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資訊 > 王陽明怎麼成才的全集免費觀看

王陽明怎麼成才的全集免費觀看

發布時間:2022-05-25 05:53:27

A. 想要王陽明(2012)主演陸劍民的百度網盤免費鏈接誰有求分享

《王陽明》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8vGreK0NmMuW2wyVAgcxw

提取碼: pf7w

導演:陳曉雷

編劇:歐陽黔森

主演:陸劍民/周海媚/蔣冰/朱一龍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首播:2012-02-27(韓國)

集數:38

單集片長:45分鍾

該劇講述了正德初年,小皇帝對「八虎」太監言聽計從,王守仁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結果被廷杖四十,逮入詔獄。最終被貶往貴州龍場驛。在那裡王守仁發現了一個山洞,起名為陽明洞。由於王守仁早年就詩名在外,遠近諸生紛紛前來就學,一塊蠻荒不毛之地,就這樣成了其樂融融的傳道講學之所。王守仁數年面壁一朝頓悟,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知行合一」,既是他苦苦思索後的悟道所得,也是他廣收門徒進行教學的命題。謫戍期滿,朝廷安排其為江西廬陵知縣。此時的王守仁不管是學業還是思想都日益精進,已經正式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理」的命題。當時那一帶民變四起,王守仁對兵制進行了改革,事變很快平息了。由於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出自守仁之口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流傳久遠。

