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軟體測試一般有哪些工具希望可以說的詳細點的
川軟測試培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軟體工程、測試基礎、測試階段和測試過程、測試環境、缺陷管理及QC(TD)、軟體質量、軟體模型、測試技術、測試用例、技術文檔、功能測試及工具(QTP)、性能測試及工具(LR)、配置管理、測試准備、測試相關、項目實戰等。我有朋友在川軟教育中心學的,現在技術掌握的不錯,而且學完是在全國范圍統一推薦就業的。你可以查一下他們的的網址,去他們網站上了解一下相關的具體內容,對你肯定會有幫助的。
② 軟體測試工具有哪些
1、WinRunner
Winrunner 最主要的功能是自動重復執行某一固定的測試過程,它以腳本的形式記錄下手工測試的一系列操作,在環境相同的情況下重放,檢查其在相同的環境中有無異常的現象或與預期結果不符的地方。
2、LoadRunner
LoadRunner® 是一種預測系統行為和性能的工業標准級負載測試工具。通過以模擬上千萬用戶實施並發負載及實時性能監測的方式來確認和查找問題,LoadRunner 能夠對整個企業架構進行測試。
3、QTP
QTP是一個B/S系統的自動化功能測試的利器,軟體程序測試工具。Mercury的自動化功能測試軟體QuickTest Professional ,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的軟體開發技術,簡單高效,並具備測試用例可重用的特點。
4、TestDirector
基於WEB的測試管理工具,他能夠讓你系統地控制整個測試過程,並創建整個測試工作流的框架和基礎,使整個測試管理過程變得更為簡單和有組織。
5、SilkTest
SilkTest 是面向Web應用、Java應用和傳統的C/S應用,進行自動化的功能測試和回歸測試的工具。它提供了用於測試的創建和定製的工作流設置、測試計劃和管理、直接的資料庫訪問及校驗等功能,使用戶能夠高效率地進行軟體自動化測試。
6、Selenium
Selenium是為正在蓬勃發展的web應用開發的一套完整的測試系統。Selenium測試直接運行在瀏覽器中,就像真正的用戶在操作一樣。
7、TPT
TPT是針對嵌入式系統的基於模型的測試工具,特別是針對控制系統的軟體功能測試。TPT支持所有的測試過程:包括測試建模、測試執行、測試評估以及測試報告的生成。
③ 每種軟體測試模型對應的開發模型 急
開發模型……………………………………測試模型
瀑布、螺旋
V模型
XP、快速原型
W模型
迭代開發
H模型
暫時先寫這幾種吧,實際上對得不是那麼嚴謹,只是大致,具體還要看組織架構、質量要求和開發制度等。
④ 軟體測試模型有幾類
V W X H
字數限制真麻煩……
⑤ 軟體測試的方法有哪幾種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軟體測試》
目錄
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第1章 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1 軟體質量的概念
1.1.1 軟體質量的定義
1.1.2 軟體質量的屬性
1.1.3 軟體質量模型
1.1.4 軟體質量的度量
1.1.5 影響軟體質量的主要因素
1.2 軟體測試的概念
1.2.1 軟體測試的定義與目的
1.2.2 軟體測試的原則
1.3 軟體的缺陷與錯誤
1.3.1 軟體缺陷的定義和類型
1.3.2 軟體缺陷的級別
1.3.3 軟體缺陷產生的原因
1.3.4 軟體缺陷的構成
1.3.5 修復軟體缺陷的代價
1.4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與心理學
1.4.1 軟體測試的心理學
1.4.2 軟體測試的經濟學
1.5 軟體質量保證
1.5.1 軟體質量保證概要
1.5.2 軟體質量保證活動的實施
1.5.3 軟體的驗證與確認
1.5.4 驗證和確認任務分析
本章小結
第2章 軟體生存周期中測試的實施
2.1 軟體開發階段
2.1.1 軟體生存周期
2.1.2 軟體測試的生存周期模型
2.1.3 軟體測試過程模型
2.1.4 測試信息流
2.2 需求獲取與分析階段的測試
2.2.1 需求評審的實施
2.2.2 需求規格說明的評審
2.2.3 Wiegers 用例與需求評審表
2.2.4 基於原型的測試
2.2.5 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率評估
2.3 設計階段的測試
2.3.1 設計的測試因素
2.3.2 設計評審的實施
2.3.3 設計規格說明的評審
2.3.4 設計元素的覆蓋原則
2.4 編程階段的測試
2.4.1 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2.4.2 源代碼的控制流覆蓋原則
2.4.3 源代碼的數據流覆蓋原則
2.4.4 源代碼的靜態分析與動態測試
2.5 運行和維護階段的測試
2.6 回歸測試
2.6.1 回歸測試的概念
2.6.2 回歸測試的類型
2.6.3 回歸測試的時機
2.6.4 回歸測試的實施
本章小結
