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腦的介面種類有哪些
1、串列口(COM)/並行口(LPT)
COM和LPT口於1970年由美國電子工業協會制定,後來又經歷了兩次改進。最早的串列口是25芯插頭,而不是我們今天經常看到的9芯。
後來由IBM改進為9芯的D口,最高速度為10Mbps。LPT和以前早期的COM口一樣也是25pin接頭,用於接列印機,最高速度為1.5mbps。早期用於接駁滑鼠,數據機,列印機等設備。
2、PS/2
PS/2介面早期見於各種兼容電腦上,雖然現在也能能看到PS/2介面,但是已經基本被usb所取代。PS/2介面用於接駁滑鼠和鍵盤,早期的PS/2介面鍵盤和滑鼠的介面是不能混用的。因為一個是雙向通信,一個是單向通信。
3、RJ-45
就是我們常見的網線介面。RJ-45有兩種接法,分別為T568A與T568B。我們最常見的是T568B接法,也就是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的接法。
4、USB
USB是由微軟,IBM,intel等公司牽手於1994年制定。當時COM口,PS/2,LPT等繁雜的介面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還有安裝驅動之後必須重啟才能用的問題。所以可以即插即用且支持熱插拔的USB應運而生。
目前USB基本可以連接一切外置設備。最早的USB1.0傳輸速率僅僅為1.5Mbps,而現在在路上的USB3.2標准已經達到了20Gbps。USB介面有多種外形,比如mico-USB,usb3.1-typec,Mini-A等。
5、Express Card
Express Card介面是2003年由PCMCIA協會制定的,用於筆記本擴展。它同時走PCI-E*1和USB協議,速度是老舊的cardbus匯流排的數倍。
6、雷電(Thunderbolt)
最早的Thunderbolt介面主要由intel於2009年制定,想用來取代USB介面。而2011年第一版的雷電跟隨MBP一起上市,但是因為雷電口高昂的授權費導致無法與雖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免費的USB3.0所抗衡,最終沒有成為主流。
最早的雷電走PCI-E2.0x4與DP1.1a協議。而現在的雷電3則是PCI-E3.0x4與DP1.2協議。介面上,雷電3開始介面外形和USB-TypeC保持一致。所以有些筆記本的USB-C介面既可以做雷電也可以做USB。
2. 筆記本電腦充電插口在哪
聯想筆記本的電源介面,一般都在筆記本電腦的側面,根據型號的不同,一般都在筆記本電腦屏幕與鍵盤附近位置。
筆記本電源適配器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
就是把不穩定的電源利用開關電源的原理通過轉化電路變成筆記本電腦需要的恆壓直流電,給筆記本電腦供電和充電。
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轉化電路,一定有保護電路(過流保護電路,過壓保護電路 短路保護電路等),防止意外時,保護筆記本電腦不至於燒掉。
(2)電腦內存供電插口擴展閱讀:
第一次充電時,應該連續地把電池充電到12個小時,並且循環地完全充、放電三次以完全地喚醒新電池,如果這塊電池被存放了幾個月沒有使用,建議也對它進行三次完全的充、放電。
如果一塊電池經連續12個小時之後或三次循環充放電之後仍然不能充電,這塊電池就不能使用需要更換了。
3. 台式電腦里有四個內存插口內存條要插那個
主板上的內存插槽通常有4根,如果手裡只有一根內存,那麼選擇插槽1,也就是最靠近處理器的內存插槽,性能是最佳的,相對於其他插槽大概有3%左右的提升。但是,如果選擇這個插槽,不得不面臨另一個問題:發熱。
處理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比較大,處理器散熱器吹出的熱風更是直接吹到內存上,插槽1更加靠近處理器,也意味著內存在這里溫度更容易上升。
如果將處理器和內存的距離稍微拉大一點,情況顯然會有所改善。因此如果加上這方面的考慮,適合選擇插槽4,盡管在這個插槽中,內存帶寬會降低一點,但是讀寫性能的提高能夠彌補這一點。
(3)電腦內存供電插口擴展閱讀:
主板所支持的內存種類和容量都由內存插槽來決定的。內存插槽通常最少有兩個,最多的為4或者6或者8個,主要是主板價格差異。內存插槽多可以多插幾根內存,某些晶元組+系統可以支持32G或者更多的內存。
內存條通過金手指與主板連接,內存條正反兩面都帶有金手指。內存雙通道要求必須插相同顏色的內存,不按照規定插不能正常開啟內存雙通道功能。內存處理單元的所有數據流、電子流正是通過金手指與內存插槽的接觸與PC系統進行交換,因此其製作工藝對於內存連接顯得相當重要。
4. 電腦電源連接主板的2個插頭分別是給什麼地方供電
。。普通電腦主板上,只有兩個電源介面,一個24pin主電源插槽,一個4pin或8pin的cpu供電插口。電源輸出端,都有這兩種必備的插頭,對號入座即可。
5. 筆記本電腦各個插孔表示什麼用處
曾經也為筆記本電腦四周遍布的各種介面迷茫過,日積月累很多介面已漸漸了解了其用途,那麼筆記本電腦中常見的介面有哪些?有什麼作用?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來看看吧。
以上就是筆記本電腦中常見的介面介紹以及作用方法介紹,希望能有所幫助!
