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PP的開發流程,一個產品是怎麼誕生的
一個APP是怎麼誕生的呢,一般經歷這幾個階段
1、頭腦風暴 (產品經理或老闆發現一個需求)
2、思維導圖 (列舉這個APP的功能,滿足用戶的哪些需求)
3、原型圖的設計 (一般由產品經理或交互設計師完成)
4、由視覺設計師根據交互原型圖完成頁面視覺設計
5、 切圖 (由視覺設計師更具移動端各個平台的設計規范切出相應的圖,供開發使用)
6、編譯階段 (開發人員完成)
7、測試 (由測試人員,交互設計師,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師完成,看看有無bug,l流程是否完整,體驗是否良好之類)
8、一切都沒問題之後就會交給運營經行推廣,然後根據數據反饋,進入下一版的更新迭代
② 如何評價一個產品軟體
大致上界面友好、操作簡單、功能強大、響應速度快、維護方便都是考核的指標。
祝你好運
③ 如何描述一款產品的軟體架構設計
作為一名多次做過報告的架構設計師,我給出一些我的看法。
如果可以使用圖形的話,給你兩個方案:第一是使用專業圖形,如UML圖,頂層架構圖,時序圖(好吧,這個包含於UML)等。非常適合專業人士之間交流。第二是使用XMIND(或者類似軟體),站在產品角度,通過XMIND來描述產品各個模塊功能及聯系。
如果不可以使用圖形的話,也給你兩個方案:第一是你的受眾(就是看你報告的人)的專業素養較高,那麼你可通過將系統進行業務的拆分(橫+縱),如Web服務端的接入層,應用層,服務層,數據層等方式進行分層匯報。第二是你的受眾的專業素養較低,那你需要從多個維度來對你的系統架構進行描述,並做出一些生動的例子輔證。
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圖形加一定的文字描述。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你還可以建立對應動態圖片,來說明。
(純手打,如果幫助到你,希望點個贊。)
④ 如何製作開發一個軟體
1、需求分析
相關系統分析員向用戶初步了解需求,然後用相關的工具軟體列出要開發的系統的大功能模塊,每個大功能模塊有哪些小功能模塊,對於有些需求比較明確相關的界面時,在這一步裡面可以初步定義好少量的界面。
系統分析員深入了解和分析需求,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求用WORD或相關的工具再做出一份文檔系統的功能需求文檔。這次的文檔會清楚列出系統大致的大功能模塊,大功能模塊有哪些小功能模塊,並且還列出相關的界面和界面功能。
系統分析員向用戶再次確認需求。
2、概要設計
首先,開發者需要對軟體系統進行概要設計,即系統設計。概要設計需要對軟體系統的設計進行考慮,包括系統的基本處理流程、系統的組織結構、模塊劃分、功能分配、介面設計、運行設計、數據結構設計和出錯處理設計等,為軟體的詳細設計提供基礎。
3、詳細設計
在詳細設計中,描述實現具體模塊所涉及到的主要演算法、數據結構、類的層次結構及調用關系,需要說明軟體系統各個層次中的每一個程序(每個模塊或子程序)的設計考慮,以便進行編碼和測試。應當保證軟體的需求完全分配給整個軟體。
4、編碼
在軟體編碼階段,開發者根據《軟體系統詳細設計報告》中對數據結構、演算法分析和模塊實現等方面的設計要求,開始具體的編寫程序工作,分別實現各模塊的功能,從而實現對目標系統的功能、性能、介面、界面等方面的要求。
5、測試
測試編寫好的系統。交給用戶使用,用戶使用後一個一個的確認每個功能。軟體測試有很多種:按照測試執行方,可以分為內部測試和外部測試;按照測試范圍,可以分為模塊測試和整體聯調;按照測試條件,可以分為正常操作情況測試和異常情況測試;按照測試的輸入范圍,可以分為全覆蓋測試和抽樣測試。
6、軟體交付
在軟體測試證明軟體達到要求後,軟體開發者應向用戶提交開發的目標安裝程序、資料庫的數據字典、《用戶安裝手冊》、《用戶使用指南》、需求報告、設計報告、測試報告等雙方合同約定的產物。
7、驗收
用戶驗收。
8、維護
