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軟體性能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來講,軟體需求分為兩大類:功能性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和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軟體性能屬於非功能性需求。它表明了軟體系統或組件對時間及時性及資源經濟性要求的符合程度。
② 軟體性能的指標是什麼
近年來,軟體在整個電腦系統中的作用已越來越重要,其所佔費用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評價電腦軟體的性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際性能
購買軟體時應根據工作的需要,充分了解該軟體的適用范圍和實際性能,不能只聽商家或廣告的介紹,而應向已經使用過的用戶請教。經銷同類軟體的部門很多,要多方比較鑒別,盡可能選購功能齊全、運行可靠、人機界面友好、維護方便的軟體。有些軟體在作粗略測試時表現不錯,但作深入運行後,便會出現無故死機等異常現象,顯然該類軟體是無法實際應用的。
(2)兼容性
在選購軟體時特別要考慮它的兼容性,不僅要兼容已有的和即將有的硬體設備,還要適用已有的和即將有的軟體系統。這說明要了解所購軟體適用於什麼機型,需在任何操作系統支持下工作,和其它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數據通信能力如何,是否可以在多用戶或網路環境下使用,最多可以處理多大的問題,響應速度如何,以及運行該軟體時實際所需的最大內存空間與所佔磁碟空間等。除此之外,還需考慮軟體與實際工作的適用程度,能否滿足本單位的特殊使用要求,因為某些商品軟體的適用性往往與某個單位的具體工作要求是有距離的。
(3)用戶友好性
優秀的軟體對用戶應該是友好的,例如提供菜單驅動的命令輸入方式,直觀形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和對話框等,並支持方便的滑鼠操作。大多軟體還應有在線幫助,這樣,配合可顯示的軟體說明文本和應用實例教程,使用戶可在不需記憶太多的東西、不必查閱手冊的情況下,便能迅速學會使用該軟體。
(4)安全性與容錯能力
軟體的安全保密問題近年來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選購時要了解該軟體有沒有安全保密措施,如口令或密碼的設置、使用許可權的劃分等功能,此外,安全性還包括一旦數據丟失後的恢復能力。容錯處理能力是指軟體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用戶不小心而誤操作,系統能否有效地制止,或作最簡單的處理便可恢復被誤修改或被誤刪除的信息,並使系統繼續運行而不必從頭開始。
(5)可維護性與升級性
軟體也存在可維護性與升級性問題。一般說來,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編寫的軟體具有較好的修改、除錯和功能擴展等維護能力。隨著硬體性能的提高和軟體技術的成熟與進步,各種軟體的版本也會作不斷得更新和升級,當然只有購買由信譽卓著的軟體公司編寫的並大量銷售的軟體,才能保證這種維護與升級能力,從而保障用戶的利益。
(6)資料齊全
商品化的軟體應有完整詳盡的使用安裝說明資料和用戶手冊,沒有資料的軟體,不是完整的軟體。
③ 軟體測試中的性能測試包括哪些
軟體性能測試主要關注響應時間、並發用戶數、吞吐量、性能計算數,下面給你例舉幾種性能測試:
第一,驗證軟體的性能在正常或者特定環境和系統條件下使用是否還能滿足性能指標。例如一款游戲在運行時CPU和內存佔用率、啟動速度、顯示幀率(流暢性)、某操作所需要的響應延時等都屬於性能測試的范疇。通常會使用一些專用工具來獲取軟體執行過程中的各種參數。
第二,通過模擬真實的業務場景和海量的用戶請求及數據對業務系統進行多種場景的測試,來驗證各個服務的性能表現是否滿足實際的業務需要。例如,某網站需要考慮系統在100個、1萬個、1千萬個請求的時候相應速度能否滿足業務需要,或者需要模擬XXX萬個用戶同時登錄時伺服器會不會相應速度變慢甚至掛掉。常見的工具有Loadrunner等。