B. 王守仁為什麼能成為聖人

心學大師王陽明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陽明子是他的別號,浙江餘姚人.是中國當代大詩人余秋雨的同鄉.
陽明先生是蔣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蔣雖不堪,卻亦有其過人之處,由此可見陽明先生之過人。作為士大夫,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
陸九淵乃公認之天才。四歲時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遠的心靈琢磨:「天地何所窮際?」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後其父不得不動用父親的權威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類似的問題,大概已而立了罷。然而陸九淵自然不會再走父輩傳統的老路,有時候虛的可以決定實的,代表傳統的父輩可以喝止後代,卻不能阻止改變後代的思維。九淵的疑團橫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書「宇宙」二字之註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時,乃大悟,激動道:「原來無窮。人與萬物,皆在無窮之中」。——後王陽明也有類似與此之龍場悟道,可謂與陸「一脈相承」。這雖只是事實性判斷,但亦隱然包含了在無窮中即無窮的大膽推理,他拿起筆來,又加一句:「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如果說在一個天人合一觀念地久天長深入人心的國度,冒出這樣的話來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話,他下面兩句就是石破天驚的新口號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陸晚年之時這樣解釋我心即宇宙:
「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人須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立身其中,須大作一個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進入與天地合德的境界,於是此時之心學,恢復了早期儒學陽剛雄健的人生姿態,恢復了儒學的「大丈夫」風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確實無他這般人。陸九淵不象朱熹那樣遍尋明師博採眾家之長,而是旱地拔蔥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師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論;師心——發明自己的本心,於是開「心即理」之說,震動天下,並被王陽明發揚光大。
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所有在陸九淵為心學打下一個基礎後,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善根」的過程。他自以為沒有陸的天縱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訪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結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賢」,十有八九皆以程朱為儒家正統,推崇「知而後行」得「迂腐理論」,王於是嘆道:「都是些舉子學,不是身心學。」直到十八歲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婁一齋。
婁是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得學生,但雖以朱學為正宗,卻也有心學之傾向。婁氏向王講了「聖人必可學而至」的儒學通則,正搔著王的癢處,「遂深契之」,產生了確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點迷津的作用。後婁之女嫁於寧王為妃,受起株連而亡,陽明以禮葬之,也算報了點撥之恩。後世認為,即使婁一齋不是陽明心學發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婁的同門——吳與弼的另一學生謝西山就曾提出過「知行合一,學之要也。」而後來王在婁之引薦下到臨川「朝聖」見吳時,亦必定聽得此論。
以後數年,陽明入宦,浮沉十數載終於獲罪下獄,後又被當時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煩的:「些許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擾朕」而得熏天權勢的劉瑾發配到貴州龍場——一個一般地圖查不到的說是驛站其實更近似於動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據說在此設驛,非是為了軍事目的,僅僅源於劉瑾之一個夢境。對於陽明來說,這里實在不比監獄好多少,之於北京城,氣候自然沒得比,況且少了許多可以「論道的獄友」。
然而被拋到這種絕地,整個世界卻變得單純了——變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於是陽明被拋回「初民社會」,可以每天思考諸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在每一天都要經歷生死之境且早已經過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先受杖刑,後遇殺手,陽明終於知道什麼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生。在軍事上,這也許只是一句鼓舞士氣的大話,但在生存哲學,生存智慧的錘煉創建時,卻是必須如此的「基本原理」:不臨「實事」之真際,不可能求出真真切切的「是」來。用存在主意的話說,即:不進入臨界狀態,不可能發現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無法看清楚「在」的本質。陽明卻無暇窮究這些「學」,他要捕捉的是切實而行的「理」。於是當他將37年的家底都拼將出來,把擁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蘊都用頭皮頂出來之後,在一個春夏之交的午夜,頓悟了,這即是著名的「龍場頓悟」。
頓悟之後,陽明道:「聖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捨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個是一場誤會。」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後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說,自成體系,又道:「王道息而伯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於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駁斥理學,正式豎起心學之大旗。
「心即理」直承陸九淵。這一思想很明顯地體現於王的一個論斷:「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語,他被認為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心外無物」一說,頗近似於佛家的一段機鋒:
「風動邪?幡動邪?」
「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
這其實緣於王陽明的求思經歷。與陸九淵近似,王亦曾經向虛幻之佛理尋求心學之突破,不同的是,陸是由於不屑於求名師,王則是求明師而不得。曾經有一個關於王陽明的傳說,說是王到一座寺廟遊玩,見一房門緊閉,好奇之下不顧知客僧苦勸,執意開門,結果大驚,原來房中有位圓寂的老和尚與王之面容極其相似,身後牆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此事極玄,顯然屬於不可信之說,但是王陽明與佛家淵源之深可見一斑,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佛理之於王的影響。
第二是「致良知」,關於此點,後世學者毀譽參半,甚至有人極端的認為。這是王拿來愚弄老百姓以利於統治者統御的工具,乃是大大的「毒草」,此言大謬。當時之世,紫禁城中,皇帝昏聵,數年不朝;朝堂之上,*佞當道,良善遭惡;市井之中,百姓好淫,不死進取,可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這個時候,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說,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強調主觀立志和主體精神的力量,強調人的自我更新,倡導學習要自求自得,提倡人們「發明本心,固受自操」,使人明明德,修自身,實為勸世之良葯。而改觀今日之社會,道德底線已近於崩潰,惡人幾無所畏懼,善者幾無所依仗,駭人聽聞之事,傷天害理之舉,時有發生,豈可曰今日之道德論遠勝於陽明之「致良知」邪?
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知行合一」。這是他最為人推崇的一個主張,也是他成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於此說,他才得以成為與朱熹等人徹底「劃清界限」,與陸九淵一道,負手傲立於儒家另一頂峰,讓後人「傳唱」至今。
儒家之學到宋代時,「二程」已是絕對權威,而按此脈絡發展起來形成的「程朱」之學,也已隱然成儒家正統學說,至於其所主張的「知而後行」,自然也被「沉默的大多數」所接受,成為哲學之「主流」,而王陽明以其無匹才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謬誤:「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之險夷者邪」——由此可見,王之知行合一時極重視實踐精神的,是講求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的,所以後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義大家而斷言他之論斷與「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實踐想結合」是毫不沾邊的,實乃武斷。黑格爾、費爾巴哈顯然不是馬克思的信徒,但他們的唯物主義何辯證法不仍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重要組成部分嗎?
「知行合一」作為一種理論,也成功的指導了王的一些特殊行動,最著名的是平寧王之。王陽明不是軍事家,也不是陰謀家,寧王反叛後朝野震動,許多軍事家陰謀家都束手,獨有被曾被朝廷打入大獄的他站出來作戰。王是沒有正式的官軍來統御的,所轄的只不過是金陵城附近州縣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剛被招安的土匪流寇,三千人以上就稱「大軍」,然而陽明卻用這支隊伍無往不利,四十天而竟全功,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一介大儒,指揮千軍萬馬若提筆研墨,不是「知行合一」又是什麼?
有意思的是,王作為明史上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之一,卻在得勝之後,毀去所有寧王與朝臣通密之信,幾乎是「故意」為朝堂上一幫早睜紅了眼睛的人留下了把柄,於是這幫小人發難的時候,王終於再度被貶,飄然入山,從容地做他的心學大師去了——他大概亦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陽明的思想體系

陽明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萬物一體之仁等幾個方面。而其思想體系的基點和出發點則建立在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上面。

1.對格物致知說的批判

王陽明對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主要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從道德修養的角度批判其理論的內在矛盾;一是從朱熹身後的影響來批判格物致知說的"學術之弊"。從前一個方面看,由於王陽明年輕時期曾一度篤信朱學的格物說,然而當他用這種方法去進行個人的道德修養時,便發現無論是即物去窮理,還是循序而讀書,都只能是"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並不足以解決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因而他對朱嘉的格物致知說便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其《傳習錄》下說:"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在他看來,朱子訓格物致知為即物窮理。欲以格天下之物而達誠自家意的目的,顯然是徒勞的。因為其格的後果只會析心與理為二,使主觀之心與客觀之理不能統一。至於後一個方面,王陽明認為,由於朱熹主張問學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養,遂造成其後學在道德修養方面的知行脫離,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這種支離割裂的學術之弊必然給現存的社會秩序帶來危害,有以學術殺天下的危險。

