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的免費ps教學網站誰有給我介紹介紹 感激不盡
PS聯盟,每個學PS的都知道,裡面有很多教程和素材
㈡ 大家有沒有關於C語言,的視頻免費教學網站!自學!
優酷網上有c語言視頻教程全集,搜一下就出來了。建議LZ:1.結合教材,邊看邊做筆記。 2.課後用TC.exe 上機練習。最 常用的有Turbo C 2.0、Turbo C++ 3.0、Visual C++等 我用的教材是 C程序設計(第三版)、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類似的教材在書店裡有不少。 另外C++是面向對象的語言,C語言是面向過程的,C++學起來比C語言困難得多,所以不太適合程序設計的初學者。因為面向對象的基礎是面向過程,因此建議LZ先打好基礎,從C語言開始 。C程序學起來不簡單。希望LZ能成功。
㈢ 請問那裡有美術畫畫方面的視頻教學網站,最好是免費資源。
電驢是資源共享軟體,裡面有很多繪畫方面的教程,根本不用去買,你可以直接下。我就是畫畫的,裡面的教程看了些,還不錯,你考美院看你學什麼專業,設計專業的話除了素描,色彩和速寫,還應該了解下三大構成和設計基礎,考美院要考設計的。順便給你說,服裝設計沒動畫好賺錢。
㈣ 真自我和「足夠好」的母親
最近,讀武志紅先生的專欄文章,發現在他的文章里頻繁出現著兩個關鍵詞:真自我,假自我。
「自我有兩種:真自我,假自我。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是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
「『假自我』是戴著面具生活、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然後構建起一個『假自我』。而『真自我』是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構建了自我。」
(一)那麼,假自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每個人都有觀察世界的方式,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有意無意的整合著自己的認知、體驗和感受。同樣一個詞,對甲來說可能過眼而去、無關痛癢。對乙來說,卻會莫名牽動出他心中的血淚來。
也許,武志紅文中的「假自我」會給這樣的一些人帶來內心悸動:他們無法安心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總是藉助別人的眼睛看自己,他們總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興奮或不安,他們把別人的反應當做畫筆藉以勾勒自己的形象,他們把別人的觀念作為信條藉以定義自己的人生。
所謂「假自我」,說的也許就是這樣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有價值,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可是,什麼叫做自我價值?什麼叫做人生意義?這兩個概念需要定義,很多時候,他們在無意識中把對這兩個概念的定義權交給了別人。
沒錯兒,他們很多時候就是我們。
我們缺乏定義自己人生的勇氣和膽色。
我們選擇一份貌似光鮮的職業,或者是高薪,或者是穩定,或者代表著某種權威和社會地位。我們把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綁定在這份職業帶給我們的榮耀里,用這份榮耀抵抗工作中的心酸和無奈,抵抗內心對自由的嚮往。我們犧牲了自己的心去成就被社會、被父母、被親戚朋友、被人民群眾定義的「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
年少時,我們不敢不優秀,不敢不努力,不敢不乖,不敢考不上大學,不敢考不上研究生;到了婚齡,我們不敢單身,更不敢找個門不當戶不對上不了「檯面」的男女朋友;結了婚我們不敢做丁克,哪怕感情磨光了也要繼續摩擦肉體就為了生個孩子;同性戀者不敢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就算背負內疚娶個無辜的人做墊背也不敢坦盪真實的活著。
我們用這么多「不敢」蹂躪自己,只是為了迎合那被別人定義的「正常人生」。
我們的心裡永遠活著一個「別人」。他用權威的嗓音壓制我們真實的慾望,扼殺我們本性中的夢想,打擊我們脆弱的張狂,把我們塞進統一規格的模具中,剝奪我們自己定義人生的可能。
(二)可是,有沒有另外一種人?
