片,打款,直接發快遞。過幾天後,仿品就出現在各大古玩街!
針對這種贗品的鑒別也不難, 1、用清水將瓷器清洗干凈。使用過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擦,手指會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表面釉層,因為老瓷表面的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不規則而自然則為真品。仿品無這現象,因為人為的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都一樣。 3、老瓷有自然剝釉現象,因胎釉結合不好或時間久遠造成的,剝釉的周圍還可再剝。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 但新瓷由於剛燒制不久剝釉則是打出來的,剝釉的周圍胎釉結合處還是緊密的。 4、用小頭針撬縮釉處或破裂的氣泡,用放大鏡觀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內而外,則為真品。
二. 做土銹。主要仿出土瓷器物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最低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六個小時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最後,將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面會把泥土「吃」進瓷器,古舊瓷器就做好了。高明點的大師做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體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用刷子均勻塗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樣由下往上氫氟酸腐蝕釉刷,釉層厚的地方反復塗刷,薄處次數少點,塗刷半分至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時間過長,釉層表面腐蝕得嚴重會毫無光澤。假如太亮,可以表面塗點色拉油,會使它溫潤如玉。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於達到出土的效果。頂級大師則採用在縮釉處、露胎處以及想做土銹的地方塗少量強力膠水,撒上黃泥,黃泥採用古墓的泥土,帶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個部位放上幾枚鐵釘,撒點鹽,一個禮拜後,瓷面上的鐵銹用刀刮不掉,鹽酸也難以洗去。然後在瓷器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昆蟲,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氣泡,用尖刀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來說釉層較厚,這樣就達到做舊效果!
對這種瓷器鑒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因為釉面閃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用牛皮磨砂過的瓷器雖然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呆滯無光澤。所以只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難分別它的真偽!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後,用釉漿(石英,長石,滑石研磨加水調製成)一層一層刷上去做成釉面,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釉漿裡面有砂石等雜質,空氣含在釉面,當燒制時空氣遇熱破裂而出形成細微的泡眼,隨著歲月老化中氣泡都會產生破點。鑒定時必須上手!近觀泡眼是否是人為還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無規律可循。一定有毛邊,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則不同,那隻是一個人工做舊程序!3.用手持顯微鏡觀察老瓷釉面,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高仿瓷器,顯微鏡下會出現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注意 這小孔跟棕眼定義不一樣。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講接底就是用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瓷器。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鑒定瓷器時喜歡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點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窯瓷,然後去景德鎮進貨低廉的做舊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強力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變成無縫對接。為使釉面色澤統一看上去自然無破綻,加噴強硬度的膠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潤澤的油膜,就做成觀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瓷器釉面明顯比胎新,還要配合化學做舊才完美!
鑒定手法主要為:1.因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話,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只能細心觀察釉面和瓶裡面找出破綻。2.一件瓷器,胎、釉、形、畫上都是整體細膩自然,比如紋飾,因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紋飾上應該是大氣自然而神韻,而不是一條紋飾紋到一半突然不見,對不上,非常不協調,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是新瓷。3.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現象,明代比較明顯,有些已經形成胎紅和裂紋,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四。老釉新胎:21世紀初景德鎮陸續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方法為:在剝釉時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離,一個老師傅手法熟練的話,一天可以剝5個花瓶瓷器。然後在用燒制好無釉的胎,用強力膠水跟老釉無縫拼接。
