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做自動編程,對比手工編程有何優勢
自動編程是相對與手動編程而言的。它是利用計算機專用軟體來編制數控加工程序。編程人員只需根據零件圖樣的要求,使用數控語言,由計算機自動地進行數值計算及後置處理,編寫出零件加工程序單,加工程序通過直接通信的方式送入數控機床,指揮機床工作。自動編程使得一些計算繁瑣、手工編程困難或無法編出的程序能夠順利地完成。與手工編程相區別,自動編程使用CAD軟體製作零件或產品模型,再利用軟體的CAM功能生成數控加工程序,稱為自動編程。
手工編程工作量很大,通常只是對一些簡單的零件進行手工編程。但是對於幾何形狀復雜,或者雖不復雜但程序量很大的零件(如一個零件上有數千孔),編程的工作量是相當繁重的,這時手工編程便很難勝任,即使能夠編制出,也是相當費時的,而且易出錯。一般認為,手工編程僅適用於3軸聯動以下加工程序的編制,3軸聯動(含3軸)以上的加工程序必須採用自動編程。據有關資料介紹,一般手工編程時間與加工時間之比平均為30:1,在數控機床不能開動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於等待編程。因此,編程自動化是人們的迫切需求。
正因為客觀上的迫切需要,20世紀50年初第一台數控機床問世不久,為了發揮NC機床高效的特點和滿足復雜零件加工需求,MIT便開始自動編程技術的研究,從那時到現在,自動編程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最早的語言式自動編程系統(APT)到現在的互動式圖形自動編程系統,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復雜零件的加工需求,豐富數控加工技術的內容。
❷ 是手工編程還是軟體編程我該買哪種能推薦一本嗎到廠里學習是做數控操作員做起嗎
那得看你操作啥了,是數控車,還是加工中心,還是數控銑床,一般數控車程序簡單,可以用手工編程完成,數控銑和加工中心加工零件較為復雜,可用自動編程軟體代替,當然也得會手工編,以免在程序校檢時不懂,我推薦自動編程軟體mastercam,UG
❸ 數控手工編程和自動編程的優缺點
手工編程多用於數控車和加工中心加工比較簡單的產品時。
手工編程的優點:是方便快捷,並且可以省略很多走空刀的地方。最大地優化加工路徑。
缺點:無法編制復雜工件比如非常規曲面的程序,同時手工編程對編程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又要水平高,又要細心。
自動編程多用於加工復雜工件。優點:由軟體生成,可信度高,數據准確,可加工可以用軟體模擬出來的任意可加工曲面。
缺點:前期准備時間長,需要用軟體建立模型,再設置刀具和毛坯等等,不適於簡單工件的加工。程序冗長,一個復雜曲面的加工程序可能達到幾十兆大小,需要在線加工,機床內存無法存儲這么大的程序。加工路徑不靈活,可能會有很多空行程。
❹ 數控手工編程轉數控編程軟體編程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手工編程多用於數控車和加工中心加工比較簡單的產品時。
手工編程的優點:是方便快捷,並且可以省略很多走空刀的地方。最大地優化加工路徑。
缺點:無法編制復雜工件比如非常規曲面的程序,同時手工編程對編程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又要水平高,又要細心。
自動編程多用於加工復雜工件。優點:由軟體生成,可信度高,數據准確,可加工可以用軟體模擬出來的任意可加工曲面。
缺點:前期准備時間長,需要用軟體建立模型,再設置刀具和毛坯等等,不適於簡單工件的加工。程序冗長,一個復雜曲面的加工程序可能達到幾十兆大小,需要在線加工,機床內存無法存儲這么大的程序。加工路徑不靈活,可能會有很多空行程。
應地加大了耗電量。另外,因室外信號優於室內信號,故在室內應盡量用
❺ 如今的數控編程是怎麼樣的發展趨勢呢是敲代碼嗎還是ug生成代碼還是cimatronE8等設計軟體來編程
你好,根據你提供的信息。
你說的根據圖紙來敲代碼是指手工編程,也就是最原始的數控編程方式。盡管現在有很多編程軟體可以代替手工編程,但那隻是軟體,加工工藝是不能通過編程軟體直接就了解到的,必須通過手工編程來深入了解加工工藝 ,想要學好編程,不只是熟悉軟體和後處理這么簡單的。加工工藝的重要性遠在它們之上。
簡單來說,不會手工編程就很難深入了解數控加工工藝,不了解加工工藝就沒辦法把編程做好!