第3章 代碼檢查、走查與評審
3.1 桌上檢查
3.1.1 桌上檢查的實施
3.1.2 桌上檢查的檢查表
3.2 代碼檢查
3.2.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2.2 代碼檢查的實施
3.2.3 用於代碼檢查的檢查表
3.3 走查
3.3.1 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3.3.2 走查的實施
3.3.3 走查中的靜態分析技術
3.4 同行評審
3.4.1 同行評審的角色和職責
3.4.2 同行評審的內容
3.4.3 評審的方法和技術
3.4.4 評審工作
本章小結
第4章 白盒測試
4.1 覆蓋率的概念
4.2 邏輯覆蓋
4.2.1 語句覆蓋與塊覆蓋
4.2.2 判定覆蓋(分支覆蓋)
4.2.3 條件覆蓋
4.2.4 條件/判定覆蓋
4.2.5 條件組合覆蓋
4.2.6 路徑覆蓋
4.2.7 ESTCA覆蓋
4.2.8 LCSAJ覆蓋
4.3 路徑測試
4.3.1 分支結構的路徑測試
4.3.2 循環結構的路徑測試
4.3.3 圈復雜度與基本路徑測試
4.4 數據流測試
4.4.1 定義∕使用測試的幾個定義
4.4.2 定義∕使用測試舉例
4.4.3 定義∕使用路徑測試覆蓋指標
4.5 基於覆蓋的測試用例選擇
4.5.1 覆蓋率的使用
4.5.2 使用最少的測試用例來達到覆蓋
4.6 程序插樁技術
4.6.1 程序插樁
4.6.2 用於測試覆蓋率的程序插樁
4.6.3 用於斷言檢測的程序插樁
4.6.4 用於數據流異常檢測的程序插樁
本章小結
第5章 黑盒測試
5.1 等價類測試
5.1.1 等價類的概念
5.1.2 等價類測試的原則
5.1.3 等價類方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2 邊界值分析
5.2.1 邊界值分析的概念
5.2.2 選擇測試用例的原則
5.2.3 邊界值方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3 基於判定表的測試
5.3.1 判定表的概念
5.3.2 基於判定表的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4 基於因果圖的測試
5.4.1 因果圖的適用范圍
5.4.2 用因果圖生成測試用例
5.4.3 因果圖法測試用例設計舉例
5.5 基於狀態圖的測試
5.5.1 狀態圖
5.5.2 利用狀態轉換樹生成測試用例
5.5.3 利用狀態轉換表生成測試用例
5.6 基於功能圖的測試
5.6.1 功能圖
5.6.2 功能圖法設計測試用例舉例
5.7 基於用例和場景的測試
5.7.1 基本流和備選流
5.7.2 利用用例和場景設計測試用例的實例
5.8 基於有向圖的測試用例設計
5.8.1 使用基於有向圖的測試的場合
5.8.2 基於事務流建模設計測試用例
5.8.3 基於控制流建模設計測試用例
5.8.4 基於有向圖設計測試用例的過程
5.9 基於正交實驗設計法的測試
5.9.1 提取功能說明,構造因子/ 狀態表
5.9.2 加權篩選,生成因素分析表
5.9.3 利用正交表構造測試數據集
5.10 其他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技術
本章小結
第6章 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6.1 單元測試的基本概念
6.1.1 單元測試的定義
6.1.2 單元測試與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的區別
6.1.3 單元測試環境
6.2 單元測試策略
6.2.1 自頂向下的單元測試策略
6.2.2 自底向上的單元測試策略
6.2.3 孤立測試
6.2.4 綜合測試
6.3 單元測試分析
6.3.1 模塊介面
6.3.2 局部數據結構
6.3.3 獨立路徑
6.3.4 出錯處理
6.3.5 邊界條件
6.4 單元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6.4.1 單元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步驟
6.4.2 單元測試中的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6.5 集成測試的基本概念
6.6 集成測試策略
6.6.1 基於分解的集成策略
6.6.2 基於功能的集成
6.6.3 基於路徑的集成
6.6.4 基於調用圖的集成
6.7 集成測試分析
6.7.1 體系結構分析
6.7.2 模塊單元分析
6.7.3 介面分析
6.7.4 風險分析
6.7.5 可測試性分析
6.7.6 集成測試策略分析
6.7.7 常見的集成測試故障
6.8 集成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6.8.1 集成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步驟
6.8.2 場景測試
本章小結
第7章 系統測試
7.1 系統測試概念
7.2 系統測試的方法
7.2.1 功能測試
