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備 > 電腦滑鼠簡史

電腦滑鼠簡史

發布時間:2022-05-09 08:20:02

⑴ 計算機八大常用硬體得發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計算機編年簡史
作者:葛陵
[史前時代:1623——1895]
1623年:德國科學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製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進行六位數的加減乘除運算。
1642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B.Pascal)發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機械計算機,首次確立了計算機器的概念。
1674年:萊布尼茨改進了帕斯卡的計算機,使之成為一種能夠進行連續運算的機器,並且提出了「二進制」數的概念。(據說這個概念來源於中國的八卦)
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B.Bouchon)發明了「穿孔紙帶」的構想。
1805年: 法國機械師傑卡德(J.Jacquard)根據布喬「穿孔紙帶」的構想完成了「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設計製作,在後來電子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在多款著名計算機中我們均能找到自動提花機的身影。
1822年:英國科學家巴貝奇(C.Babbage)製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機, 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 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
1834年:巴貝奇提出了分析機的概念,機器共分為三個部分:堆棧,運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獨生女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為分析機編制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計算機程序。
阿達和巴貝奇為計算機的發展創造了不朽的功勛,他們對計算機的預見起碼超前了一個世紀以上,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為後來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47年:英國數學家布爾(G.Boole)發表著作《邏輯的數學分析》。
1852年: 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僅36歲。
1854年:布爾發表《思維規律的研究——邏輯與概率的數學理論基礎》,並綜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邏輯的數學分析》,從而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布爾代數,為百年後出現的數字計算機的開關電路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數學方法和理論基礎。
1868年:美國新聞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發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鍵盤
1871年:為計算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巴貝奇(C.Babbage)去世。他與阿達所設想的分析機最終也未能問世,但是他們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那就是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那數十種設計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國人鮑德溫(F. Baldwin)利用自己過去發明的齒數可變齒輪製造了第一台手搖式計算機。
1886年:美國人Dorr E. Felt (1862-1930), 製造了第一台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
1890年:美國在第12次人口普查中使用了由統計學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博士發明的製表機,從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數據處理。此後霍列瑞斯根據自己的發明成立了自己的製表機公司,並最終演變成為IBM公司。
1891年:利蘭•斯坦福與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的地方開辦了面積達8,000英畝的斯坦福大學,從而為日後矽谷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1893年:德國人施泰格爾研製出一種名為「大富豪」的計算機,該計算機是在手搖式計算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並依靠良好的運算速度和可靠性而佔領了當時的市場,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種「大富豪」計算機一直暢銷不衰。
1895年: 英國青年工程師弗萊明(J.Fleming)通過「愛迪生效應」發明了人類第一隻電子
[電子管時代:1911——1946]
1911年:6月15日,美國華爾街金融投資家弗林特(C.Flent)投資霍列瑞斯的製表機公司,成立了全新的CTR公司,但公司創立之初並沒有涉足任何電子領域,反而生產諸如碎紙機或者土豆削皮機之類的產品。
1912年:美國青年發明家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在帕洛阿托小鎮首次發現了電子管的放大作用,為電子工業奠定了基礎,而今日的帕洛阿托小鎮也已成為矽谷的中心地帶。
191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萬•布希(V.Bush)領導製造了模擬計算機「微分分析儀」。機器採用一系列電機驅動,利用齒輪轉動的角度來模擬計算結果。
1924年:矽谷之父特曼擔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對創建HP、成立斯坦福工業園區起到決定性作用
2月,由霍列瑞斯創辦的製表機公司幾經演變,最終更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即我們今天看到的IBM。
1935年:IBM製造了IBM601穿孔卡片式計算機,該計算機能夠在一秒鍾內計算出乘法運算。
1936年:阿蘭.圖靈發表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首次闡明了現代電腦原理,從理論上證明了現代通用計算機存在的可能性,圖靈把人在計算時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簡單的動作,與人的計算類似,機器需要:(1)存儲器,用於貯存計算結果;(2)一種語言,表示運算和數字;(3)掃描;(4)計算意向,即在計算過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麼;(5)執行下一步計算。具體到一步計算,則分成:(1)改變數字可符號;(2)掃描區改變,如往左進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變計算意向等。整個計算過程採用了二進位制,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圖靈機」。
20多歲的德國工程師楚澤(K.Zuse)研製出了機械可編程計算機Z1,並採用了二進制形式,其理論基礎即來源於布爾代數。
1937年:11月,美國AT&T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斯蒂比茲(G. Stibitz)製造了電磁式數字計算機「Model-K」。
1938年: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發表了著名論文《繼電器和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首次用布爾代數對開關電路進行了相關的分析,並證明了可以通過繼電器電路來實現布爾代數的邏輯運算,同時明確地給出了實現加,減,乘,除等運算的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法。這篇論文成為開關電路理論的開端。
1939年:元旦,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比爾•休利特(B.Hewllet)和戴維•帕卡德(D.Packard)正式簽署企業合夥協議,創辦了Hewllet-Packard(HP)公司,即國內通稱的惠普公司。
9月,貝爾實驗室研製出M-1型計算機。
10月,約翰.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1995))製造了後來舉世聞名的ABC計算機的第一台樣機,並提出了計算機的三條原則,(1)以二進制的邏輯基礎來實現數字運算,以保證精度; (2)利用電子技術來實現控制,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以保證計算速度; (3)採用把計算功能和二進制數更新存貯的功能相分離的結構。這就是著名的計算機三原則。
1940年:9月,貝爾實驗室在美國達特默思大學演示M—1型機。他們用電報線把安置在校園內的M—1型機和相連,當場把一個數學問題列印出來並傳輸到紐約,M—1型機在達特默思大學的成功表演,首次實現了人類對計算機進行的遠距離控制的夢想。
控制論之父維納提出了計算機五原則,(1)不是模擬式,而是數字式;(2)由電子元件構成,盡量減少機械部件;(3)採用二進制,而不是十進制;(4)內部存放計算表;(5)在計算機內部存貯數據。