鑒定這種瓷器方法也不少:1.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用膠水粘和會有破綻。新胎泥質都是機械研磨,比較細膩,程粉狀。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顆粒狀。新胎比較扎手。老胎有細膩的手感。2.碗,盤,碟,杯等瓷器在日常應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觸較多。在洗刷中都會行成磨蹭也會產一層自然的包漿,所以觀察瓷器整體包漿,是否出現一兩個地方無包漿現象,則鑒定為做舊品。
五,整體翻舊。這種達到以假亂真的高仿雖成本高,但是沒有深厚鑒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難發現它的破綻。傳聞景德鎮有這技術的大師,年薪都是幾百萬,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幾件瓷器,不反復做同一款瓷器。因為要答應客戶市場上不會出現兩件一摸一樣瓷器。做法很講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樂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館參考或翻閱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列印技術復原大概瓷器模樣。然後從原料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用明朝永樂時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陳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機,要腳踩泥。釉和色料都用過去的配方,裝匣缽,必須柴窯燒,也有的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這些都是按照當時永樂工匠的燒制手法,所以這些大師對古代瓷器歷史演變和工匠燒制的技術了如指掌,專研度不亞於專家。這種高超技術做出來的瓷器任憑專家有多豐富閱歷還是科學儀器都檢測不出個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賣行不在話下。
正所謂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這種高仿瓷器也要專門的鑒定手法:1. 嘉慶以前的瓷器,由於瓷土的關系,經過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慶以後包括現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質疏鬆,也有胎厚,但上手後感覺輕飄飄的。所以建議大家有空時去老城區建築工地上撿舊瓷碎片,或者購買明清青花舊瓷片觀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瑩剔透的釉水,流暢的線條,回味無窮的青花色和畫面上濃郁的生活氣息。2.看釉.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掛釉。西周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發展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加入昂貴的玉粉,後來又在玉粉的基礎上,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瓷器上釉發展到民國,每個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手感都不一樣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領悟出老瓷器的特點。看釉的另一個方法,傳世品就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也就是包漿和自然磨損。盜墓出土之類,則一定有土沁。因為入過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跡(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3.看紋。紋包括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瓷器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風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藝水準等,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不會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所以了解紋飾很重要。4.辨其聲。用手指彈器皿,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這些知識都是在本人師傅教誨下和日積夜累實踐總結而來,非常實用。當你擁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潤細媚有細紋的它能讓人彷彿置身當時古代氣氛中,這就是古瓷奧秘的地方。
㈢ 求助 怎樣鑒別柴窯瓷器 急!!!