第三,模擬一些極端場景,對軟體性能進行測試,判斷其極限性能和在極限性能邊界上的運行狀態。提前發現軟體的瓶頸,從而可以進行評估和改進。
概括來講好的系統性能能帶來如下收益:
1. 性能越好,執行速度越快,用戶使用系統的體驗就越好。
2. 性能越好,等待的延時越短,越有利於提高軟體的操作效率,不管是游戲還是應用軟體,都是一樣的收益。
3. 性能越好,並發處理的能力越大,單位時間處理業務量越大,大量請求時的系統穩定性更好。
由於不清楚你所說的是什麼類型的軟體,以上是我的個人理解可能跟你要解決的問題不一定完全匹配,有什麼問題可以跟我詳細交流可以幫你做一些性能測試相關的測試設計。
④ 什麼是軟體性能
軟體性能是一種指標,可用可執行時間,速度,容量等來判斷
⑤ 什麼是軟體性能(轉)
幾個主要術語 1. 響應時間 : 響應時間分解為 網路傳輸時間, 應用延遲時間,資料庫延遲時間,呈現時間。對響應時間的分解是為了方便定位性能瓶頸的所在。 2. 並發用戶數 : 並發用戶數首先要區別於同時在線用戶數。在我們進行測試計劃和測試目標的階段通常會有明確的系統用戶數和同時在線人數的參考依據,但並發用戶數是不確定的。並發是針對某一個或某幾個業務的行為,所以並發用戶數取決於用戶的行為即業務模式。所以確定用戶的行為建立真實的模擬業務場景在性能測試中尤為重要。 3. 吞吐量 : 單位時間內系統處理的客戶請求的數量。 通常以請求數/秒或者頁面數/秒 衡量 軟體性能測試方法論 1. SEI Load Testing Planning Process: 是一個關注於負載測試計劃的方法,目標是產生 清晰,易理解,可驗證的負載測試計劃. 區別生產環境和測試環境的不同,分析用戶的行為以產生用戶和用戶場景. 2. RBI (Rapid Bottleneck Identify) : 是 Empirix 公司提出的快速識別系統性能瓶頸的方法。首先確定是由並發還是吞吐量引發的性能瓶頸,通過不斷增加並發用戶數和吞吐量觀察系統的性能表現,然後從網路,資料庫,應用伺服器和代碼本身4個環節確定系統性能的瓶頸。 3. 性能下降曲線分析法: 分析隨著用戶數增長響應時間或吞吐量下降的曲線,通過定位性能拐點找到性能瓶頸產生的地方. 4. Load Runner 性能測試過程 : 計劃測試--測試設計--創建VU腳本--創建測試場景--運行測試場景--分析結果 5. Segue 性能測試過程: 從確定性能基線開始,通過單用戶訪問獲取性能取值基線,然後設定可接受的性能目標,用不同的並發用戶數進行 Try-Check的重復測試. 軟體性能測試分類 1. 性能測試 : Performance Testing 這是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通常泛指所有的性能測試。本文特指在特定條件下驗證性能是否達到預期指標的測試為性能測試。 2. 負載測試 : Load Testing 是指模擬真實的用戶行為,通過不斷加壓直到性能出現瓶頸或資源達到飽和。負載測試是我們最經常進行的性能測試,用於測量系統的容量,發現系統瓶頸並配合性能調優。有時候也稱為可量性測試 Scalability Testing. 3. 壓力測試 : Stress Testing 是指測試系統在一定的飽和狀態下系統的處理能力。負載測試的不斷加壓到一定階段即是壓力測試,兩者沒有明確的界限。壓力測試通常設定到CPU使用率達到75%以上,內存使用率達到 70%以上,用於測試系統在壓力環境下的穩定性。此處是指過載情況下的穩定性,略微不同於7*24長時間運行的穩定性。 4. 可靠性測試 : Reliability Testing 是指載入一定的業務壓力,同時讓此壓力持續運行一段時間,測試系統是否可以穩定運行. 可以理解為壓力測試關注的是過載壓力,可靠性測試關注的是持續時間。 5. 並發測試 : Concurrency Testing 是模擬用戶並發訪問同一應用的測試,用於發現並發問題諸如內存泄漏,線程鎖,資源爭用,資料庫死鎖。
⑥ 1.1什麼是軟體性能
應該說是用詞不當吧。軟體沒有性能這樣的說法。只有實用性這樣的說辭。一般硬體才會說性能這些事情。可能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東西吧。
⑦ 軟體性能的介紹
