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腦鍵盤上英文字母為什麼要那樣排列,
最初的打字機是按順序排列的.因為太容易記.打字的時候太快經常把打字機敲壞.後來有人把字母順序打亂來防止.早期的鍵盤幾乎都是機械式鍵盤,准確的說是機械觸點式鍵盤,這種鍵盤使用電觸點接觸作為連同標志,使用機械金屬彈簧作為彈力機構。這種鍵盤的手感硬、按鍵行程長、按鍵阻力變化快捷清脆,手感很接近打字機鍵盤,所以在當時很受歡迎,直到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十分懷念這種鍵盤的手感。 但是,機械觸點式鍵盤最大的兩個缺點是機械彈簧很容易損壞,而且電觸點會在長時間使用後氧化,導致按鍵失靈。所以在90年代以後,機械觸點式鍵盤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一款鍵盤的鍵位設計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主體的英文和數字鍵位設計,二是各種附屬鍵位設計。
最通常的英文與數字鍵位設計方案就是俗稱的「QWERTY」柯蒂鍵盤。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於1868年發明的鍵位方案。
總所周知,柯蒂鍵盤主要的設計目的就是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不過在很多文章中的說法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這就是——柯蒂鍵盤的鍵位設計並不是要「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導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打字速度」。
這兩種說法中有一個微妙的差異,這就是說,減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終目的,QWERTY鍵盤並不是在一味的減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這樣的常見組合放在一個手指上的減低速度設計,但也有很多諸如ER這樣的加速組合鍵位。
實際上這樣設計的根本原因在於機械式打字機的結構,其鉛字杠桿的結構決定了當兩個位置接近的鉛字同時按下的時候就會卡死,但相對的兩個相距較遠的鉛字就不會發生同樣的問題,相信有過英文打字機使用經驗的人應該都會有所體會。
『貳』 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排列有什麼規律嗎
鍵盤字母排列順是按照字母使用頻率的高低來排序的。
把較常用的字母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字母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為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要,常規鍵盤具有CapsLock(字母大小寫鎖定)、NumLock(數字小鍵盤鎖定)、ScrollLock(滾動鎖定鍵)三個指示燈(部分無線鍵盤已經省略這三個指示燈),標志鍵盤的當前狀態。
另外還有盤區、Num數字輔助鍵盤區、F鍵功能鍵盤區、控制鍵區,對於多功能鍵盤還增添了快捷鍵區。
(2)電腦鍵盤字幕設計擴展閱讀:
鍵盤的按鍵數曾出現過83鍵、87鍵、93鍵、96鍵、101鍵、102鍵、104鍵、107鍵等。
104鍵的鍵盤是在101鍵鍵盤的基礎上為WINDOWS 9.Xp平台提供增加了三個快捷鍵(有兩個是重復的),所以也被稱為WINDOWS 9X鍵盤。
但在實際應用中習慣使用WINDOWS鍵的用戶並不多。107鍵的鍵盤是為了貼合日語輸入而單獨增加了三個鍵的鍵盤。在某些需要大量輸入單一數字的系統中還有一種小型數字錄入鍵盤,基本上就是將標准鍵盤的小鍵盤獨立出來,以達到縮小體積、降低成本的目的。
『叄』 鍵盤字母排序為什麼設計成這樣 有什麼原理沒
鍵盤的英文字母排序是由被稱作「打字機之父」的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決定的,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以此最大限度放慢打字時敲鍵速度,從而避免卡鍵。
『肆』 電腦的鍵盤上的二十六個字母是按什麼原理分布設計的
電腦鍵盤是誰發明的?
鍵盤的歷史
QWERTY鍵盤發明人--肖爾斯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IT人物傳記:QWERTY鍵盤發明人--肖爾斯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現在的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滑鼠是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Engelbart)在1964年發明的。尼葛洛龐帝教授在《數字化生存》里寫道:「當初他設計滑鼠是為了指點文件,而不是作畫。但是這個發明卻流傳下來,而且今天隨處可見。」
恩格巴特是位卓越的思想家、發明家和電腦先驅人物,一生著有25部著作,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他在超文本和超媒體系統、人機交互和網路技術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天才的預見並提出理論框架。他窮其一生的精力,想為人類研製出增加智慧的計算機,滑鼠只是他一個附帶的小發明。
恩格巴特二戰期間曾擔任過艦艇雷達技術員,戰後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他常常幻想著電腦也能像雷達一樣顯示圖形,並可以通過操縱桿來控制操作。1964年,在國防部高級規劃研究署(ARPA)資助下,恩格巴特建立了一個「擴增研究中心」來實現他的夢想。1968年,在美國秋季計算機會議上,恩格巴特向與會者展示了他的新發明:用一個鍵盤、一台顯示器和一個粗糙的滑鼠器,遠程操作25公里以外的一台簡陋的大型計算機,在當時仍然採用穿孔卡輸出的人群中間,引起了極大地轟動。
恩格巴特滑鼠原型的外殼用木頭精緻地雕刻而成,僅有一個按鍵,而不像現代滑鼠有三個按鍵。它的底部安裝著金屬滾輪,用來控制游標的移動。1970年獲得專利時,這個小裝置的名稱是「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美國有人開玩笑說,只有男人才會想到把它叫做「滑鼠」,因為在美國俚語里,「老鼠」(Mouse)亦有「女朋友」的寓義。
1972年,施樂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研製出圖形界面的「阿托」(Alto)微電腦,研製者中間就有從恩格巴特實驗室「跳槽」的人,他們把滑鼠配置在這台電腦上,作為一種方便的圖形控制裝置。1983年,蘋果公司也跟著把他們的第一個滑鼠裝備在「麗薩」(Lisa)微電腦上。從此,滑鼠逐漸成為個人電腦必備的輸入設備。(n104)
『伍』 電腦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不是什麼順序排列,是按照字母的使用頻率分布的。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打字機都是機械的,所以打字太快,打字機上的傳動桿可能會卡紙。
因此,克里斯托夫·萊瑟姆·肖爾斯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通過將最常見的字母放在相反的方向來避免傳動桿卡住,從而降低了打字效率。
1868年,肖爾斯申請了專利,1873年,第一台使用這種布局的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5)電腦鍵盤字幕設計擴展閱讀:
鍵盤很長,早在1714年,就開始有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當時最早使用鍵盤的是那些不成熟的打字機技術。
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多夫·萊瑟姆·肖爾斯(ChristopherLathamSholes)申請了打字機模型的專利,並開始使用它。幾年後,他設計了實用的現代打字機,並首次標准化了鍵盤,也就是現在的「鍵盤」。
QWERTY鍵盤的布局非常低效。例如,大多數打字員都是右撇子,但使用QWERTY鍵盤和左手完成了57%的工作。小指和左手無名指是最沒有活力的手指,但它們卻經常被使用。