柴窯瓷器判斷標准:第一,符合柴窯特徵: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薄如紙指釉層,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藍、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斷此瓷器不是其他窯口。第三,瓷器來歷,地下出土、宮廷藏品、世代家傳。 柴窯窯口:柴窯在河南鄭州之中牟柴窯村,新密柴窯村,管城東西大街。根據《中國台灣網》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調文物調查:東虢國和黃帝的誘惑 報道,柴窯遺址位於中牟境內,據記載為後周時所建,專為皇室燒造貢品。柴窯和鈞窯關系極為密切。相傳鈞窯原為柴窯故有工匠所組成,而且鈞窯與後周顯德時在鄭州設立的柴窯相距不遠。位於中牟境內柴窯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柴窯的真相是個很好的機會。 新密發現大規模古遺址報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隊在牛店鎮月寨村柴窯自然村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大面積的古窯址,採集了一些瓷片,確認這是一處五代至宋代的瓷窯遺址,為探索我國歷史上的柴窯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根據20世紀90年代在鄭州管城東西大街的考古發現,發掘出大量窯爐、窯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儲存,考古證實管城為柴窯遺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 一,國家館藏,清宮內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一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詠柴窯碗》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卧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詠柴窯如意瓷枕》過雨天青色,《八箋》早註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如意"的感受。據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台灣,把故宮內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二,根據清代《國學導航- 香祖筆記》 ●卷五記載,一貴人買得柴窯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價餘百金。始憶陸魯望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可謂妙於形容。 三,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現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於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鎮產品,又非定窯產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品也非景德鎮產品。 四,根據《傳記文學》2007年8期記載, 觶齋藏瓷是先生為故宮搶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寶昌,字世五,號觶齋,古玩鋪學徒出身,後為袁世凱管總務,是著名的瓷器鑒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後,藏瓷為其子女郭昭俊等數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將離重慶前,馬衡對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後可與郭家談一談,最好不要讓它散掉,將來歸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後,先生找到郭昭俊與他協商。因郭瓷不是敵偽資產,除收購外,別無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購,唯收購經費無著。先生只好去拜謁前輩朱桂辛(啟鈐)先生請示楊銅、郭瓷兩項如何辦理。正在無法進展之時,一天忽接到桂老電話,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將來桂老家,命先生趕快把辦理楊銅、郭瓷多方受阻的經過,寫成「節略」,等宋來時當面呈交。宋看過「節略」後,表示馬上由他去辦。朱氏又請最熟悉郭家情況的中南銀行經理張重威從中協調。1946年2月24日,觶齋藏瓷由宋批准出資收購,從郭家運到故宮,存入延禧宮庫房。這批郭氏藏瓷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幾乎囊括了中國陶瓷史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還有故宮藏品中罕見的乾隆粉彩仿古銅彩犧耳尊。瓷器共計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後周柴窯瓶一件、唐昌南窯宮碗一件、唐邢窯三件、宋景德鎮窯十件、宋鈞窯九件、宋東窯八件、宋汝窯四件、宋官窯三件、南宋官窯四件、宋龍泉窯八件、宋哥窯六件、宋定窯十一件、宋建安窯三件、宋建陽窯五件、宋河南窯一件、宋磁州窯一件、南宋吉州窯九件、南宋廣窯五件、金宿州窯三件、元臨川窯二件、元樞府窯五件、元景德鎮窯一件、元鈞窯天青窯二件、元龍泉窯二件、明鈞窯三件、明景德鎮窯十一件、明處州窯一件、明德化窯五件、明洪武窯二件、明永樂窯九件、明宣德窯二十七件、明廠官窯八件、明成化窯二十九件、明弘治窯二件、明正德窯九件、明嘉靖窯五件、明隆慶窯一件、明萬曆窯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大量瓷器。 五,根據《大河網—河南日報》一文網友呼籲拯救柴瓷報道,炎黃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楊帶到大河網視頻直播間的兩件五代青瓷。嘉賓張楊談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雖然在唐和宋之間,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顯的區別,特別是碗類。第二,一定得是在鄭州燒制的。第三,東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還有支釘。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綠。 嘉賓張楊認為:五代耀州一說有一定的參考性,因為五代之後,部分柴窯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們心目中的柴瓷來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窯,雖然器形上和柴窯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說胎和釉,和柴窯是完全不一樣的。至於說影青,就更不對了。