2.心即理

鑒於朱學格物致知的教訓,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並據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決心創立良知之學,從而用一種注重身心修養的學說來取代朱熹沉溺詞章、務外遺內、博而寡要、支離決裂的格物致知說。他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說,他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嚴在他看來,格物沒有內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本體之正。這樣,王陽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熏即物窮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於為善去惡的內心涵養,從而使格物與致良知完全吻合起來。這種新的格物說,正包括了他的所謂心即理、知行日一致良知的心學觀點。所謂心即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樣將心與理分而為二,從而導致知與行、學問與修養的分離。為此,他繼承和發揮了陸九淵的心即理的思想,以為宇宙萬物的規嚴皆歸於吾心判斷的范疇,並由此說明進行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就夠了。

3.知行合一

知行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但知與行的先後及難易問題則是中國哲學家一直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王陽明的基本立場是主張知行合一。其大概意思是,知何同一於心之本體,知行是同一個功夫,知行合一並進不可分離等等。具體說來,他認為,知則必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則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不限於思想,行不限於行動,知行同是心的兩個方面,即知即行。至於其知行合一的目的,據王陽明自己說,一是為吃緊救弊而發,一是為了論證知行本體本來如此。也就是說,知行合一說的核心內容是知行本體合一,重點在於強調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如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至於這里的行,雖然含有社會實踐的意義,但說到底只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踐履,是專指一種所謂克己功夫。在這一點上,王陽明與朱熹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他們都是要求去人慾而存天理,只是在方法與手段上,朱熹更多地強調以知識的增進為學聖人的基本途徑,而王陽明則以為不必在增進知識上下功夫。在他看來,學問思辨都是行,不徒朱熹所說的由問學而達到致知的一條途徑,而應該包括陸九淵所強調的尊德性、重實行的修養方法。由此可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實際上是朱陸學說的折中與調和。

4.致良知

良知的說法來源於《孟子》,其含義是指一種"不慮而知"的天賦道德觀念。王陽明對此加以發揮,並引進《大學》中的"致"字,《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據此,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張,以為良知即是天理,從而迸一步要求人們首先認識和恢復內心所固有的天理,並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於事事物物,那麼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即把自己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納入中國傳統社會道德規范的軌道。其要點包括:第一,良知即是天理。在孟子那裡,良知本是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王陽明對此則作了本體方面的發揮,以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把先驗的道德良知視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准;良知人人俱在,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准。因此,他強調,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體",它先驗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人們依良知而行便會產生正確的道德行為,故而無需向外尋求道德行為的來源。第二,良知是心之本體。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天理在人們的心中,天理的昭明靈覺就是人心之虛明靈覺。通過它,人們便能很自然地感覺或判斷出人的行為的善惡是非,從而推動良知,並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機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過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見,王陽明的致良知的學說,充分強調了良知在道德修養中去惡為善的主觀能動作用,並使之成為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精神本體。第三,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改造。朱熹的格物致如說強調知識在人的通德修養過程中的作用,忽視了人心在此一過程中的能動功能。對於朱學的這一內在缺欠,陸九淵曾經表示過嚴重不滿,以為朱學的這一原則實在是支離破碎,並由此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釋。王陽明在這一問題上,基本是接著陸九淵的思想繼續前進,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對朱熹反復強調的格物致知進行了一番新的解釋,即將"物"解為"事",將"格"解為"正"。這樣"格物"便是在意念發動處的件件事情中為善去惡,避開主觀意念中惡的認識,接近善的百接感覺。他以為這樣的格物便可避免"務外遺內"之弊,杜絕"支離破碎"之病。以這種格物說解釋《大學》的致知在格物,在意念的發動處為善去惡,不欺騙良知的感覺,這就是誠意。

因此可以說,王陽明的致知格物其實就是窮究吾心之良知。從而把《大學》的實踐道德思想轉變成自己的"格物致良知"的道德修養論。

5.萬物一體之仁

萬物一體之仁說,是與王陽明的"明德、親民"說相聯系和相貫通的;是他把致良知的哲學擴展到社會政治層面,並與《大學》的政治倫理學說結合在一起而成的。他的萬物一體之仁說的意義,在於強調天地萬物以人為中心,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人的良知也是草木瓦有的良知。按照他的這個說法,聖人之心便應以天下萬物為一體,每一個人都應將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廣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會於水火之中。

王陽明先生,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海軍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刻了一塊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中國近代一代梟雄蔣介石也很崇拜王陽明的,敗退台灣時間把台灣草山改為陽明山.現在浙江餘姚還有個陽明醫院.

王陽明的一生行為,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在學術方面,他的「心學」獨成一家,和程朱學派意趣迥異,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夠在死後從祀文廟的人。他首先主張「學貴得之於心「,以「心「作為評判是非的價值標准,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開始對孔子偶像有所持疑,

擴大了內心自我的作用。大家知道,心是活物,一向最難把握,所謂的標准也就不成其為標准了。王陽明將一切都歸結

於「心「,顯然在客觀上具有更多的感性血肉,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對於「六經「,王陽明也從歷史的角度給以重新的認識,提出

