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備 > alto電腦滑鼠

alto電腦滑鼠

發布時間:2022-05-18 20:24:18

『壹』 關於滑鼠

40年滑鼠故事:從木頭盒子到光學滑鼠器

眾所周知,第一個微軟滑鼠誕生於1983年,但鮮有人知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學便設計出了第一個原型滑鼠;而最早的數字式滑鼠,是由施樂公司設計的.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1963年的滑鼠原型

1963年,Doug Engelbart 在斯坦福大學設計了第一個原型滑鼠,這個滑鼠使用木頭製作,當時配合Augment計算機使用,這最初的滑鼠設備今天看起來非常簡陋,它是一個模擬設備,依靠底部的兩個金屬輪,帶動與輪軸相連接的可變電阻來產生滑鼠位移信號。但是它的基本設計理念和當今的滑鼠差不多,通過移動滑鼠來帶動屏幕上的游標移動。

到了70年代早期,著名的施樂公司Palo Alto 研究中心開始研究數字式滑鼠,並且計劃將滑鼠作為其Alto計算機的標准配備,雖然Alto計算機市場反應不佳,但是卻為未來的個人計算機和滑鼠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施樂公司也在繼續開發滑鼠規格標准。

微軟滑鼠的黏土模型

1982年,前施樂公司員工 查爾斯-西蒙尼加入微軟公司,他希望為Microsoft Word 增加對滑鼠的支持,就在同時,Palo Alto 研究中心對滑鼠的研究引起了微軟公司創始者們的注意,比爾-蓋茲,保羅-艾倫以及Raleigh Roark也希望探索硬體產品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成立了硬體產品團隊開始設計滑鼠。

1982年的微軟公司還是一個小公司,根本沒有自己的設計師,而當時微軟公司當時的多數設計工作都是交給西雅圖的一個圖形設計師David Strong進行的,就是這位設計師設計了今天我們非常熟悉的Microsoft 標志以及微軟公司使用的基本顏色體系。因此微軟公司很自然的將滑鼠設計任務也交給了他。

微軟的人告訴了David Strong他們基本的要求:一個小巧的,適合手持的滑鼠設備,大小足夠放下內部的電路就可以了。於是,David Strong很快按照微軟的要求製作了一個黏土模型,大約4英寸長,1.25英寸高,然後在下面釘了三個按釘模仿滑鼠球。他把這個模型交給微軟,微軟公司的一群人圍著會議桌,拿著這個黏土模型在桌面上前後滑動,來設想其使用的感覺,雖然大家對於這個東西是不是就是他們需要都拿不準,不過微軟最終認可了這個模型的基本設計以及尺寸標准。

隨後Raleigh Roark與當時微軟的副總裁西勝彥(Kay Nishi) 拿著這個模型飛到東京,與日本的製造商討論其生產的可能性,但是這次會談進行的很不順利,日本的工程師一開始都認為滑鼠的編碼器不可能放到這么小的設備中,Raleigh Roark回憶說:「當時對方提出了一大堆的理由,反正就是說這個東西製造不出來。突然,會場安靜了,對方的總工程師說『我們的工程師要離開這個房間討論一個小時,回來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於是所有日本工程師都出去了,當這些工程師再次回到會議中的時候,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就這樣微軟有了第一個滑鼠產品。」

微軟的第一款滑鼠產品
1983年,微軟推出了第一款滑鼠,這種兩鍵的滑鼠是匯流排型滑鼠,需要一個適配卡才能接到計算機上,它依靠下面的一個金屬球的運動來傳送位置變化信號。滑鼠內部包含了一個Intel 8255 可編程外設晶元和一些控制晶元。

一年以後,微軟公司又推出了第一款串口滑鼠,這種滑鼠算是一個大的技術突破,它意味著滑鼠可以連接在任何具備RS232介面的計算機上,而再不需要額外的電源和適配卡了。

到了1985年,微軟公司推出了第二代滑鼠,這種滑鼠的按鍵更大,滑鼠內的小球也由純金屬的改變為金屬外覆蓋橡膠,更重要的是,這款滑鼠將精度提高到了200ppi,用戶再也不需要為了移動游標而在整個桌子上移動滑鼠了。同時微軟的滑鼠驅動程序也在不斷改進,使更多應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支持滑鼠。