他或她有勇氣定義自己的人生。
當他們的內心涌現出一個想法時,沒有「別人」的聲音對他們報以嘲笑、輕慢或嗤之以鼻。這鑄就了他們果敢的行動力,也成就了別人眼中的不可思議。
當然有。
有個叫胡晏熒的女子。
她在29歲那年第五次辭職,帶著所有積蓄,瞞著父母,來到景德鎮的一個小村子,離群索居,用三年時間讓自己成長成一個製作陶瓷球形關節人偶的手藝人。
她說,「理想的生活,就是按照喜歡的方式,長成應有的樣子。一切我們原本就該恭順受之,也原本就什麼都不用著急。」
她說,「手工藝是世上最正直的行業。一旦找到了作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懼了。」
還有個女孩兒,她的名字叫沈芯菱,是台灣著名的公益天使。
十一歲時,她通過發送電子郵件幫助包括自己阿公在內的果農多賣出了三萬多斤原本會滯銷的水果。
十二歲時,她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農產品直銷網站,在之後的十年間向全國各地成功銷售出一百多萬斤文旦。
十三歲時,她幫助窮困的孩子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網上的教學內容都是由她自己翻譯整理的,之後的九年裡,成功幫助五百多萬名學子獲得優質免費的教學資源。
十四歲時,她開辦了「陽光世代英語免費學習園地」,靠著自己的企劃籌措,免費讓75名弱勢學子接受公平教育。
十五歲時,她投書報社,說柳丁價賤傷農,農委會發文反駁說小女生的話不可信。她讓母親幫助拍照留證。然後架設網站,提出證據,和農委會論戰,最終促成政府啟動九二機制,柳丁價格從一斤四元回穩到十二元間。
十六歲時,她創辦兩屆「FORMOSA青少年創作展」,鼓勵偏遠地區青少年勇於創作,追求夢想,並幫助112名青少年創作展覽,開啟青少年創作之風。
她說,「以一己之力,二十三歲的我,投入公益10年以來,大概花了500多萬元的個人收入,其中沒有接受任何贊助捐款,都是透過參加演講、寫作、比賽、拿獎學金而來。」
她說,「這世界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do,一種是do not。」
她說,「我的確非常平凡,但我就是選擇去做而已。選擇讓每一個遇見我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我驚詫於她們的勇氣和力量,也忍不住思考:也許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里都蘊藏著這種力量,但為什麼我們的力量只有一閃念的短暫生命,隨即便消失在自嘲的嘆息中。而她們的力量卻可以不斷生長,不斷茁壯,不斷從頭腦中走出來,紮根在堅實的土地上,刻印在真實的生命旅程中?
是什麼成就成就了她們的do,又是什麼讓我們止步於fantasy?
也許,有很多原因造就了今日的沈芯菱。
貧寒家境和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成就了她對於下層人士的關切,也成就了她對於社會不公的覺察力。這決定了她會做什麼。
網路給了她投身事業的機會和途徑。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努力,一次次局部的成功為她搭建了良性循環的經驗組織模式。這決定了她怎麼做。
然而,最讓我關切的卻是:是什麼決定了她敢於做?她do的力量從哪裡來?
我的答案是:來源於她自定義自己人生的勇氣,來源於她的真自我,那是一種自性化的人生體驗和價值實現方式,這成就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
那麼,又是什麼成就了她的真自我,讓她有勇氣定義並實踐自己的人生?
在我看來,一個彌足重要的因素在於:「足夠好」的母親。
(三)什麼叫「足夠好的母親」?
「假自我」,及「足夠好的母親」,這兩個理念均出自同一個人: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克特。所謂「足夠好的母親」,指的是介乎於「完美」和「不夠好」中間的母親。她盡到了自己為人母的本份,也有著無法避免的缺憾和不足。而只要做到足夠好,就足以成就孩子的健康人格。
那麼,什麼樣的母親才算是足夠好的母親?母親的好或不好與孩子真自我的構建之間存在怎樣的因果關聯呢?
結合溫尼克特的理論以及沈芯菱和母親之間的情感互動,我覺得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
首先,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足夠好的母親應讓孩子體驗到充分的「主觀全能」感。
它雖是個脆弱無助的嬰兒,但在母親懷里,卻如同予取予求的君王。只要它餓了,瞬間就能貼上母親溫潤柔軟的乳房。只要它冷了,馬上就能感受到母體的舒適安全的溫度。它有任何不適,都能被母親及時的感知、回應。母親就像另一個它,鏈接著它身上的各種需求並報以最准確最迅捷的反應。
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切會讓它產生錯覺,彷彿是自己的飢餓塑造了母親的乳房,是自己的寒冷成就了周身的溫暖。
這種「全能」的幻想正是母親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它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以後漫長的生命歷程中,都能持續不斷的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是重要的、真實的;自己的所思所想、慾望、追求都是充滿意義和價值的。
在溫尼克特看來,成為這樣的母親、對剛出世的孩子施以傾心關懷是人性使然。他稱之為「原初母性關注」,即一種「眼裡只看到孩子而不及其餘」的近乎瘋狂的生命狀態。