了「五經亦只是史「的新見解。他一貫主張不拘泥於「六經「載籍的陳跡,強調反求諸心,以「心「作為裁判「六經「的標准。這樣,

王陽明通過「求六經之實於吾心「這一環節,勢必會走向沖擊「聖經賢傳「的地步。
明朝正德六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奉命平亂.從開戰到抓住寧王,整整二十二天,王陽明就運用聰明才智將這場蓄謀八年之久,震動朝野上下的大叛亂徹底平定。這充分顯示了王陽明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王陽明為明王朝屢立奇功,「事功」卓越,地位顯赫,官職也升任南京兵部尚書,被皇帝封為新建伯,在朝廷上下極有聲望。

如果王陽明僅以「事功」聞名天下,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將才也有千千萬。而後人更關注的是王陽明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殊不知,他是我國歷史上極有成就的哲學家之一,他開創的心學體系成為整個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封建社會後期異端思想的產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在我國,維新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為探索救國之路的孫中山都曾潛心研究過王陽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贊賞王陽明的教育思想。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少年時就曾讀過王陽明的《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並逐句逐字做了批註,後來對王陽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與創新,結合中國的實際,領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王陽明的學說更是漂洋過海,從古老的中國走向世界。

日本一位八十三歲的高僧拄著拐杖顫悠悠地把陽明學說帶回日本,沒想到竟風靡一時,學者雲集,還分成了不同的學派,陽明學說更是間接地為日本明治維新起了思想上的鋪墊作用。高鼻子、藍眼睛,不屑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歐美人在本世紀,也出奇地對陽明學說著了迷,竟還要遠渡重洋,來拜訪王陽明的故居,頗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勢頭。

我們贊嘆王陽明為中國,為世界所做的貢獻。身為中國人,我們為我們的偉大哲人感到自豪.

C. 王陽明全集的介紹

《王陽明全集》是2011年10月12日上海古籍出版社於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是研究王陽明心學思想及王陽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個性、最具爭議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個人內心的勵志作品。

