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備 > 電腦鍵盤發明大全

電腦鍵盤發明大全

發布時間:2022-09-01 18:28:57

⑴ 機械鍵盤的歷史發展

在鍵盤出現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機械鍵盤,曾經經歷過一段繁榮時期,比如早期的伺服器上曾配備的就是機械鍵盤。隨後很快被物美價廉的薄膜鍵盤所替代,但是機械鍵盤並沒有消失,一直作為高端產品的代表發展到今天,機械鍵盤本身的特性是無法被淹沒的,所以當機械鍵盤經歷了繁榮、沒落之後,如今的現狀是,越來越多電腦的使用者和游戲玩家,對使用電腦的舒適度、手感、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外設之一的鍵盤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機械鍵盤不再只是發燒友的最愛,而且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追求品質和手感的朋友所認可。
近些年,機械鍵盤又一春到來,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以品質優秀而著稱的Cherry原廠鍵盤,以時尚、精美、簡約外觀取勝但又保持較高製作工藝的Filco,和在游戲玩家心目中有較高地位的SteelSeries等。
旭麗SILITEK、群光CHICONY、英群BTC、美蓓亞NMB,承接微軟、羅技、IBM、HP等世界知名品牌的鍵盤OEM製造。但是這四大代工廠生產的機械鍵盤非常罕見。那麼眾多產自台灣的機械鍵盤是由哪家工廠生產呢?
那就是備受爭議的並且已經倒閉的笙春,從來自丹麥的Steel 6G、6G2、台灣jazzykit到日本filco的產品等,就是由笙春代工的,都曾經出現過一定的問題,所以這些產品曾經飽受玩家爭論。jAKi JD002就是jazzykit JD001的後續產品,雖然更換了代工廠,但仍然產自台灣。所以台灣是機械鍵盤的另一個盛產之地。此外現在流行的filco是由台灣立寶生產,SteelSeries的7G和6Gv2則是由台灣明哲生產。 提起日本,可能鍵盤發燒友最先想到的是Realforce101靜電容式鍵盤,它有著與機械鍵盤壽命高、手感好等共同特點,很容易混淆被認為是機械鍵盤,雖然其原理與機械鍵盤完全不同,但是作為高端鍵盤的一類,特意在此提及。
除此之外,也曾經很流行ALPS軸機械鍵盤最早也是來自日本,但早已停產,後來經過台灣廠商的改進形成ALPS軸和簡易ALPS軸,但其根源還是來自日本。 代表就是IBM的曲蹲式彈簧的薄膜鍵盤,這種在286時代十分活躍的鍵盤全名是buckling spring 屈蹲彈簧軸薄膜式機械鍵盤,(buckling spring意思是會彎曲的彈簧)它和機械開關鍵盤是有很大的區別。 有人說用它打字就像在鋼琴前彈奏優美的樂曲感覺一樣,它的堅固耐用,不易損壞,讓它們即使正常年限已到,但依然能在市場上流通。
結構是雙層鍵帽每層鍵帽都有彈簧,5層薄膜薄片在金屬盤上組成一個開關電路,上層的黑片是橡膠做的用來保護薄膜片,在黑色橡膠片之下,是一層炭素膜,上面的觸點是印刷好。這還有另一層印刷電路和觸點,但是如果兩片直接放置,每個觸點都會處於長期連通狀態。
當你按下鍵帽將近3/4行程的時候,彈簧達到壓縮極限於是瞬間彎曲並撞擊內壁發出喀噠的聲音,同時由於角度的改變使下面的模塊通過杠桿原理按下,接觸到下面的薄膜開啟開關電路。能夠使這個巧妙設計實現的關鍵就是鍵帽內部結構的角度。
這種鍵盤由於造價不菲,為了控制PC的整體成本,已停產,但是由於其無法代替的手感,和出色的質量,所以在市場仍然十分活躍。

⑵ 電腦鍵盤的分類有哪些

  1. 標准電腦鍵盤按照按鍵數量大致可分為三類,101鍵型,104鍵型,以及107鍵型這三種,按內部可分為機械式鍵盤,薄膜式鍵盤,電容式鍵盤

  2. 101型鍵盤是在大約DOS系統的時期才剛剛出現的,除了主鍵區的26個鍵外,還包含有功能鍵區,以及一部分的游標控制區鍵,例如滾屏鎖定鍵,前進鍵,後退鍵,滾屏鍵,向上移動鍵,向下移動鍵。