1941年:楚澤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製工作,這是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種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2年:時任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數學物理教授的阿塔納索夫(John V. Atanasoff)與研究生貝瑞(Clifford Berry)組裝了著名的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計算機,共使用了300多個電子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現代計算機雛形的計算機。但是由於美國政府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致使該計算機並沒有真正投入運行。
1943年:貝爾實驗室把U型繼電器裝入計算機設備中,製成了M—2型機,這是最早的編程計算機之一。此後的兩年中,貝爾實驗室相繼研製成功了M-3和M-4型計算機,但都與M-2型類似,只是存儲器容量更大了一些。
10月,綽號為「巨人」的用來破譯德軍密碼的計算機在英國布雷契萊庄園製造成功,此後又製造多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4年:8月7日,由IBM出資,美國人霍德華•艾肯(H.Aiken)負責研製的馬克1號計算機在哈佛大學正式運行,它裝備了15萬個元件和長達800公里的電線, 每分鍾能夠進行200次以上運算。女數學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為它編制了計算程序,並聲明該計算機可以進行微分方程的求解。馬克1號計算機的問世不但實現了巴貝奇的夙願,而且也代表著自帕斯卡計算機問世以來機械計算機和電動計算機的最高水平。
1946年:2月14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摩爾學院教授莫契利(J. Mauchiy)和埃克特(J.Eckert)共同研製成功了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計算機。這台計算機總共安裝了17468隻電子管,7200個二極體,70000多電阻器,10000多 只電容器和6000隻繼電器,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機器被安裝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屬櫃里,佔地面積為170平方米左右,總重量達 到30噸,其運算速度達到每秒鍾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時間內做完兩個10位數乘法。
[晶體管時代:1947——1958]
1947年:12月23號,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布拉頓(John Bardeen),巴丁(Walter H. Brattain)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半導體放大器件,他們將這種器件重新命名為「晶體管」
從上到下依次為: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
1948年:6月10日,香農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連載發表了他影像深遠的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並於次年在同一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另一著名論文《雜訊下的通信》。在這兩篇論文中,香農闡明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給出了通信系統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數學表達式,並解決了信道容量、信源統計特性、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等一系列基本技術問題。兩篇論文成為了資訊理論的奠基性著作,此時尚不足三十歲的香農也成為了資訊理論的奠基人。
12月,ENAIC的兩位締造者共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腦公司「埃克特—莫契利計算機公司」(EMCC)。
莫契利
埃克特
1949年:當時尚在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上海籍華人留學生王安向美國國家專利局申請了磁芯的專利。
貝爾實驗室製造了M系列計算機的最後一個型號:M-6,並從此不在涉足計算機的研製與生產。貝爾實驗室所研製的M系列繼電器計算機,是從機械計算機過波到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橋梁。
9月,「馬克」3號計算機研製成功,「馬克」3號也是霍德華•艾肯研製的第一台內存程序的大型計算機,他在這台計算機上首先使用了磁鼓作為數與指令的存儲器,這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進,從此磁鼓成為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中廣泛使用的存儲器。
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的Wilkes和他的小組建成了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EDSAC,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50年: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發明了軟磁碟,從而開創了計算機存儲的新紀元。
10月,阿蘭.圖靈發表自己另外一篇及其重要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從而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基礎,圖靈也獲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美譽。甚至有人說在第一代電腦占統治地位的那個時代,這篇論文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第五代,第六代電腦的宣言書。
1951年:6月14日,當時已在雷明頓—蘭德(Remington-Rand)公司任職的莫契利和埃克特再次聯袂製造的UNIVAC計算機正式移交美國人口普查局使用,從而使電腦走出了實驗室,開始為人類社會服務,從此人類社會進入了計算機時代。
6月,王安創辦了王安實驗室,即王安電腦公司的前身,從此開始了王安電腦傳奇般的歷程。
1952年:1月,由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Von Neumann)設計的IAS電子計算機EDVAC問世。這台IAS計算機總共採用了2300個電子管,運算速度卻比擁有18000個電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馮•諾伊曼的設想在這台計算機上得到了圓滿的體現。
1953年:4月7日,IBM正式對外發布自己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IBM701。並邀請了馮•諾依曼、肖克利和奧本海默等人共150名各界名人出席揭幕儀式,為自己的第一台計算機宣傳。
8月,IBM發布了應用與會計行業的IBM702計算機。
1954年:6月8日,阿蘭.圖靈去世。
IBM推出了中型計算機IBM650,以低廉的價格和優異的性能在市場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至此,IBM在市場中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
貝爾實驗室使用800隻晶體管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1956年:美國達特莫斯大學(Dartmouth)青年助教麥卡錫,哈佛大學明斯基、貝爾實驗室香農(E.Shannon)和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羅徹斯特(N. Lochester)共同在達特莫斯大學舉辦了一個沙龍式的學術會議,他們邀請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紐厄爾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學院塞夫里奇(O. Selfridge)和索羅門夫(R.Solomamff),以及IBM公司塞繆爾(A.Samuel)和莫爾(T.More)。這就是著名的「達特莫斯」會議。在經過充分的討論後,他們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從而標志著人工智慧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出現。
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1957年:8月,「數字設備公司」(簡稱DEC)在美國波士頓成立。創立者是來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肯•奧爾森(K.Olsen)。此後的數十年中,DEC公司依靠自己的PDP系列,開創了小型機時代。
10月,諾依斯(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共同從晶體管之父肖克利的實驗室出走,創辦了仙童(fairchild)公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天才叛逆」,從此,才有了我們熟悉的intel, AMD,IDT等等一大批我們熟知的企業。
八天才叛逆的兩個重要人物,諾里斯和摩爾。
1958年:11月,IBM推出了自己的IBM709大型計算機,這時IBM公司自IBM701以來性能最為優秀的電子管計算機,但同時它也是IBM最後一款電子管計算機。