D. 王守仁的經歷

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父華,字德輝,成化十七年進士第一。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學士、少詹事。華有器度,在講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廣貴幸,
華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與張後表裡用事,指陳甚切。帝命中官賜食勞焉。
正德初,進禮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劉瑾,出為南京吏部尚書,坐事罷。旋以《會
典》小誤,降右侍郎。瑾敗,乃復故,無何卒。華性孝,母岑年逾百歲卒。華已
年七十餘,猶寢苫蔬食,士論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五歲不能言,異人
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
弱冠舉鄉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進士。使治前威寧伯
王越葬,還而朝議方急西北邊,守仁條八事上之。尋授刑部主事。決囚江北,引
疾歸。起補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劉瑾逮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守
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守
仁因俗化導,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瑾誅,量移廬陵知縣。入覲,
遷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之驗封。屢遷考功郎中,擢南京太僕少卿,
就遷鴻臚卿。
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當是時,
南中盜賊蜂起。謝志山據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浰頭,皆稱王,與大庾
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攻剽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賊詹師富等又起。
前巡撫文森託疾避去。志山合樂昌賊掠大庾,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吳玭戰
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賊耳目,乃呼老黠隸詰之。隸戰栗不敢隱,因貰其罪,令
填賊,賊動靜無勿知。於是檄福建、廣東會兵,先討大帽山賊。明年正月,督副
使楊璋等破賊長富村,逼之象湖山,指揮覃桓、縣丞紀鏞戰死。守仁親率銳卒屯
上杭。佯退師,出不意搗之,連破四十餘寨,俘斬七千有奇,指揮王鎧等擒師富。
疏言權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得便宜從事。尚書王瓊奏從其請。
乃更兵制:二十五人為伍,伍有小甲;二伍為隊,隊有總甲;四隊為哨,哨有長,
協哨二佐之;二哨為營,營有官,參謀二佐之;三營為陣,陣有偏將;二陣為軍,
軍有副將。皆臨事委,不命於朝;副將以下,得遞相罰治。
其年七月進兵大庾。志山乘間急攻南安,知府季斅擊敗之。副使楊璋等亦生
縶曰能以歸。遂議討橫水、左溪。十月,都指揮許清、贛州知府邢珣、寧都知縣
王天與各一軍會橫水,斅及守備郟文、汀州知府唐淳、縣丞舒富各一軍會左溪,
吉安知府伍文定、程鄉知縣張戩遏其奔軼。守仁自駐南康,去橫水三十里,先遣
四百人伏賊巢左右,進軍逼之。賊方迎戰,兩山舉幟。賊大驚,謂官軍已盡犁其
巢,遂潰。乘勝克橫水,志山及其黨蕭貴模等皆走桶岡。左溪亦破。守仁以桶岡
險固,移營近地,諭以禍福。賊首藍廷鳳等方震恐,見使至大喜,期仲冬朔降,
而珣、文定已冒雨奪險入。賊阻水陣,珣直前搏戰,文定與戩自右出,賊倉卒敗
走,遇淳兵又敗。諸軍破桶岡,志山、貴模、廷鳳面縛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
斬六千有奇。時湖廣巡撫秦金亦破福全。其黨千人突至,諸將擒斬之。乃設崇義
縣於橫水,控諸瑤。
還至贛州,議討浰頭賊。初,守仁之平師富也,龍川賊盧珂、鄭志高、陳
英咸請降。及征橫水,浰頭賊將黃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獨仲容未下。橫水破,
仲容始遣弟仲安來歸,而嚴為戰守備。詭言:「珂、志高,仇也,將襲我,故為
備。」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陰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歲首大張燈樂,仲容
信且疑。守仁賜以節物,誘入謝。仲容率九十三人營教場,而自以數人入謁。守
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於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宮,厚飲食之。賊大喜
過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觀燈樂。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於門,諸賊入,以次
悉擒戮之。自將抵賊巢,連破上、中、下三浰,斬馘二千有奇。余賊奔九連山。
山橫亘數百里,陡絕不可攻。乃簡壯士七百人衣賊衣,奔崖下,賊招之上。官軍
進攻,內外合擊,擒斬無遺。乃於下浰立和平縣,置戍而歸。自是境內大定。
初,朝議賊勢強,發廣東、湖廣兵合剿。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岡既滅,
湖廣兵始至。及平浰頭,廣東尚未承檄。守仁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十
年巨寇,遠近驚為神。進右副都御史,予世襲錦衣衛百戶,再進副千戶。
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軍。行至豐城而寧王宸濠反,知縣顧佖以告。守
仁急趨吉安,與伍文定征調兵食,治器械舟楫,傳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