  3. 104鍵型是在後來的時期出現了windows系統而後產生的,這個時期的電子計算機功能還不完善,windows系統也不完善,所以104鍵新增了某些控制按鍵,例如windows徽標鍵,也許還有個畫著滑鼠窗口的按鍵是用來打開某些菜單的,還有游標鍵區的截屏鍵等等。

  4. 107鍵型是在windows95-98系統流行的時期左右出現的,由於最早期型號的計算機只能使用AT類型的主板以及電源盒供電,而AT型這種主板電源盒是在操作系統關停後,僅僅只能依靠手動關停電源按鍵才能徹底切斷電源,而AT型電源盒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當操作系統停止過後,它會額外在顯示器上最後顯示一句:{你可以安全的手動性關閉計算機電源了— —!}。所以在鍵盤上依然新增了三個有效的控制鍵,包括電源開啟鍵,電源停止鍵,系統休眠鍵這三個,以方便操作者在操作系統還在運行的時間內很有效的通過按鍵關停操作系統,然後手動徹底停止電源按鍵。

  5. 在今天購買的最新型號的電子計算機早就已經採取了ATX型以上級別的主板以及電源盒來供電,ATX型主板不單單可以徹底停止電源,還同時能支持網路喚醒,睡眠,以及支持高級電源管理等等高級選項,所以到了現今的計算機早就可以在關閉操作系統後就自動斷電了,所以反而在現今生產的很多種鍵盤還故意維持了104鍵型作為廣泛的使用,一般買到的很多都是104鍵型,不過你在如今也應該可以買到107鍵型,但是107鍵型反而價格非常貴,或者作為某些特殊多媒體性的,或者游戲玩家專用的某些高檔鍵盤,舉例雷蛇就有一款黑寡婦品牌107鍵型機械鍵盤,售價高達2500塊{⊙﹏⊙!}。

⑶ 鍵盤的發展史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本信息來自中國鍵盤交易網http://jianpan.99114.com

⑷ 最早的電腦鍵盤是誰發明的,字母按那樣的順序排列有什麼優點

在19世紀70年代,肖爾斯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專門生產打字機的廠家。由於當時機械工藝不夠完善,使得字鍵在擊打之後的彈回速度較慢,一旦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就容易發生兩個字鍵絞在一起的現象,必須用手很小心地把它們分開,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因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位聰明的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速度太快了。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彈回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卻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和左手小指來擊打。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負責。

結果,這種"QWERTY"組合的鍵盤誕生了,並且逐漸定型。

(4)電腦鍵盤發明大全擴展閱讀:

以此時目光看,肖爾斯發明的鍵盤字母排列方式缺點太多。例如,英文中10個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個離規定的手指位置太遠,不利於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鍵盤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過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來十分別扭。有人曾作過統計,使用QWERTY鍵盤,一個熟練的打字員8小時內手指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公里。

然而,QWERTY鍵盤仍是電腦鍵盤「事實上」的標准。雖然1932年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多芙拉克設計出鍵位排列更科學的DVORAK鍵位布局的鍵盤,但始終沒有普及。

⑸ 電腦鍵盤的鍵位排布順序是誰發明的 有什麼科學思想再裡面

你知道QWERTY是什麼嗎?它指鍵盤第一行的前6個字母按鍵,你是否已發現這6個字母和鍵盤上其他20個字母的排列方式增加了敲鍵的難度?既然如此又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排列方式呢?下面讓我們來找找答案吧。

1.QWERTY鍵盤是為了降低打字速度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2.比QWERTY鍵盤快得多的DUORAK鍵盤

1930年奧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發明了一種更優越的DUORAK鍵盤系統,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手指不離鍵就能打至少3000多個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個字。DUORAK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運動1英里,而QWERTY則是12到20英里。

二戰期間,奧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軍打字員練習DUORAK,1個月後,他們的速度驚人地提高了68%。DUORAK鍵盤讓右手負擔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進行而不必移動手指。但當時正逢二次大戰,作戰物資缺乏,這種新鍵盤還沒問市就停產了。

親自試用DUORAK鍵盤吧!