因為影青是從北宋才開始有,不是五代的東西。再說,它是南方瓷,不是鄭州產。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窯。 嘉賓葛天才談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鄭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徵的碎片。在鄭州紫荊山路西、東大街路北一帶收集到一些窯具和沒有燒透的瓷片。據當時發現者說,這個窯當時呈「8」字形,窯口朝向東南方。用研究者的說法,應該叫葫蘆窯,多給官方燒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斷,柴窯應該是在鄭州。 六,根據《焦點網談》報道,鄭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窯瓷,第一個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學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見焦點網談3月19日報道)很相像,只是瓶頸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兩個觶。這兩個觶一個底部刻著一個「周」字,一個刻著「宋」字。兩觶大小、紋飾、釉色幾乎一樣,只是後者的頂端多一道玄紋,顏色更加鮮亮。老者介紹說,觶是古時帝王祭天時使用的禮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舉觶灑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當是後周郭威、柴榮兩個皇帝先後用過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書「宋」字的當是北宋皇帝趙匡胤、趙光義等用過的祭天器物。這兩個觶都是孤品。 七,根據《新華日報》報道,日本一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學者去年10月在北京稱,日本發現了絕跡千年的中國古代名窯柴窯瓷器。 64歲的日本伊豆高原藝術館館長對中如雲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在日本的中國文物保護座談會」上,播放了他帶來的《雨過青天觚——古窯至寶?千年之旅》資料片,畫面中的一件中國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場的中國文物界人士大開眼界。 據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對中如雲先生新著《至寶 千年之旅——發現絕跡千年的柴窯》介紹,9年前從日本一個茶具店發現的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藍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狀的開口直徑167毫米,底座直徑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澤,瓶口留下了30多處修補過的痕跡。無論形狀,還是大小,都像一隻適合擺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文物的對中如雲說,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後周的官窯」。根據牛津大學「熱發光法」測定的結果,青百合花瓶燒制的年代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認為,青百合花瓶具備歷史文獻記載的柴窯特徵,且修補的痕跡可推斷到四五百年前。「雖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窯,但也沒有證據予以否定」。 八,據《大公網訊》報道,大連市民劉志國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塵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壺,他認為這是五代時期柴窯的古瓷。如果確實如此,它將是現存的唯一一件柴窯瓷器,將填補中國青瓷史實物的空白。劉志國稱,「有人曾出價1200萬元買回去收藏,但我沒有同意。」 據《新商報》報道,這套瓷壺分瓷壺和瓷碗兩部分,瓷質光澤細膩,瓷壺為「小口長流」,壺體為六瓣瓜棱形,壺柄彎曲帶式,壺蓋直頸、蓋頂上有一尊卧式坐獅;瓷碗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蓮花包蕾,花瓣間刻畫著蝶形如意紋飾,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稱奇的是,每片蓮瓣,在燈光映照下,都象是一個虔誠打坐的佛家弟子。 劉志國介紹了這套瓷壺的來歷:他小時候,家中倉庫里有一個紅木箱子,裡面有不少瓷器。「當時,誰也沒把那些瓷器當回事,我和小夥伴經常拿那些瓷器去過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塗地損毀了,現在包括這套瓷壺在內,只剩下七八件了。」後來,劉志國的母親說,那箱瓷器是他父親從故人手裡得到的贈物。 九,根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林仁貴以收藏唐宋五大宮窯瓷器著名,他手裡擁有了幾乎絕跡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窯瓷器。除了沉香木龍床,他還收藏了7張清代海南黃花梨龍床。另外,在河南省開封(五代後周京都)和濮陽(五代後周柴榮的澶州節度使府)發現有柴窯瓷器。 北京、上海專家針對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一、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品。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三、同為豆綠色。四、同為黃土胎。五、釉汁很薄。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七、從瓷化程度看,同現代瓷沒有差別,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窯可以做到。 綜合分析,上海博物館的"白釉枕"其品質應在當時景德鎮和定窯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證,可以斷定:除柴窯外,不可能有別的窯口能燒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斷定"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應為柴窯產品。從而解開中國柴窯史的千古之謎。