勤王。都御史王懋中,編修鄒守益,副使羅循、羅欽德,郎中曾直,御史張鰲山、
周魯,評事羅僑,同知郭祥鵬,進士郭持平,降謫驛丞王思、李中,咸赴守仁軍。
御史謝源、伍希儒自廣東還,守仁留之紀功。因集眾議曰:「賊若出長江順流東
下,則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計撓之,少遲旬日無患矣。」乃多遣間諜,檄府縣言:
「都督許泰、郤永將邊兵,都督劉暉、桂勇將京兵,各四萬,水陸並進。南贛王
守仁、湖廣秦金、兩廣楊旦各率所部合十六萬,直搗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
軍法論。」又為蠟書遺偽相李士實、劉養正,敘其歸國之誠,令從臾早發兵東下,
而縱諜泄之。宸濠果疑。與士實、養正謀,則皆勸之疾趨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
疑。十餘日詗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紿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岩居守,
而劫其眾六萬人,襲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慶。守仁聞南昌兵少則大喜,
趨樟樹鎮。知府臨江戴德孺、袁州徐璉、贛州邢珣,都指揮余恩,通判瑞州胡堯
元、童琦、撫州鄒琥、安吉談儲,推官王暐、徐文英,知縣新淦李美、泰和李楫、
萬安王冕、寧都王天與,各以兵來會,合八萬人,號三十萬。或請救安慶,守仁
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為賊守,我越南昌與相持江上,二郡兵絕我後,是
腹背受敵也。不如直搗南昌。賊精銳悉出,守備虛。我軍新集氣銳,攻必破。賊
聞南昌破,必解圍自救。逆擊之湖中,蔑不勝矣。」眾曰「善」。己酉次豐城,
以文定為前鋒,選遣奉新知縣劉守緒襲其伏兵。庚戌夜半,文定兵抵廣潤門,守
兵駭散。辛亥黎明,諸軍梯縆登,縛拱岩等,宮人多焚死。軍士頗殺掠,守仁戮
犯令者十餘人,宥脅從,安士民,慰諭宗室,人心乃悅。
居二日,遣文定、珣、璉、德孺各將精兵分道進,而使堯元等設伏。宸濠果
自安慶還兵。乙卯遇於黃家渡。文定當其前鋒,賊趨利。珣繞出賊背貫其中,文
定、恩乘之,璉、德孺張兩翼分賊勢,堯元等伏發,賊大潰,退保八字腦。宸濠
懼,盡發南康、九江兵。守仁遣知府撫州陳槐、饒州林城取九江,建昌曾玙、廣
信周朝佐取南康。丙辰復戰,官軍卻,守仁斬先卻者。諸軍殊死戰,賊復大敗。
退保樵舍,聯舟為方陣,盡出金寶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軍奄至。
以小舟載薪,乘風縱火,焚其副舟,妃婁氏以下皆投水死。宸濠舟膠淺,倉卒易
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士實、養正及降賊按察使楊璋等皆就擒。南康、九江
亦下。凡三十五日而賊平。京師聞變,諸大臣震懼。王瓊大言曰:「王伯安居南
昌上游,必擒賊。」至是,果奏捷。
帝時已親征,自稱「威武大將軍」,率京邊驍卒數萬南下。命安邊伯許泰為
副將軍,偕提督軍務太監張忠、平賊將軍左都督劉暉將京軍數千,溯江而上,抵
南昌。諸嬖倖故與宸濠通,守仁初上宸濠反書,因言:「覬覦者非特一寧王,請
黜奸諛以回天下豪傑心。」諸嬖倖皆恨。宸濠既平,則相與媢功。且懼守仁見
天子發其罪,競為蜚語,謂守仁先與通謀,慮事不成,乃起兵。又欲令縱宸濠湖
中,待帝自擒。守仁乘忠、泰未至,先俘宸濠,發南昌。忠、泰以威武大將軍檄
邀之廣信。守仁不與,間道趨玉山,上書請獻俘,止帝南征。帝不許。至錢唐遇
太監張永。永提督贊畫機密軍務,在忠、泰輩上,而故與楊一清善,除劉瑾,天
下稱之。守仁夜見永,頌其賢,因極言江西困敝,不堪六師擾。永深然之,曰:
「永此來,為調護聖躬,非邀功也。公大勛,永知之,但事不可直情耳。」守仁
乃以宸濠付永,而身至京口,欲朝行在。聞巡撫江西命,乃還南昌。忠、泰已先
至,恨失宸濠。故縱京軍犯守仁,或呼名嫚罵。守仁不為動,撫之愈厚。病予葯,
死予棺,遭喪於道,必停車慰問良久始去。京軍謂「王都堂愛我」,無復犯者。
忠、泰言:「寧府富厚甲天下,今所蓄安在?」守仁曰:「宸濠異時盡以輸京師
要人,約內應,籍可按也。」忠、泰故嘗納宸濠賄者,氣懾不敢復言。已,輕守
仁文士,強之射。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會冬至,守仁命
居民巷祭,已,上冢哭。時新喪亂,悲號震野。京軍離家久,聞之無不泣下思歸
者。忠、泰不得已班師。比見帝,與紀功給事中祝續、御史章綸讒毀百端,獨永
時時左右之。忠揚言帝前曰:「守仁必反,試召之,必不至。」忠、泰屢矯旨召
守仁。守仁得永密信,不赴。及是知出帝意,立馳至。忠、泰計沮,不令見帝。
守仁乃入九華山,日晏坐僧寺。帝覘知之,曰:「王守仁學道人,聞召即至,何
謂反?」乃遣還鎮,令更上捷音。守仁乃易前奏,言「奉威武大將軍方略討平叛
亂」,而盡入諸嬖倖名,江彬等乃無言。
當是時,讒邪構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
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
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會有言國哀未畢,不宜舉宴行賞者,因拜守仁南京兵部
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已,論功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世襲,歲
祿一千石。然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諸同事有功者,惟吉安守伍文定至大官,
當上賞。其他皆名示遷,而陰絀之,廢斥無存者。守仁憤甚。時已丁父憂,屢疏
辭爵,乞錄諸臣功,咸報寢。免喪,亦不召。久之,所善席書及門人方獻夫、黃
綰以議禮得幸,言於張璁、桂萼,將召用,而費宏故銜守仁,復沮之。屢推兵部
尚書,三邊總督,提督團營,皆弗果用。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盧蘇、王受反。總督姚鏌不能定,乃詔守仁以原
官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綰因上書訟守仁功,請賜鐵券、歲祿,並敘討
賊諸臣,帝咸報可。守仁在道,疏陳用兵之非,且言:「思恩未設流官,土酋歲
出兵三千,聽官征調。既設流官,我反歲遣兵數千防戍。是流官之設,無益可知。
且田州鄰交阯,深山絕谷,悉瑤、僮盤據,必仍設土官,斯可藉其兵力為屏蔽。
若改土為流,則邊鄙之患,我自當之,後必有悔。」章下兵部,尚書王時中條其