軟體的性能是軟體的一種非功能特性,它關注的不是軟體是否能夠完成特定的功能,而是在完成該功能時展示出來的及時性。由於感受軟體性能的主體是人,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軟體能有不同的主觀感受,而且不同的人對於軟體性能關心的視角也不同。由於目前網路應用非常普遍,因此下面將介紹網路應用軟體性能的指標和軟體性能的視角。
⑧ 軟體性能的軟體性能的指標
響應時間是指系統對請求作出響應的時間。直觀上看,這個指標與人對軟體性能的主觀感受是非常一致的,因為它完整地記錄了整個計算機系統處理請求的時間。由於一個系統通常會提供許多功能,而不同功能的處理邏輯也千差萬別,因而不同功能的響應時間也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功能在不同輸入數據的情況下響應時間也不相同。所以,在討論一個系統的響應時間時,人們通常是指該系統所有功能的平均時間或者所有功能的最大響應時間。當然,往往也需要對每個或每組功能討論其平均響應時間和最大響應時間。
對於單機的沒有並發操作的應用系統而言,人們普遍認為響應時間是一個合理且准確的性能指標。需要指出的是,響應時間的絕對值並不能直接反映軟體的性能的高低,軟體性能的高低實際上取決於用戶對該響應時間的接受程度。對於一個游戲軟體來說,響應時間小於100毫秒應該是不錯的,響應時間在1秒左右可能屬於勉強可以接受,如果響應時間達到3秒就完全難以接受了。而對於編譯系統來說,完整編譯一個較大規模軟體的源代碼可能需要幾十分鍾甚至更長時間,但這些響應時間對於用戶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雖然軟體性能指標本身只涉及軟體性能的度量,但考慮到軟體性能測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和改善所開發軟體的性能,對於復雜的網路化的軟體而言,簡單地用響應時間進行度量就不一定合適了。
考慮一個普通的網站系統。開發該網站系統時,軟體開發實際上只集中在伺服器端,因為客戶端的軟體是標準的瀏覽器。雖然用戶看到的響應時間時使用特定客戶端計算機上的特定瀏覽器瀏覽該網站的響應時間,但是在討論軟體性能時更關心所開發網站軟體本身的「響應時間」。也就是說,可以把用戶感受到的響應時間劃分為「呈現時間」和「系統響應時間」,前者是指客戶端的瀏覽器在接收到網站數據時呈現頁面所需的時間,而後者是指客戶端接收到用戶請求到客戶端接收到伺服器發來的數據所需的時間。顯然,軟體性能測試更關心「系統響應時間」,因為「呈現時間」與客戶端計算機和瀏覽器有關,而與所開發的網站軟體沒有太大的關系。
如果仔細分析這個例子,還可以把「系統響應時間」進一步分解為「網路傳輸時間」和「應用延遲時間」,其中前者是指數據(包括請求數據和響應數據)在客戶端和伺服器端進行傳輸的時間,而後者是指網站軟體實際處理請求所需的時間。類似的,軟體性能測試也更關心「應用延遲時間」。實際上,這種分解還可以繼續下去,如果該網站系統使用了資料庫,我們可以把「資料庫延遲時間」分離出來,如果該網站系統使用了中間件,還可以把「中間件延遲時間」也分離出來。
以上的時間分解實際上有兩方面的目的。首先,人們通常希望把與所開發軟體直接相關的延遲時間和與所開發軟體不相關的延遲時間分離開,因為改善前者往往需要開發人員修改程序代碼,而改善後者不需要開發人員修改代碼,很多時候,開發人員對後者甚至是無能為力的。其次,詳細的分解有助於開發人員分析哪些部分是影響軟體性能的主要因素,以便於實時性能改善方案。 吞吐量是指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處理請求的數量。對於無並發的應用系統而言,吞吐量與響應時間成嚴格的反比關系,實際上此時吞吐量就是響應時間的倒數。前面已經說過,對於單用戶的系統,響應時間(或者系統響應時間和應用延遲時間)可以很好地度量系統的性能,但對於並發系統,通常需要用吞吐量作為性能指標。