㈣ 平潭萬基親子鑒定有出錯嗎
據我所知是沒出錯過,好像去他們那做的人很多,我小姐妹之前也是那邊做的,結果準的
㈤ 請問,誰見過柴窯瓷器
古玩界的.收藏界的朋友都知道:元青花是誰認識她的,又是誰發掘她的?當然是外國人。元青花以她口唇玳瑁以及獨特的鐵銹斑配上漂亮的豆青釉加施厚釉的特點(本人收藏的出土的「醬油口豆青釉日月同輝飛龍在天元青花龍紋小蝶」為證),顯得 十分年輕漂亮,從而,贏得了世界各國愛好古玩的專家學者的青睞,元青花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國寶,專家以她為標的物那是應該的。但應該切記:不管她的器型,發色或畫工,全部達到了元代的特點,底部沒有「天元」的青花,就不是當代的青花。否則,他就不叫「元」代,最起碼稱不上官窯瓷器 。元代瓷器應該沒有哪個朝代去仿她,要仿也只是九十年代初期至現在(但他不知道底部的特點,所以無法仿製。),為什麼,我這里就不說了。作為古玩商,考古人士及古玩專家,既要體現她的裝飾價值,經濟價值,又要尊重歷史,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要不然,就會失去人們對古陶瓷的好奇心,和熱切追求的慾望。
古人賞古.玩古是以物會友,以藏交心,以古獲益,大千世界,嗜古如命,唯古相戀。何況現代是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有的拍賣公司,只標「青花.粉彩.五彩.鬥彩.單色釉器物名稱」等,不去註明年代,拋開歷史,新舊不分,忽悠他人,只顧掙錢,專家坐陣,形同虛設。掛羊頭,賣狗肉。有的收圖錄費,有的暗箱操作,中飽私囊。而且,最可笑的是:不是官窯的不上拍,不是全品相的不上拍,不是精美器物的不上拍,不是上幾十萬元的不上拍。預展室里,幾百件精美瓷器,光彩奪目,沒有火石紅,沒有雞爪杈,沒有冰裂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懷著滿腔熱血,只圖相信專家,買些古懂自己把玩,留給後人。試想一下,哪來這么多符合上拍標準的瓷器?!裡面其中的玄機,只有您知,他(她)知,唯我不知!頭,豈有不發暈之理?!高興而來,郁悶而歸,古玩瓷器也就自然而然地玩不起來。
作為中日文化交流,人家日本收藏家對中如雲先生,提出的那隻青藍色的百合花觚,在大家看來,這只花觚,的確是中日友誼,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但對中如雲先生只是說:凝似柴窯瓷器。而我們國內那麼多的資深專家,還有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瓷片」專家,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典型的元代瓷器的。難道這件青百合花觚還要上手觀看?就連最起碼的元代瓷器施釉的最基本的特徵都不曉得?世界上最好鑒定的瓷器,莫過於元代瓷器---只要是出土的,而且有「天元」。這就使我不得不心存疑惑:是沒有資格說話呢,還是不敢說話?是真的根本就不認識呢,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現如今的中國瓷器鑒定專家,真的象醫院的「門診專家」一樣,多如牛毛。但民間實戰派專家,沒有拿國家工資的,水潑不入,就沒有一個(拍賣公司除外)。尤其是出現有以下四種情況的,誤事蔣干,有其名,無其實,金錶其外,敗絮其中。是可忍,孰不可忍:1:濫芋充數,華而不實,華眾取寵。象這樣真假不知,斷代不準,窯口不曉的專家:自己卻拿著一件假瓷器,在那裡洋洋得意,口若懸河,大做文章,以彰顯他的理論水平,他的文才達到收藏界的頂峰境界。而且,只要是人家拿出精美的瓷器,他眼前一亮,就斷定是「真」品無疑,且贊不絕口:「好」.「妙」,大放厥詞。這種只追求完美的專家,永遠都不知道什麼叫古代美,也永遠不知道什麼叫以破為美和殘缺美。且不說他收藏的到柴窯瓷器,就是皇汝和北宋哥釉瓷器都不可能收藏的到,他只會隨大流,收藏些家喻戶曉的青花.粉彩.單色釉.銅鏡之類的老新物件;2:個人主義,教條主義.好人主義。這些專家,往往以僵化的腦袋觀點,固有的理論水平,粘粘自喜。在實戰中,只根據書本上器物的造型,施釉的特點,不去藉助任何外來的輔助工具,打腫臉皮充胖子,說什麼:如果你拿著擴大鏡,到古玩市場,地攤,古玩店去看瓷器,人家就知道你是外行,就會砍死你。而只看她的外表,不去發掘高古瓷她的內在美。比如:汝瓷,只看到他的天青色和蟹爪紋,而不去看他瑪瑙入釉,廖落辰星。看不到高古瓷釉里那閃爍的金星,看不到瓷器有接底的偽品,就一眼辨了真偽。其結果:有的是真假莫辨,斷代錯誤。自己不搞收藏,害得廣大愛好收藏的人,也效仿他的錯誤做法,斷送了一代收藏者的眼力。那麼,沒有見過人家日本收藏家對中如雲先生。提出的那隻青藍色的百合花觚的這些專家,就只能說很難確定了。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長,做老好人,沒有原則,誰也不去得罪;3:牛氣沖天,唯我獨尊,道德敗壞。這種專家不學無術,不讀歷史,說柴窯不是瓷器,而是用柴火燒窯的一種技術。以教人怎樣鑒別瓷器為借口,夜郎自大,標榜自我。實則是以破壞文物為目的,以破壞他人的身心健康為目標。他(她)們教人如何用手去「敲」瓷器,用「稀酸」去洗瓷器,更有甚者,教人如何用鼻子去「嗅」瓷器。教人怎樣鑒別瓷器的方法有多種,何必這樣跟文物,跟他(她)人的身心健康過意不去呢?4:動機不純,居心叵測,阿夷奉承。其目的是:不擇手段地為了掙錢。眼紅歌唱家的錢財,「書」碑立傳,吹牛拍馬,從中撈回讀書的本錢。這種專家,枉為史學天才,對文物毫不負責,有失史學者的體面,不重實際,不去實踐,對號入座,以訛傳訛,以貌取人,以地取物,孰不知「物隨人流」這句話,柴窯瓷器在中原不可能跑到江南去!?明義上奉承,引用史學家,古陶瓷鑒定家,當代大鑒定家的話語,實則把責任全推給真正的鑒定專家。
以上這四種專家,他們不可能擁有柴窯瓷器,他(她)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口裡又是怎麼說的,行為上又是怎麼去做的。不用我說,大家都心照不鮮啊。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有著燦爛的.優秀的文化傳承,「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葯」的四大發明,標致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而我國的陶瓷業工藝,就伴隨著我國的人民生活,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幾千年,難怪外國人叫我們國家為「瓷器」,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我國古代是「造紙.印刷.指南針.火葯.陶瓷」的五大發明國。有理由去認知列祖列宗那高超的技藝,和他(她)們短距離接觸。因此,我酷愛收藏瓷器,更愛收藏祖先留給我們後人最好的瓷器!