微軟1987年推出的第三代滑鼠產品

1987年,微軟推出了第三代滑鼠,這種設計更加緊湊,舒適的滑鼠已經可以說是「現代滑鼠」了,它具備了現代的機械滑鼠的所有特徵。1987年9月22日出版的《個人電腦》雜志上,專欄作家John C. Dvorak 評論這種滑鼠說:「這種新的看起來象Dove肥皂盒的微軟滑鼠,帶有重新設置的滑鼠球和明顯改善的機械機構,使一切都變的不同了。」此後不久,微軟將這種滑鼠的采樣解析度提升到了400ppi, 也就是滑鼠移動1英寸,可以采樣400次。使得它更適合在普通辦公著上狹小的空間使用。

1988年夏天,微軟為銷售第100萬個滑鼠舉行了慶祝,而自此以後,滑鼠的銷售量幾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微軟的滑鼠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在1991年,微軟設計出了為便攜電腦設計的軌跡球產品,1993年,發布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Microsoft Mouse 2.0,在1997年,發布了第一款帶有滾輪的滑鼠產品,滑鼠滾輪這一看起來很簡單的發明,卻成為近年來滑鼠產品最重要,最實用的改進之一。

1999年,微軟又發布了光學滑鼠器,使滑鼠終於拋棄了使用多年的滑鼠球。今天,滑鼠已經是電腦配備的最普遍的定位設備,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貳』 羅技滑鼠怎麼調

調整電腦滑鼠速度需要在電腦桌面空白處點擊滑鼠右鍵,在菜單中選擇個性化,或是打開電腦的控制面板找到個性化選項,然後在個性化頁面點擊左側的更改滑鼠指針,進入滑鼠的屬性頁面後,點擊頁面上方的指針選項後就可進行調整了。羅技(Logitech)是一家電腦周邊生產公司,於1981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

公司業務范圍涵蓋電競游戲、視頻協作、音樂和智能家居等領域;1982年,發布第一隻羅技滑鼠P4;1985年,研製出第一隻不需要外接電源的滑鼠;1994年,在中國蘇州建立工廠;2009年,以4.05億美元收購LifeSize公司;2011年,收購義大利視頻會議服務提供商Mirial。羅技專注於設計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產品,為人們架起通往數字體驗的橋梁。30多年前,羅技通過滑鼠,將計算機與人們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6]

DanielBorel為羅技創始人之一
DanielBorel為羅技創始人之一

羅技踐行多品牌戰略,旗下擁有羅技、羅技G、Jaybird及Ultimate Ears四大品牌。[7]產品業務分為五大板塊:鍵鼠及其他PC周邊產品品類、游戲品類、音樂品類、視頻會議系統和智能家居業務[7]。

與此同時,羅技堅持「設計為先」的理念,將設計作為產品研發生產的核心。[7]

羅技在30多個國家擁有數千名員工,並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研發中心。羅技的分銷市場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7]。981年10月2日,兩位斯坦福大學畢業生Daniel Borel、Pierluigi Zappacosta和Giacomo Marini在瑞士的「蘋果樹」(apples)小村中創立了羅技有限公司並開設了公司的第一家辦公室。第一筆業務交易是為理光公司開發一個圖形編輯器。由於幾位創始人所具有的軟體背景,他們選擇了Logitech這個名字,這來自與法語中代表軟體的那個詞:「logiciel」

1982年,美國第一個辦公室在加利福尼亞洲的Palo Alto設立。[7]同年,發布第一隻羅技滑鼠P4。[8]

1983年,發布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

1984年,發布了第一隻無線滑鼠。

1985年,研製了第一隻不需要外接電源的滑鼠。

1986年,在台灣新竹建立生產中心,並將歐洲總部從瑞士的蘋果村搬至Romanel。[7]

1989年,發布了Series9滑鼠和第一款軌跡球滑鼠TrackMan[8

『叄』 台式電腦組裝機和原裝機有什麼區別

台式電腦組裝機和原裝機有以下六大區別:

10、康柏LTE 和LTE 286筆記本

足夠薄的膝上型電腦被稱為「筆記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問世。康柏公司在筆記本電腦市場率先發威,推出了LTE 和LTE 286,這兩款電腦有內置硬碟和軟盤驅動器,性能類似於台式機。

『肆』 滑鼠不能使用關機然後關機的是哪件

大拇指長按alt鍵,連續用中指按F4鍵(多次),直到關機對話框出現,使用鍵盤中央功能鍵的↑和↓選擇關機。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第一代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像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伍』 電腦滑鼠是幹嘛用的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的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陸』 滑鼠的名稱由來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 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的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柒』 滑鼠的歷史

[編輯本段]【滑鼠簡介】
英文: Mouse
漢語拼音:shǔ biāo
「滑鼠」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滑鼠」(中國大陸用語,港台作滑鼠)。「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全稱:「橡膠球傳動之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沖信號轉換器」或「紅外線散射之光斑照射粒子帶發光半導體及光電感應器之光源脈沖信號感測器」。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
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USB滑鼠(多為光電滑鼠)四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USB滑鼠通過一個USB介面,直接插在計算機的USB口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滑鼠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1:移動滑鼠帶動滾球。
2:X方向和Y方轉桿傳遞滑鼠移動。
3:光學刻度盤。
4:電晶體發射紅外線可穿過刻度盤的小孔。
5:光學感測器接收紅外線並轉換為平面移動速度。
[編輯本段]【種類介紹】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有線無線滑鼠】
在光電滑鼠原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RF 無線傳輸實現無線,同時內部是充電電池。作為有線滑鼠使用世界首創來自3R,數據伸縮線,可長可短,攜帶非常方便。3R品牌有線無線滑鼠。
【光機滑鼠】
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
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
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機械式滑鼠價格便宜,維修方便,所以用這種滑鼠的人最多。把這種滑鼠拆開,可以見到其中有一個橡膠球,緊貼著橡膠球的有兩個互相垂直的傳動軸,軸上有一個光柵輪,光柵輪的兩邊對應著有發光二極體和光敏三極體。當滑鼠移動時,橡膠球帶動兩個傳動軸旋轉,而這時光柵輪也在旋轉,光敏三極體在接收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時被光柵輪間斷地阻擋,從而產生脈沖信號,通過滑鼠內部的晶元處理之後被CPU接受。信號的數量和頻率對應著屏幕上的距離和速度。
【光電滑鼠】
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光電滑鼠沒有機械裝置,內部只有兩對互相垂直的光電檢測器,光敏三極體通過接收發光二極體照射到光電板反射的光進行工作,光電板上印有許許多多黑白相間的小格子,光照到黑色的格子上,由於光被黑色吸收,所以光敏三極體接收不到反射光;相反,若照到白色的格子上,光敏三極體可以收到反射光,如此往復,形成脈沖信號。需要注意的是光電滑鼠相對於光電板的位置應定要正,稍微有一點偏斜就會造成滑鼠器不能正常工作。
【激光滑鼠】
激光滑鼠原理跟光電滑鼠差不多,只是把發光二極體換成了激光二極體來照射滑鼠所移動的表面,激光光線具有一致的特性,當光線從表面反射時可產生高反差圖形,出現在感測器上的圖形會顯示物體表面上的細節,即使是光滑表面;反之,若以不一致的LED作為光源,則這類表面看起來會完全一樣。難怪羅技推出MX1000號稱MX激光引擎的精確度要比傳統光學滑鼠平均高20倍。
激光滑鼠的優勢主要是表面分析能力上的提升,藉助激光引擎的高解析能力,能夠非常有效的避免感測器接受到錯誤或者是模糊不清的位移數據,更為准確的移動表面數據回饋將會非常有利於滑鼠的定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很多光電滑鼠無法使用的表面進行操作啦。
【軌跡球滑鼠】
軌跡球滑鼠從外觀上看就像是翻轉過來的機械滑鼠,用手撥動軌跡球來控制游標的移動。有時在筆記本電腦上可以看到這種滑鼠,它夾在筆記本的一側,用起來十分貼手。
[編輯本段]【滑鼠發展】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編輯本段]【滑鼠選購】
了解了滑鼠的基本知識,就應該給自己挑選一個好滑鼠了。
1、質量可靠
