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心中的孟子是啥樣的
我心中的孟子是什麼樣的。 孟子同孔子一樣,不愧是我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工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並且贊揚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我們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須先了解他的仁政學說和性善論。他把教育看做仁政的一部分,認為沒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實現的。同時他了解到教育和經濟有密切關系,沒有經濟基礎,教育也是辦不好的。對於性奢論,他認為是教育的心理基礎,我們更應該研究它。 孟子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他認為中國應該統一,但反對戰爭,以為戰爭死人太多,人民太受苦了,只有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他不認識當時的形勢,非武力就統一不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封建社會代替奴隸制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是人的主觀意志所能轉移的。所以當時各諸侯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是有道理的。雖然如此,孟子同情人民的疾苦,想救民於水火的主觀願望是可取的。他主張「省刑罰,薄稅斂」,為民制產,必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這種願望是好的,但在有階級有剝削的社會中,這只能是空想。 來源:人民教育
㈡ 小說孟子釋注by孟軻在哪可以免費在線看
鏈接:https://pan..com/s/1K3JpdVOkBkFeeEyVVnXs6g
提取碼:p4xc
《孟子釋注》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㈢ 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做了哪兩件事
一、孟母三遷 二、孟母斷織 當初,離他家不遠的地方有塊墳地,他經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幾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兒去上墳,燒紙,擺供品,孟子看什麼學什麼,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墳坑、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游戲。孟母看這樣不行,於是將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住。 他們住到了一個靠近集市的地方,那裡都是些競相牟利的商人,討價還價作買賣,鄰居家是整天殺豬宰羊的屠戶,街口上賣假貨的小販滿嘴謊言孟子又對商人的那一套賺錢的辦法有了興趣,便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經營買賣的游戲。孟母想這樣下去不行,就又搬了家。 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學堂。這次,看到的是讀書人,聽到的是讀書聲。孟子也開始學習禮儀,漸漸懂得禮貌並要求上進了。孟母覺得這是正_路子,就在這兒長住下去了。 以後,孟子進學堂讀書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學習。 有一次,還沒到放學的時間,孟子就溜了回來。正在織布機前織布的孟母見到這種情形就停手問道:「怎麼這么早就回來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會兒!」孟子放下書冊,轉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一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得很長的一匹布攔腰剪斷了!孟子愣了,獃獃地看著母親,覺得不可理解。 孟母嘆了一口氣,緩緩地對兒子說:「我織的布,一下子從中間剪斷,不就沒用了嗎? 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不就相當於我把這匹沒有織完的布剪斷嗎?沒上完課就回來,也是不能學成的,織布,讀書都是一個道理!」望著散斷下來的布絲,望著母親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從此以後,孟子再也不逃學了,並且能夠專心讀書了。 來源:閱讀與作文(小學高年級版)
㈣ 孟子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fr=&pv=&word=%C3%CF%D7%D3%B1%EA%D7%BC%BB%AD%CF%F1&z=0&fm=rs2
㈤ 孟子提到的五種育人方式
孟子提到的幾種方式,最後人的幫助非常大,一直到現在儒家學說還非常盛行。
㈥ 孟子實行的「五種教育方式」有哪五種
五種教學法則
第一個,「有如時雨化之者」,就好像及時雨,我們看《水滸傳》裡面的宋江,及時雨宋江。他之所以受到別人肯定就是每一次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他都正好可以來伸出援手。所以當老師的人他要怎麼教學生呢?就是當學生有問題的時候、正好有困難的時候、在啟發的關鍵的時候老師再說,這叫做及時雨。我們念書的時候有時候年紀很小,老師講很多大道理,根本聽不懂。所以為什麼我們教小孩子跟教中學生、跟教大人不一樣呢?要像及時雨一樣,當他需要的時候,你再跟他說,效果就很大。
第二種叫做「有成德者」,這個一般來說是在小學、中學的階段以培養德行為主。說到培養德行為什麼要特別放在小學、中學的階段呢?因為《易經》裡面第四卦叫做《蒙卦》,這個蒙就好像「同盟」,我們今天說啟蒙教育,所以在《蒙卦》裡面特別強調,它說「蒙以養正,聖功也」,當小孩子還在蒙昧的時候,你讓他了解什麼叫人生的正路,這是成就聖人的功業。換句話說,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好的生活習慣,有基本的品德的觀念,你這個基礎沒有打好,品格教育有了問題,一輩子再怎麼有本事,對社會恐怕都是一個災難;對個人來說,恐怕也是一個損失。所以這就是第二個,有成德者。
第三個,「有達財者」。就是培養人才,這應該是大學的階段。大學分科分系,成為專家,成為人才,這應該沒什麼問題。
第四個,「有答問者」。回答問題的,這也是任何階段都可以,只要有人提問題,孟子就回答,因為提問題的人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答案,譬如學生問我說,老師,你認為我出國好不好?那麼這個問題老師不可能說出國很好,那你要看條件夠不夠,我就問他說,你出國條件夠不夠?有什麼好處?你留在國內有什麼好處?各有優點、缺點,分析完畢之後,學生就知道該怎麼選。所以真正知道答案在什麼地方,那是提問題的人。我們當老師當了一輩子,有時候回答學生的問題講的很辛苦,講了半天,最後學生說一句,說老師,這不是我問的,那你不早講。因為有時候學生提問題一句話沒說完整,那老師聽的只是聽到你說的部分,就憑我的想像去回答。
所以孟子說教學生這幾種方法,第四種就是回答問題,還有第五種叫做什麼,叫做「有私淑艾者」。這個比較少聽說,什麼叫私淑艾呢?也有人說這應該念成私淑(yi)者,yi,都可以。這個yi我們現在就是改正的意思,我私底下去找到一個人的德行跟學問的資料,加以改正我自己。就好像我出一本書,出一本書之後裡面介紹孟子的思想,別人看了之後就可以自己去學習,這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等於是說你不用直接教,他私底下去找好的來學。像孟子就說自己我是私淑孔子,這個淑就是去採取好的東西,我自己去向孔子學習好的思想。
㈦ 我所了解的孟子,作文800字,急要!!
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著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著暴力,流行著吞並,肆虐著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 「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為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為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為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為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游說不遂他便退以著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為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鍾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為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為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為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