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或環境的變化,對應用程序進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
(4)一個產品的軟體是如何擴展閱讀
軟體開發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一定計算機軟硬體維護、網路組建、維護管理的高級實用技術型人才。
通過專業的學習,能熟練掌握常用的計算機軟體的使用、維護與技巧;在硬體方面學生應了解計算機硬體的發展,熟練掌握計算機組裝的方法,能熟練運用應用軟體檢測計算機性能、故障的范圍所在,掌握硬體故障的一般處理方法。
在網路方面,學生應掌握如今流行網路的技術特點,掌握網路工程、網路維護、網路安全及應用方面的知識。能勝任一般網路工程方案的設計、組建、網路維護、及簡單網站的建設與維護。
⑤ 一個軟體是怎麼開發出來的
小的軟體可以自己一個人想想演算法,用某種語言編個程序,然後調試通過就可以了。如果要做一個大的程序,像你說的那個迅雷,則最好按照軟體工程的順序一步一步的來開發,這時一個人就顯的有些不夠用了,因此一般都是一組人一起做,每個人負責一部分。
軟體工程上說的開發步驟(引用zuizhu的,呵呵):
問題定義
可行性分析
1.技術可行性
2.經濟可行性
3.操作可行性
4.調度可行性
5.法律可行性
用戶需求分析
總體設計
詳細設計
編碼
測試
1.單元測試
2.集成化測試
維護
⑥ 如何自己開發一個app軟體
如何自己開發一個app軟體
如今,不少企業都想擁有屬於自己企業或產品的手機APP,但其中最困擾企業主的問題就是:開發一款手機APP到底需要多少錢?
簡單點來說,要視手機APP的需求及質量而言,價位一般在幾千到十幾萬左右,更高端的價格更高。
四、APP開發公司的所在地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實力的APP開發公司,在不同的城市也會導致APP的成本費用高一些,如在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地的開發公司開發成本費用就會比較高,因為當地開發人員的薪資和其他支出相對更高。
⑦ 智能硬體產品的軟體設計
我一直相信努力會有回報,一直在公司推的擴展器APP項目終於做起來了。目前UI,UE已經完成,軟體開發和APP開發的介面也對好了,就等排期進行開發了。我覺得自己的運氣也是極好的,本來一個APP項目是很難立起來的,這期間經歷的挫折和打擊也不少,還好搭著costdown項目的順風車一起做了起來。本文主要講講整個硬體產品的軟體設計中自己的經驗,雖然以擴展器為例,但是這些點適用很多智能硬體產品的軟體設計了。
既然APP都要做了,則索性將PC端和H5端都進行了一次迭代,由於接手過來的時候PC端和H5端產品都已經做了一個初版,但是都沒有相關的文檔,所以自己全部重新整理了一遍PC端,H5端的文檔。當寫一個新的產品或者功能的prd的時候,我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邏輯和思路一氣呵成的,但是這個我需要在同一個文檔里既整理出現有產品的內容還得加入新的想法進行改進。這就要求我得先對已有的功能邏輯完全了解,然後思考這個邏輯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更奇葩的是,有些邏輯我覺得是混亂的,在詢問之前團隊時,他們居然說當時有些異常情況沒有遇到,沒有去做相關的測試,所以沒有梳理相關邏輯。因為項目的推動不容易,主要是因為開發資源比較緊張,在和開發商量的時候答應過開發,PC端和H5端的升級會盡量減少開發的工作量。因此在梳理文檔的時候,只是整理現有邏輯,修改不合理的邏輯,梳理之前團隊沒有想的邏輯,新功能一個都沒有添加。關於PC端和H5端這塊,我只想給出以下建議:
遇到中途接手的項目,並且沒有相關文檔可以參考的時候,三點建議:
第一:一定是需要把已有的邏輯了解透徹,記錄下邏輯還有優化的點以及邏輯混亂的點,自己先梳理一遍之後再去和現有的開發團隊對一下有沒有什麼問題;
第二,考慮到開發也是根據現有的程序做修改,在文檔中把有改動的點一定要做標記,清楚描述現有邏輯是怎樣的,修改後是怎樣的,這樣方便程序員查看;