覺得這是選擇滑鼠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它的功能有多強大、外形多漂亮,如果質量不好那麼一切都不用考慮了。一般名牌大廠的產品質量都比較好,但要注意也有假冒產品。識別假冒產品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從外包裝、滑鼠的做工、序列號、內部電路板、晶元,甚至是一顆螺釘、按鍵的聲音來分辨。
2、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如果只是一般的家用,做一些文字處理什麼的,那麼選擇機械滑鼠或是半光電滑鼠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你是個網蟲,沒日沒夜的泡在網上,那麼就買一隻網鼠吧,它會令你在網上沖浪的時候感到非常方便;如果你經常用一些專門的設計軟體,那麼建議你買一隻光電滑鼠。
3、介面(有線)
上面說過滑鼠一般有三種介面,分別是RS232串口、PS/2口和USB口。USB介面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價格有些貴,如果您對價格不在乎的話,可以考慮這種滑鼠;同一種滑鼠一般都有串口和PS/2兩種介面,價格也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買PS/2的滑鼠,因為一般主板上都留有PS/2滑鼠的介面位置,省了一個串口還可為今後升級作準備。
4、介面(無線)
主要為紅外線 、藍牙 (Bluetooth)滑鼠 ,現在無線套裝比較多,但價格高,如為了方便快捷可以考慮購買。
5、手感好
手感在選購滑鼠中也很重要,想想看每天拿著一個很別扭的滑鼠用電腦是什麼感覺?有些滑鼠看上去樣子很難看,歪歪扭扭的,其實這樣的滑鼠的手感卻非常好,適合手形,握上去很貼切。
鍵盤和滑鼠是計算機中最基本的輸入、控制裝置,是我們使用最頻繁的兩樣東西,所以在選購時一定要好好考慮,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和它們直接打交道啊。
6、功能
標准滑鼠:一般標准3/ 5鍵滾輪滑鼠
辦公室鼠:標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簡報滑鼠: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
游戲滑鼠:專位游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操作,解析度范圍較大, 特殊游戲需求軟硬體設計
[編輯本段]【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編輯本段]【首隻滑鼠】
滑鼠(Mouse),又譯滑鼠,是一種很常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設備,它可以對當前屏幕上的游標進行定位。並通過按鍵和滾輪裝置對游標所經過位置的屏幕元素進行操作。滑鼠的鼻祖於1968年出現。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lebart)在加利福尼亞製作了第一隻滑鼠。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這只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只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 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
,並將信號傳至電子計算機主機。
這只滑鼠被一度稱為"X-Y軸位置指示器",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滑鼠。
為了預防連接失效,我將在斯坦福大學官方網站找到的圖片全部上傳,斯坦福大學自己卻認為,歷史上這第一隻滑鼠大約是1964年就在實驗室誕生了,而不是1968年。。。這張工作原理草圖是博士自己繪制的。厲害啊!我們應該感謝他。
依次是:工作原理圖,斯坦福大學校方四張圖,兩張彩色的正面和背面圖,以及一張1968年第一台「電腦+滑鼠」方式的操作示範,以及博士當年和現在的照片。
添加: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生活中又出現了無繩滑鼠和光電滑鼠。
橡膠球傳動之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沖信號轉換器
[編輯本段]【滑鼠的使用】
操作說明
滑鼠是一種通過手動控制游標位置的設備。現在系統普遍使用的是二鍵或三鍵的滑鼠。
滑鼠通過滑鼠線與主機設備後面板的介面相連,將滑鼠線末端的插頭垂直插入設備後面板中的介面。
操作滑鼠可以做如下事情:如確定游標位置、從菜單欄中選取所要運行的菜單項、在不同的目錄間移動復制文件並加快文件移動的速度。
你可以定義滑鼠的按鍵,例如選擇物體或放棄,這些功能依靠使用的軟體實現。
使用滑鼠進行操作時應小心謹慎,不正確的使用方法將損壞滑鼠,使用滑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在衣物、報紙、地毯、糙木等光潔度不高的表面使用滑鼠。
2.禁止磕碰滑鼠。
3.滑鼠不宜放在盒中被移動。
4.禁止在高溫強光下使用滑鼠。
5.禁止將滑鼠放入液體中。
[編輯本段]【滑鼠的維護】
平整、光滑、整潔的工作表面最適於滑鼠的操作,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持滑鼠的操作:
1 光滑的木板表面
2 玻璃表面
3 搪瓷表面
4 塑料製品表面
5 紙面(報紙除外)
6 金屬製品表面
粗糙的表面會占附一些污染物如:灰塵、石蠟、碎屑等,這些東西會影響滑鼠內部圓球在平面上的定位。一個較深的凹槽會導致滑鼠一些奇怪的操作。
7 檢查桌面的水滴或其他污染物。
8 檢查桌面的灰塵。
9 如果你使用紙墊板,檢查它的表面或移走它。
[編輯本段]【滑鼠的清洗】
1.取下滑鼠底面帶有箭頭標記的圓環擋板,並取出軌跡球。
2.檢查軌跡球並用干凈、柔軟的布擦去表面的灰塵。
3.如果球很臟,將球放入溫肥皂水中清洗.在清洗完畢後用柔軟干凈的布將球擦乾。
4.確保滑鼠的空腔中無異物存在將軌跡球裝入。
5.將圓環擋板依順時方向裝入槽口,當配合位置正確後旋緊擋板。