瓷器以我個人的理解,按時代她分為四大發展階段:1:原始瓷:唐代以前的陶瓷;2:高古瓷:五代至元代瓷器,既唐代以後明代以前的瓷器;3:近代瓷: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瓷器,既元代以後至解放前的瓷器;4:現代瓷:解放初期至現代生產的瓷器。
換作是我的話,我的首選是高古瓷,其次是選近代瓷,再次就是遠古瓷了。我不會去花大量的腦筋,大量的財力,去精挑細選現代精美的瓷器。理由很簡單:古玩自然是玩古,而不是玩新。
象高古瓷就去挑選五大名窯瓷器:柴.汝(汝瓷包括皇汝在內).官.哥.定。當然還可以挑選鈞窯,唐三彩,遼金綠釉,湖田窯影青,建陽窯,吉州窯,越窯、鞏縣窯、鶴壁窯、耀州窯.德化窯.秘色窯,磁州窯、石灣窯、邢窯..武陵窯等宋代名窯瓷器;元梅子青龍泉瓷器,日本收藏家對中如雲收藏的元代青藍百合花觚,元代釉里紅,元代青花等。
近代瓷就可以挑選明代的夜光瓷(是一種淺藍色,里外包括圈足都施特別厚釉,晚上越暗越亮的瓷器。),鬥彩,宣德五彩,永樂甜白及官窯瓷器。象樞府窯..成化窯、弘治窯、正德窯、嘉靖窯、隆慶窯、萬曆窯等窯的瓷器都值得挑選。清三代官窯瓷器,如:康熙琅窯紅,烏金釉,琺琅彩,五彩,仿汝,仿鈞及單色釉瓷器。在收藏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清晚期的琺琅彩也可以挑選的,千萬不要錯過。民國的瓷器就挑選朱山八友的瓷板畫及民國時期的精美官窯器。
原始瓷可以挑選:象北京故宮珍藏的漢代陶瓷器,南北朝時期的洪州瓷器等。
現代瓷可以挑選有名氣的大師作品及偉人像作品。
當然,挑選最好的瓷器還是因您個人的愛好,再說,以上這么多.這么好的瓷器,既要確保收到真品,又要防止收到贗品,應具備以下三點:1)緣份;2)眼力;3)財力。在挑選高古瓷及近代瓷時,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正所謂:識古不窮,貪古不富。想想看,有那麼多的十全十美,又是官窯的真品嗎?現如今的古玩城.地攤.古玩店.拍賣公司.還有一些專家鑒定過的.....人家說過如假包退(指的是眼力不到的人),就是價格高一點都可選購。
在鑒定瓷器的專家問題上,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四種專家:1)文化專家,這類專家以瓷器好看為標准,造型漂亮,則倍加贊美,大談文化,從書本教條出發,腦袋裡形成幻覺,真亦假來假亦真,吾之老,幼之幼,說你瓷器是老的就是老的,說你瓷器是新的就是新的。從而斷定該件瓷器不但到代,就是現在也仿不了。這種專家一談到仿品時,則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素不知是什麼時間仿的,恐怕家裡(或博物館)沒有收藏到幾件像樣的真貨;2)打眼專家,這類專家用老眼光看瓷器,注重書本知識,但總想注重實物的觀察,只是沒有科學的發展觀,不藉助任何輔助工具,老眼光看新時代,談新問題--經常提醒別人:要注意,別打眼!粘粘自喜,擺老資格,怕接底,怕二次上釉,總覺得: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這種專家打眼的慨率在40%左右;3)一般專家,這類專家斷代比較准確,以發色,造型,工藝,胎坯,修腳,接胎等特徵並藉助一些必要的輔助工具去斷代,結合書本知識,注重實物的觀察,斷代八九不離十。如:清中晚期,但清中,清晚分不清楚;4)真正專家,這類專家不太愛看理論知識 ,不聽故事,只注重實物的一個「看」字,辨別真偽還在其次,不但能准確判斷,5年,10年,90年代,80年代,文革,解放初期,民國,清早,清中,清晚,明早,明中,明晚,元,南宋,北宋,五代,唐代,漢代等瓷器。而且,還能清楚地知道出土的瓷器是什麼時間出土的,死者在入土之前他把瓷器放在家裡有多少年,更不用說現代瓷器是什麼時間做假的了,還有什麼柴窯,氣窯,電窯,貼畫,印畫,化學料,化學金,接底,二次上釉,二次上彩,酸咬等,那都是小兒科,這些知識一般的收藏者都曉。這類專家不但是在瓷器領域,而且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木器,竹器,漆器,石器(含玉器),瑪瑙,角類,像章,紙幣,字畫等各個領域,一定是個斷代准確的專家。同時,在瓷器收藏方面,柴,汝,官,哥,定,鈞,元青花,元梅子青,元釉里紅,影青,五彩,鬥彩,琺琅彩,夜光瓷,青花釉里紅,烏金釉等到代瓷器,應有盡有,這才是真正的專家。
作為一個真正的瓷器鑒定專家,應該有真才實學,從事鑒定及著書,都要站得住腳。不要關門造冊,不要讓別人感覺是霧里看花。同時,也要「講政治,講正氣,講學習」,身為國家級的專家理應為政府效力,為國家寶庫添磚加瓦,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去發掘五魁之首---柴窯瓷器,為國家爭光;要「講正氣」做到實事求是,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為榮譽而戰,切不要做歷史的罪人。要象中央一台,到民間去《尋寶》;象河南《華豫之門》那樣打開大門,讓人們去鑒寶;象北京台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去偽存真,還應到民間真正的收藏家裡去訪,不拘一格降人才。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揚其長,避其短。只要有您們專家在,我們就有信心:只要實物在手,也就不論是國內的瓷器,還是國外瓷器;不論是古代的瓷器,還是現代的瓷器;不論是古代的瓷片,還是整物件瓷器;不論是古代的那個窯口,還是現代的那個窯口。用不了1-2分鍾,就可以給她斷代的,並知道她的窯口的!