Windows中已經內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並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找到「美國英語-DUORAK」。確認後,按鍵位置全變了。現在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並進行耐心訓練。

3.更先進的MALT鍵盤

比DUORAK更先進一步的是理連?莫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鍵盤的鍵位設計
一款鍵盤的鍵位設計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主體的英文和數字鍵位設計,二是各種附屬鍵位設計。
最通常的英文與數字鍵位設計方案就是俗稱的「QWERTY」柯蒂鍵盤。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於1868年發明的鍵位方案。
總所周知,柯蒂鍵盤主要的設計目的就是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不過在很多文章中的說法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這就是——柯蒂鍵盤的鍵位設計並不是要「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導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打字速度」。
這兩種說法中有一個微妙的差異,這就是說,減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終目的,QWERTY鍵盤並不是在一味的減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這樣的常見組合放在一個手指上的減低速度設計,但也有很多諸如ER這樣的加速組合鍵位。
實際上這樣設計的根本原因在於機械式打字機的結構,其鉛字杠桿的結構決定了當兩個位置接近的鉛字同時按下的時候就會卡死,但相對的兩個相距較遠的鉛字就不會發生同樣的問題,相信有過英文打字機使用經驗的人應該都會有所體會。
在柯蒂鍵盤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無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這一向被認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靈活性來減低速度,但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機械式打字機的實際情況,食指固然是最靈活的,但食指鍵位上的按鍵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將常用字母放在邊緣以保證在高速打字時不會卡死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說,設計柯蒂鍵盤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的減低打字速度,事實上,柯蒂鍵盤的設計方案恰恰是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過是「在不會卡死的情況下盡力提高打字速度」。
進入20世紀以後,機電打字機發明使得機械式打字機的鉛字臂卡死不再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眾多的高速打字鍵盤也就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DVORAK德沃拉克鍵盤。
德沃拉克鍵盤是August Dvorak教授在1930年設計的鍵位方案,由於不再考慮按鍵的機械結構問題,所以按鍵排布完全按照理想化的擊鍵率分布設計。手指運動的行程比柯蒂鍵盤要小得多,平均打字速度幾乎提高了一倍。不過正如很多事情一樣,習慣的力量是難以抵擋的,德沃拉克鍵盤至今只是在極少數專業場合使用。不過對於想試試的人來說,可以嘗試一下Windows里自帶的德沃拉克鍵盤方案。

