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入耳式耳機有音量控制鍵。
1、有的藍牙耳機的耳機上擁有音量大小的調節鍵,直接在上方調節即可。
2、目前有一些小巧的真無線(TWS)耳機由於小巧的機身,因此並沒有在耳機上配備有音量調節按鈕,您可以通過手機上的音量調節功能,實現音量的全局調節控制耳機音量的大小。
3、無論是通話是還聽歌,可以通過調節藍牙耳機上面的調節音量的旋鈕或是按鈕調節,前提是你的藍牙耳機有這個功能。有些低端或者是特色的藍牙耳機不具備這個功能。
主要介紹:
通話時,你可以通過調節手機的通話音量,調節藍牙耳機中音量的大小。一般是在通話的時候按上鍵是加大音量,聽歌時,通過調節聽歌軟體裡面的音量設置,調節藍牙耳機的音量大小。
隨著藍牙無線技術和手機逐漸取消耳機介面的趨勢,藍牙耳機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是對於第一次用藍牙耳機的網友來說頭疼的問題是,藍牙耳機怎麼調音量。
⑵ 入耳式耳機的使用方法
為了最好的效果,插入之前濕潤下第三節套子 。
用右手抓住耳機的適當部位 。
用左手拉起相應的耳廓,讓耳道變直 。小心的插入適當的耳機,在保證舒適度的情況下深入一點 。
重復以上動作插入另一支耳機 慢慢地旋轉著卸下耳機,緩緩的打開這個密封環境。
海綿套
插入的時候,請確保海綿套有光澤的一面對著鼓膜。
插入前用一隻手指搓/捏一下使海綿壓縮。
用另一隻手,向後上方拉動耳廓,直到耳道變直為止。
小心的往耳道里插入海綿套,插入後繼續用手捏住耳機直到海綿充分膨脹開,封閉住耳道為止。 將音源的音量設置為最小。
將入耳式耳機的3.5mm 插頭插入耳機插孔里。
將音量調節到一個聽起來舒適的位置。駕駛摩托車,自行車,操作機器以及慢跑過程中不推薦使用入耳式耳機,因為這樣你可能會影響你對潛在的危險的判斷。
不要將音量開的過大(更多相關內容可以參見:入耳式耳機和健康 部分)
不要通過拽線材將耳機從插孔或者耳朵里拔出。(譯者註:從正面說就是拔耳機插頭時應該捏住插頭的後端的硬塑包裹部分輕輕拽出,而不是直接通過線材拉出來)
避免長時間的過分的彎曲線材。 保持耳套的潔凈讓你的耳機密封性更好。而最關鍵的,沒有比定期清潔耳朵更能保持耳套潔凈的方法!
通用的入耳式耳機:一旦耳套的導管和耳機的導管鬆弛,就丟掉耳套吧,然後清潔一下導管換上一個新的耳套。如果耳機的一側或者雙側都不出聲或者音量變小,就應該及時更換濾網(見注釋 1)或者是用指定的工具清潔導管。定製的入耳式耳機:用面巾紙清潔一下丙烯酸的塑料殼,然後確保每次使用後,導管里沒有被耳垢阻塞。
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清潔耳套和線材(至少一月一次)。如果你經常使用入耳式耳機,則需要更頻繁地清潔線材和耳套,特別是會和你皮膚接觸的那部分線材。這樣一來減少皮脂對線材的影響,也因此保證了線材的使用壽命。
請勿使用酒精類清潔劑或者是含有漂白成份的產品。一塊尼龍布、一塊肥皂就足夠了。
清潔耳套時,先將它從入耳式耳機上取下來。你可以這樣來下耳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套,輕輕旋轉把耳套從導管上取下。不要硬拉、拽耳套,這樣有可能會撕破它。
請記住,入耳式耳機的線材,就像所有的線材一樣,最終都會發硬、開裂。當然,你對它的關心越多,其壽命自然也會越長。不過,不同的廠商使用的線材質量也不相同——有些看起來柔弱實際卻很結實,而有些看起來結實卻很容易開裂。長遠考慮,「可更換」的線材要比「不可更換」的線材更好,而且有時候更換線材可以改變音質表現。
清潔入耳式耳機的外殼和導管表面的油垢時要仔細小心,切勿讓任何水分進入導管內。如果水分真的進去了,這可能會影響耳機正常工作。如果水分確實導致一側或雙側耳機音量下降,請將入耳式耳機從平時置放他們的容器里取出來,放到乾燥、通風的地方,24-48小時之內,濕氣就自然揮發掉了。