『捌』 請問滑鼠的來歷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的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滑鼠的分類:
如果按照結構來分的話,滑鼠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光電滑鼠,如果按照與電腦的連接方式來分的話有串口滑鼠、PS/2滑鼠和USB滑鼠。
(1)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
機械滑鼠在出現之初,是通過滑動電位器來判斷它的移動方向,所以它的靈敏度低、磨損大。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滑鼠吸收了光電滑鼠的一些設計,由純機械式結構發展成為了光學機械式滑鼠,光學機械式滑鼠採用了與純機械式滑鼠不同的編碼器,並使用了一個滾球靠在兩個轉軸上的結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了目前技術最為成熟的一種滑鼠,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到現在仍然是市場上的主流。
光電滑鼠是1981年由Dick Lyon和Steve Kirsch發明的,這種沒有滾球的滑鼠採用光學定位,最初的光電必須和特殊額墊板配合才能使用,造成諸多不便。隨著技術的進步,光電滑鼠最終拋棄了墊板,工作的時候通過發送一束紅色的光線照射到桌面上,然後通過桌面不同顏色或凹凸點的運動和反射來判斷滑鼠的運動。光電滑鼠的精度相對來說要高一些,再加上重量輕,不用定期清潔滑鼠,因此以前常用於需要精確定位的設計領域。目前隨著成本的降低,也逐漸推廣開來。
(2)串口滑鼠、PS/2滑鼠和USB滑鼠
早期的滑鼠並不是電腦的標准配置,因此和現在的滑鼠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必須外裝電源之外,還要安裝特殊的適配卡,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後來出現了一種轉接盒,通過它可以把滑鼠連接到Parallel介面上。Parallel介面成為了滑鼠與電腦連接的第一種介面。
隨著滑鼠被廣泛使用,在加上技術的發展,COM介面(串口)成了滑鼠使用的第二種介面,與其它設備一樣,滑鼠也是使用9針連接介面(DB-9)。由於電腦的COM口本來就少,還要連接其它設備,所以很容易造成資源佔用的問題。
目前廣泛使用的滑鼠都是使用的PS/2滑鼠,這種介面是IBM公司於1987年在PS/2系統上推出的,這也是被稱為PS/2滑鼠的來由。雖然PS/2系統最終沒能得到市場的認可,但是其中的一些優秀設計還是被保留下來,比如它的PS/2滑鼠介面,現在已經成了ATX主機板上面的標准配置。
USB介面的出現為外設提供了更加簡便額連接方案,由於它符合PNP規范,可以實現熱插拔,因此使用起來很方便,而滑鼠自然不會放過這一裝備自己的機會,USB介面的滑鼠也適時推出,不過價格要稍貴一些。

閱讀全文

與alto電腦滑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1160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722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956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963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261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263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417
工免費漫畫 瀏覽:1149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511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319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649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997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722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388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833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856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352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1109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590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