⑹ 鍵盤的發展

如果說CPU是電腦的心臟,顯示器是電腦的臉,那麼鍵盤就是電腦的嘴,是它實現了人和電腦的順暢溝通。然而作為與我們接觸最多的外設產品,大多數情況下鍵盤的作用卻被忽視了,當然這與其發展的緩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大嘴」小史
PCXT/AT時代的鍵盤主要以83鍵為主,並且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隨著視窗系統近幾年的流行已經被淘汰,如惠普、聯想等品牌機都率先採用了這類鍵盤,受到廣泛的好評,並曾一度被視為品牌機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市場上也出現獨立的具有各種快捷功能的產品單獨出售,並帶有專用的驅動和設定軟體,在兼容機上也能實現個性化的操作。
「口形」初探
外殼方面,
常規鍵盤具有CapsLock(字母大小寫鎖定)、NumLock(數字小鍵盤鎖定)、ScrollLock3個指示燈,標志鍵盤的當前狀態。這些指示燈一般位於鍵盤的右上角,不過有一些鍵盤如宏基的ErgonomicKB和惠普原裝鍵盤採用鍵帽內置指示燈,更容易判斷鍵盤當前狀態,但由於工藝復雜,所以大部分鍵盤均未採用此項設計。
不管鍵盤形式如何變化,基本的按鍵排列還是保持基本不變,可以分為主鍵盤區、數字輔助鍵盤區、F鍵功能鍵盤區、控制鍵區,對於多功能鍵盤還增添了快捷鍵區。
「三口」之爭
鍵盤按照應用可以分為台式機鍵盤、筆記本電腦鍵盤、工控機鍵盤三大類。
傳統的台式機鍵盤仍然是市場上的主流,但無論是外觀還是技術,它同數年前的產品比起來,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厚重的台式機鍵盤與時尚又健康的液晶顯示器、靈巧而又舒適的光電滑鼠顯得越來越格格不入。傳統台式機鍵盤採用的是軌道直滑式構架,雖然按鍵的鍵程比較長,按鍵的手感比較好,但是由於構架本身的缺陷,輸入文字時聲音比較大。因此許多知名廠商針對傳統鍵盤進行了不斷的改造。比如作為業內知名品牌的愛國者,精於科技創新,善於把握時尚,敏銳洞察需求。
在2006年下半年推出的超薄手感王KB-F920,更是精益求精。其設計理念延續了「超薄」的概念,鍵盤最薄處不到1cm,突破了老式鍵盤的厚重生硬。線條弧度更加自然流暢,按鍵微突而富有質感,整個外觀精緻典雅,讓人記憶猶新;與此同時,愛國者為了幫助使用者輕松面對鍵盤進水的尷尬,細心改善產品構造,嚴格選擇製作材質,將防水設計做得更加完善,使得傳統的鍵盤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筆記本電腦鍵盤雖然不是2003年才出現的,但是卻在2003年大大地風光了一把。這類鍵盤的一致特點就是輕薄小巧、外觀時尚。不少用戶都選擇筆記本架構鍵盤來搭配液晶顯示器,這樣整個桌面會顯得簡潔而又時尚。在按鍵方面,它們採用了筆記本鍵盤的構架。按鍵不會因為敲擊力度不均或敲擊位置不對而導致鍵帽傾斜,更不會出現卡鍵的現象;同時按鍵的力度比較小,用戶長時間輸入也不容易感到疲勞。在靜音方面,筆記本架構鍵盤設計得相當不錯,用戶輸入文字時的聲音要比傳統台式鍵盤小得多。另外筆記本架構鍵盤的鍵程都很短,敲擊時遠沒有傳統台式鍵盤有手感。
「口口相傳」
鍵盤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向專業化看齊,並且根據從事的不同用途,鍵盤的性能也不一樣。比如說游戲玩家基本就是帶顯示屏幕的,或是很多快捷鍵的;而要經常使用的用戶,就要配備易水洗的鍵盤;還有能發光的鍵盤,分離式鍵盤等等。這些都是針對於用戶的需求設計的。比如專門為游戲應用設計的鍵盤——愛國者戰霸(ZBOARD)游戲鍵盤。這款鍵盤最過人的地方在於內建的技術優勢,與大多數其他鍵盤可以同時按下2~4個鍵相比,戰霸游戲鍵盤可以最多同時按下7個鍵。W/E/D 3個常用按鍵可同時作用,完美解決鍵位沖突問題,使玩家在游戲時下達動作指令更為快捷方便。
以前的鍵盤只是對電腦的簡單操作,如今鍵盤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具有多媒體功能的鍵盤能讓電腦的使用者得以直接在鍵盤上控制。不需要用滑鼠點選屏幕上的Internet的小Icon。同樣的,也有特定按鍵可以控制CD-ROM,上網鍵、收發E-mail鍵、聲音調節鍵一應俱全。有的在鍵盤的下邊有一類似圓形的調節盤,此調節盤可以代替滑鼠的功能使用。
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無線技術也被應用在鍵盤上。無線技術的應用使得你擺脫鍵盤線的限制和束縛,一端是電腦,另一端的你可毫無拘束,自由地操作,主要有藍牙、紅外線等。而兩者在傳輸的距離及抗干擾性有著不同。一般來說藍牙在傳輸距離和安全保密性方面要優於紅外線的。紅外線的傳輸有效距離約為1~2米左右,而藍牙的有效距離約為10米左右。由此可知,無線鍵盤的前途無量。不僅在於解決電腦周邊配備的問題,也為未來將電腦多功能的娛樂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利用電視的屏幕瀏覽Internet,收看網路電視節目。正可利用無線鍵盤來控制,無線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鍵盤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增大重復敲鍵時間間隔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美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歷史上兩種鍵盤革新失敗深層原因分析:
從我們的常識而言,劣勢產品終究要被優勢產品取代,許多人分析過產生這種反面現象的各種原因,習慣力量和管道依賴是最流行的說法。不過,我們可分析當時情況並找出更深層原因。
1.市場對電腦的需求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的電腦需求量非常有限,成型的東西在當時很少有人願意變動,大公司更是如此。我們知道,需求有限時,任何企業革新動力都小,關注重點在於有與沒有,而不在於性能是否最好。