7.2.2 協議一致性測試
7.2.3 性能測試
7.2.4 壓力測試
7.2.5 容量測試
7.2.6 安全性測試
7.2.7 失效恢復測試
7.2.8 備份測試
7.2.9 GUI測試
7.2.10 健壯性測試
7.2.11 兼容性測試
7.2.12 可使用性測試
7.2.13 安裝測試
7.2.14 文檔測試
7.2.15 在線幫助測試
7.2.16 數據轉換測試
7.3 系統測試的實施
7.3.1 確認測試
7.3.2 α 測試和β測試
7.3.3 驗收測試
7.3.4 系統測試問題總結、分析
7.4 做好系統測試的原則
本章小結
第8章 軟體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
8.1 軟體性能測試的基本概念
8.1.1 軟體性能
8.1.2 軟體性能測試
8.2 軟體性能測試的執行
8.2.1 性能測試的過程與組織
8.2.2 性能分析
8.2.3 性能測試的自動化
8.3 軟體可靠性的概念
8.4 軟體可靠性測試的執行
8.4.1 軟體可靠性測試的過程
8.4.2 軟體可靠性預測
8.5 軟體故障數目的預測
8.6 軟體可靠性分析
本章小結
第9章 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
9.1 面向對象軟體測試的問題
9.1.1 面向對象的基本特點引起的測試問題
9.1.2 面向對象程序的測試組織問題
9.2 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模型及策略
9.3 面向對象程序的單元測試
9.3.1 方法層次的測試
9.3.2 類層次的測試
9.3.3 類樹層次的測試
9.4 面向對象軟體的集成測試
9.4.1 面向對象軟體的集成測試策略
9.4.2 針對類間連接的測試
9.4.3 面向對象軟體集成測試的UML支持
9.5 面向對象軟體的系統測試
本章小結
第10章 Web應用軟體測試
10.1 Web應用軟體的特點
10.1.1 Web應用軟體的概念
10.1.2 Web應用軟體的特點
10.1.3 Web應用軟體的基本結構
10.1.4 Web應用軟體的常用開發技術
10.2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和特徵
10.2.1 三層和多層體系結構
10.2.2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
10.2.3 應用伺服器對Web應用軟體測試的影響
10.3 Web 應用軟體的測試策略
10.3.1 表示層的測試
10.3.2 業務層的測試
10.3.3 數據層的測試
10.3.4 層間的集成測試
10.4 Web應用軟體的系統測試技術
10.4.1 功能測試
10.4.2 性能測試
10.4.3 易用性測試
10.4.4 內容測試
10.4.5 安全性測試
10.4.6 介面測試
10.5 基於資料庫的Web應用軟體的性能測試
10.6 Web應用軟體的系統安全檢測與防護
10.6.1 入侵檢測
10.6.2 漏洞掃描
10.6.3 安全策略
本章小結
第11章 其他測試
11.1 兼容性測試
11.1.1 硬體兼容性測試
11.1.2 軟體兼容性測試
11.1.3 數據兼容性測試
11.2 易用性測試
11.2.1 易安裝性測試
11.2.2 功能易用性測試
11.2.3 用戶界面測試
11.3 極限測試
11.3.1 極限編程基礎
11.3.2 極限測試
11.3.3 JUnit簡介
11.4 文檔測試
11.4.1 文檔測試的范圍
11.4.2 用戶文檔的內容
11.4.3 用戶文檔的測試
本章小結
第12章 軟體測試過程和管理
12.1 軟體測試過程
12.1.1 測試過程的概念
12.1.2 測試過程的抽象模型
12.1.3 測試階段中的測試活動
12.2 測試過程組織與管理
12.2.1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的特點
12.2.2 軟體測試過程的人員組織
12.3 測試策劃管理
12.3.1 測試策劃的目標
12.3.2 測試需求分析
12.3.3 測試策略與測試方法
12.3.4 測試策劃工作流程
12.3.5 測試計劃的要點
12.4 測試設計與實現管理
12.4.1 軟體測試設計與實現主要內容
12.4.2 軟體測試設計與實現要點
12.4.3 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
12.4.4 測試用例的管理
12.4.5 測試開發
12.5 測試環境管理
12.5.1 測試環境的定義
12.5.2 測試環境是測試的基礎
12.5.3 測試環境的各要素
12.5.4 測試環境准備
12.6 測試執行管理
12.6.1 基於測試環境的測試用例執行
12.6.2 測試用例執行的記錄與跟蹤
12.6.3 軟體缺陷的跟蹤和管理
12.6.4 測試執行活動結束
12.7 測試質量分析
12.7.1 評估系統測試的覆蓋程度
12.7.2 軟體缺陷分析方法
12.8 測試總結管理
12.9 測試過程改進
12.9.1 軟體測試過程改進的概念
12.9.2 軟體測試過程改進的具體方法
本章小結
第13章 軟體自動化測試
13.1 自動化測試的原理與方法
13.2 自動化測試的限制