當然,這樣的狀態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作為一個正常的母親,她會慢慢收回投向孩子的關切目光,而重新關注自己,自己的需求、感受、慾望、自己生命的充實。相應的,她對孩子的回應也不似從前那般及時、專注,有效。
這樣的轉變會帶來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孩子從主觀全能的幻覺中逐漸清醒,而慢慢意識到母親是不同於它的另一個人,有著自己獨立的意志和行動力。而自己生命的維系並不取決於自己的意志,而是取決於「別人」的回應。
從主觀全能的夢中醒來,走入這令人無奈的現實世界,這對孩子來說,即是無從選擇的沉重宿命,也是終將面對的成長挑戰。
同樣需要面對挑戰的還有孩子的母親,她即是孩子主觀世界的締造者,也是客觀世界的卷簾人,在這個過程中,怎樣的一個她才算是「足夠好」呢?我們接著來談為人母者需要關注的第二點。
如前所述,如果母親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為孩子締造了一個全能的主觀世界,就等於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讓孩子擁有了一種本源的力量,去感受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自在。
但是,這樣的力量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孩子體驗的視角從主觀世界轉向客觀現實,這種建築於幻覺之上的力量感也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因為,這是一個沖突不斷的現實世界,為了生存,他需要去適應去妥協去服從,需要壓縮自己的慾望,需要通過努力換取關注和支撐。
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止有他自己,還有別人。
在這些「別人」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別人就是他的母親,而他與母親的關系也有著耐人尋味的復雜和微妙之處:他對母親的索求帶著掠奪性的狂暴,為了成就自己的快樂他盡情的榨取母親。因此,母親對他有著不可避免的恨和無奈。母親體驗著自己的感受,同時也需要足夠的能力包容和化解這些感受。通過對感受的疏通化解,她也可以做到:在順從孩子索求的同時,充分的保全自己。
如果母親沒有化解感受和保全自己的能力,她就可能轉向「退縮、塌垮和報復」。而這樣一個被擊潰或被摧毀的母親形象就會進入孩子心裡,綁定著孩子自我折磨的內疚和自責,讓孩子因為自己的慾望而產生深深的負罪感,從而再也不敢充分的使用和需要別人,並因此習慣性的壓制自己的內心需求。
綜上,作為足夠好的母親,需要關注的第二點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我們有愛孩子的力量嗎?換句話說,我們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是一個成熟的母親充滿力量的愛,還是一個可憐的母親不得已的自我犧牲?那種帶著自憐與悲憫,充滿自我犧牲感的付出,以自我毀滅的姿態讓孩子承擔著無法卸載的內心重負。
的確,很多時候,人生艱難。為人父母者,為了下一代,常活得掙扎而堅忍。在生存壓力和責任的夾縫中,他們的愛也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能在艱難付出的同時向孩子綻放溫暖恬淡的笑意,也許並不容易。
此刻,不由想起了沈芯菱的母親。在很多場合,沈芯菱都曾提起她家境貧寒,父母靠做流動攤販為生,家中負債累累。而為了支持她的學業,母親通過變賣玉佩為她買來了第一台電腦。從芯菱的敘述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母親的感恩。但更讓我動容的,卻是她嘴角那淺淺的笑意。
這溫暖的笑容讓我看到了她對於母愛有著充盈的幸福體驗,母親的付出充滿著愛的力量,而非自我犧牲的負擔。而正是因為有這樣飽滿豐潤的感情滋養,她才能始終葆有對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深切感知,她能一直聽見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並用自己的行動力應和著內心那源源不斷的活力之泉。
如果說早期的「主觀全能感」曾帶給我們感知自我的真實力量,那麼這種力量的充實流動仍有賴於我們常常回歸母體,不斷充電。
母親作為「客觀現實」的一部分,一方面以其不可避免的人性弱點為我們的成長製造挫折和無奈,一方面基於其內在的責任和社會化的動機,為我們設定行為的界限,使我們得以包容他人的慾望並適應社會的規則。
這兩方面都將構成對「全能力量」的沖擊與挑戰。而基於母性的本能,她必然渴望不傷害我們內在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因此,如何在肩負教育職責的同時,對自己的人性保持自省,同時又不斷的喚起和鞏固孩子內在的全能感,將是為人母者一直面臨的主要矛盾。
而科胡特所謂「沒有敵意的堅持」正是努力兼顧矛盾雙方的執兩用中,即以善意溫和的態度貫徹必需的行為規則。
這確實是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值得報以充分的關注。如果我們一味地放縱和鼓勵孩子的全能感,而不讓他體驗挫折,體驗生活的艱難,體驗人際碰撞,體驗實現慾望的代價,體驗個人的無知和渺小,他就會活在自我全能的幻象中,並在真實的客觀世界為了留存和保有這個幻象被虐得身心俱損、遍體鱗傷。
相反,如果在孩子和現實摩擦碰撞的過程中,沒有一種持續的力量為他創造一個肆無忌憚的心理空間,讓他得以和內在的自我保持連接,不斷體驗自己的真實、獨特和偉大,他就有可能為了迎合、照顧、成就別人的感受不斷限縮自己的空間,他也許會忘了自己,而在對別人感受的解讀和揣測中輾轉求存,直至活成徹頭徹尾的「假自我」。