第三,除了有些邏輯進行了相關改動,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交互方面也做了些改動。坑爹的是,翻看公司之前的UE和UI資料,發現做出來的產品和資料對不上,這可苦了UE和我了。我給UE把整個產品操作流程錄了下來方便她對著現有做出來的查看,然後把要修改的地方在文檔中標記出來,拜託她對著標記的地方做相應的修改。最後我再把她做出來的UE圖仔仔細細對好幾遍,有不對的地方得記錄下來拜託她再修改,這還得來回好幾次。
雖然過程繁瑣了點,但是比推項目的時候開心多了。而且這樣一來,我相當於把一個硬體產品所需要的軟體設計全部做了一遍。雖然說擴展器的功能比較簡單,但是能把架構和細節都過一遍,也學到了不少東西。畢竟之前做路由APP的時候全部做的是功能點,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這部分主要是根據自己做擴展器APP的經驗,介紹一下在設計智能硬體產品APP的時候需要注意的部分重點。智能硬體產品APP不同於純互聯網APP,它的設計需要考慮的端比較多,每一個邏輯都需要考慮到所有的端的情況,不同端之間會相互影響,不同的網路情況又會對不同的端造成不同的影響。所以那個情況多呀,異常多呀,有些功能稍微復雜點的寫出來的prd快趕上一個APP了。今天呢,不談這些細節,細節還是放在具體的功能設計裡面去說比較合適,今天只說在新做一個硬體產品APP時需要考慮的切入點。
一般來說,對硬體產品APP而言,重要的有如下模塊:
接入,首配,工具
對於一個剛起步的硬體產品APP來說,其中最重要的是 接入 和 首配, 只有簡易快速的配置連接硬體,才談的上控制硬體,即工具和APP的其他功能設計。
接入主要考慮的是APP如何識別出硬體產品,識別是不是自己公司的產品(只有自家的產品才能進行通信控制)以及是自家公司的哪個產品(不同的產品,其首配,工具等等很多功能都是不一樣的)。由於公司的硬體產品比較多,最好的是能夠將相同性質的硬體產品集成在同一個APP裡面,這樣既方便產品的開發,用戶體驗也會更加友好。擴展器同路由器一樣同屬網路產品,再加上擴展器本身就需要搭配路由器使用,因此我所負責的擴展器APP是直接集成到現有的路由APP里。識別是否為自家公司的產品好做,一般待配置產品的SSID(網路名稱)都是帶有自家公司的名稱的,根據SSID就可以直接判斷了。那如何識別這是一台路由器還是一個擴展器呢?連接上設備的網路後,路由器是有IP地址的,APP可直接通過訪問IP發送消息來確認是路由器。但是擴展器只有在擴展成功後才會有分配的IP,而且還是變化的,因此不能使用和路由器一樣的方法進行識別。產品處於待配置狀態時會廣播一些欄位,其中就有MAC地址,原以為可以通過對Mac地址進行管控,直接將一段Mac地址對應一類產品,這樣就可以直接通過Mac地址進行識別產品類型。然而首先我們公司並沒有做Mac地址的管控,其次APP通過廣播接收的Mac地址信息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因此這種方法不可行。但是廣播出來的欄位又沒有其他有用信息可利用了,所以又回到了SSID上,我們決定給SSID加上後綴名,表徵它是一個擴展器。因用戶在首配和無線設置中是可以修改SSID的,為了始終能夠識別(除了首配的時候需要進行識別,在用APP切換設備管理的時候也需要對連接設備進行識別),後綴名不能讓用戶改動,這個我們在交互層面上做了一定的設計,而在理解上,則參考Word之類的文檔名稱一樣,只能修改名稱,不能修改後綴名。從SSID上進行識別只是一個初步識別,在初步識別後還會通過嘗試通信讓擴展器發送一個產品類型的欄位進行確認。
這樣整個識別接入的邏輯才算完整,開發做起來相對簡單,用戶體驗也沒有太大影響。