[集成電路時代:1959——1970]
1959年:2月6日, 來自曾開發出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的TI公司的基爾比(J.Kilby) 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半導體集成電路」。
7月30日,仙童公司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半導體集成電路」
1960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瑟夫•立克里德(J.Licklider)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機研究論文《人機共生關系》,從而提出了分時操作系統的構想,並第一次實現了計算機網路的設想。
1962年:供職於藍德公司的保羅•巴蘭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學術報告《論分布式通信》,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分布式自適應信息塊交換」,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分組交換」的通訊技術。
1963年:8月,控制數據公司(CDC)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帶領自己的研發小組研製成功CDC6600巨型機,CDC6600仍屬於第二代電腦,共安裝了35萬個晶體管。
1964年: 4月7日,在IBM成立50周年之際,由年僅40歲的吉恩•阿姆達爾(G. Amdahl)擔任主設計師,歷時四年研發的IBM360計算機問世,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的全面登場,這也是IBM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機型。
1965年:DEC公司推出了PDP-8型計算機,標志著小型機時代的到來。
當時尚在仙童公司的摩爾發表了一篇僅有三頁篇幅的論文,這就是對今後半導體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的「摩爾定律」。
1966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屬(ARPA)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IPTO)主管的鮑伯•泰勒啟動了「阿帕」(ARPA)網的研究計劃。雖然他本人在事後一直強調「阿帕」網本身不是用於軍事目的,但是他所在的部門卻是冷戰時期的產物。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探討對硬碟技術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4月,「通用數據公司」(簡稱DGC)成立,創辦人為從DEC離職的PDP-8設計師卡斯特羅。
7月18日,從仙童公司辭職的戈登.摩爾(Gordon.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共同創立了Intel公司,從此為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2月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博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滑鼠。它的工作原理即通過底部小球的滾動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恩格巴特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種簡便的操作方式來代替繁瑣的鍵盤操作,但是在滑鼠誕生最初的十多年中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操作方式的簡便性,直到1984年蘋果Macintosh的誕生才改變了人們的陳舊觀念。
(另有一種說法為恩格巴特博士於196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滑鼠,並於1968年的IEEE會議上正式對外公布了其發明。)
1969年:DGC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機Nova,成功的打入了一直被DEC把持的小型機市場,並成為當年最為紅火的新興企業。
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在一部PDP-7上開發了Unix操作系統。
5月1日,桑德斯(Jerry Sanders)從仙童公司辭職,並利用十萬美元創立了AMD公司。
10月29日,阿帕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SRI)節點實現了第一次分組交換技術的遠程通訊,這也標志著互聯網的正式誕生。
1970年:首次提出「兼容性」概念的IBM360之父吉恩•阿姆達爾(G. Amdahl)由於IBM否決了繼續開發大型機的計劃而離開了IBM公司,並創立了Amdahl公司,開始在大型機領域向IBM發出挑戰。雖然在此後不久他就喪失了對公司的控制權,但是他又接連創辦了三步曲、Grid公司和CDS公司,可是均宣告失敗。阿姆達爾本人最終病逝於1996年。
10月,美國施樂(Xerox)公司在今天矽谷的帕洛阿托成立了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研究中心,更為重要的是施樂並沒有為來到這里的科學家制定任何地研究計劃,而是讓他們自由得發揮。在此後的幾年中,PARC誕生了乙太網、滑鼠、面相對象、圖標、菜單、視窗等等一系列改變今後計算機發展方向的全新概念,並間接孵化了Windows、Office、Macintosh等劃時代的軟體作品,從其間走出的科學家還創立了Adobe、3Com、Novell等等改變IT世界格局的企業。