在此,我要提出作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需要特別關注的第三點:對自己生命的擔當。
一個孩子,為什麼要去迎合、照顧、成就別人的感受?因為最初,這個「別人」不是別人,而是身邊的父母。
確實,生活的困窘,內心的沮喪不時地折磨著他們,讓他們體會著無依無奈。此刻,如果他們無力化解彼此間的矛盾,孩子就會成為他們爭吵的調停人。如果他們無力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就會成為他們感受的承接器。如果他們脆弱,孩子就被迫茁壯,以承載他們的無助。如果他們空虛,孩子就會成長成一種寄託,以填補他們內心的空洞。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永遠處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能敏銳地覺察到父母情感的缺失和融合的渴望,並報以忠誠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常在家人有意無意的反饋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但是,這種過早的擔當是以對自我空間的擠壓和犧牲為代價的。他們可能會過於認同自己為人子女的角色和責任,而慢慢忘記回到自身的路。
那個以別人的評價和感受為中心的「假自我」因此便得以恣意生長。
我們前面談到了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應該關注的三個方面,首先,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賜予它全能的主觀體驗。其次,是面對孩子的「破壞性使用」,在順從和承受的同時能始終葆有愛的力量。第三,是對自己生命的擔當。擔當自己的情緒情感,擔當自己生存的艱難,而不讓孩子越俎代庖過早負重。
如果說做到第一點是母性使然,第二點和第三點則涉及到母性和人性的交鋒。即便已為人母,依然會有作為「人」的疲憊和脆弱,有恨,有不安,有無法填充的情感空虛,有無處安放的靈魂負重。我們會本能地尋找依託、慰藉,當枕邊人不那麼可靠,我們又無法卸掉自尊向外求助時,也許會本能的把目光投向那個小小的背影,那個曾與我們血肉相連的小小生命,就像另一個自己,讓我們可以安然交託。
可是誰曾想過,這個貌似別無選擇的選擇卻改變了孩子的人格建構模式,鑄就了他並不輕松的人生。
此刻,我不禁又想起了沈芯菱的母親。當沈芯菱把人生賺到的第一桶金交給母親以緩解她沉重的經濟壓力時,母親淡然拒絕了。她說孩子既然有這天賦的本事,就應該善用收益,否則老天會把她的本事收回去的。
我也想成為她那樣的母親:即便生計艱難,依然可以用自己對生活苦難的承擔力對抗人性的脆弱,用飽滿充盈的愛人愛己之心抵禦匱乏的感受,從而呈現為人母者應有的自在、 平和、明亮、曠達。
在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所謂「擔當自己的人生」並不是讓母親掩飾內心的苦痛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而是不逃避不退縮,坦然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和內心困境。常和自己對話,跟伴侶溝通,向朋友傾訴,必要時,可以求助於心理咨詢師。但無論如何,別讓孩子過早的成為你的咨詢師。
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的世界,應該有充分的機會去感知和體驗自己內在的沖動,去實踐和體會,讓自己內在的夢想在客觀世界落地生根。當他的願望剛剛露頭時,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這是我們即將探討的第四點,「足夠好」的母親應支持、鼓勵孩子的自發性,最好能跟孩子並肩作戰。
試想一下,如果你十一歲的孩子跟你說,她要通過向各大企業發送電子郵件的方式幫爺爺推銷水果。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或者,已經成年的女兒決定第五次辭去工作,隻身去一個偏遠村莊,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手藝人,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的感覺取決於我們內在的認知和感受,我們可能會基於自己的個人經歷對孩子的選擇做出認知層面的預判,也可能在預判的基礎上產生唯恐孩子受傷受挫的恐懼、擔憂和焦慮。這決定了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探索時會表現出消極和猶疑:「想什麼呢?別傻了。」「異想天開!現實點兒吧,先走好腳下的路。」「傻孩子,這個世界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所有這些聲音以及聲音中的語氣和態度,否定的、不屑的、令人的沮喪的,都會化成孩子心底的那個「別人」的聲音,留存在孩子的生命旅程中。並和現實的困難聯手,一起謀殺孩子自我拓展的勇氣和行動力。
在成長的路上,沈芯菱也曾自我質疑:「我所提供的,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這會不會是我的一廂情願?」好在母親一直陪在她身邊,陪她深夜用功編教材,陪她上山下海拍照,讓她堅定的大步向前。
也許,你想問,如果孩子的願望明顯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也要支持嗎?