當軟塑套變油變臟的時候,就應該用溫水、肥皂清洗了。至於不可洗滌的海綿套,當他們變臟,變硬,或者縮脹不再充分,彈性變差(見注釋1)的時候,就該丟棄他們了。舒爾的黑海綿(在燒友里被認為是舒爾的標志,是舒爾在2007年春天引進的) 是可以用熱毛巾輕輕地去拭去耳套表面的穢物的。
無論何時,當在給耳機上耳套之前,請保證它的絕對乾燥。耳套安裝時,請一直裝到導管的根部(如果有卡扣的話就裝到卡扣處)。
注釋 1:有耳燒試驗過,將海綿套輕輕的傾斜著在葯用的過氧化(氫)溶液里(也就是滴耳液,我們通常用來融化耵聹,清潔耳道)放置一段時間(大約15分鍾),可以一定程度上清潔海綿並延長使用壽命。同樣的道理,也可來清潔凝固在耳機濾網(可拆卸式的濾網)及導管開口附近的耳垢。 佩戴入耳式耳機時,您可能會感覺到靜電。靜電是可以威脅到入耳式耳機的。在寒冷、乾燥的氣候環境里,人身體上很容易帶上靜電。 在入耳式耳機插頭到耳機之間傳遞聲音信號線材,其內部是金屬的,並且也是靜電導出的地線。 盡管人耳朵接觸的是入耳式耳機的塑料部分,但是內部還是有金屬部分的。靜電的電壓常常會比較高,足以進入到入耳式耳機的內部金屬部分,然後由線材進入產生音頻信號的播放設備,例如 CD機和MP3播放器。 盡管由這種靜電自釋放的電壓並不是有害的,但還是會把人嚇上一跳。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靜電必須都是「大自然的傑作」,並不說明你的入耳式耳機有設計缺陷。靜電也不會對你的耳機造成傷害。 入耳式耳機有必要「煲」嗎?
一般來講,動鐵耳機「煲」了之後提升不大。一些動圈耳機經過一段時間的煲機會在音質表現上有所提高,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請在網路里搜索。一些建議:如果你實在想煲你的入耳式耳機,兩天(約50小時)用正常音量播放音樂對於大多數入耳式耳機就足夠了——這是作者對於多款入耳式耳機的個人經驗。
入耳式耳機需要耳放嗎?
有些入耳式耳機確實需要一個耳放才能發揮出亮點,一些靈敏度低的入耳式耳機,比如音特美的ER4S ,通常需要一個耳放來發揮其全部實力。然而,市面上大多數的入耳式耳機是不需要任何耳放就能發揮其全部潛能的,即使有的時候耳放會讓他們的音質有一點輕微的改善。
了解一款入耳式耳機是否需要耳放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說明書。通常的原則是,阻抗50歐以下且靈敏度高於98分貝的入耳式耳機絕對不需要耳放。
聽診器效應和骨傳導
對於入耳式耳機的新用戶來說,兩個問題是他們最為詬病的:「聽診器效應」(亦稱「線材噪音」)和「骨傳導現象」。 聽診器效應指的是入耳式耳機用戶可以聽到那些由線材傳導進耳機的噪音(由線材摩擦衣物或者其他東西引起的)。」 「骨傳導現象」指聲音經由由用戶身體內部傳入用戶耳道從而使用戶聽到噪音(由吃飯、走路等運動行為引起)。這兩種現象都是耳道封閉後帶來的副作用,這種密閉安靜的聽力環境更是加強了這種噪音。
「聽診器效應」 可以通過繞耳式佩戴或者使用衣夾來避免。有一些公司也特供了更好的減低「聽診器效應」的線材。「骨傳導現象」可以通過聽音樂時不吃東西,輕輕的走路(換軟底鞋)來限制其影響。最後,大多數用戶都會適應這兩種問題,並且最終忘記它們。
底噪
有的時候入耳式耳機用戶會在音量很低時聽見電流的背景雜訊,聽起來像噝噝聲 和「噓噓」聲。 大多數的入耳式耳機是很靈敏的,因此他們很容易監聽到電流的背景雜訊,而頭戴式的大耳機則會忽視這些細節。實際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很少,有時候加一根阻線似乎會起一些作用(會增加耳機阻抗並且降低靈敏度)。 同時,某些設備(例如IPOD 採用的一種微硬碟)通常被認為會產生更多的底噪。