[微處理器時代:1971——1979]
1971年:來自《電子新聞》的記者唐·赫夫勒(Don Hoefler)依據半導體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了當時帕洛阿托地區,矽谷由此得名
1月,INTEL的特德.霍夫研製成功了第一枚能夠實際工作的微處理器4004,該處理器在面積約12平方毫米的晶元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運算能力足以超過ENICA。Intel於同年11月15日正式對外公布了這款處理器。
1972年:曾經開發了Unix操作系統的Dennis Ritchie領導開發出C語言。
原CDC公司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獨自創立「克雷研究公司」,專注於巨型機領域。
1973年:5月22日,由施樂PARC研究中心的鮑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組建的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區域網絡--ALTO ALOHA網路開始正式運轉,梅特卡夫將該網路改名為「乙太網」。
1974年:
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處理晶元8080。
12月,電腦愛好者愛德華•羅伯茨(E.Roberts)發布了自己製作的裝配有8080處理器的計算機「牛郎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裝配有微處理器的計算機,從此掀開了個人電腦的序幕。
1975年:克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超級計算機「克雷一號」(CARY-1),實現了每秒一億次的運算速度。該機佔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過5噸,共安裝了約35萬塊集成電路,同時這也標志著巨型機跨進了第三代電腦的行列。
7月,比爾•蓋茨(B.Gates)在成功為牛郎星配上了BASIC語言之後從哈佛大學退學,與好友保羅.艾倫(Paul Allen)一同創辦了微軟公司,並為公司制定了奮斗目標:「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上都有一部微型電腦運行著微軟的程序!」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inak)和斯蒂夫.喬布斯(Stephen Jobs)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並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計算機:Apple-Ⅰ。
6月,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位數學家沃爾夫岡•哈肯(W.Haken)和肯尼斯•阿佩爾(K. Apple)利用計算機成功的證明了困擾世界數學界長達100多年的「四色定理」
(註:四色定理在1852年被提出,即任何地圖均可由四種顏色組成就能區分所有兩相鄰的國家和地區)
9月,施振容創立宏基公司。
10月,雅達利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3D電子游戲《夜行車手》(Night Driver),游戲只有黑白兩色,採用第一人稱視角。
1977年:6月,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與自己的好友Bob Miner和Edward Oates一起創立了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1979年:6月,鮑伯·梅特卡夫離開了PARC,並同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組成一個計算機通信和兼容性公司,這就是現在著名的3Com公司。