2.鍵盤革新成本較高
當時採用的應該是編碼鍵盤,軟硬體改動量都很大,而當時無論軟體還是硬體,都是極少數專業人員才能駕馭的工作,其改動成本可想而知。鍵盤雖小,牽一發而動全身,企業在當時的觀念中不象現在這樣注重性能提升,由於革新成本較高,因成本因素而懶於革新在當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以上兩個原因是企業接納推廣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下面分析需求方原因。
3.意義有限
優勢產品,其實質是意義上的優勢,然而僅僅提高輸入速度,對於使用該產品的主人而言,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由於當時的電腦使用人不是打字員,而是公司,而當時的電腦應用和文件量極為有限,提高打字效率意義不大,提高打字效率與提高公司效益沒有必然聯系。需求電腦的企業不會僅僅因為鍵盤輸入效率提高而重新購置電腦或軟體,因此,公司領導層沒有動力更換鍵盤或更換電腦。
我們從消費心理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操作人員更不會強烈要求更換電腦或鍵盤,打字員不會叫自己因為提高了打字效率而顯得無事可做。畢竟快速打字對於整個工作沒有多大意義,而當時,只要熟練掌握盲打技術,效率提升的意義已經足夠了。
而當時企業關注的人員標准多是對電腦的使用能力,而不是單純打字效率。鍵盤只是工作時的工具,而不是上網聊天伴侶。操作人員即使喜歡打字效率高的鍵盤也很少能夠決定公司使用或改用更高效鍵盤,即使拋開操作人員的心理而論。如果是家庭使用,相信大家選擇效率更高的鍵盤的意向會更強烈。
4.速度提高存在局限性
重新布局的兩款鍵盤,是依據英文字母的使用頻率設計調整的,語種不同,字母的使用頻率不同,無法同時實現國際性性能提升,國際革新動力不足。
假設兩種鍵盤革新發生於這個時間,成功的希望很大!
理由如下:
1.有足夠的市場
電腦進入千家萬戶,市場空間巨大,競爭激烈,性能成為主要賣點,使用人想法各有不同,為新鍵盤推出和成功提供了充足的市場空間,企業會為性能優勢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
2.互聯網時代,速度提升意義顯著
無論企業意義還是個人追求,對於輸入速度都有較高要求,企業會樂於接受輸入效率更高的鍵盤,個人也會樂於使用效率更高的工具。
3.革新成本低
鍵盤採用非編碼形式,只需在軟體上做小小改動即可,而軟體製作比當時要輕松上百倍,其實,DVORAK鍵盤就能夠使用,只需把字母位置重新標注一下即可,可以說,根本沒有成本。只是即使採用DVORAK鍵盤,對漢語輸入速度提升的意義不得而知罷了。但是全世界的鍵盤若都改為高效鍵盤,中國隨著變動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當然沒有兩款高效鍵盤的推動者,而且時代要求不同了,只能是假設了。
鍵盤是否有被淘汰的一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鍵盤功能和鍵盤功能的替代進展來做一個分析。
首先,鍵盤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單手或雙手的擊鍵操作進行信息和指令輸入,鍵盤無非是一種輸入設備。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鍵盤是一種方便快捷實用的手動輸入設備,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鍵盤在計算機輸入設備領域很難被淘汰。鍵盤是當前計算機輸入設備中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隨著技術進步,可能發生的是,鍵盤在未來有可能失去計算機主要輸入設備的地位。
從進展來看,出現了聲控輸入,手寫輸入和觸摸或點擊輸入等幾種非鍵盤輸入方式,國外正在研發更先進的腦電波識別與輸入技術。因此,給人一種符合發展規律的思維判斷,即將來某一天,鍵盤這種輸入設備會被更先進的輸入設備淘汰,其實這種前景是值得商榷的。
作為一種方便的手動輸入設備,除非人類決定廢除人類賴以發展和生存的雙手的靈活性而讓位於更聰明的大腦,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鍵盤的存在只能使雙手更靈活大腦更發達。最有可能的是,在保留鍵盤的基礎上,融合其他輸入方式更好地為計算機服務。
是否會有更小型化的鍵盤取代現有鍵盤?
這個問題涉及鍵盤的發展方向,從發展邏輯而言是必然的。現有鍵盤的地位是因為現有鍵盤適應台式機的使用,台式機的普及和發展鞏固了現有鍵盤的不二地位,但現有鍵盤不適應如火如荼發展中的筆記本電腦,未來學生和白領將是筆記本電腦的最大使用人群,便攜性和通用性將是最終的決定因素,要實現鍵盤的便攜性,現有的QWERTY鍵盤布局成為一個極大的障礙,要解決這一矛盾,鍵盤布局的改變成為必然,這也出現多種新式布局的原因所在。
廣泛應用的筆記本電腦鍵盤屈從於QWERTY布局的客觀原因是為了與台式機鍵盤之間實現基本通用,但沿用QWERTY布局也為筆記本鍵盤帶來很大的被動,尺寸難以降低,鍵盤的便攜性是建立在使用不便的代價上的。反過來,如果採用新布局,將徹底失去通用性,使用不便性更加明顯。如果必須改換新布局,通用性將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兩難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新布局鍵盤取代現有鍵盤應遵循換代規律進行操作,初期必然是兩種布局共處階段,靠新鍵盤的優勢吸引初期使用人員,逐步擴大影響面,帶動有意改變使用習慣的人員使用新布局,這就要求新布局具有易學易用特性。在共處階段有一點需要注意,不影響原來使用人員的使用是非常關鍵的,這就是平等選擇。問題主要發生在台式機電腦鍵盤上。