有時候入耳式耳機會抬升 1KHz ~10KHz 頻段,這也被稱為「齒音」和「毛刺」。問題是,這種入耳式耳機會產生很尖銳的高音,久聽一般很刺激,很不舒服,特別是在女聲的表現上。由於每一個人可以聽到的頻率都是有差異的,所以這些毛刺的高頻對有些人來說很合適(譯者註:這就又要涉及到4B 和 4S 的討論了,譯者自己是聽不貫4B的,所謂的很亮,很透明,在我聽來實在是很尖,很讓人發毛。同時,我對特意提升高頻的耳放太有愛)。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解決,調節EQ也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要不就是改耳機了(主要是導管和濾網)。 人們常常會誤認為入耳式耳機會造成聽力衰退、傳染耳朵疾病。然而事實是,只要使用恰當,入耳式耳機是很安全的。
第一點: 你需要知道,不論你使用的是哪一種耳機(或者音箱),過長時間、高音量的聽音樂都會損害你的聽力。而使用入耳式耳機的優點是,你可以將音量開的很低,因為你不需要提高音量來抵消背景雜訊。這種更小的音量意味著在嘈雜的環境中,使用入耳式耳機將會比使用耳機,非入耳式耳塞更安全。而不要認為入耳式耳機靠近耳膜就容易傷害聽力。 既然入耳式耳機的使用音量較低,那麼它在同樣音量的情況至少和一般耳機一樣安全。(科學依據:1,2)
第二點: 當有異物插入耳道時,你的耳朵會產生更多的耳垢。這是人的身體在耳道濕潤、封閉的情況下保護自我,對抗外界物體,防止細菌增生的方法。 因此,在使用入耳式耳機時,最好不時的取下耳機使空氣流通令耳道放鬆(也可以讓你的中部/深層耳道能在聲音的持續轟炸下有一個短暫的休息)。 定期的清潔耳垢也是推薦的。不過,在自己動手之前,請咨詢醫生如何安全的清潔耳垢。 耳垢不小心進入內耳道以後,會造成阻塞甚至傳染(如果耳垢凝結傷害到耳膜的話)。一但發現耳朵感染了,請立即停止使用任何耳機,並立即就醫。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類自身並不能適應長時間的雜訊環境,即使是較低的聲壓。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較低的雜訊並不會造成聽力下降,但仍然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 長時間出於雜訊環境中的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容易患嚴重疾病。盡管我沒有經過努力的研究,我的建議是,在你准備長時間聽音樂之前,仍然要謹慎考慮,即使是開較低的音量。誠然我們都愛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每時每刻都聽它。
簡而言之,請在較小的音量下,在需要的時候再去聆聽,並保持耳道和入耳式耳機的清潔,切忌不要持續聽太長時間。 記住:聽力損失的過程是不可逆的(聽力一旦受損就難以恢復),因此請應用這些常識照顧好你自己。 很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告訴你--入耳式耳機歡快,細節表現好,而同時即使是最好的入耳式耳機頻響也沒有超過16kHz么? 理由是:盡管人類的聽覺頻響為:20Hz 到 20000Hz ,但是大多數人不可能(或者很難)聽到超過16kHz 的聲音,特別是20歲以後。 不要擔心自己丟失了對16kHz 以上高頻的「細節」,因為人們認為高音是處於5kHz 到16kHz 頻段的,而多數細節都在更低的頻段中。
一個一般的耳機可以產生超過16kHz ,20kHz 甚至30kHz 的高頻,但如果你聽不到,再高都沒用。除非你計劃給你的狗狗分享耳機。 那麼為什麼耳機生廠商願意強調這些頻響,盡管他們知道消費者是聽不到這么高的。 因為普通的消費者並不知道真相,他們只相信指標越高越好,卻渾然不知這只是一種市場策略。