[PC時代一 :1980——1985]
1980年:年初,當時尚不知名的Novell公司推出了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
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共同發布了「乙太網」技術規范,這就是現在著名的乙太網藍皮書。
1981年:7月,沈望傅創立了創新科技公司。
8月12日,經過了一年的艱苦開發,由後來被IBM內部尊稱為PC機之父的唐•埃斯特奇(D.Estridge)領導的開發團隊完成了IBM個人電腦的研發,IBM宣布了IBM PC的誕生,由此掀開了改變世界歷史的一頁。
8月12日,微軟推出來MS-DOS 1.0版。
1982年:一名年僅15歲的少年通過計算機網路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這是首次發現的從外部侵襲的網路事件。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被判入獄的世界頭號黑客,被美國聯邦法院宣判終生不得接觸計算機產品的凱文.米特尼克。他的另一件「事跡」就是在1994年的時候向聖迭戈超級計算機中心發動進攻,將整個互聯網置於危險的境地。
2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麥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共同成立了康柏(Compaq)公司。
2月, Intel發布80286處理器。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9月29日,3Co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網卡-EtherLink網路介面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應用於IBM-PC上的ISA介面網路適配器。
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攜帶型PC機Portable,這也是第一台非IBM製造的PC兼容機。
1983年:1月,蘋果公司推出了研製費用高達5000萬美元的麗薩(Lisa)電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計算機,同時這款電腦也第一次配備了滑鼠。
5月8日,IBM推出了IBM PC的改進型號IBM PC/XT,並為其內置了硬碟。
1984年:邁克爾•戴爾創立了DELL公司。
聯想公司成立。
來自英國的Adlib Audio公司推出了第一款音效卡:魔奇音效卡,從而讓PC擁有了真正的發聲能力。
1月24日,蘋果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Macintosh計算機,不僅首次採用了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並且第一次使個人計算機具有了多媒體處理能力。
8月14日,IBM推出了採用intel 80286處理器的IBM PC/AT電腦。
年底,康柏開始開發IDE介面。
1985年: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ATI(Array Technology Instry)成立。
7月,intel公司推出了計算機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80386處理器,這也是intel公司的第一枚32位處理器。
11月,在經歷了多次延期之後,微軟公司終於正式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統。
[PC時代二:1986——1994]
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領先於IBM推出桌上型386個人電腦Deskpro PC,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同月,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面向家庭設計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該機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並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匯流排。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盤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在市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累計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1月,微軟推出了Windows 2.0版。相比於上一個版本,微軟加入了動態數據交換和覆蓋式窗口等先進技術。
1988年:11月2日,由 23歲研究生羅伯特•莫里斯(R.T.Morris)編制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大規模發作,這也是互聯網第一次遭受病毒的侵襲,從此,計算機病毒逐漸傳播開來。
1989年:4月10 日,英特爾公司在拉斯維加斯電腦大展上首度發表集成有120萬晶體管的486處理器。
4月,華碩(ASUS)公司在台灣成立。
11月,SoundBlast Card音效卡正式發布。
1990年:蘋果公司聯合Motorola和IBM公司一同開發了基於RISC結構的微處理器PowerPC,為的就是能夠同Intel公司的X86系列處理器相抗衡。
3月24日,因患癌症,王安病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立總醫院。
5月5日, 紐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判處88年「蠕蟲」病毒製造者莫里斯3年緩刑,罰款1萬美元和400小時公益勞動。
5月22日,微軟宣布推出Windows 3.0操作系統,並在年底創下銷售100萬套的紀錄。當時的Windows 3.0操作系統提供了對多媒體,網路等眾多最先進技術的支持,從而被成為軟體技術的一場革命。
。。。。。。。。。。。。。。。。。。。。。。。

⑵ 滑鼠的來歷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 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的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⑶ 介紹滑鼠和鍵盤發展史的課件

淺談鍵盤的發展史

作為我們接觸次數最多的電腦外設產品。有時候大家似乎忽視了它的作用。隨著電腦的不斷的普及,與之相配套的外部設備鍵盤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這里只得發展包括鍵盤的外觀設計的造型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色彩,功能強大的按鍵設計。作為電腦本身的延伸,鍵盤的這一切的發展是以前人們所未預料的。也是當時的科技水平遙不可及的。

鍵盤的進化歷程

自從IBM PC推出以來,鍵盤經歷了83鍵、84鍵和101鍵,102鍵,在Windows95面世後,在101鍵盤的基礎上改進成了104/105鍵盤,增加了兩個Windows 按鍵。傳統的桌面型鍵盤,經歷了機械式,塑料薄膜式,電容式,導電橡膠式的發展歷程。據小編的了解如今的市場上可見到鍵盤以徹底的拋棄了傳統的機械式多採用的是橡膠按鍵加薄膜開關式結構。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橡膠按鍵使得觸感舒適,反應也更加的靈敏。 鍵盤的出現加快了電腦的普及,在這一方面可謂是功不可沒。 聰明的商家以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蘊藏其中的巨大的商機。市場上也陸續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鍵盤。鍵盤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廣泛使用,在於它操作電腦,更加快捷,更加方便和舒適。正是基於這一點於才出現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人體鍵盤」,也充分的體現了人性化一面。

目前已有專業的電腦周邊製造廠商生產的都為人體工學原理的鍵盤。在外型上傳統的鍵盤大多與傳統鍵盤大相徑庭。從生理的角度考慮讓手腕與手臂肌腱、神經與韌帶的壓力降到最低的設計,目前比較完美的一款設計是將整個鍵盤由中間分成左右兩個部份,使用者在使用時手腕的角度會微微向下並向兩側傾斜,藉由鍵盤的設計引導使用者以觸摸方式打字,形成最自然的鍵入姿勢。同時降低了疲勞度。

