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資訊 > 四川免費古琴如何介紹

四川免費古琴如何介紹

發布時間:2023-04-22 01:00:34

❶ 學古琴的10大基礎知識 學古琴的10大基礎知識介紹

1、名稱與歷史

古琴,在古代一般稱作「琴」,也稱作「瑤琴」、「玉琴」、「七弦琴」,近代為與西方樂器區別,才在名字前加一個古字,稱作古琴。

2003年11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有文字可考證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在孔子的春秋時期已盛行。古琴的創制者,有黃帝、伏羲、神農、舜多種說法,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

2、構造與象徵

古琴長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徵三百六十五天;面板呈弧形,象徵天;地板是平的,象徵地;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暗合金、木、水、火、土,對應宮、商、角、徵、羽,據傳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時代,分別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古琴有十三個徽位,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閏月;古琴下棚凳扒有兩個出音孔,稱為龍池,鳳沼,象徵太陽和月亮。

3、形制與流傳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等等。同時歷代琴人也創造了很多新形式,今天的斫琴人也在不斷創新形式。但歷代下來,流傳最多,流傳時間最長的,是伏羲式和仲尼式。

今天還有1000多年前的唐琴,流傳於世,並可以演奏。而宋、明、清代流傳的琴就更多了。這在世界樂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會上,一張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出品,宋徽宗御制官琴「松石間意」,經過激烈的競價,最終以1.3664億元成交,創造了世界樂器拍賣記錄。

4、古琴音色

古琴有四個八度的音域,音色有三種:

(1)泛音:左手在弦上如蜻蜓點水,右手彈撥時所發出的聲音,其聲空靈清越,清冷入仙,象徵天的聲音。

(2)散音:右手直接彈撥琴弦,所出發的聲音。其聲厚重樸拙,松沉曠遠象徵地的聲音。

(3)按音:左手將弦按於面板,右手彈撥所發出的聲音,其聲細微悠長,如人對話,象徵人的聲音。

5、常用指法

古琴指法繁多,古時各種指法的及其細微變種,總計有一千多種。今天常用指法大概有幾十種。

右手基本指法: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常用技法:輪、撥、剌、撮、打圓鏈昌、雙彈、疊、如一、滾、拂等

右手基本指法:吟、猱、綽、注、掩、撞、跪、掏。常用技法:進復、退復、帶起、爪起、索鈴、全扶、半扶粗謹等

6、主要流派

數千年的古琴發展,因地域、師承、傳譜之不同,形成了諸多流派。主要有如下幾個:浙派、虞山派、廣陵派、川派(泛川派)、嶺南派、諸城派、浦城派、九嶷派、梅庵派等。

7、流傳琴譜

古琴的記譜方法有兩種,一種為文字譜(註:已經不再使用),今世僅存文字譜為,南朝梁丘明所傳《幽蘭》。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今天演奏的《碣石調幽蘭》,就是管平湖先生,根據文字譜所打出來的。

另一種是減字譜。唐代曹柔根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這種記譜方法只記錄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但並不記錄音高和節奏,屬於指法譜。為了彌補其不足,現代人常用減字譜+簡譜、或減字譜+五線譜這樣的組合的譜來記錄下音高和節奏。歷代琴譜很多,重要的琴譜有:《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等等。目前收集琴曲最全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共花費了十五年時間,才出版完成的《琴曲集成》,全套書籍共30冊(2010年版),幾乎搜集了現存所有琴曲。

8、古琴打譜

打譜指按照琴譜,彈奏出琴曲的過程。因為古琴減字譜獨特的記譜方法,並未記錄節奏,甚至斷句,所以演奏者有較大的伸縮空間,因此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作者意圖,並進行再創造。同一支減字譜記載的琴曲,不同的打譜者會打出不同的版本來。今天打譜者打出琴曲後,會以簡譜和五線譜的方式來進行記錄。

9、文化地位

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稱:「士無故不撤琴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標准配備。古琴音色中正平和,意趣高遠,符合中國文化中庸的精神,也符合文人淡遠清幽的審美,經過歷代「聖人、名人」們的推崇,古琴從一種樂器抽離出來,推崇到「道」的層面,作為王道教化和修身養性之用。唐代薛易簡在《琴訣》有言: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不僅文人士大夫階層喜愛古琴,歷代高僧、隱士也是古琴的愛好者。

10、古琴名曲

十大名曲:《瀟湘水雲》、《廣陵散》、《高山流水》(唐後拆為《高山》《流水》兩首)、《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