⑺ 電腦鍵盤功能基礎知識 使用說明是什麼

依照鍵盤上的按鍵數,鍵盤可分為101鍵、104鍵和87鍵等多種類型,而104個按鍵的鍵盤又稱為Windows 95鍵盤。

電腦鍵盤的每一個鍵上通常會有一個以雕版或印刷的方式刻上或印上的字元,按鍵每一次按下則通常會輸入與字元對應的符號,不過有些符號可能需要藉由同時或依次序按下數個不同按鍵來輸入。

雖然大多數的鍵是用來輸入字母、數字或符號,但有些鍵及組合鍵則是用來運行電腦的系統命令,像是功能鍵、Fn鍵以及Microsoft Windows系統中的Ctrl+Alt+Del組合鍵。

在現代電腦的技術中,按鍵所輸出的字元或指令通常由軟體決定,鍵盤發送到電腦的消息僅是按下了鍵盤上哪一個或哪些按鍵的代碼,而不同的輸入法也可能會在同樣鍵被按下時定義不同的輸出符號。

卡鍵:

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種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是因為一開始打字機的鍵盤是完全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一個機械結構的打字機器,因此如果打字時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非常容易出現卡鍵問題。

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發明了QWERTY鍵盤的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以此最大限度放慢打字時敲鍵速度,從而避免卡鍵。

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在1868年就這個設計申請了專利,1873年採取這種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地投放市場。

但是,實際使用時人們發現,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有效率。例如:一般情況下人們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結果的鍵盤,卻使左手負擔了57%的工作量。兩個小拇指及左無名指都是沒有力氣的手指,卻要頻頻要使用它們。

⑻ 鍵盤是誰發明的

從1714年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但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被用在打字機上的、最早的鍵盤也隨之發明。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QWERTY」的按鍵排列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增大重復敲鍵的時間間隔,因此避免了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得到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QWERTY鍵盤的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時常要為了打一個字而頻繁移動指頭。
1888年美國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美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美國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DVORAK鍵位布局的鍵盤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位布局的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但相比於DVORAK鍵位布局的鍵盤,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按鍵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

⑼ 鍵盤是什麼人發明的

鍵盤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1714年,來自英,美,法,意,瑞士和其他國家的人們就開始發明各種類型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用在當時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人克里斯拉森肖爾斯獲,獲得了打字機模型的專利並獲得了操作權。幾年後,他設計了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並首次將鍵盤標准化,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打字機越來越普及,於是QWERTY鍵盤布局誕生,開始主導西方世界。當時因為連續打字中常見的字母鍵太快,整機會卡住。這種鍵盤布局的出現從概率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它的輸入效率並不是最高的。

閱讀全文

與電腦鍵盤發明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1157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722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955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961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258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261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414
工免費漫畫 瀏覽:1144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509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316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647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995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719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385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831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855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351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1107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589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