中間欄的字母使用率僅占總打字量的30%左右,因此,要想鍵入一個單詞,一定要上下移動手指。
『陸』 鍵盤上字母排列的設計思想和方法。
設計鍵盤時,不僅僅是字母的問題,字母的話,需要考慮到使用者的習慣,而且還要考慮手指打字的一般規律,又要考慮各個鍵的使用概率的大小、由於「空格」鍵的使用概率最大,所以將這個鍵設計得最大,並且放在最便於使用的位置、這樣它就被放在鍵盤的下方中央。其他字母鍵也按其使用概率的大小。配合手指在鍵盤上的操作規律,被放在通常操作中它們應在的位置、設計者認為這對多數人是最合理的。於是,鍵盤就設計成了現在的樣子。按照合理的設計想法,考慮到使用者的因素,最終得出一個合理的設計,這就是現在的鍵盤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我的回答,謝謝。
『柒』 電腦鍵盤上的26個英文字母為什麼這樣排列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即ABCDE...)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這樣打字的速度太快,容易造成打字機上的傳動桿碰撞卡殼。
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通過降低打字效率,以此來避免傳動桿卡住所產生的故障。
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7)電腦鍵盤字幕設計擴展閱讀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
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當前的「QWERTY」鍵盤。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
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捌』 請問鍵盤上字母位置是根據什麼設計的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可以看出,鍵盤當時這么設計是為了減慢打字速度的,今天之所以沿襲下來了,是因為大家都習慣了,這成為了一種標准,如果要想改變阻力是很大的,如專業打字員就要重新學習,鍵盤生產廠家所生產的所有硬碟將面臨報廢,許多驅動程序和硬體都要重新設計等
『玖』 電腦鍵盤每個鍵的位置清晰的圖片
電腦鍵盤示意圖:
電腦鍵盤字母排列由來:
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
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
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
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
另外,鍵盤也指鍵盤類樂器,如電子琴、鋼琴等。在樂隊現場演出時,許多聲效(如搖滾樂中的弦樂聲)需要電子琴或電子鋼琴來模擬,負責這一類樂器的樂手被稱作「鍵盤手」。
今天,個人電腦最常用的輸入設備是鍵盤和滑鼠。
通用101鍵或102鍵鍵盤根據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稱為QWERTY鍵盤。毋庸置疑,它「脫胎」於英文打字機。
比爾·蓋茨曾用這種鍵盤來說明什麼叫「事實上」的標准:「英語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上排字母的順序是QWERTY,沒有一條法律說它們必須這樣排列。
但它們卻行之有效,大多數用戶會執著於這種標准。」有趣的是,這種排列方式並不是合理的布局。
QWERTY鍵盤的發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生活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是《密爾沃基新聞》編輯。肖爾斯在好友索爾協助下,曾研製出頁碼編號機,並獲得發明專利。
報社同事格利登建議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製打字機,並給他找來英國人的試驗資料。
在傾注了肖爾斯與兩位合夥人數年心血後,1860年,他們製成了打字機原型。
然而,肖爾斯懊喪地發現,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機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規,肖爾斯把26個英文字母按ABCDEF的順序排列在鍵盤上,為了使打出的字跡一個挨一個,按鍵不能相距太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手指的動作稍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產生干涉。
為了克服干涉現象,肖爾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鍵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間距盡可能排列遠一些,延長手指移動的過程。
反常思維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爾斯激動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個祝福,獻給所有的男士,特別地,獻給所有的女士。」
肖爾斯「特別地」把他的發明奉獻給婦女,他想為她們開創一種亘古未有的新職業———「打字員」。1868年6月23日,美國專利局正式接受肖爾斯、格利登和索爾共同注冊的打字機發明專利。
以此時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
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然而,QWERTY鍵盤今天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
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盤,但始終成不了氣候。
Windows中已經內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並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找到「美國英語-DVORAK」。
確認後,按鍵位置全變了。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並進行耐心訓練。
『拾』 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怎麼排列順序都怎麼讀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
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
」,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按照字母使用頻率的高低來排序的。可以看看其排序由來的故事
這是所有的電腦鍵盤字母或英文打字機鍵盤字母的排列順序。
有心的讀者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要把26個字母作這種無規則的排列呢?既難記憶又難熟練。據說其原因是這樣的:
在
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
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和工程師傷透了腦筋。後來,有
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這無疑是一條新思路。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
後來,由於材料工藝的發展,字鍵彈回速度遠大於打字員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至今出現過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設計方案,但都無法推廣,可知社會的習慣勢力是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