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張電腦鍵盤按鍵分布圖
電腦鍵盤按鍵分布圖一般無法在電腦裡面直接查看,可參照如下步驟示意圖:
1.鍵盤分為五個區:主鍵區、功能鍵區、控制鍵區和數字鍵區,狀態指示區。
㈡ 電腦里鍵盤上的26個字母分布有規律嗎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電腦鍵盤時,都會問這樣的問題,電腦上鍵盤的第一行為什麼是QWERTYUIOP,而不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ABCDEFGHIJ?如果那樣的話就不需要花時間記住每一個字母鍵的位置了。
這個問題要由鍵盤最早的發明者來回答。你或許不知道,鍵盤的歷史比計算機的歷史還要早很多,雖然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在20世紀四十年代出現,個人使用的小型計算機到70年代才開始出現,但是作為現在計算機一個組件的鍵盤在19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
鍵盤最初是出現在1868年美國人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的機械打字機上,作為世界第一台商用的機械打字機,使人們徹底告別了「活字印刷」的時代,當時「這台神奇的機器可以將一個個字母整齊、准確的打在羊皮紙上」,馬上吸引了眾多工廠購買專利進行生產,大量政府、公司職員去購買使用。
最初這台打字機的鍵盤分布就是按照ABCDEFGHIJ的順序,但是在實際中卻出現了問題。你或許會猜是不是這種排布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正相反,這種排布的打字速度太快了!受當時的機械設備的限制,如果打字員打字的速度過快,打字機相鄰鍵桿撞在一起而發生卡殼。所以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對他的發明進行了改進,人為地降低了一些常用字母的輸入速度,設計了QWERT式的鍵盤,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鍵盤。
後來打字機的設計水平得到了提高,卡殼的現象幾乎不再出現,到了20世紀中期,電子鍵盤代替了機械鍵盤,對輸入速度過快的擔心完全成了杞人憂天了,QWERT式的鍵盤幾乎成了昨日黃花。
與此同時,在20世紀,經過了蒸汽機時代和愛迪生時代後,各種各樣的機器和新發明走進了人們的身邊,同樣的機器,怎樣設計可以使用戶使用更加方便,怎樣設計可以使這些產品更加人性化逐漸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於是出現了一門新的學問——人機工程學。從人機工程學角度分析,QWERT式的鍵盤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之一,有很多缺陷。
首先,英文26個字母在實際中使用的頻率是不同的,最常見的字母e出現的頻率高達12.702%,字母t也有9.056%。與之相比,字母q出現的頻率僅有0.095%,最少出現的z則只有0.074%。
按照鍵盤打字的指法,在鍵盤的三行中,中間一行是主行,應該盡量把出現頻率較高的字母(如e,t,a,o,i)都放到中間一行。但實際情況是,QWERT式的鍵盤在設計時為了故意減慢這些鍵的輸入速度,把他們分散到了上、中、下三行,我們在打字時,手要不停的上下移動。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一天下來疲憊不堪。不經常使用的字母j,K(
㈢ 電腦鍵盤鍵位分布 圖片要清晰
電腦鍵盤示意圖:
電腦鍵盤字母排列由來:
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
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
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
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
另外,鍵盤也指鍵盤類樂器,如電子琴、鋼琴等。在樂隊現場演出時,許多聲效(如搖滾樂中的弦樂聲)需要電子琴或電子鋼琴來模擬,負責這一類樂器的樂手被稱作「鍵盤手」。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
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
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
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
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
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
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此時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
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
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Windows中已經內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並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找到「美國英語-DVORAK」。
確認後,按鍵位置全變了。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並進行耐心訓練。
㈣ 電腦鍵盤示意圖分布有什麼規律
不是```是個外國人偶然間排出來的```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不同語言的鍵盤也可能不一樣。中文的一般跟英文的一樣
㈤ 電腦鍵盤每個鍵的位置清晰的圖片
電腦鍵盤示意圖:
電腦鍵盤字母排列由來:
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
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
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
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
另外,鍵盤也指鍵盤類樂器,如電子琴、鋼琴等。在樂隊現場演出時,許多聲效(如搖滾樂中的弦樂聲)需要電子琴或電子鋼琴來模擬,負責這一類樂器的樂手被稱作「鍵盤手」。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