這就是為什麼在如今這個計算機時代還那麼重視原始編程方式的原因。而且,在人工智慧沒有達到與人類智商相媲美的時代之前,手工編程是不會退數控行業這個大舞台的。
有付出才可能由回報。堅持才能成功!希望你能認真學習吧。
(欽力相助,如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❻ 自動編程軟體的優點有哪些
自動編程使得一些計算繁瑣、手工編程困難或無法編出的程序能夠順利地完成。
自動編程概述:
與手工編程相區別,自動編程使用CAD軟體製作零件或產品模型,再利用軟體的CAM功能生成數控加工程序,稱為自動編程。
手工編程工作量很大,通常只是對一些簡單的零件進行手工編程。據有關資料介紹,一般手工編程時間與加工時間之比平均為30:1,在數控機床不能開動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於等待編程。因此,編程自動化是人們的迫切需求。
正因為客觀上的迫切需要,20世紀50年初第一台數控機床問世不久,為了發揮NC機床高效的特點和滿足復雜零件加工需求,MIT便開始自動編程技術的研究。
從那時到現在,自動編程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最早的語言式自動編程系統(APT)到現在的互動式圖形自動編程系統,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復雜零件的加工需求,豐富數控加工技術的內容。
研究概況:
1952年,美國的Person公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研製出了的一台三坐標數控銑床,為了解決了數控機床的編程問題,美國空軍與MIT合作於第二年研製成了APT系統,從此便開始了數控加工和數控編程的發展進程。
20世紀60年代著眼於互動式繪圖系統和NC編程語言的開發,美國MIT的SUTHERLAND教授發表的「SKETCHPAD一人機會話系統」為計算機圖形設計系統和CAD/CAM提供了理論基礎。
1975年法國的達索飛機公司對引進的CADAM系統進行了二次開發,研製成功了CATIA系統,使其能進行三維設計、分析和NC加工。80年代初,該公司成功地將CATIA應用於飛機吹風模型地設計和加工,使生產周期從六個月下降為一個月。
到了20世紀80年代,相繼出現了將設計和GNC成功結合和工程化、商業化CAD/CAM系統,如I-DEAS、CADDS、UG等,它們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造船機械、電子、模具等行業。
❼ 軟體編程怎麼樣
在信息化發展的幾十年裡,軟體編程技術功不可沒,軟體編程的發展帶動了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一些生活方式,也提高部分行業的工作效率。而軟體編程技術的發展也是需要大量軟體開發人員和軟體項目管理人員來完成。
軟體編程行業我們怎麼理解都覺得他是把事物從無變有,在一般人看來就很不可思議,而且又提到編程,肯定涉及到英語,這樣看來軟體編程肯定不好學,學起來十分困難。還有周圍有從事過軟體編程的人,都知道軟體編程是一個比較辛苦的工作,比較累,而且還必須持續不斷的學習,不然就被淘汰,從而使得很多人心生畏懼。
我們說軟體編程本身處於高端行業,不可能一點難度都沒有。而且這個行業確實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因為現在信息化社會中,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須學習。還有軟體編程本身就需要思維很開闊,知識面很廣才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多努力,這樣就導致了一般人們眼中的軟體編程累,軟體編程天天要學的理論。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技術都有難度,任何工作都辛苦,除非你是富二代,能在家裡能坐享其成,不用想什麼事,否則你只有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所以我們遇到困難,不要退縮,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學編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不過這個行業的薪資待遇高,值得去了解和學習的。
❽ 手工編程和cad cam編程的異同點
區別就在於,手動編程只能編簡單的東西,誰可以手工編滑鼠上面一個塑料零件模具的模型嗎,應該沒有吧,這種就只能藉助CAM編程軟體了。有了需要的零件,簡單的可以手工測數畫,復雜的就得3D抄數了,得出零件的3D圖,然後用CAM軟體編出加工路徑,再把要加工的零件放數控機器上,按CAM軟體編出的路徑用刀具加工就行了。
CAM編程軟體也有很多種的,一般來說現在用得比較多的就那麼幾種,無疑UG是最強大的,加工和建模都很好,精通了到哪裡都混得開。mastercam 是用得最普遍的,通俗易懂,很容易上手,但是要精通也是不容易的,現在一般都用於加工,很少用做建模了。pro/e一般用作建模,用它加工的很少。powermill用作加工不錯,不用像mastercam那樣編個刀路要想半天。cimatron加工也不錯的。
❾ 用什麼編程軟體最好