五代的柴窯瓷器,在我們的先輩眼裡,就排名是「魁瓷」。而今,以又是瓷片,又是窯址,又是相傳,又是實物,又是傳承有緒,又是缺乏確證的史料,又是機器檢測沒有標的物等種種理由為借口,百般阻擾,拒柴窯瓷器於千里之外!甚至以訛傳訛竟把柴窯瓷器說成:「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
我們大家梢微用腦筋細想一下,就不難看出它的謊繆:是薄釉還會「明如鏡」嗎?有「明如鏡」的薄釉,這不是新的?難道還是高古瓷器嗎?!還會象乾隆老爺子詩中描繪的「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嗎?難道乾隆老爺子真的根本就沒有見過柴窯瓷器,在給他(她)的子孫後代瞎編?有的說薄瓷,還有的說薄釉,莫衷一是。指釉汁紙樣薄,那肯定不是厚,要不然他們就會說「厚如紙」。好!現在,我們就來單說紙,是指明代的官用紙,還是明代的民間生活用紙,還是現在的什麼紙張?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由此可見,這些人無非就是想把水搞混。再者,就算當年剛出窯的柴窯瓷器「聲如磬」,但時隔一千多年,人會老,瓷器同樣會老化,還會是當年的「聲如磬」嗎?「聲如磬」的標准音又有誰人知曉?換作是您的話,就不會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張冠李戴嗎?!而反倒把五代後周柴榮皇帝的御批:「雨過天晴雲破處,諸般顏色捉將來,」,把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論》:「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近世少見」,同樣地,把乾隆老爺子的《柴窯枕》詩:「色如海玳瑁, 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腳在,銅非鉗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若未永宣巧,龍艘落葉撕。」,都給統統地忘記到腦後去了。有奶便是娘,自己去創造,去發明,難怪毛主席會說:"聰明者最愚蠢."!把精美的白瓷(還不知道是宋是明?)說成是柴窯瓷器。從而,把好端端的柴窯瓷器推向了萬丈深淵!讓柴窯瓷器永無翻身之日!!讓外國人捧腹大笑!!
關於柴窯瓷器的由來,眾說紛雲 。最令專家相信的是,清人朱琰在《陶說.古窯考》記載:「後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大家有沒有發現他的錯誤所在:其一,他違背了《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同時,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說,這種說法是為了神化柴窯瓷器而倡導的唯心主義說法,柴榮皇帝先有詩,後才做出來柴窯瓷器,這有可能嗎?!其二,從現實出發,柴榮皇帝沒有看到柴窯瓷器的實物,怎麼知道有雲,有雨,有破處?且不說「諸般顏色」。也就是說,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論》,乾隆老爺子的《柴窯枕》詩,還有我下面的《柴燈》詩,在沒有見到實物的情況下,瞎著瞎寫的。好在他寫了"相傳"二字,只是聽人家說的而已,因此,由上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柴榮皇帝是看到窯工燒出來的瓷器後,才由感而發,對瓷器進行御批的。
假如有柴窯瓷器實物就擺在您跟前,又有誰敢去認知她呢?!在我們的國度里有這樣的「瓷皇」認證機構嗎?讓「片柴值千金」的柴窯瓷器東奔西跑地去求鑒定嗎?難道柴窯瓷器就真的成了是非瓷器嗎? 難道還真的要外國人重新認識----中國的「瓷皇」,柴窯瓷器不成?!