其它名曲:《普庵咒》、《長門怨》、《桃園春曉》、《大胡笳》、《離騷》、《欸乃》、《墨子悲絲》、《梧葉舞秋風》、《秋塞吟》、《鷗鷺忘機》、《漁樵問答》、《酒狂》、《關山月》、《幽蘭》、《憶故人》、《酒狂》等等

❷ 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

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漢族弦鳴樂器,擦弦類,大家有聽說過這種樂器嗎?下面我為您收集整理了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 篇1

古琴的基本介紹

使用材質: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為桐木製,琴底板為梓木製。琴弦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在多為金屬制;琴徽多為貝殼或玉石製成。

樂器特色: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史悠久,為中國最重要的漢族傳統樂器之一。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復雜,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現力豐富。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凈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我國文人雅士幾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是必修樂器,孔子是想通過古琴來陶冶人的情性。約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棚嘩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鏈寬行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裡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梁,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弦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琴軫上。琴弦用絲制纏弦。岳山鑲嵌於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標記音位。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在中國樂器中,古琴的聲音是特別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訴,卻比二胡委婉纏綿,是那種迴旋往復的纏綿,有點讓人心痛;不如古箏響亮歡快,演奏效果立竿見影,卻平和沉穩,有一種往心裡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麼鋒芒畢露,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截瞭然。古琴是細膩含蓄的,指法不動聲色地控制著輕緩急重。這樣的聲音決定了它不宜作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能與古琴相和的,惟有簫了,簫的幽怨迷離和琴的古雅通脫糅成林下之風,超脫現實之境,說起來這也正是古琴為傳統文人們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聲音是讓人迷戀的.,泛音的輕靈清越,散音的沉著渾厚,按音的或舒緩或激越或凝重。古巧拆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讓人真正體驗到余韻裊裊、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實且虛,繚繞而去,彷彿中國畫中的那種水墨煙雲,如郭熙的《早春圖》。

古琴的歷史

中國歷代流傳著不少有關古琴的美談。西漢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的芳心,這是以古琴為媒的愛情故事。三國孔明以其過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時,焚香操琴,成為後世戲曲中久唱不衰的經典故事。

古琴屬於典型的獨奏樂器,較少用於合奏。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

時的伴奏樂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詩經》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方法(簡字譜),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流傳下來。

古琴的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九嶷派以津京為中心。

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 篇2

按欲入木方為本,彈如斷弦世稱奇。「初彈知傳聲,再彈識偉情,久練得其神」這與國畫從工筆到寫意的規律是一樣的。

明代琴家虞山派的重要代表徐上瀛(字青山)在他的琴學論著《溪山琴況》一書中曾介紹過傳統的「按欲入木,彈如斷弦」的演奏理論,並且指出:「指下雖如盤石,而毫無剛暴殺伐之疚」。

「按欲入木,彈如斷弦」是初學琴者打基礎的基本要求。但作為古琴演奏技藝,僅有這點還不夠,它對音色的要求,應該是純正而甜美,在演奏中還必須做到「剛而不燥,弱而不虛,剛柔相濟,聲情並茂」。

(一)「按欲入木」,是指彈琴者按弦的左手而言。

今做「按音踏實」來解釋,想不會有什麼異議。

「按欲入木」是指按音踏實,一絲不苟;但另一方面,根據不同樂曲的內容,要注意做到自然、放鬆、敏捷、靈活。

在古琴演奏中,左手基本技法有:吟、猱、綽、注、上、下、進、復等。這是在琴曲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法。劫得當與適度,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在古琴演奏中,左手的運指,如同書法藝術中的運筆一樣。不同的運指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在演奏中至關重要。就一般規律講,上行取音多用綽音,運指自下而上(由低到高),從輕到重。這樣的取音,渾厚圓潤,韻味別具。吟指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先綽後吟,頻率較快;猱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先注後猱,頻率較慢。兩者相同之處都是從輕到重往來移動,但是由於重心的方向和頻率不同,故而效果也各異。

在左手運指方法中,還有一種「回峰指法」,它與書法藝術中的「藏峰」筆法近似。是山東諸城派近代琴家王燕卿先生從實踐中發現並運用於樂曲表現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用「回峰指法」演奏所得之音柔和,圓潤,抒情性強,絕無生硬晦澀之感。所有指法技巧,都必須通過反復實踐,纔能做到熟能生巧。依照「按欲入木」的基本要求,各種技法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纔能達到相得益彰。