也許你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從別處了解到,人類雖然不能聽到超過20KHz 的聲音,但是仍然是可以感覺到超聲的(以及超聲波所導致的諧波失真),並且這部分高頻確實對音質有一些正面的影響,這也是肯定的(參見注釋2)。 然而,對於所有的CD,有損或者是無損音樂,記錄/編碼的上限都只到20KHz。以上的部分只有在16 bits 的DAC 上才能用到,並且還不能保證其有效還原。因此我們有把握得出結論,對於我們聽的大多數音樂而言,一般耳機或者是入耳式耳機發出20khz 以上的高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你想要聽到20KHz 以上的高頻,你就得回到模擬音頻(LP)時代,或者是購買台SACD ,DVD-A ,不過我要提醒你,你還需要其他的設備來把這些高頻展現出來。
⑶ 戴耳機聽歌的時候怎麼調整音量才能保護聽力
隨著手機和電腦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耳機。他們用耳機聽音樂,看電視劇或聽網路課程。簡而言之,他們可以看到行人戴著耳機走在路上。如果沒有耳機,在戶外使用手機或電腦會影響別人,所以很多人都處於兩難境地。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長時間戴耳機會影響聽力,以及戴耳機如何降低風險。
有些人聽音樂或玩電子游戲時把音量調到盡可能高。雖然它身臨其境,聽起來很棒,但這並不是一個保護聽力的好主意。一定要注意音量的選擇,根據外部環境來調整自己的音量,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的話,可以把音量調小一點,就可以聽清楚了。對於聽力的保護一定要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要整天戴著耳機聽音樂。
⑷ 關於入耳式耳機的調音。。。
那是肯定的不行的,你把後面的孔堵住了,低音就沒有了!
你沒有觀察音箱的低音炮嗎,低音炮的那個音箱後面必開孔,你完全堵死低音就沒有了。
對於入耳式耳機,一般低音不算太強,如果多了可以稍微堵一點!
⑸ 電腦耳麥聲音小怎麼調大
電腦耳麥聲音大小調節方法如下:
1、一般耳機都有音量調節旋鈕,旋動這個旋鈕即可將耳機聲音調大調小。
2、雙擊電腦任務欄右下角喇叭音量圖標,可調節電腦音量大小,耳麥音量大小自然也就調節了。
3、加強麥克風:右擊右下角小喇叭(小喇叭的音量推上)--調整音頻屬性--音量--設備音量--高級--(主音量全推到上)--選項--屬性--麥克風音量打勾--確定,返回選項--高級控制--高級--麥克風加強勾上。
4、網頁無聲音操作方法:打開網頁--工具--選項--高級--(勾選)播放網頁中的聲音。
5、游戲中耳機聲音大的方法:控制面板---高清晰音頻配置--音頻I/O--耳機--選
8CH喇叭。
⑹ 怎麼設置電腦耳機麥克風聲音
第一:打開音頻控制的麥克風的高級控制。
(方法:雙擊電腦右下角的音量圖標,在彈出的「音量控制」面板中選擇「高級控制」[什麼?找不到,在對應麥克風下面。
如果真的沒有,你就會看到「選項」和「幫助」兩個菜單,然後點擊「選項」,在下拉菜單中點擊「高級控制」這時就會看到麥克風控制下面的「高級」字樣,另外,如果你雙擊電腦右下角的音量圖標後,沒有麥克風調節選項,你就點「選項」中的屬性,然後在「麥克風」前打勾,就OK了。
⑺ 電腦入耳式耳機怎麼調音量 用的獨立音效卡
電腦上就可以調了.和之前沒大的區別.
⑻ beats入耳式耳機音量怎麼調
你可以在手機上加音量。你也可以在播放軟里加音量,出可以在耳機上加音。優點:外形比較獨特,佩戴比較舒服,不撐耳朵。
缺點:音質…………無法直視,有人說這個音質好…………不知道是怎麼聽出來的…………
總結:算了吧,買手機送的,將就聽聽還行,要買 ?打死不買。
⑼ 入耳式耳機插到電腦上只有背景樂,唱歌聲音很小
可能存在問題: 1、音頻軟體設置問題,如控制面板裡面的音效管理員-裡面有個環境設置,環境的選擇有時候適合放音樂但不適合看視頻,最好調成 無 ,下面還有個人聲消除選項看是否打鉤了,選擇取消打鉤。 2、音效卡驅動可能出現問題,網上更新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