如果有一天,孩子跟你說,他要退學,然後把自己修煉成一位武林高手,先別急著否認或拒絕,也別當做戲言一笑了之。仔細問問孩子,他的願望是基於什麼動機(比如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這動機又源自什麼樣的經歷或感受,一個願望就像一扇窗,會讓我們有機會窺見孩子心靈深處的光明與黑暗。
同時,可以從動機出發,對他的願望做更具現實性的調整,比如把他摘葉成器、御劍飛行的夢想變成報一個擊劍班。
總而言之,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就是讓孩子在走向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始終葆有和主觀內在自我的連接,葆有對自我的關注,葆有自我實現的激情和勇氣,同時也懂得迂迴妥協,沒有脫離現實的自閉和虛妄。
說了這么多,無非是想講明白,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或曰一種相對健康的教養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可是,我們從呱呱墜地到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成長過程中有太多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如果把內心所有的掙扎、無奈、與自我的背離都歸咎於父母,顯然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更何況每個人的生命狀態很難用「真自我」、「假自我」這兩種極端的表象去定性。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真假雜糅,且真與假的權重在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動之中。小到一個夢、一篇文章、一個獨處的下午,大到分離、災難、信仰都可能改變我們每個當下的人格狀態。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無法安然於光明背後的黑暗,無法忽略那些活在我們心裡的「別人」,他們以一種並不坦盪光明的姿態消磨著我們的自信和勇氣,讓我們不敢恣意舒展、不敢暢快開懷、不敢在這只來一遭的人世間留下自己坦盪扎實的腳印。
活出真我,並不容易。
但不能因為不容易,就輕言放棄。
(四)那麼,從何做起呢?
當我們把目光過多的流連於別人的感受、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期待時,何不收回一部分,認真的審視自己?
朱曉剛先生有一篇文章,名為《駁雞湯:成為你自己》。他認為,相比於「成為自己」,更為重要的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什麼呢?他給出了六點建議,在此引述如下:
1、了解自己的身體:比如身高體重,有脂肪肝嗎?眼睛看得清嗎?能跑下5公里嗎?還能性生活嗎?能喝多少啤酒不醉?
2、了解自己當下的慾望、沖動、情感體驗,及其原由。比如,我此時此刻內心開心不開心?為什麼這么生氣呢?什麼讓我有這樣的情緒?我的這個觀點是怎麼來的?
3、了解自己當下的思想、觀念、及其原由。比如,我為什麼會這么的認為呢?什麼讓我有這樣的觀點?我的這個觀點是怎麼來的?何人在何時告訴我並被我認同的?或是何時發生了何事讓我得出這樣的觀點的?
4、了解不同關系下的自己:我們都是在關系裡的,所謂認識我們自己,包括了認識在何種關系下的我們自己,關系賦予了我們身份標識,而非孤立、靜止、絕對化的一個人。在一段關系中,你所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義務、權利、生活狀態、行為表現及其目的等才是有意義的。
5、你希望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你的理想化自我是怎樣的?
6、你覺得按現有情況,預估下你將來會是什麼樣子?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你大概會怎麼做和有怎樣的反應。
認識自己之後呢?
多花些時間和自己相處。
前面提到那位用三年時間讓自己成長為一名手藝人的女子,曾經有這樣一段令我心旌盪漾的內心獨白:
「然而那段終日勞作、沉默寡言的獨處時光對我而言彌足珍貴,彷彿我避開了所有人,去了我自己的世界盡頭,那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面蒙塵的鏡子,我所做的事就是一點一點擦去上面的灰塵,然後終於看清了自己的樣子。從此我再不用任何人告訴我是誰、該往哪裡去。」
這段話里有一種讓人安靜的力量。
朱曉剛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由於「自己」是一個過於復雜的概念,它由自我、本我、超我構成,且其相互之間沖突不斷,所以,所謂「成為你自己」不過是句口號式的空話,不必當真。
這個觀點很實在,似乎無可辯駁,但卻無法俘獲我發自內心的認同。
因為我深信,一定有一種生活方式,它呼應著靈魂深處的回響,鏡映著三我沖突背後的本真,交融著主觀與客觀兩個世界,它就在那裡。
那是一條等待我們每個人去發掘的、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㈤ 尋找一個免費視頻教學網站
巴特在線-中文教程庫,視頻教程
http://www.xuu8.com/
教程,電子書教程,PS教程,CAD教程,免費教程下載,視頻教程下載,視頻教程在線觀看,視頻教程
㈥ 哪裡有專門的視頻教學網站,好用的,免費的.一點就能打開的
搜狐裡面有吧!
