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PU帶寬怎麼計算
CPU帶寬是指CPU與北橋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從CPU前端匯流排帶寬的計算方法「前端匯流排帶寬=系統外頻×N倍速×64位匯流排位寬/8」中,可以知道,P4系列133MHz外頻即前端匯流排為533MHz(133MHz外頻×4倍速)的CPU的傳輸帶寬可達4.2GB/s(533MHz×8)速率。
由此可以換算出其他不同前端匯流排CPU的帶寬:266MHz FSB的傳輸帶寬為2.1GB/s;333MHz FSB的傳輸帶寬為2.7GB/s;400MHz FSB的傳輸帶寬為3.2GB/s;533MHz FSB的傳輸帶寬為4.2GB/s,800MHz FSB的傳輸帶寬為6.4GB/s。
內存速率是指內存的工作頻率,例如DDR266的工作頻率即為266MHz,根據內存帶寬的演算法:帶寬=匯流排位寬/8×一個時鍾周期內交換的數據包個數×匯流排頻率,DDR266的帶寬=64/8×2×133=2128,它的傳輸帶寬為2.1GB/s,因此DDR266又俗稱為PC2100,這里的2100就是指其內存帶寬約為2100MB。
同理,DDR333的工作頻率為333MHz,傳輸帶寬為2.7GB/s,俗稱PC2700;DDR400的工作頻率為400MHz,傳輸帶寬為3.2GB/s,俗稱PC3200。[/ 內存帶寬計算公式:帶寬=內存時鍾頻率×內存匯流排位數×倍增系數/8。以目前的DDR400內存為例,它的運行頻率為200MHz,數據匯流排位數為64bit,由於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倍增系數為2,此時帶寬為:200×64×2/8=3.2GB/s(如果是兩條內存組成的雙通道,那帶寬則為6.4 GB/s)。很明顯,在現有技術水準下,運行頻率很難成倍提升,此時數據匯流排位數與倍增系數是技術突破點。
B. 電腦內存與帶寬有沒有關系
沒什麼關系
C. CPU的帶寬和內存帶寬如何計算如何匹配
早期的CPU與外部連接的帶寬由前端匯流排所決定,而與CPU直接通信的部件就是內存,所以前端匯流排也可看成是與內存通信的帶寬。不過受限於內存傳輸帶寬,很多時候CPU與內存的通信並沒有達到前端匯流排的速率。比如前端匯流排為800MHZ的CPU,當搭配了DDR400的內存時,兩者通信的速度就為400MHZ,並沒有達到800MHZ的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雙通道技術就產生了,在支持雙通道技術的電腦中,只要插上兩條內存,就可實現兩倍於單條內存的傳輸速度,比如兩條DDR400的內存組建的雙通道,傳輸速度就可達到800MHZ,剛好滿足前端匯流排的帶寬,通信瓶頸問題就可解決。再比如1333MHZ的前端匯流排,如果搭配單條DDR2 800的內存,那麼通信速度還有提升的空間,這時候再添加一條DDR2 800的內存,就可達到1600MHZ的傳輸速度,滿足了1333MHZ前端匯流排CPU的「胃口」,當然,如果搭配的是DDR3 1333內存的話,只需單條即可滿足帶寬要求,組建雙通道已經沒有意義。目前的電腦已經沒有前端匯流排的概念,由於內存控制器已經集成到了CPU中,前端匯流排已經進化成新的匯流排類型,帶寬擴大了N倍,能支持什麼類型的內存就要由CPU決定了,比如INTEL頂級CPU I7 990X,集成的內存控制器支持3通道DDR3 1066,插入兩條內存時只能以單通道運行,只有插入三條內存後才會以三通道運行,而且不管你插入的是DDR3 1333還是1600,內存都只能以1066頻率運行。而你的羿龍IIX4 955,集成的內存控制器最高支持DDR3 1333內存,支持雙通道,所以你最高可搭配的內存組合為2-4條DDR3 1333內存
D. 什麼是內存的帶寬
內存中的帶寬
除匯流排之外,內存也存在類似的帶寬概念。其實所謂的內存帶寬,指的也就是內存匯流排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它決定於內存晶元和內存模組而非純粹的匯流排設計,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為單獨的對象討論。
SDRAM、DDR和DDRⅡ的匯流排位寬為64位,RDRAM的位寬為16位。而這兩者在結構上有很大區別:SDRAM、DDR和DDRⅡ的64位匯流排必須由多枚晶元共同實現,計算方法如下:內存模組位寬=內存晶元位寬×單面晶元數量(假定為單面單物理BANK);如果內存晶元的位寬為8位,那麼模組中必須、也只能有8顆晶元,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允許的;如果晶元的位寬為4位,模組就必須有16顆晶元才行,顯然,為實現更高的模組容量,採用高位寬的晶元是一個好辦法。而對RDRAM來說就不是如此,它的內存匯流排為串聯架構,匯流排位寬就等於內存晶元的位寬。
和並行匯流排一樣,內存的帶寬等於位寬與數據傳輸頻率的乘積,例如,DDR400內存的數據傳輸頻率為400MHz,那麼單條模組就擁有64bit×400MHz÷8(Byte)=3.2GB/s的帶寬;PC 800標准RDRAM的頻率達到800MHz,單條模組帶寬為16bit×800MHz÷ 8=1.6GB/s。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在內存控制器中使用雙通道技術是一個理想的辦法,所謂雙通道就是讓兩組內存並行運作,內存的總位寬提高一倍,帶寬也隨之提高了一倍!