不同的產品的首配流程是不一樣的,這里只談一些共識點。首配需要首先檢測是否首配過,檢測方法在了解後略微有點low。主要是根據WiFi名稱是否被更改過以及是否有設置密碼來判斷。當然,若恰好某台配置過的路由器既沒有修改WiFi名稱還沒有設置密碼,那不好意思,我們判斷不了,可能需要重新配置一次了。整個首配流程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簡單並且防呆工作做好,不然一步錯導致步步錯就會帶來極差的用戶體驗,而首配的失敗會讓用戶對整個品牌和產品的好感度消失。無論是在路由配置還是擴展器配置中,首配基本上都是「一氣呵成」的,也就是把所有的設置項都選好後記錄下來,中間沒有任何生效的點,只有最後一步才會將所有的設置生效。而有一點不一樣,就是管理員密碼的設置是直接生效的。在體驗產品的時候會發現,在保存管理員密碼後不進行接下來的配置,退出後再次進入則需要輸入管理員密碼;而且輸入後不能進入首頁(也就是不能),而是進入繼續配置的頁面。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因為有兩個方向的考慮點,一是管理員密碼有沒有必要和接下來的配置分離開,二是用戶就是不想配置連網就想使用工具控制設備的場景怎麼處理。PC端現在做的還是分離和不能進入,而APP不同的是,用戶在輸入管理員密碼後可以跳過配置,直接進入首頁,因為考慮到APP是有與硬體不相關的功能(比如社區)和賬戶體系(比如我)。分離是為了設備管理的安全性著想;不能進入考慮的是大部分場景:沒有擴展連網,設備的意義不大,所以還是盡量引導用戶去配置完成。
以上幾點是首配中比較容易混亂的大的邏輯點,其他的步驟是根據不同設備的連網需求而有所不同的,這個裡面的細節也是非常的多,本文就不做過多的描述了。
不得不說,文章排版有點.......(不過內容可是真真切切的的實戰干貨)我實在不想把時間花在排版上,因為還有好多東西要學,好多內容要盡快輸出。此時的我已經換了個部門,現在已經不是硬體產品經理了,目前是一名社區產品經理。所以很多東西要盡快學習熟悉起來,不然要被人懟死。以後輸出的和硬體相關的產品設計文章可能不多了,社區產品相關的文章請拭目以待。
⑧ 什麼是軟體如何評價軟體的質量
軟體含義
軟體是用戶與硬體之間的介面界面。用戶主要是通過軟體與計算機進行交流。軟體是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重要依據。為了方便用戶,為了使計算機系統具有較高的總體效用,在設計計算機系統時,必須全局考慮軟體與硬體的結合,以及用戶的要求和軟體的要求。 1.運行時,能夠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計算機程序集合。 2.程序能夠滿意地處理信息的數據結構。 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檔。 以開發語言作為描述語言,可以認為: 軟體=程序+數據+文檔。
最傷害硬碟的軟體
1、編碼錯誤的DVDRip 現在網上由DVD轉錄壓縮的DVDRip格式的影片相當受歡迎。這種格式的影片清晰度和DVD相差無幾,但下載一部影片只有700MB~1.3GB大小,因此很多用戶喜歡將DVDRip格式的影片下載到硬碟上慢慢欣賞。不過,播放這種格式的影片對系統有較高的要求:除了CPU、顯卡要求足夠強勁以保證播放流暢外,硬碟負荷也非常大,因為播放DVDRip就是一個不斷解碼解壓縮,再輸送到顯示系統的過程。筆者發現,在遇到有編碼錯誤的DVDRip文件時,Windows會出現磁碟佔用率非常高的現象:系統不斷想要把編碼轉換為視頻信號,但編碼錯誤的文件索引和相應的信號段是不匹配的。此時,硬碟燈會不斷地閃爍,整個系統對用戶的操作響應極慢,用戶點擊菜單但幾乎沒有反應。如果編碼錯誤較多,系統有時候甚至會死機。很多用戶在此時非常不耐煩,直接按下機箱上的RESET鍵甚至是直接關閉計算機電源,在硬碟磁頭沒有正常復位的情況下,這種操作相當危險! 提示:Windows XP的用戶需要特別注意,當我們在Windows XP中自動預覽一些體積較大的ASF、WMV等文件時,雖然沒有進行正式播放,但也會出現計算機速度突然變慢、硬碟燈不斷閃爍等現象,其罪魁禍首仍然是視頻文件錯誤編碼! 2、Bittorrent下載 Bittorrent下載是寬頻時代新興的P2P交換文件模式,各用戶之間共享資源,互相當種子和中繼站,俗稱BT下載。由於每個用戶的下載和上傳幾乎是同時進行,因此下載的速度非常快。不過,它會將下載的數據直接寫進硬碟(不像FlashGet等下載工具可以調整緩存,到指定的數據量後才寫入硬碟),因此對硬碟的佔用率比FTP下載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載事先要申請硬碟空間,在下載較大的文件的時候,一般會有2~3分鍾時間整個系統優先權全部被申請空間的任務佔用,其他任務反應極慢。