㈦ 請問:有沒有中學生視頻教學網站(免費、能播放出的、最好是包括全科的)
我也是中學生,我們在網上都是看校信通主頁里的視頻,也挺不錯的。。你也可以在你們班裡校信通網站里看。。
㈧ 14歲就收入百萬,20歲被寫進教科書:這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很不簡單
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多年前,有一位知名記者去偏遠地區采訪了一名放羊的孩子。
記者:「孩子,你為什麼要放羊啊?」
孩子:「放羊可以賣錢啊?」
記者:「那你放羊賺了錢以後你要干什麼呢?」
孩子:「掙了錢娶媳婦。」
記者:「娶了媳婦,以後呢?」
孩子:「生娃啊。」
記者:「生完娃以後呢?」
孩子:「讓他繼續放羊。」
……
看完這個故事後,許多人第一感覺就是好笑,把它當成了一個笑話或者寓言故事來看。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在社會底層的人很多人能走不出原屬的社會階層,一代人的貧窮導致了下一代人的貧窮。
在這些人眼中,似乎這一切都是貧窮惹的禍,貧窮大多數時候就等同於災難和不幸。
2018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狀元王心儀卻在她的文章《感謝貧窮》中這樣說: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後者。」
同樣是面對貧窮,有的人早已變得麻木,而有的人卻要感激它。
可見貧窮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讓人頹廢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人奮發向上。
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貧窮的態度,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的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主觀感受。
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孤立的現實,只存在一個我們感受到的現實。所以,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創造」了你,而你所相信的東西決定你的處境。
所以,貧窮不可怕,關鍵看內心是否豐盈。
說起貧窮,85後女孩沈芯菱比一般同齡人都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沈芯菱的祖輩是台灣雲林縣山村農民,父母都是裁縫學徒,也都沒念過幾天書。家裡早年曾開設小型成衣代工廠,但因經濟蕭條欠下了許多債。
為償還債務,沈芯菱的父親變賣了全部家產,頓時家徒四壁、無以為業,輾轉擺路邊攤為生。
沈芯菱自幼跟隨四處奔波擺攤,居無定所,更是失去了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在昏黃的街燈下,邊吆喝叫賣,邊趴在地上看殘破的二手書,常被路人嘲笑。
每逢梅雨季節,更是有一餐沒一餐,饅頭配開水就是家常便飯。沈芯菱艱苦而漫長的童年都租住鐵皮屋,連個能安穩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家裡的日子很清苦,媽媽時常帶她到廟里拜拜,她以為母親每次會祈禱賺大錢,沒想到母親卻許願:「 上天若能留給我們一條生路,賞口溫飽,我們必定教導孩子以愛待人。 」
沈芯菱很喜歡看書,書中有個故事,至今都讓她印象深刻:
有一個國王生了病,醫生跟國王說:「你去找個快樂的人,穿上他的鞋子,病就會好。」國王命令宰相立馬尋找。宰相到處找、到處問,問了很多有錢人,發現有錢的人未必快樂,一直也沒有找到快樂的人。
宰相心情低落,怕國王怪罪,失意的走著。突然他看見一個老農夫,唱著歌種著田,宰相跑去問農夫快不快樂,農夫說他很快樂。
當宰相跟農夫要鞋子的時候,農夫看著自己的腳傻住了:「我根本沒有鞋子,要拿什麼借給你?」
她看完跟媽媽開玩笑說:「我把鞋子脫掉就會快樂了。」
媽媽也微笑著對她說:「 外在的物質都是短暫的存在,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住的是什麼。 」
媽媽讓她經歷過貧窮磨難的幼小的心靈明白了一個道理,家裡物資的匱乏並不是羞恥和讓人排斥的,內心的貧窮才是最可怕的。她還擁有很多其他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內心的豐盈。
一切都來源於自己內心的想法,貧窮不可怕,關鍵看內心是否豐盈。
有人說:貧窮會對人的一生造成兩種影響,一種是讓人更愛錢,一種是更了解貧窮的人。
沈芯菱明顯屬於後者。父母雖然生活貧困,卻從不貪圖錢財,還常常教育她: 人要常給,不要多拿。
貧窮,讓她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淳樸而寬厚的父母,則讓她選擇做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10歲那年,有遠見的母親當掉珍藏多年的玉鐲,為她也買了一台電腦。媽媽說再苦也讓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和有開闊的眼界。
懂事的沈芯菱得到電腦後也格外珍惜,緊緊地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學習各種電腦知識和技能,還多次拿到各種電腦大賽的冠軍。
11歲那年,沈芯菱遇到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徹底改變了她的一生。
沈芯菱的阿公靠種植文旦柚為生,那一年趕上柚子大豐收,可阿公卻依然愁眉不展。一問才知道種得太多了,賣不出去柚子就會爛在家裡。長年滯銷的問題,讓許多像阿公這樣的果農連生計都沒有了保障。
當時沈芯菱就想,水果太多一個人吃不完,但如果有100人、1000人一起吃,不就吃得完了?