帶寬可以說是內存性能最主要的標志,業界也以內存帶寬作為主要的分類標准,但它並非決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實際應用中,內存延遲的影響並不亞於帶寬。如果延遲時間太長的話相當不利,此時即便帶寬再高也無濟於事。
簡單地說DDR400就是PC3200帶寬是3.2G/s,DDR333是PC2700帶寬是2.7G/s,DDR266是PC2100,帶寬是2.1G/s
http://..com/question/545481.html?si=1
E. 電腦內存和寬頻流量的單位是不是一樣的,如果一樣的話那麼1m是不是就是1mb。
兩者不一樣。
內存的大小是指能夠存儲多少數據。以位元組(Byte)為基本單位。 如:B、KB、MB
寬頻流量指的是在規定時間內傳輸的數據量。以位元組/秒為基本單位。如:B/s、KB/s、MB/s
另:1Byte=8bit。所以注意區分B和b。
F. 內存帶寬如何計算
內存帶寬計算公式:帶寬=內存時鍾頻率×內存匯流排位數×倍增系數/8。
以DDR400內存為例,它的運行頻率為200MHz,數據匯流排位數為64bit,由於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倍增系數為2,此時帶寬為:200×64×2/8=3.2GB/s(如果是兩條內存組成的雙通道,那帶寬則為6.4 GB/s)。
單通道內存節制器一般都是64-bit的,8個二進制位相當於1個位元組,換算成位元組是64/8=8,再乘以內存的運行頻率,如果是DDR內存就要再乘以2,因為它是以SD內存雙倍的速度傳輸數據的,所以:
DDR266,運行頻率為133MHz,帶寬為133×2×64/8 = 2.1GBps (PC2100)。
DDR333,運行頻率為166MHz,帶寬為166×2×64/8 = 2.7GBps (PC2700)。
DDR400,運行頻率為200MHz,帶寬為200×2×64/8 = 3.2GBps (PC3200)。
(6)電腦內存與帶寬擴展閱讀
出於對速度的追求,為低速DDR內存尋找增加帶寬的方法算是很理所當然的方法了。最新的解決方案是,在系統內存上面採用雙通道匯流排,換言之,就是在不增加內存時鍾頻率的前提下,增加內存的潛在帶寬。
盡管內存生產商能夠依據JEDEC標准生產高於DDR 400的內存產品,但是,採用雙通道匯流排無可否認是解決內存帶寬問題的一個好方法。
不過內存帶寬並不是檢驗性能的唯一標准,實際上,系統的實際性能是根據每個人所使用的具體的應用程序不同而有差異的。
G. 帶寬和內存大小的聯系
跟網速無關,只是電腦反映速度快慢的問題
H. 電腦內存 是不是電腦內存越高上網速度越快呢
不可以這樣理解,網速主要跟你接入的網路的帶寬,你電腦的網卡是千兆還是百兆有關,但主要還是接入的帶寬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內存嗎,主要影響電腦的速度,但是,我要聲明的是,若你的帶寬很大,但電腦配置很低的話,同樣,也不能使你的網速達到最佳的效果,就是說,你的電腦配置必須高,在這個前提下,你的帶寬越大,網速越快。
I. 電腦內存越大是不是網速越快
電腦的網速不受內存的限制,要看你的是什麼寬頻,還有終端,這些是決定網速快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