(二)「彈如斷弦」四字,是指彈琴者的右手而言的。

意思是說,右手取音要剛鍵有力,如斬釘截鐵。音色上金石之聲和輕悠韻長是古琴的重要特色。在某種意義上講,右手指明法技巧的運用,對音色的純正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右手主要指明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輪、撥、刺等。在這些指明法的使用過程中,手指觸弦的位置、角度、力度與古琴音樂的音質、音色均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手指觸弦的位置。右手指示入弦(大指出弦),用甲、肉相半切弦,奏出的聲音較為純正;用指甲較多時,發音比較清脆、明亮,而且富有穿透力,但無意往往缺乏厚度和圓潤感;用指明肉較多時,音色往往較寬厚、圓潤、而且具有一定的朦朧色彩,但缺點是缺乏穿透力。一般來講,彈奏「上准」(高音區)的音時,多用指甲以加強音色的亮度和穿透力;彈奏「下准」(低音區)的間時,多用指肉,以增加聲音的厚度;彈奏「中准」(中音區)的間時,多用甲肉相半,這樣奏出的聲音,可以保持音色的純正與飽滿,又不失其亮度。右手指明出弦(大指明入弦)時,一般是靠指甲吃弦的深淺程度來控制的。

2、手指切弦的角度。由於手指切弦的角度不同,所產生的音色也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講,指甲與弦呈鈍角方向切弦時,音色易散,而且飄,並易產生燥音;指甲與弦呈垂直方向切弦時發音較為清脆、明亮;指甲與弦呈銳角方向切弦時,音色較為渾厚、飽滿。初學者弱奏時易出燥音,除用力不均外,多與彈奏時切弦的方向與角度有關。

3、手指觸弦的力度。右手指明觸弦的力度與音色也有直接的關系。就一般的規律講,彈奏激昂、慷慨的旋律(如《廣陵散》的部分音樂)時,採用「彈如斷弦」的力度彈奏,出音堅實明亮;彈奏閨怨題材的抒情樂曲時,為了表現其纏綿、悱惻的感情,多用較弱的力度彈以求音色的柔美;彈奏一般樂曲時,宜用中等力度,能達到出音清晰就可以了。

所以,「彈如斷弦」只能說是右手彈奏基本要求的一個方面。它與觸弦的部位、角度和力度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方法正確,結合得當,方能獲得最佳音色。否則,就會出現噪音,影響正常的演奏效果。

(三)古琴演奏,是一門綜合性藝術。

「音宜古淡,節宜清晰」。宏亮如鍾的散音,清晰透明的泛音和優雅柔和的按滑音,是在熟練地掌握各種演奏技巧的基礎上,靠左右手和諧而有節奏地配合以及高度的藝術修養而花籃的。

右手撥彈時,手臂自然放鬆,用中等力度,在岳山與一徽之中心點撥弦,發音剛鍵,音色明亮,加之左手吟猱按滑技巧的有機配合,方能奏出豐富多變,古樸典雅的按音音色。特別是左手吟猱綽注技巧的配合,以韻補聲,豐富了古琴音樂的音色變化,美化了餘音,從而體現出古琴音樂疏朗、空靈、飄逸、瀟灑的藝術風格。故有「古琴真趣,半在吟猱」之說。

在演奏泛音時,右手在同一觸弦點(岳山與一徽之間的中心點)觸弦,則彈奏不出最佳泛音音色;而在與岳山較近(距一徽較遠)處觸弦時,所奏出的泛音則音色清晰、透明、純正。假如以《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題音調,在兩個不同的觸弦點做一下試驗,即使是一般聽眾,也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來。

在演奏中,關鍵在於放鬆,首先是精神上的放鬆。只有在精神上自然放鬆,纔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音樂表現中去;其次是肩、臂、肘、腕直到指關節,都要自然放鬆。在整個演奏中,腕子放鬆是個關鍵,因為它起著控制和變換入弦和出弦的方向。只有腕子放鬆了,發音纔有彈性,手也不易疲勞。只有在各關節都自然放鬆的基礎上,從指尖上彈奏出的聲音纔會是松透圓潤的。左手撫弦時也需要放鬆,只是在按吟的瞬間用力。