對於一個多用戶的系統,如果只有一個用戶使用時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是t,當有你n個用戶使用時,每個用戶看到的響應時間通常並不是n×t,而往往比n×t小很多(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比n×t大,甚至大很多)。這是因為處理每個請求需要用到很多資源,由於每個請求的處理過程中有許多步驟難以並發執行,這導致在具體的一個時間點,所佔資源往往並不多。也就是說在處理單個請求時,在每個時間點都可能有許多資源被閑置,當處理多個請求時,如果資源配置合理,每個用戶看到的平均響應時間並不隨用戶數的增加而線性增加。實際上,不同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隨用戶數增加而增長的速度也不大相同,這也是採用吞吐量來度量並發系統的性能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吞吐量是一個比較通用的指標,兩個具有不同用戶數和用戶使用模式的系統,如果其最大吞吐量基本一致,則可以判斷兩個系統的處理能力基本一致。 開發人員的視角與管理員的視角基本一致,但開發人員需要更深入地關注軟體性能。在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希望能夠盡可能地開發出高性能的軟體。
⑨ 軟體的功能和性能有什麼區別功能是說哪些方面性能說的是哪些方面
功能是指它可以做什麼(它的用途),比如你現在用的知道,可以用來提問和回答問題,這就是它的功能。
性能指的是它運行的效率,比如CPU性能強,它運算的速度就快。
⑩ 軟體性能指標有哪些
近年來,軟體在整個電腦系統中的作用已越來越重要,其所佔費用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評價電腦軟體的性能,應注意以下幾點:
實際性能購買軟體時應根據工作的需要,充分了解該軟體的適用范圍和實際性能,不能只聽商家或廣告的介紹,而應向已經使用過的用戶請教。經銷同類軟體的部門很多,要多方比較鑒別,盡可能選購功能齊全、運行可靠、人機界面友好、維護方便的軟體。有些軟體在作粗略測試時表現不錯,但作深入運行後,便會出現無故死機等異常現象,顯然該類軟體是無法實際應用的。
兼容性在選購軟體時特別要考慮它的兼容性,不僅要兼容已有的和即將有的硬體設備,還要適用已有的和即將有的軟體系統。這說明要了解所購軟體適用於什麼機型,需在任何操作系統支持下工作,和其它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數據通信能力如何,是否可以在多用戶或網路環境下使用,最多可以處理多大的問題,響應速度如何,以及運行該軟體時實際所需的最大內存空間與所佔磁碟空間等。除此之外,還需考慮軟體與實際工作的適用程度,能否滿足本單位的特殊使用要求,因為某些商品軟體的適用性往往與某個單位的具體工作要求是有距離的。
用戶友好性優秀的軟體對用戶應該是友好的,例如提供菜單驅動的命令輸入方式,直觀形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和對話框等,並支持方便的滑鼠操作。大多軟體還應有在線幫助,這樣,配合可顯示的軟體說明文本和應用實例教程,使用戶可在不需記憶太多的東西、不必查閱手冊的情況下,便能迅速學會使用該軟體。
安全性與容錯能力軟體的安全保密問題近年來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選購時要了解該軟體有沒有安全保密措施,如口令或密碼的設置、使用許可權的劃分等功能,此外,安全性還包括一旦數據丟失後的恢復能力。容錯處理能力是指軟體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用戶不小心而誤操作,系統能否有效地制止,或作最簡單的處理便可恢復被誤修改或被誤刪除的信息,並使系統繼續運行而不必從頭開始。
可維護性與升級性軟體也存在可維護性與升級性問題。一般說來,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編寫的軟體具有較好的修改、除錯和功能擴展等維護能力。隨著硬體性能的提高和軟體技術的成熟與進步,各種軟體的版本也會作不斷得更新和升級,當然只有購買由信譽卓著的軟體公司編寫的並大量銷售的軟體,才能保證這種維護與升級能力,從而保障用戶的利益。
資料齊全商品化的軟體應有完整詳盡的使用安裝說明資料和用戶手冊,沒有資料的軟體,不是完整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