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腦中CPU的頻率和內存的頻率有什麼關系
關系:CPU的工作頻率總是基於主板匯流排頻率的倍數而倍頻得來的,如某電腦CPU為1.7G,其CPU的工作頻率就是從533*3=1699Mz,即1.7G。系統運行時,不管主板匯流排頻率和CPU的頻率有多高,其運行速度總是受限於最小速度的內存頻率,這就像在一條輸水管道中,不管有多少節粗管道,其輸水效率總是由最細的一節管道來決定和限制的。
㈡ 內存頻率與CPU頻率
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的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沖數)的簡稱。單位是Hz。它決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當前的GHZ(1GHZ=10^3MHZ=10^6KHZ=
10^9HZ)。
內存主頻用於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內存主頻決定著該內存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目前較為主流的內存頻率1333MHz、1600MHz的DDR3內存,1866MHz、2144MHz的DDR4內存。
㈢ 內存頻率和cpu頻率到底有什麼關系
cpu的外頻率和內存頻率有關的
一般外頻和內存頻率同步是相互性能發揮的最好的。
但現在的主板都支持外頻和內存頻率非同步。以一定的比例,使他們的性能也發揮出來.
看你的問題,你的cpu的外頻是166mhz(工作頻率),而內存最小的頻率至少要有166mhz(ddr333),而你卻用ddr266的內存,超頻導致燒毀!!所以你要買ddr333或者ddr400的都可以!
㈣ 關於內存主頻與CPU主頻
在廣義上凡是內存工作頻率與CPU的外頻不一致時都可以稱為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首先,最早的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出現在早期的主板晶元組中,可以使內存工作在比CPU外頻高33MHz或者低33MHz的模式下(注意只是簡單相差33MHz),從而可以提高系統內存性能或者使老內存繼續發揮余熱。其次,在正常的工作模式(CPU不超頻)下,目前不少主板晶元組也支持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例如Intel
910GL晶元組,僅僅只支持533MHz
FSB即133MHz的CPU外頻,但卻可以搭配工作頻率為133MHz的DDR
266、工作頻率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頻率為200MHz的DDR
400正常工作(注意此時其CPU外頻133MHz與DDR
400的工作頻率200MHz已經相差66MHz了),只不過搭配不同的內存其性能有差異罷了。再次,在CPU超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內存拖CPU超頻能力的後腿,此時可以調低內存的工作頻率以便於超頻,例如AMD的Socket
939介面的Opteron
144非常容易超頻,不少產品的外頻都可以輕松超上300MHz,而此如果在內存同步的工作模式下,此時內存的等效頻率將高達DDR
600,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為了順利超上300MHz外頻,我們可以在超頻前在主板BIOS中把內存設置為DDR
333或DDR
266,在超上300MHz外頻之後,前者也不過才DDR
500(某些極品內存可以達到),而後者更是只有DDR
400(完全是正常的標准頻率),由此可見,正確設置內存非同步模式有助於超頻成功。
㈤ 內存頻率與cpu頻率如何選配
這樣說吧,選內存的時候你只要看主板的支持,而選CPU的時候還要看你具體要做什麼工作。有了這個大概的范圍就可以選出你要用的型號了,有時還得量經濟而行。你要知道內存和CPU是可以
非同步運行的,INTEL的CPU如果你用的外頻200的E5300,那麼DDR2
800的內存就剛好同步。如果你用的是E8200,內存是DDR3
1333DE
話,可以把內存分頻調為1;2。.此時內存的運行頻率1;2=333/2。它也就會是1333了。
AMD的話就有一個分頻系數,他的演算法是用你所選的CPU的主頻除以內存的實際頻率【DR2
800的是400】然後向大取整數,就是他的分頻系數。再用它的分頻系數除CPU主頻就是內存的運行頻率了。例如速龍240的U,用的DDR3
1333內存。2800/【1333/2】=4.19,他的分頻系數就是5啦,再用2800/5=560,你內存運行於DDR3
1120的頻率
㈥ CPU的頻率 與 內存頻率
CPU頻率即主頻,主頻=外頻X倍頻,CPU頻率是指CPU的運算速度,主頻越高運算速度越快。倍頻越大,CPU的超頻效果就越好,即很容易超到很高的頻率。外頻是指CPU和主板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速度。這都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至於內存的頻率我就不懂了,其實這些我們都沒必要知道,只要記住:主頻、外頻和倍頻越大越好,如果想超頻就一定要選倍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