她突然靈光一閃,想起看過別人在網上賣東西,年幼的她「憑著一股傻勁兒」,上網給許多大企業發電子郵件,信里簡單直白地寫道: 我阿公種的文旦柚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可沒想到3天後,網上真的有人下了訂單,全家人喜出望外,阿公一遍遍地問:「是真的嗎?」最終那年水果比往年多賣了3萬多斤,她也第一次發現了網路強大而神奇的力量。
內心豐盈的人,會讓善良的種子在她的心中萌芽。
埃·哈伯德說過: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
這一次不尋常的經歷讓小沈芯菱明白了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想明白的道理: 原來幫助別人,並不需要很有錢,只要把自己的特長培養好,敢於把優勢放大、敢於行動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小小年紀的她從此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理想: 用鍵盤打造知識公益、用滑鼠彌平社會斷層 。就這樣,沈芯菱開始了自己的10年公益之路。
幼年的經歷讓她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幫助別人只給金錢作用不大,要從根本上改變和提升才行。於是,她首先從教育這個領域開始做起。
2002年,13歲的沈芯菱成立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這是一個集合國中小各科目多元領域的免費教學網站,她希望透過24小時免費的教學平台,幫助資源比較欠缺的同學有一個教育的機會。
沒想到借著科技的力量,該網站成為兩岸三地的知名網站,9年來已成功幫助將近500萬名弱勢學子。
2003年,14歲的沈芯菱開辦了「楊過世代英語免費學習園地」,隻身企劃籌措,免費讓75名弱勢學子接受公平教育。
隨著網站的成功,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受到了益處。她的名氣變得也越來越大,憑借自己專業的電腦知識,短短時間內,她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
《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在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玩鬧的年紀,她卻似乎過了一個高轉速的公益人生。
人們看到她的故事,都忍不住贊嘆說:太優秀!
然而,她卻說自己平凡,「我是一個攤販、一個庄腳小孩。(鐵皮屋)之前真的很熱,下雨又會滴水……」
成為百萬富翁後她與父母仍住在幼時省道旁的鐵皮屋裡,只是裝了冷氣,也大了一些。屋內,穿過花車、衣架與幾台縫紉機,後方10坪大的隔間,一台舊型厚重電腦,一張用到泛黃的圍棋桌,那是沈芯菱幼時用來讀書寫字的角落;用了10年,沒有換過。
沈芯菱這些年考了超過40張電腦證照,靠數位技能為企業搭設網站,加上參與公益演講等外快,總共賺了近300萬元,然而其中有280萬元都投入她自己推展的公益事業,而不是換掉在鐵皮屋內的傢具。
「因為我的成長背景,讓我更加能感同身受。」 沈芯菱表示。
在農業領域有一個廣為人熟知的原則:我們必須首先播種,然後才會有收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原則在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只有那些學會了幫助別人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酬勞。
沈芯菱卻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她對於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 「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所以,她得到了生活真正的酬勞,明白了快樂的真諦,用她的話說: 「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
曾經有一個關於夢想的繪本讓我印象深刻,名字叫做《花婆婆》。繪本圍繞著小愛麗絲為了實現爺爺讓她做的三件事而展開。
從坐在爺爺大腿上聽故事的小姑娘,到離開家鄉在圖書館為大家帶來方便的盧菲絲小姐,她長大成人並且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目標。
從城市到熱帶小島、到沙漠、到叢林,她領略了異域的風情,結識了難忘的好友,也完成了自己第二個人生目標。
她住在了海邊,面對著美麗的海景,她思考「如何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為了這個目標,她一直苦想。
從圖畫中不難看出,此時的她已步入中年,發根發白。可她依然沒有放棄,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怪婆婆」,她的行為不被人理解,可是她自己明白,她在播種美麗。最終,當美麗的魯冰花開遍小城的時候,她變成了年老的「花婆婆」。
繪本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女人平淡而又美麗的一生,主人公的行為告訴讀者, 讓世界變得美麗,重點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自己的堅持和傳承。勞動不分貴賤,每一位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勞動者都值得稱贊。
這個故事裡還隱含著更為重要的一點,艾莉絲不僅自己做了一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而且她晚年扮演了爺爺的角色,她重復了爺爺當年的話,把這份愛和美好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裡。