有些人為了充分利用帶寬,還會同時進行幾個BT下載任務,此時就非常容易出現由於磁碟佔用率過高而導致的死機故障。 因此,除非你的電腦硬體配置相當高(尤其是內存,至少要在256MB以上),否則在BT下載作出改進以前,如果要進行長時間、多任務的下載應用,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FTP軟體。 3、PQMAGIC轉換的危險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區魔術師,能在不破壞數據的情況下自由調整分區大小及格式。不過,PQMAGIC剛剛推出的時候,一般用戶的硬碟也就 2GB左右,而現在60~80GB的硬碟已是隨處可見,PQMAGIC早就力不從心了:調整帶數據的、5GB以上的分區,通常都需要1小時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響外,PQMAGIC調整硬碟分區時,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校驗數據和檢測硬碟上,可以看出,在這種情況下「無損分區」是很難保證的:由於轉換的速度很慢,耗時過長,轉換調整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計算機斷電、死機等因素造成數據丟失。這種損失通常是一個或數個分區丟失,或是容量變得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個硬碟的數據無法讀取。 4、硬碟保護軟體造成的異常 容易造成硬碟異常的,還有硬碟保護軟體。比如「還原精靈」,由於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裝系統或是重新分區前將它正常卸載,往往會發生系統無法完全安裝等情況。此時再想安裝並卸載「還原精靈」,卻又提示軟體已經安裝,無法繼續,陷入死循環中。這種故障是由於「還原精靈」接管了INT13中斷,在操作系統之前就控制了硬碟的引導,用FDISK/MBR指令也無法解決。本來這只是軟體的故障,但很多人經驗不足,出了問題會找各種分區工具「試驗」,甚至輕率地低級格式化,在這樣的折騰之下,硬碟很可能提前夭折! 5、頻繁地整理磁碟碎片 磁碟碎片整理和系統還原本來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過如果你頻繁地做這些操作,對硬碟是有害無利的。磁碟整理要對硬碟進行底層分析,判斷哪些數據可以移動、哪些數據不可以移動,再對文件進行分類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碟數據結構前,它會不斷隨機讀取寫入數據到其他簇,排好順序後再把數據移回適當位置,這些操作都會佔用大量的CPU和磁碟資源。其實,對現在的大硬碟而言,文檔和郵件佔用的空間比例非常小,多數人買大硬碟是用來裝電影和音樂的,這些分區根本無需頻繁整理。因為播放多媒體文件的效果和磁碟結構根本沒有關系,播放速度是由顯卡和CPU決定的。
如何判斷軟體的質量我認為應該從軟體的適用,方便,快捷,佔用資源等項來判斷!
http://ke..com/view/37.htm此頁有軟體的相關介紹!
⑨ 正常的產品軟體開發流程是怎樣的
光製作層面來講的話,如果是面向對象的軟體,那麼,客戶端開發一名,服務端開發一名,軟體測試一名,系統美工一名,當然,四個人的團隊可以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看完成的進度來調整輔助開發的任務。一個CS系統這樣的工作模式還是不錯的。當然如果是按照整個項目來分流程的化:項目需求分析,用例圖編寫,工作計劃表,任務計劃表,程序員分工計劃表(一名:項目經理/組長)項目開發模型:有多種開發模式,根據項目的大小進行選擇,然後在添加功能的時候及時跟客戶溝通交流,聽取客戶的意見。項目開發:分工上面提到。項目測試:可以多人測試,制定測試計劃進行測試。項目文檔:項目經理編寫項目說明文檔,以及項目具體結構組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