不合者五,帝令守仁更議。十二月,守仁抵潯州,會巡按御史石金定計招撫。悉
散遣諸軍,留永順、保靖土兵數千,解甲休息。蘇、受初求撫不得,聞守仁至益
懼,至是則大喜。守仁赴南寧,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詣軍門。二人竊議曰:「
王公素多詐,恐紿我。」陳兵入見。守仁數二人罪,杖而釋之。親入營,撫其眾
七萬。奏聞於朝,陳用兵十害,招撫十善。因請復設流官,量割田州地,別立一
州,以岑猛次子邦相為吏目,署州事,俟有功擢知州。而於田州置十九巡檢司,
以蘇、受等任之,並受約束於流官知府。帝皆從之。斷藤峽瑤賊,上連八寨,下
通仙台、花相諸洞蠻,盤亘三百餘里,郡邑罹害者數十年。守仁欲討之,故留南
寧。罷湖廣兵,示不再用。伺賊不備,進破牛腸、六寺等十餘寨,峽賊悉平。遂
循橫石江而下,攻克仙台、花相、白竹、古陶、羅鳳諸賊。令布政使林富率蘇、
受兵直抵八寨,破石門,副將沈希儀邀斬軼賊,盡平八寨。
始,帝以蘇、受之撫,遣行人奉璽書獎諭。及奏斷藤峽捷,則以手詔問閣臣
楊一清等,謂守仁自誇大,且及其生平學術。一清等不知所對。守仁之起由璁、
萼薦,萼故不善守仁,以璁強之。後萼長吏部,璁入內閣,積不相下。萼暴貴喜
功名,風守仁取交阯,守仁辭不應。一清雅知守仁,而黃綰嘗上疏欲令守仁入輔,
毀一清,一清亦不能無移憾。萼遂顯詆守仁征撫交失,賞格不行。獻夫及霍韜不
平,上疏爭之,言:「諸瑤為患積年,初嘗用兵數十萬,僅得一田州,旋復召寇。
守仁片言馳諭,思、田稽首。至八寨、斷藤峽賊,阻深岩絕岡,國初以來未有輕
議剿者,今一舉盪平,若拉枯朽。議者乃言守仁受命征思、田,不受命征八寨。
夫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利社稷,專之可也,況守仁固承詔得便宜從事者乎?
守仁討平叛藩,忌者誣以初同賊謀,又誣其輦載金帛。當時大臣楊廷和、喬宇飾
成其事,至今未白。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於江西,再屈於兩廣。臣恐
勞臣灰心,將士解體,後此疆圉有事,誰復為陛下任之!」帝報聞而已。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舉鄖陽巡撫林富自代,不俟命竟歸。行至南安卒,
年五十七。喪過江西,軍民無不縞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
讀《五經》,不苟言笑。游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年無所得。
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
然曰:「道在是矣。」遂篤信不疑。其為教,專以致良知為主。謂宋周、程二子
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注》、《或問》之類,
乃中年未定之說。學者翕然從之,世遂有「陽明學」雲。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離職守。帝大怒,下廷臣議。萼等言:「守仁事不師
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高,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知眾論之不予,則為朱
熹晚年定論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倡和。才美者樂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虛聲。傳
習轉訛,背謬彌甚。但討捕軬賊,擒獲叛藩,功有足錄,宜免追奪伯爵以章大
信,禁邪說以正人心。」帝乃下詔停世襲,恤典俱不行。
隆慶初,廷臣多頌其功。詔贈新建侯,謚文成。二年予世襲伯爵。既又有請
以守仁與薛瑄、陳獻章同從祀文廟者。帝獨允禮臣議,以瑄配。及萬曆十二年,
御史詹事講申前請。大學士申時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學》,良知出《孟
子》。陳獻章主靜,沿宋儒周敦頤、程顥。且孝友出處如獻章,氣節文章功業如
守仁,不可謂禪,誠宜崇祀。」且言胡居仁純心篤行,眾論所歸,亦宜並祀。帝
皆從之。終明之世,從祀者止守仁等四人。
始守仁無子,育弟子正憲為後。晚年,生子正億,二歲而孤。既長,襲錦衣
副千戶。隆慶初,襲新建伯。萬曆五年卒。子承勛嗣,督漕運二十年。子先進,
無子,將以弟先達子業弘繼。先達妻曰:「伯無子,爵自傳吾夫。由父及子,爵
安往?」先進怒,因育族子業洵為後。及承勛卒,先進未襲死。業洵自以非嫡嗣,
終當歸爵先達,且虞其爭,乃謗先達為乞養,而別推承勛弟子先通當嗣,屢爭於
朝,數十年不決。崇禎時,先達子業弘復與先通疏辨。而業洵兄業浩時為總督,
所司懼忤業浩,竟以先通嗣。業弘憤,持疏入禁門訴。自刎不殊,執下獄,尋釋。
先通襲伯四年,流賊陷京師,被殺。
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傳者不復載。惟冀元亨嘗與守仁共患難。
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篤信守仁學。舉正德十一年鄉試。從守仁於贛,
守仁屬以教子。宸濠懷不軌,而外務名高,貽書守仁問學,守仁使元亨往。宸濠
語挑之,佯不喻,獨與之論學,宸濠目為痴。他日講《西銘》,反覆君臣義甚悉。
宸濠亦服,厚贈遣之,元亨反其贈於官。已,宸濠敗,張忠、許泰誣守仁與通。
詰宸濠,言無有。忠等詰不已,曰:「獨嘗遣冀元亨論學。」忠等大喜,搒元亨,
加以炮烙,終不承,械繫京師詔獄。
世宗嗣位,言者交白其冤,出獄五日卒。元亨在獄,善待諸囚若兄弟,囚皆
感泣。其被逮也,所司系其妻李,李無怖色,曰:「吾夫尊師樂善,豈他慮哉!」
獄中與二女治麻枲不輟。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見吾夫,出安往?」按
察諸僚婦聞其賢,召之,辭不赴。已就見,則囚服見,手不釋麻枲。問其夫學,
曰:「吾夫之學,不出閨門衽席間。」聞者悚然。
贊曰: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
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
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獲,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守仁嘗謂胡世寧少講學,世寧曰:「某恨公多講學耳。」桂萼之議雖出於媢忌
之私,抑流弊實然,固不能以功多為諱矣。