13.3 自動化測試用例的生成
13.3.1 腳本的作用、質量和編寫原則
13.3.2 腳本的基本結構
13.4 測試執行自動化
13.5 測試結果比較自動化
13.5.1 自動比較的基本概念
13.5.2 動態比較
13.5.3 執行後比較
13.6 基於STAF/STAX的自動化測試框架
13.7 測試工具的分類與選擇
13.7.1 測試工具的分類
13.7.2 測試工具的選擇
13.8 主流測試工具
13.8.1 主流單元測試工具
13.8.2 主流功能測試工具
13.8.3 主流負載測試工具
13.8.4 主流軟體測試管理工具
本章小結
第14章 軟體測試的標准和文檔
14.1 軟體測試的標准
14.1.1 軟體測試規范
14.1.2 軟體測試文檔編制規范
14.2 軟體測試文檔格式和模板
14.2.1 軟體測試文檔格式
14.2.2 軟體測試部分模板
本章小結
第15章 軟體測試實踐
15.1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實踐
15.1.1 測試實踐中的測試過程類型
15.1.2 測試策劃實踐
15.1.3 測試設計與實現的實踐
15.1.4 測試執行實踐
15.1.5 測試總結實踐
15.1.6 QESuite Web 1.0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平台實踐
15.2 白盒測試實踐
15.2.1 QESAT/C簡介
15.2.2 被測程序link.c說明
15.2.3 測試准備
15.2.4 靜態分析
15.2.5 動態測試
⑥ 目前常用的軟體測試工具有那些
主流軟體測試工具介紹
測試工具一般可分為白盒測試工具、黑盒測試工具、性能測試工具,另外還有用於測試管理(測試流程管理、缺陷跟蹤管理、測試用例管理)的工具,這些產品主要是MercuryInteractive(MI)、Segue、IBM Rational、 Compuware和Empirix等公司的產品,而MI公司的產品佔了主流。
白盒測試工具
白盒測試工具一般是針對代碼進行測試,測試中發現的缺陷可以定位到代碼級,根據測試工具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靜態測試工具和動態測試工具。
靜態測試工具:直接對代碼進行分析,不需要運行代碼,也不需要對代碼編譯鏈接,生成可執行文件。靜態測試工具一般是對代碼進行語法掃描,找出不符合編碼規范的地方,根據某種質量模型評價代碼的質量,生成系統的調用關系圖等。靜態測試工具的代表有:Telelogic公司的Logiscope軟體;PR公司的PRQA軟體。
動態測試工具:動態測試工具與靜態測試工具不同,動態測試工具的一般採用"插樁"的方式,向代碼生成的可執行文件中插入一些監測代碼,用來統計程序運行時的數據。其與靜態測試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動態測試工具要求被測系統實際運行。動態測試工具的代表有:Compuware公司的DevPartner軟體;Rational公司的Purify系列等。
黑盒測試工具
黑盒測試工具適用於黑盒測試的場合,黑盒測試工具包括功能測試工具和性能測試工具。黑盒測試工具的一般原理是利用腳本的錄制(Record)/回放(Playback),模擬用戶的操作,然後將被測系統的輸出記錄下來同預先給定的標准結果比較。黑盒測試工具可以大大減輕黑盒測試的工作量,在迭代開發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進行回歸測試。黑盒測試工具的代表有:Rational公司的TeamTest、Robot;Compuware公司的QACenter。
性能測試工具
專用於性能測試的工具包括有:Radview公司的WebLoad;Microsoft公司的WebStress等工具;針對資料庫測試的TestBytes;對應用性能進行優化的EcoScope等工具。 MercuryInteractive的LoadRunner是一種適用於各種體系架構的自動負載測試工具,它能預測系統行為並優化系統性能。LoadRunner的測試對象是整個企業的系統,它通過模擬實際用戶的操作行為和實行實時性能監測,來幫助您更快的查找和發現問題。
測試管理工具
測試管理工具用於對測試進行管理。一般而言,測試管理工具對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實施進行管理,並且,測試管理工具還包括對缺陷的跟蹤管理。測試管理工具的代表有:Rational公司的Test Manager;Compureware公司的TrackRecord;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的TestDirector等軟體。
⑦ 測試模型的四種經典模型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更科學。W模型是V模型的發展,強調的是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設計同樣要測試。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而有利於盡早地發現問題。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 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