過去與現代的碰撞:外觀上的碰撞

過去的鍵盤的外觀顯得既笨重,又不夠時尚,色彩單調。這樣的鍵盤誰會買帳呢?天競擇物,適者生存。傳統的桌面型鍵盤,經歷了電容式,機械開關式的發展歷程。鍵盤從有稜有角進化到極美的弧線;從單一的「老三樣」進化到五彩繽紛,炫人眼目;從粗大厚重進化到嬌小輕薄。一條清晰的進化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如明基的「X架構」的至美境界,從外觀上看這款A120海灣鍵盤採用了流線型的弧線,時尚而簡約,薄薄的宛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弧線型的設計不僅讓外觀更加靚麗,而且同樣是按照人體工程學設計而成的。按鍵力道更輕(平均70g)非常符合手指敲擊鍵盤時力度感。同樣擁有三段式的觸感;敲擊力道平均分配於四個角落,更加舒適。

功能上的碰撞

自從IBM PC推出以來,鍵盤經歷了83鍵、84鍵和101鍵,102鍵,在Windows95面世後,在101鍵盤的基礎上改進成了104/105鍵盤,增加了兩個Windows 按鍵。傳統的桌面型鍵盤,經歷了電容式,機械開關式的發展歷程。

多媒體篇

以前的只是對電腦的簡單操作的,如今鍵盤賦予了更多的功能。所謂具有多媒體功能的鍵盤是指讓電腦的使用者得以直接在鍵盤上控制。與傳統的鍵盤相比而言,多媒體的鍵盤多了多媒體功能的鍵。這一類以微軟的多功能鍵盤為代表。使用這類鍵盤時,只要切換鍵盤上的一個按鍵後,有幾個特定的鍵便接受其指揮,例如按下Internet的快速鍵,就可以直接連上網路,不需要用滑鼠點選銀幕上的Internet的小Icon。同樣的,也有特定按鍵可以控制CD-ROM,上網鍵,收發E-mail鍵,聲音調節鍵一應俱全。有的鍵盤在鍵盤的下邊有一類似圓形的調節盤,此調節盤可以代替滑鼠的功能使用。

而根據介面可分為AT俗稱「大口」,PS/2俗稱「小口」。有的鍵盤還整合了USB的介面,方便了數據的輸出輸入。它的規格通常為12Mbps/126device nodes/5m/segment,這種新的USB標准將提供一種通用連接器,可高速存取。即插即用功能,以及將設備連接到插座上的能力,USB這三個字母開始出現在許多周邊產品的特色功能上,各家廠商紛紛標榜支持USB標准,對於鍵盤來講它之所以更為流行,主要原因至少有兩點:第一,Intel全部新型的主機板均支持USB;第二,幾乎所有PC供應商都致力於發展USB的系統,當然,有了USB的規范,如目前較為普遍的USB2.0。

無線篇

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無限技術也被應用在鍵盤上。無線技術的應用使得你擺脫鍵盤線的限制和束縛,一端是電腦,另一端的你可毫無拘束,自由的操作。主要有藍牙,紅外線等。而兩者在傳輸的距離及抗干擾性有著不同。一般來說藍牙在傳輸距離和安全保密性方面要優於紅外線的。紅外線的傳輸有效距離約為,1-2米左右,而藍牙的有效距離約為10米左右。由此可知,無線鍵盤的前途無量。不僅在於解決電腦周邊配備的問題,也為未來將電腦,多功能的娛樂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利用電視的螢幕瀏覽Internet,收看網路電視節目。正可利用無線鍵盤來控制,無線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其它

隨著鍵盤技術的日趨成熟,各式各樣功能各異的鍵盤也應運而生。如防水功能的鍵盤,明基52M鍵盤,和羅技網際搶手鍵盤都是帶有防水功能的鍵盤。對於一部分人來講,喜歡一邊上網一邊喝茶和咖啡是十分愜意的一件事情。最大限度的減小了由於粗心大意,或一不留神,將水灑到鍵盤上,而造成鍵盤內部的短路,無法使用。

有夜光功能的鍵盤,此款產品就是帶「背光」功能的熒光鍵盤。在夜間此款鍵盤還可以提供非常炫的藍色背光照明。使用時只需通過鍵盤右上角的一個背光開啟按鈕就可以輕松控制。如果你的盲打的功夫練的還不到家,有了他就萬事無憂了。