E. 歷史人物王陽明怎麼成才的

年少有為
貴陽修文陽明洞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F. 《王陽明全集》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王陽明全集》(王守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9c9e2Z3WwnsjY1QdEmKPUA

提取碼: 9cgs

書名: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守仁

譯者: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 編校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9

頁數:1812

內容簡介:

本社《王陽明全集》以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謝廷傑刻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本為底本標點,以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圖書館本及台灣、日本出版的王陽明全集本為參校本,原本誤漏或與諸本有異者,酌出校勘記。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己未(1499年)登進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屬紹興縣蘭亭鄉)。卒後三十八年,卽明隆慶元年,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象山,而形成為風靡明代中後期並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或曰陽明學、王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G. 王守仁為什麼能成功

1、軍事才能突出,打法詭異,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而且甭管敵軍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還喜歡使陰招,什麼挖坑、造假、虛張聲勢,到最後,許多人都被他的騙術嚇跑了。更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據優勢,把對手圍得水泄不通,也從不輕易進攻,而是把敵軍困在裡面,餓個半死,再誘使敵軍突圍,鑽入伏擊圈,才開始發動總攻。基本上這幾招一路下來,神仙都頂不順了!先後打敗了多處令朝廷頭疼的山賊巢穴,有平叛了寧王的造反。但這位王兄卻並沒有師出名門,全是自學成才。可謂是軍事天才;
2、哲學貢獻大,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學理論,創建了「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王守仁就做到了,這從他的軍事才能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他不論門第,廣招學生,諸如王艮、李贄、徐階等。這彷彿讓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後,他的心學不但在中國發揚光大,還飄洋過海到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
3、王守仁雖為文武全才(射箭相當准確),先後清理匪寇,平定叛王,但政治手段一點不比那些大臣太監弱。當時正德年間的大太監劉瑾、江彬、張永,都斗不過他,死的死、跑得跑、降得降,連內閣首輔楊廷和都斗不過一個王守仁。反倒好多人是被王守仁的正直大度而打動了,成為他的學生。
4、文學才能突出,許多詩句至今流傳。
5、最重要的是,王守仁一生為官清正,從沒有收過禮、也沒有送過禮,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盡管他軍事才能突出,但他多次希望能不發動戰爭就不發動戰爭,若不是限於當時的荒唐皇帝朱厚照和他身邊的小人們,也許王守仁可以再次創建一個新的盛世。

H. 王陽明的早年經歷

王陽明出生於美國,出生後60天回到台灣,6歲時重返美國,在美國求學成長,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主修行銷及Tisch藝術學院副修電影製作,參加了美式足球及籃球校隊。
王陽明15歲開始打工,在鞋店賣鞋,一周上4天班;在改車行打工,學了不少改車技巧;後來開始到父親的公司工作,畢業後在舅舅的航務公司上班,和普通的業務員一樣到廣東、東北四處跑業務、拉客戶。
王陽明離開舅舅的公司後,在得到父母資助的情況下,王陽明開過改車行,在上海投資過夜店,在台北和表姐王怡人合開精品店。

I. 《王陽明全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王陽明全集》(王陽明)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uvGCD6JilLnMCb0MgtvA

提取碼:RUMW

書名:王陽明全集

豆瓣評分:9.5

作者:王陽明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副標題:梁啟超:要真正理解「王學」,宜讀《王陽明全集》!王陽明的「心學哲理、文治武功、傳奇人生」全在這套書中。原汁原味初版重現,權威定本!
原作名:王陽明

內容簡介

陽明先生的門人徐愛、薛侃、南大吉刻印了《傳習錄》。其後錢德洪、鄒守益、歐陽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間又陸續刻印了陽明先生的《文錄》《文錄續編》《年譜》等。隆慶六年(1572),御史謝廷傑巡按浙江時,匯集了《傳習錄》《文錄》《別錄》《外集》《續編》《世德紀》,以及《年譜》《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書》,刊行於世。全書共三十八卷,分為《語錄》《文錄》《別錄》《外集》《續編》《附錄》,附錄又包含《年譜》《年譜附錄》《世德紀》《世德紀附錄》。這是第一部陽明先生的全集,以後刊行的各種全集,基本都是依據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簡體版,是以民國《四部叢刊》所影印的明隆慶刊本《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並參考了《四庫全書》本、中華圖書館本等版本,以及從明朝至今關於王陽明的眾多研究成果。

隆慶本《王文成公全書》總共三十八卷,本書在編校上完全遵從原版體例和...

作者簡介

字伯安,別號陽明,謚文成。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或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浙江省寧波市)人。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書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寧王之亂等軍功而封新建伯,隆慶時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後期唯一因軍功而封侯的文官。

王守仁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開創了「陽明心學」。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陽明心學」不僅風靡中華,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影響至今。


J. 王陽明是怎麼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的

對王陽明來說,“聖賢”是他一生的追求,而在當時,王陽明聲名遠播,是道德高尚的榜樣,符合聖人“立德”的要求,此外,他多次平定叛亂,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實現了“立功”的願望,此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實現了“立言”的追求,所以說他是“三不朽”聖人。

除了“立功”和“立言”之外,王陽明的“德”也是比較出眾的,他一生都在追求成為“聖賢”,嚴格要求自己,不僅年少有為,而且在成年後聲名遠播,是明朝“德”的典範。而之所以他能夠成為“三不朽”聖人,與他的天分、努力和實踐分不開,他的經歷也被後世認為是古人成才的正面教材。

閱讀全文

與王陽明怎麼成才的全集免費觀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1157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722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955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961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259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261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415
工免費漫畫 瀏覽:1147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509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316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648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995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720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385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832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855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351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1107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589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