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們成為一個精神上富足的人,而只有願意為別人付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富足。換句話說, 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
花婆婆在荒地上撒滿花種子的時候,不僅把愛和美好撒在了人們的心間,還將這種理念傳承了下去。
而沈芯菱對此也深有同感。
有一次去鄉下,沈芯菱看到一對母子,母親教訓哭泣的孩子說:「你再不用功念書,以後就跟那些人一樣,沒出息!」她順著手勢望過去,是一群揮汗如雨、皮膚曬得黝黑的勞工。
出生底層的她驚覺:連在鄉下,對底層勞工的歧視都如此嚴重。她心中憤憤不平,立志要為普通勞動者建立一部「庶民生活歷史」,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庶民」的生活。
辛勤收割的農民、生計不穩的流動攤販,佝僂著身影的拾荒者……她開始用相機認真記錄這些被歧視的底層人們的生活。
沈芯菱花了6年多時間,來回奔波20多萬公里拍下30多萬張照片,訪談超過3600多位鄉親父老,寫了超過40萬字的紀錄,之後她創建了「草根台灣臉譜」網站,她還曾將這些帶入北京奧運會的展覽,當時吸引了近2000萬人次的瀏覽觀看。
有一次拍攝時,她看到一個阿嬤,大拇指被刮掉一塊肉鮮血直流,可阿嬤卻一臉開心。因為她可以把撿到的蛤蜊拿到市場賣,這樣小孫子的學費就有著落了。
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沈芯菱的就會不自覺落淚,她心裡最柔軟的角落被深深的打動了。
她突然明白原來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這些為公益而做的事,讓沈芯菱明白:「這世界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do一種是do not。我的確非常平凡,但我就是選擇去做而已。選擇讓每一個遇見我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跟花婆婆一樣,沈芯菱也總是笑著對別人說: 「每個人都有辦法讓世界更靠近美好。」
令人驚訝的是沈芯菱小小年紀就掙到了那麼一大筆錢,還多才多藝,演講、寫作、比賽、拿獎學金……只要掙錢又不耽誤學習的事,她幾乎都做了一遍。
面對如此優秀、如此成功的沈芯菱,很多人都會好奇,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倆字: 熱愛!
在沈芯菱13歲籌備安安網站期間,她曾以優秀的成績考取了私立明星學校,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公立國中就讀,為的就是節省差額學費,來供應安安的支出。
架設網站過程中,常碰到資源上的不足,她也不願意接受別人金錢的贊助,一個人獨自承擔種種壓力,遇到了好多始料不及的難題,她的母親常說:「我很難想像在她小小的身軀里,到底還能裝進多少壓力?」
達米恩在《爆裂鼓手》中說:「人一旦有了夢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
有困難不可怕,有夢想的地方就有路,只要你足夠強大,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每次在漫長寂靜的夜裡,父母都想制止整晚立在那兒的背影,但是一向聽話的她此次卻非常地執著,帶著十分堅定的語氣甚至是懇求,請求父母讓她把時間花在公益上。
沈芯菱母親說:「 我了解到這對她才是真正的快樂,既然她已找到自己想做的,我又有什麼立場去阻止她呢? 因此,我們將固執轉為支持,雖然我們對電腦一竅不通,所能做的就是成為她精神上的支柱,為她在半夜裡泡一杯熱牛奶,在她失意沮喪時替她加油打氣。」
與一位追求學習成績的孩子不同,沈芯菱曾作為學生與大家分享:面對成績,她不會花全部的心力去拼100分,而是謹守本分,保持80分以上,藉此空出更多時間做公益行動。
她笑說: 「當我在第二領域慢慢累積出60分的成績時,我的人生就是80+60=140分,比起只 拼 一件事得到100分的人,我可能得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
與順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的沈芯菱不同,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職業選擇。
很多人,工作還行,談不上喜歡不喜歡;興趣愛好就那樣,做什麼都不咸不淡。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把一件事、一份工作做到8分,也許是因為錢。但是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要讓自己每一天都真正的快樂,和錢沒有關系。
所以,請永遠去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別嫌晚,只管去做就好。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找的,你總得為心中的自己付出點什麼,做點什麼。
——END——
㈨ 初中物理網路學習平台哪個好
網上補物理,好一點的應該是陽光學習網了吧,我兒子現在在那裡補數理化,他初中物理什麼都不會,電路圖也看不懂,放假前問他老師暑假怎麼補才好,他老師推薦的陽光學習網,現在補了一個多月,感覺挺好的,等他開學了打算放學後也讓他補兩個小時
㈩ 請問下載初中英語教學課件有哪些比較好的網站
初中英語網路雲網盤資源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介紹:資源包含各類型初中名師網課,課外輔導、初中中考沖刺、教材、復習文檔、學習視頻等等資源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