柴 燈
吳建奇
翡 翠 三 釘 臍 蕊 丹,
盞 膚 脈 絡 瑞 雲 嬋;
口 唇 玳 瑁 玉 壁 底,
龍 鳳 麒 麟 驟 雨 間。
用100倍擴大鏡看,臍蕊丹里有什麼呢? 龍,鳳,紅雲,麒麟,稍微偏右的正面的吞雲吐霧的老龍頭,剛出生的小龍,金魚(好象蝌蚪)。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北斗星命名的時候,可能已經出現了天子。因為北斗繞北極旋轉,這隱含著「帝王居中(居北極)」的概念。道教形成後,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道教史》記載:「後周世宗柴榮,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即下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結果天下寺院被廢者共30336所,存者僅2469所,...一方面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召見華山道士陳轉,問以黃白飛升之術,..」。八仙中的張國老是河北隆堯後山上的一個道士,與柴榮皇帝關系甚好,經常給柴榮皇帝講道。那麼,我收藏的這只柴窯燈盞,與道教文化一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古人為何崇拜數字7 ,源於其蘊含古老星空秘密;是與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辰有關,可能主要源於月亮周期,月初,上弦月,滿月,下弦月,以七日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與七有多種關聯;二十八星宿也是以數字七為基礎,它既可以用於記錄月亮的運行,也可以記錄土星的運行,它繞日一周約28年.....七其實也是陰陽與五行之和;人們相信日月行星給人間帶來光明,溫暖和生命,晝夜交替,春華秋實,潮漲潮落,一代傳一代,數字七象徵生命和幸福,永遠充滿神秘感;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七」這個數字情有獨鍾,並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內涵,用它來表示「幸運」、「美滿」、「多數」等意義。「七」是一個神聖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數字,它對西方文化乃至整個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還因為它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影響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漢語中也有熟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就把「七」這個數字和生與死聯系了起來。希伯來人喜歡用「七」來發誓;猶太人的三大節日都是為期七天;西方人認為第七個兒子一定是出類拔萃的。宗教和文化常常採用「七」來規范人的道德和行為。人有生機、感情、語言、味覺、視覺、聽覺、嗅覺「七感」。人還應該有「七大美德」,即:信任、希望、仁慈、謙和、毅力、謹慎和節制。人的「七大肉體善事」是:照顧病人、施食於飢者、施飲於渴者、施衣於裸者、給陌生人以住宿、幫助囚徒、埋葬死者。人的「七大精神善事」是:改造罪人、教育無知者、勸解疑惑者、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原諒傷者、為生者和死者祈禱。在宗教文化中,有著名的「七重天」,即一重天為純銀天,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住所;二重天為純金天,是約翰和耶穌的領地;三重天為珍珠天,是死亡天使的領地;四重天為白金天,居住著灑淚天使;五重天為銀天,居住著復仇天使;六重天為紅寶石天,居住著護衛天使;七重天為極樂天,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另外,人有「七宗罪」「驕傲、發怒、嫉妒、肉慾、貪吃、貪婪和懶惰。而神有「七大禮物」:智慧、理解、忠告、毅力、知識、正義和畏上帝。在文化上,最著名的當數「世界七大奇觀」。它們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黛安娜神殿,羅得島太陽神巨像,奧林匹亞宙斯神像以及亞歷山大燈塔。除此之外,聖母馬利亞有七大喜和七大悲;基督教有七守護神;七大聖禮;音樂上有七聲音階;自然光有七種顏色;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數字「七」在長期的使用中,人們賦予了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臍蕊丹的兩邊就是驟雨。難怪柴榮皇帝會御批:「雨過天青雲**,諸般顏色捉將來。」也就是說:現在人仿不了,將來的人也仿不了。南宋(窯變),元,清都仿過,但顏色是天藍,草綠,窯變和墨綠,沒有雲的美麗,沒有玳瑁,沒有破處,更沒有七的絕唱!用100倍擴大鏡看,燈盞的全身都是雲。破有二:1:三釘破了雲;2:燈盞的腹部(臍:代表中間而又有7個針眼大小的紅洞)破了雲。此燈盞為翡翠釉。{哈哈,通過幾次的實物觀察,原來花蕊都是7呀!)
如果有對柴窯瓷器感興趣朋友,且要看具體的實物圖片,請去網路:「世界首件疑似柴窯瓷器驚現日本_柴窯吧_網路貼吧 」
㈥ 平潭萬基做親子鑒定靠譜嗎,在網上看到的,想了解一下
摘要 1、一般正規的親子鑒定要到有資質的司法鑒定中心去做,有些醫院不一定能做。而且親子鑒定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個人隱私親子鑒定,就是對親子關系有質疑的時候,想先私下裡悄悄的進行一下鑒定。二是司法鑒定,一般用於司法訴訟,或者用於親子關系認證,還可作為登記入戶的憑證。如果您要做的是司法鑒定,最好選擇正規的司法鑒定中心,這樣做出來的報告才有法律效力,派出所才會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