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
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
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
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
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
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此時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
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
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Windows中已經內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並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找到「美國英語-DVORAK」。
確認後,按鍵位置全變了。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並進行耐心訓練。
㈥ 電腦鍵盤上的26個英文字母為什麼這樣排列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即ABCDE...)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這樣打字的速度太快,容易造成打字機上的傳動桿碰撞卡殼。
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通過降低打字效率,以此來避免傳動桿卡住所產生的故障。
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6)電腦鍵盤字母排列圖擴展閱讀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
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當前的「QWERTY」鍵盤。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
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㈦ 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怎麼排列順序都怎麼讀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
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
」,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按照字母使用頻率的高低來排序的。可以看看其排序由來的故事
這是所有的電腦鍵盤字母或英文打字機鍵盤字母的排列順序。
有心的讀者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要把26個字母作這種無規則的排列呢?既難記憶又難熟練。據說其原因是這樣的:
在
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
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
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
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
㈧ 101鍵盤,104鍵盤,107鍵盤,108鍵盤的示意圖
101鍵盤、104鍵盤、107鍵盤、108鍵盤是按照鍵盤按鍵數來分類的,除了上述四種鍵盤還出現過83鍵、87鍵、93鍵、96鍵鍵盤。101鍵、104鍵、107鍵、108鍵鍵盤示意圖如下:
1.101鍵盤
拓展資料:
104鍵的鍵盤是在101鍵鍵盤的基礎上為WINDOWS 9.Xp平台提供增加了三個快捷鍵(有兩個是重復的),所以也被稱為WINDOWS 9X鍵盤。但在實際應用中習慣使用WINDOWS鍵的用戶並不多。107鍵的鍵盤是為了貼合日語輸入而單獨增加了三個鍵的鍵盤。在某些需要大量輸入單一數字的系統中還有一種小型數字錄入鍵盤,基本上就是將標准鍵盤的小鍵盤獨立出來,以達到縮小體積、降低成本的目的。
㈨ 電腦鍵盤打字,左手和右手分別管哪些字母
一、左手
左手食指負責的鍵位有4、5、R、T、F、G、V、B共八個鍵,中指負責3、E、D、C共四個鍵,無名指負責2、W、S、X鍵,小指負責1、Q、A、Z及其左邊的所有鍵位。
二、右手
右左手食指負責6、7、Y、U、H、J、N、M八個鍵,中指負責8、I、K、,四個鍵,無名指負責9、O、L、。四鍵,小指負責0、P、;、/及其右邊的所有鍵位。
1、鍵盤結構
按功能劃分,鍵盤總體上可分為四個大區,分別為:功能鍵區,打字鍵區,編輯控制鍵區,付鍵盤區。
2、基本鍵
打字鍵區是我們平時最為常用的鍵區,通過它,可實現各種文字和控制信息的錄入。打字鍵區的正中央有8個基本鍵,即左邊的"A、S、D、F"鍵,右邊的"J、K、L、;"鍵。
3、基本鍵指法
開始打字前,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應分別虛放在"A、S、D、F"鍵上,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應分別虛放在"J、K、L、;"鍵上,兩個大拇指則虛放在空格鍵上。
㈩ 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排列順序的由來
按打字習慣排列。
最開始的時候,鍵盤上的字母是按字母表順序的,但是使用時間長了,發現用的不舒服。後來根據英文單詞中使用字母的頻率去編排新的鍵盤布局,把最常用的字母放在最中間的,這是因為過去的打字機要用食指用力戳,所以盡可能的靠近鍵盤的中心,放在兩邊的話,用力過猛,會悲劇的。
而後來電腦鍵盤的出現,就將最常用的字母放在了離食指最近的地方,也統一了鍵盤的編排,所以現在用鍵盤錄入英文的時候,會比最原始的鍵盤要快得多。
字母設置原理分析:
8鍵字母設定標准,根據英文習慣設定,為英文輸入服務。英文字母順序是A-Z,數字鍵盤字母設置順序也是A-Z;字母q、x和z在英語中不常用。
所以數字鍵盤上的7和9個鍵是一個鍵上的4個輔音字母。英語中需要單詞間距,所以數字鍵盤的0鍵不設置字母,只作為空格鍵使用。
在英語中經常使用句號,所以鍵盤上的數字1鍵不設字母;8鍵字母設置等於8基系統,它只是2基系統的倍數。英文字母很容易與2進制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