⑷ 滑鼠的起源 英語閱讀文 恩格爾巴特和他的團隊怎樣研發出滑鼠的呢

盡管滑鼠是在0年代後才得到廣泛應用,但它的歷史最早卻可以追溯到上個0年代末,其發明者是美國研究所的道拉·恩爾巴特博士。當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道拉博士的「滑鼠器」是極其原始的,它只能進行很簡單的定位,自然談不上有什麼精度指標了。然而在那個年代並沒有PC機出現,主流的計算機種為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它們大多用在與國防有關的關鍵場合,運算能力是決定優劣的唯一指標。至於人機操作界面卻沒有人注重,因為這類計算機的操作者都是那些水平高超的計算機科學家。嗯 對了 目前我在學的ABC天卞歐美外教英語中心的助教和我們說過 若想將英語學好是輕松的。必須要擁有一個恰當的學習空間及闇練口語對象,這取決於外教資質 標准口音(建議找歐美外教)才是最好,持續天天口語練習 1v1家教式輔導才能有更.好.的學習成效..課後同樣要重復復習課程錄音音頻,好鞏固知識點~如果真的沒人幫忙的情況 那麼就去旺旺或大耳朵獲得課外教材學習,多說多練短時間語境就培養起來,學習成長肯定會迅速明顯的。在後來的二十餘年中,道拉博士的這項發明基本上被束之高閣。
在蘋果電腦出現之後,滑鼠的介值終於被發現。1年,蘋果公司在推出的Lisa機型中首次使用了滑鼠,這也是滑鼠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盡管Lisa機型並未獲得多大的成功,蘋果公司也開始走下坡路,但滑鼠之於計算機的影響開始體現。緊接著,微軟在Windows .1中也對滑鼠提供支持,而到了Windows時代,滑鼠已經成為PC機不可缺少的操作設備。在此之後,滑鼠得到了迅速普及。
與主流PC部件相比,滑鼠的技術革新顯得非常保守,從道拉博士的原始滑鼠,再到後來的純機械滑鼠、光電滑鼠、光機滑鼠,以及現在方興未艾的光學滑鼠,滑鼠技術只經歷寥寥幾次大變革,其中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其實只有光機滑鼠和光學滑鼠,它們也是當前滑鼠技術的主流形態。其中,光機滑鼠為過去的主流,我們一般也將它俗稱作「機械滑鼠」,但這個名稱並不確切(可從後文得知)。至於光學滑鼠,則是滑鼠技術的發展方向,目前它已經開始大面積取代過時的光機滑鼠產品。
滑鼠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原始滑鼠。
最原始的滑鼠為道拉博士於1年所設計,它是利用滑鼠移動時引發電阻變化來實現游標的定位和控制的。原始滑鼠的結構較為簡單,底部裝有兩個互相垂直的片狀圓輪(非球形),每個圓輪分別帶動一個機械變阻器,當滑鼠移動之時會改變變阻器的電阻值。如果施加的電壓固定不變,那麼滑鼠所反饋的電信號強度就會發生變化,而利用這個變化的反饋信號參數,系統就可以計算出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進而產生一組隨滑鼠移動而變化的動態坐標。這個動態坐標就決定了滑鼠在屏幕上所處的位置和移動的情況,於是它便可以代替鍵盤的上、下、左、右四個鍵,讓使用者可將游標定位在屏幕的各個地方。由於原始滑鼠的尾部拖著一條數據連網,看起來很像一隻小老鼠,後來人們乾脆就直接將它稱為「Mouse」,這也就是「滑鼠」的得名由來。1年1月0日,為其設計申請了專利
當然,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原始滑鼠的確顯得相當簡陋,它使用全木質外殼,稜角分明,龐大且笨重,而且需要配備一個額外的電源才能夠正常工作,用起來並不方便。加上使用了大量的機械組件,隨著時間的積累,滑鼠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磨損問題。另外,原始滑鼠使用的是模擬技術,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不理想。種種弊端加在一起,導致沒有多少人願意用它。但作為初生的新產品,我們不能對它苛求太多。原始滑鼠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的誕生意味著計算機輸入設備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並為操作系統採用圖形界面技術奠定了基礎,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只有鍵盤,用戶們該如何操作Windows或者Mac OS。是今天所有滑鼠的鼻祖