6. 電腦內存按介面分幾種
分類:
筆記本內存一般採用144Pin、200Pin介面。
台式機內存則基本使用168Pin和184Pin介面。
拓展:
1、對應於內存所採用的不同針腳數,內存插槽類型也各不相同。筆記本內存插槽分為SIMM和DIMM。台式機系統主要有SIMM、DIMM和RIMM三種類型的內存插槽。
2、SIMM(SingleInlineMemoryMole,單列直插內存模塊)。DIMM(DualInlineMemoryMole,雙列直插內存模塊)。
RIMM(RambusInlineMemoryMole)是Rambus公司生產的RDRAM內存所採用的介面類型。
7. 電腦主板上具體有哪幾種插槽,有什麼用
電腦主板上的插槽很多,主要有
1 CPU插槽,這個是用來插CPU的
2 內存插槽,用來插內存的
3 CPU 風扇插座,用來插CPU風扇的
4 機箱風扇插座,用來插機箱風扇的
5 燈條插座-這個進來興起的,用來插機箱或者風扇燈條的
6 主板熱感測器插座-這個在品牌機上常見,一般在聯想上有,早期的G31 G33 G41,H61 B75,h81上都有的,現在的沒見過,一般機箱上有個熱電偶插到主板上,如果不插,CPU風扇會狂轉
7 IDE插槽,40針的,已經淘汰,插IDE硬碟的
8 SATA插槽,插硬碟的
9 ESATA插槽,這個用來插外置硬碟的,不常見
10 24針主板電源插槽,20針主板電源插槽,14針主板電源插槽(常見於品牌機主板)
15 USB2.0 插座,用來插前置USB線的
16 AC97插座,插前置音頻的
17 高保真音頻插座,用來插前置音頻的
18 USB3.0插座,用來插前置usb的
19 com 口插槽,用來插後置com口的
20 PCIE插槽,一般有x16 的,長的,用來插顯卡,好的主板有2個以上,用來插多個顯卡
21 PCIE插槽,黑色,短的,用來插網卡,音效卡等
21 PCI插槽,白色的,用來插PCI網卡,音效卡,電腦診斷卡,顯卡(這個不常見哦),SCSI卡
22 ISA卡,插擴展卡的已經淘汰
22 CPU電源插座,一般為4針,有的為8針,給CPU供電的
8. 電腦有四個內存條插口,隨便插哪個都行嗎
電腦主板分為有四個內存條插口的大主板和有兩個內存條插口的小主板,有些小夥伴認為隨便插上就完事了,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本期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電腦內存條的安裝方法。
其實大部分小夥伴裝機內存條使用一根或者兩根,今天就以一根和兩根為例教大家如何安裝內存條。
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內存條在主板上插口的位置
一根內存條安裝方法:
分析 :一根內存條我們既要保證安裝在A通道上,又要避免離CPU散熱器距離太近,我們插內存條有個原則,那就是在同一通道盡量插遠端內存插槽,在A通道,自然是插A2插槽比較好。當然這個時候就會有小夥伴要問了,為什麼不是插在B1B2插口呢?原因在於距離CPU越近,傳輸信息越快並且穩定,結合我們小學二年級學習的物理知識,越近原則上功耗損失越少。所以我們權衡利弊一根內存條最佳安裝位置為A2。
雙根內存條安裝方法:
結論是A2+B2或者A1+B1優先前者
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不是A1+A2或者B1+B2呢,小編給大夥舉個例子;兩輛車在同一單行道行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同時到達終點。這就是我們所謂雙根內存條組成雙通道,此時的速度是最快的。
9. 主板電源介面類型
電源介面主要類型有以下5中,詳細內容如下:
1、24Pin主供電介面
1.1、最主要的PC供電介面,體積最大,習慣上也把它叫做24Pin主板供電介面,直接插到主板上的。此介面共計有2組+12V供電、5組+5V供電和4組+3.3V供電,每組供電的最大傳輸電流一般是6A,因此介面的+12V、+5V和+3.3V供電的最大功率分別為144W、150W和79.2W。
1.2、現在24Pin主供電介面分為兩種結構,一種是整體式的24Pin,另一種是分離式的20+4Pin,兩種介面的24Pin主供電介面都適用於現在的主板,性能上並無區別,後者之所以採用分離式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兼容以前採用20Pin供電介面的老式主板。
總結:從上面的內容里我們可以看出來,每個電源介面造型都不相同,都有防止插錯的防呆設計,比如SATA電源介面中的L型插槽、CPU供電介面中的方形和梯形設計等,只要仔細觀察,即便是新手也是可以避免電源介面插錯。
10. 如何看台式電腦內存條的的插口類型
通常主板在內存條插槽邊上都會有標識。
上圖則標識支持DDR3雙通道的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