在演奏技藝中,「按欲入木,彈如斷弦」只是對初學者打基礎的基本要求。而古琴演奏是一門復雜的學問,除了演奏者個人的氣質修養之外,關鍵是在自然放鬆的基礎上,左右手技法的熟練運用與和諧而有節奏地配合,靠肩、臂、肘、腕、指的統力協作,並集中著力占於指尖的硬功夫,纔能演奏出既保持一定鬆弛度,而又富有彈性的較為理想的音色效果。

樂器古琴的基礎知識 篇3

明屠隆論琴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也就是說琴是一種不可閑置的樂器,很多琴友都有這樣的體會,琴越彈越好。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當厚厚的漆麵包裹著整個琴身的時候,體內的能力需要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動,琴體會慢慢松透,漆面也會慢慢乾燥出現裂紋,它的身體得到了呼吸,琴的聲音去掉了火氣,琴也更加蒼松、脆亮了。

古琴對於室內的溫度,濕度要求甚高,保養的不當古琴就會變形或者有裂痕,一旦出現「拱背」、「塌腰」現象,古琴就不能正常使用了,所以防患於未染才是關鍵.不要將古琴放在曬到太陽或是有其他熱源的地方,同時要避免吹穿堂風,北方乾燥城市冬天可放台加濕器切不可離暖氣太近。出門或不彈時,如沒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因古琴的內腔較大,並且木料裸露,特別是面板料松軟,非常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在陰雨天或黃霉季節不彈時,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後影響發音。

彈奏古琴前要將手擦乾凈,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臟或生銹而縮短使用期。古琴最怕油煙,被油煙污染了琴弦,音色就會改變。也要防止灰塵積存,時時擦拭,保持琴身和琴弦潔凈。

古琴彈奏後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後懸掛於牆壁之上或立在不礙行動的牆角,也可以將琴擺放琴盒之中。

;

❸ 中國古琴的介紹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稱為琴,近代為區分琴與西方樂器中的琴,因此添加「古」字,稱之為古琴。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傳說原始時代黃帝就創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時期已廣為流傳,並與瑟、鼓等樂器在祭祀時演奏。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擾尺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信察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緩坦高器之最。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❹ 古琴介紹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戚飢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宋代的古琴發生變鄭仔譽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喊段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 (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彈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古琴斷紋

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鑒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鑒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准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❺ 中國古琴的來歷和介紹有哪些

琴究竟起源於何時,其基本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變脈絡如何,始終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 人們推測古琴的歷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學者羅振玉認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為商代已有琴之一說。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文獻之一,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載有自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305首古代樂歌。其中琴的記載反復出現鋒團消於字里行間,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等,當時的琴已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孔子曾將《詩經》305篇皆弦歌之」,《詩經》 實為最早的琴歌總集。自殷商算或岩起,琴至少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產生於更早的上古之世。

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如《禮記》中載:「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說法。

縱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說,還有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幾種。東漢傅毅《琴賦》有:「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之說。《世本》也說:「神農作琴,又日,琴長七尺二寸」。馮遷寫《史記》,從黃帝始,定下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大多由此發端的基調。

古代帝王系譜,不論夏虞商周,莫不以他為遠古始祖。傳說中的黃帝,帶有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他不但定律,還曾創制名為《清角》的琴曲,可見琴的發端也與其有關。在後人的心目中,堯是賢德與聖明的化身。古代有許多文獻將堯推為琴樂的創始人。

如《帝王世紀》日:「堯作《大章》,使無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於是景星耀於天,甘露晞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嘉禾孳於畝。」宋代的朱長文著《琴史》,書中將帝堯列為全書之首:「帝堯宅天下,...當.《大章》之作也,琴聲固已和矣!」。

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舜制五弦琴的記載。如《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銀知的描述。

(5)四川免費古琴如何介紹擴展閱讀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❻ 古琴歷史簡介 關於古琴的歷史介紹

1、古琴物吵遲,又稱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碰游中的絲。

2、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罩李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

3、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

4、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2]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❼ 古琴琴制介紹

古琴琴制介紹

中國音樂縱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實際上從遠古至唐末,直接的聲音材料(樂譜)極為貧乏。所以研究古代中國音樂史只能從一些間接的資料(如文獻、樂器、雕刻、繪畫等)入手。古琴是中國樂器中保留有較多聲響資料的樂器之一,所以欲了解中國古代及傳統的音樂風貌,古琴實在是一不容忽視的音樂寶庫。源遠流長的古琴音樂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彈奏法、指法等等體系,故歷來有琴道或琴學之稱。