⑸ 羅技滑鼠的發展歷程

羅技持續在零售領域擴展產品線和市場佔有率。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為其PC添加具有個性特色的且功能強勁的外設並通過無線桌面獲得更多的使用自由,在目前的消費趨勢下大大推動了羅技產品多樣化和全面化的進程。消費者們還購買為諸如游戲、多媒體或網上視聽交流等新的運用或特定目的而設計的輔助設備。此外羅技零售業務涉及的范圍遠不止基於PC平台個人的周邊設備,更包括比如游戲機、攜帶型音樂播放器、行動電話和家庭娛樂系統等等。
如今,羅技的零售業務占收入的88.4%。除了充分發揮其自有的設計和製造優勢外,羅技還通過戰略購並及結盟其他業界領先廠商,為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優秀產品。
羅技深信以下戰略發展方向將為公司帶來持續的業務增長:
·拓寬電腦周邊產品線:羅技已經超越了台式電腦定位設備提供商的傳統角色,成為網路攝像機、鍵盤、PC音響產品、游戲控制器、數碼筆和高級通用遙控器的領先品牌。
·從桌面轉入起居室: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通過高級音響、多媒體設備和游戲機來享受數字娛樂生活。羅技已為PlayStation® 2游戲機和微軟Xbox提供多款設備。羅技還為消費者的起居生活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流媒體音樂解決方案和通用遙控設備。
· 為行動中的人們提供個人周邊設備:為了滿足移動市場的需求,羅技在不同的平台上提供了多種產品。羅技為筆記本用戶提供了無線或有線的滑鼠以及攜帶型網路攝像頭。為手機用戶提供使用舒適的無線或者有線耳機,而對於那些習慣在旅程中享受娛樂的人們來說,羅技提供了一系列PSP的個人周邊設備並將很快為iPod 和其他MP3播放器提供各種產品。羅技還提供一種新的數字化輸入系統 該系統把人對筆和紙的的熟悉度以及個人電腦數字世界的力量完美結合了起來。

⑹ 雙飛燕的發展歷程

1997年雙飛燕的2D滾輪滑鼠發布,可謂統領了中國整個網吧市場。
1998年雙飛燕開始銷售鍵盤產品。
1999年8月雙飛燕USB滑鼠最新驅動6.2版For Win9x正式發布。
2000年5月推出了新款雙飛燕4D滑鼠。
2001年8月雙飛燕4D++激光鼠新品上市,滑鼠內沒有滾球,操作時不需要專門的滑鼠墊,而是通過光學感應技術進行定位,使得移動更加快捷。
2002年7月雙飛燕獲得「斜鍵」鍵盤專利。
2004年10月 雙飛燕發布了擁有自己專利技術的免電池無線電光學滑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解決了無線滑鼠不需要笨重電池的難題,得到國家環保總局領導高度肯定了免電池的好處。
2004年10月 雙飛燕獲得「網路電話」鍵盤專利。
2005年 推出經典之作X7品牌面世,締造業界一個神話。
2005年5月 雙飛燕獲得「負離子」鍵盤專利。
2005年8月雙飛燕推出首款測試軟體工具「鼠青天」正式發布
2006年初 雙飛燕「零距離展示中心」全國遍地開花,以展示為引導、以專業為後盾、以誠信為基礎、以文化為包裝、以感動為中心的全新營銷。
2006年8月 雙飛燕獲得「最受大學生歡迎品牌獎」。
2006年12月雙飛燕品牌憑借在同類產品中遙遙領先獲得「品牌領先獎」。
2007年7月雙飛燕與來自美國時尚品牌強強聯手成立「G-CUBE姬蔻」品牌。
2007年9月雙飛燕獲得「靜音鼠」專利,OP-200Q滑鼠面世。
2007年10月雙飛燕獲得「 全防水鍵盤」專利,K4系列鍵盤、X7鍵盤面世。
2007年11月雙飛燕獲得「冷暖鼠」的專利,X6-76D鼠面世。
2007年12月雙飛燕蟬聯「市場佔有率第一品牌」 獎寶座。
2008年9月雙飛燕獲得「拉伸」滑鼠專利,X6-66E面世。
2009年初雙飛燕擴建工廠成立「伍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4月雙飛燕獲「雙焦技術「專利,K3、K4系列滑鼠面世。
2009年雙飛燕不斷研發及創新,天遙品牌「零延遲」無線產品面世。
2009年7月雙飛燕13年的等待,13年的努力,首次召開「雙飛燕核心代表團結大會」。
2009年9月 美國discovery拍攝雙飛燕工廠成為唯一家IT外設品牌。
2010年2月 雙飛燕天遙G10會議通滑鼠新品上市發布。
2010年4月天遙一家親新品上市發布正式面市。
2010年6月雙飛燕建立希望小學「尖山雙飛燕小學」啟動。
2011年2月22日,雙飛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雙飛燕二代光學針光技術暨新品發布會,在本次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歷時多年研發讓滑鼠再次革命的雙飛燕-針光技術及針光滑鼠。
2011-10月 A4TECH無孔幽靈技術全球發布滑鼠邁入無光孔嶄新時代。

⑺ 滑鼠 鍵盤的發展史

網路
http://ke..com/view/2199.htm
http://ke..com/view/7402.htm
自己看吧,太長了,都不好意思直接復制給你了

閱讀全文

與電腦滑鼠簡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1157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722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955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961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259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261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415
工免費漫畫 瀏覽:1147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509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316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648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995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720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385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832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855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352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1107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589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