這個示意圖演示了在整個生產周期中某個層次上的一次測試「微循環」。圖中標注的其它流程可以是任意的開發流程,例如設計流程或者編碼流程。也就是說, 只要測試條件成熟了,測試准備活動完成了,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進行了。
H模型揭示了一個原理:軟體測試是一個獨立的流程,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H模型指出軟體測試要盡早准備, 盡早執行。不同的測試活動可以是按照某個次序先後進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復的,只要某個測試達到准備就緒點,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開展。
⑧ 軟體測試過程模型主要有哪些
V模型
v模型在軟體測試方面,V模型是最廣為人知的模型,盡管很多富有實際經驗的測試人員還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長時間,和瀑布開發模型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樣地受到了批評和質疑。V模型中的過程從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開發過程和測試行為。V模型的價值在於它非常明確地標明了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這些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局限性:把測試作為編碼之後的最後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W模型
W模型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更科學。W模型是V模型的發展,強調的是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設計同樣要測試。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而有利於盡早地發現問題。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
X模型
X模型X模型的左邊描述的是針對單獨程序片段所進行的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將進行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成為可執行的程序,然後再對這些可執行程序進行測試。己通過集成測試的成品可以進行封裝並提交給用戶,也可以作為更大規模和范圍內集成的一部分。多根並行的曲線表示變更可以在各個部分發生。由圖中可見,X模型還定位了探索性測試,這是不進行事先計劃的特殊類型的測試,這一方式往往能幫助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在測試計劃之外發現更多的軟體錯誤。但這樣可能對測試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對測試員的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
H模型
H模型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這個示意圖演示了在整個生產周期中某個層次上的一次測試「微循環」。圖中標注的其它流程可以是任意的開發流程,例如設計流程或者編碼流程。也就是說, 只要測試條件成熟了,測試准備活動完成了,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進行了。
H模型揭示了一個原理:軟體測試是一個獨立的流程,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H模型指出軟體測試要盡早准備, 盡早執行。不同的測試活動可以是按照某個次序先後進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復的,只要某個測試達到准備就緒點,測試執行活動就可以開展。
⑨ 軟體測試模型包括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和前置模型,這幾個模型如何理解呢
1、V模型
在軟體測試方面,V模型是最廣為人知的模型,盡管很多富有實際經驗的測試人員還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