1、形制

古琴屬於平放彈弦類(zither)的樂器。共鳴箱由兩塊長約三尺六十的木板膠合而成,頭寬尾略收窄,琴面為桐木而琴底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頭部鑲有一塊稱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的貫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稱岳山以的硬木用架弦。琴尾月牙形缺口處兩端用紅木鑲嵌兩片邊飾稱為焦尾(或稱冠角),起系弦和使琴身墊平的作用,焦尾中間為龍齦。琴面鑲嵌上十三個螺鈿的圓點叫“徽”,用以標記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間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為十二徽,徽位是根據琴面的.長度分成若乾等分來排定的。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底有兩個長方形的孔作為共鳴,位於琴底的中央(約於琴面的四徽與七徽間)長六寸許的為龍池,而再下十寸多(位於琴面十徵與十二徽之間)長約三寸的為鳳沼,在鳳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兩只雁足。琴面的七條弦的頭部系於絨頭,絨頭再系於琴軫,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龍齦,然後分別纏在琴背的兩只雁足上。琴弦多用絲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漸細,一至四弦用纏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細、音最高。

2、琴的製作精神

在明清刊行的古琴專書里,其旨章、題辭或序,多將琴的發明和製作歸功於神農、伏羲、舜等上古時期的先賢。琴的發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這些傳說人物,當然不需要盡信,但是從這些追記的傳說中,卻可看出琴乃是儒家所推許的聖賢的發明。既然是由聖賢所制,琴當然應該作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琴的製作精神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可見其製作的出發點本身已代表著一種高度文化。當然,儒家之名其實是戰國才出現的,琴之由上述先賢所發明乃是後來琴書追記的傳說。琴制確實可考是西漢以後的事情,不過,由此可見傳統讀書人對琴寄予的“載道”與“言志”的厚望。 “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漢·《白虎通》),可見琴本身的命名及其導引的目的亦不外乎儒家所重視的仁德與中正和平的思想。《樂托·魏文侯》篇說:“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就是企圖以琴瑟絲弦樂器的溫柔音色來聯繫到正直、敦厚的志義之臣。琴之所以如此命名亦因為它與禁諧音,以“琴”來隱喻禁止橘昌淫邪以存正氣。所以琴被認為是聖人之樂,聖人之器。明代《神奇秘譜》的序里說:“然琴之為物,聖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 琴還可鏈正以正國風興道德,它應該是讀書人每天生活修養的一部份,所以古人有“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上述乃相傳造琴之旨,實乃儒家一貫以音樂來進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3、琴制寓意

儒家的世界觀為人為的、政治性的世界觀,認為人應該善用其聰明來處理各種事物。所以,人首先應該團結,這就是為什麼儒家提出仁這個觀念,仁就是推己及人。中國人注重和合性,所以更重人倫,即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而人倫的基本是要兩人和合才成倫的,重視人倫即重血統及尊卑的關系,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觀念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從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棚伍悔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4、音色、音域

古琴共有三種音色。一為散音,即右手彈空弦所發的聲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鍾。二為按音(實音),即右手彈弦,左手同時按弦所發的聲音,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三為泛音,即左手對准徽位,輕點弦上,而右手同時彈弦時所發清越的聲音,高音區輕清鬆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磐。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13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古琴音域共四組又一個二度,計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和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5、律制

純律——將弦長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簡律(三分損益律)——將弦長分別以三分損(減)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

❽ 古琴的介紹

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稱為「國數薯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古琴別稱雅號:「琴」、「七弦琴」。結構組成:型制多樣,現今以「仲尼式」「伏羲式」最為多見。一般分為琴體(即共鳴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軫、雁足等部分組成)和琴弦系統(包括琴弦七根薯和者和岳山、龍齦琴徽等棚掘部分)

❾ 成都玉琴怎麼樣

很好。
玉琴坊暨西蜀古琴藝術中心位於成都送仙橋古玩藝術城內,環境舒適、布置雅緻。
玉琴坊於2012年2月開館,館存川派古琴李槐鄭百餘張,展示銷售川派名家演奏級古琴,涵蓋張勇、林昊成、何明威、曾成偉、胡錦蓉等所有四川名家古琴。玉琴坊館藏明喚古琴手感舒適、出音敏感,音色沉穩而有骨力,哪頌極有蜀琴特色。

閱讀全文

與四川免費古琴如何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1111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681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915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927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226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227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380
工免費漫畫 瀏覽:1120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476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270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624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963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687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349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799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806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321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1060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556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