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長時間,和瀑布開發模型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樣地受到了批評和質疑。V模型中的過程從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開發
過程和測試行為。V模型的價值在於它非常明確地標明了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這些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局限性:
把測試作為編碼之後的最後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於沒有明確地說明早期的測試,無法體現「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
的原則。在V模型中增加軟體各開發階段應同步進行的測試,演化為W
模型(如下圖)。在模型中不難看出,開發是「V」,測試是與此並行的「V」。基於「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的原則,在軟體的需求和設計階段的測試活
動應遵循IEEE1012-1998《軟體驗證與確認(V&V)》的原則。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更科學。W模型是V模型的發展,強調的是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設計同樣要測試。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而有利於盡早地發現問題。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
3、X模型
X模型也是對V模型的改進,X模型提出針對單獨的程序片段進行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通過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合成為可執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邊描述的是針對單獨程序片段所進行的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將進行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成為可執行的程序,然後再對這些可執
行程序進行測試。己通過集成測試的成品可以進行封裝並提交給用戶,也可以作為更大規模和范圍內集成的一部分。多根並行的曲線表示變更可以在各個部分發生。
由圖中可見,X模型還定位了探索性測試,這是不進行事先計劃的特殊類型的測試,這一方式往往能幫助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在測試計劃之外發現更多的軟體錯誤。但
這樣可能對測試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對測試員的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
4、H模型
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
⑩ 一般公司常用的軟體測試工具有哪些
1、靜態測試工具:直接對代碼進行分析,生成可執行文件。靜態測試工具一般是對代碼進行語法掃描,根據某種質量模型評價代碼的質量,生成系統的調用關系圖等。靜態測試工具的代表有:Telelogic公司的Logiscope軟體;PR公司的PRQA軟體。
2、動態測試工具:動態測試工具的一般採用"插樁"的方式,向代碼生成的可執行文件中插入一些監測代碼,用來統計程序運行時的數據。動態測試工具的代表有:Compuware公司的DevPartner軟體;Rational公司的Purify系列等。
3、黑盒測試工具
黑盒測試工具的一般原理是利用腳本的錄制(Record)/回放(Playback),模擬用戶的操作。黑盒測試工具的代表有:Rational公司的TeamTest、Robot;Compuware公司的QACenter。
4、性能測試工具
MercuryInteractive的LoadRunner是一種適用於各種體系架構的自動負載測試工具,它能預測系統行為並優化系統性能。LoadRunner的測試對象是整個企業的系統,它通過模擬實際用戶的操作行為和實行實時性能監測,來幫助您更快的查找和發現問題。
5、測試管理工具
測試管理工具對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實施進行管理,並且,測試管理工具還包括對缺陷的跟蹤管理。測試管理工具的代表有:Rational公司的TestManager;Compureware公司的TrackRecord;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的TestDirector等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