ProCAM是基於Windows下的二維沖加工系統,它用圖形化界面定義工藝路線,當零件所有加工路線被給定後,就可進行後置處理了,進而生成NC加工程序和刀具文件。
一、CAD中作零件圖
打開ProCAM2D軟體,就直接進入了CAD系統。在CAD中,先畫出要編程的零件圖形,這是CAD/CAM中軟體編程的第一步。對於已有的零件設計展開圖形,只需將圖形文件類型和格式轉換成CAD/CAM系統可接受的文件類型和1:1的比例,即可直接調用,進入下一步CAM系統中鋪模。
對於規則零件,如電氣安裝板等,CAD/CAM可同時切換進行,即邊畫圖邊鋪模,甚至有些不用在CAD中作圖,便可直接在CAM中用孔的中心坐標圖形化定義模具位置進行鋪模。CAD中畫好圖形後,不要進行CAD圖形排樣,排樣最好是在CAM中鋪好模具後將CAM模型作為整體進行排樣處理。
接下來,按CAM按鈕,系統便從CAD中進入CAM系統。進入CAM時,需要根據實際使用的數控機床,選擇後處理器(或稱控制系統),這一點至關重要,不能選錯。
二、CAM中鋪模、排樣
這一步,是CAD/CAM編程過程中的重點。數控沖編程,關鍵在於鋪模,即選擇適當的模具,圖形化地確定適當的沖裁工藝路線。鋪模有手動鋪模、自動鋪模及手動和自動相結合鋪模三種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手動編程、自動編程和半自動編程。
鋪模之前,我們首先根據零件的尺寸精度、規格大小及鋏鉗位置等來確定,是沖裁零件的整個內外輪廓,還是只沖部分內外輪廓,或不沖外輪廓。熟練後,這一點很快就可以確定了。其次,建立模具庫Tool Library,將常用的模具及其裝載方式設置成標准模具文件Tool Files(如Punch Tools轉塔模具清單文件)並保存起來,在實際工作中可省去重復定義常用模具的步驟。如以處理器名稱附上*.ptf 後綴保存模具文件,進入CAM系統打開相應的後處理控制系統時,該標准模具庫自動打開,即可直接調用模具。當然,也可以每加工一個零件直接在轉塔中定義模具。
1. 手動編程
編程員調用適當模具,手工沿CAD圖形內外輪廓插入模具沖裁路徑,CAM中系統允許手工插入單沖點、線形、弧形、圓形及窗口模具路徑等。
手動編程的關鍵是,確定模具沿工件輪廓線的內側還是外側走,即模具偏置補償(Tool Componsation)問題。確定偏移量( Offset ),通過沖裁方向定義模具插入實體的Right邊、Left邊還是Center,進行Right offset、Left offset、Center offset和End Compensation(終點補償)、No Compensation(無補償)、Reference Compensation(參照補償)等。
在沖裁鋪模時,要考慮沖裁工藝性和工件剛性強度來加沖工藝孔和選擇恰當沖裁順序,如先沖內部後沖外部、先沖小孔後沖大孔等。在沖裁復雜較大板材時,要調用較多模具,鑒於實際模具數量、規格大小、機床轉塔旋轉工位的限制,我們最好在鋪模前做好整體全局考慮,以免鋪模中途出現麻煩。對於加工超長板材,需重新定位沖裁的工件,手動鋪模時應考慮重新定位的位置。
2. 自動編程
進入CAM系統後,調用沖模適配命令(Toolfit),系統可對轉塔文件和模具庫文件進行搜索,自動調用適當模具,自動計算沖加工順序,然後插入CAM實體進行自動鋪模來完成加工各種工件。這里關鍵是選擇恰當的Inside Toolfit (對內沖模適配)和Outside Toolfit (對外沖模適配),讓系統能判別哪些實體組成工件的外部邊,而哪些實體組成工件的內部邊,以便讓系統確定哪些邊要加工。
自動編程重點是,設定正確的InforBar信息欄中的沖模適配參數及Punch parameters (沖壓參數),如可使用沖模尺寸的最小或最大准許值、最優沖模寬度、最佳扁平度和最佳圓度、較優沖模尺寸、或最大過切參數、最小拱起值、Pitch ( 節距)等,當然可用預設( default )值,但不一定是最優化的。
自動適配時,干涉檢查(Interference Checking)和沖模步進(Step Tools)也很重要。干涉檢查,是指系統對模具適配實體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過切。如有過切,將選用其他模具。如未找到合適模具,系統不對干涉部位進行沖模適配。沖模步進命令,對工件的每一實體一步步地沖模適配時,顯示用於該實體的幾種沖模和沖模軌跡選項,以便編程人員選擇最佳沖模適配。
3. 半自動編程
由於自動鋪模的局限性和其他一些理由,自動鋪模有時很難得到最佳沖模適配,我們可以結合運用手動鋪模和自動鋪模來完成工件CAM模型的圖形化定義,實現半自動編程。
在沖加工過程中,如果我們不想插入過多的M00暫停指令來取走工件或余料的話,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插入微聯接。微聯接有角微連接和單邊微連接兩種。角微連接用於定義兩邊連接處,即尖角處的微連接;單邊微連接定義實體(邊)單側的微聯接。由於微聯接僅能夠在端點處插入,所以可在CAD圖形作好後,在欲附加單邊微連接處打斷CAD中圖素,插入微連接。微連接的類型和尺寸可在CAD系統中用形狀函數(Shape)定義,然後使用Insert Point 命令在想設微連接的直線端點處插入合適的Micro Joint(微連接)。
4. CAM模型的排樣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費,對較小和沖加工中必須增設夾位的零件,我們可以利用系統中的鏡像、對稱、矩陣排列和拷貝等功能進行CAM模型的排樣、工件套工件處理(俗稱套料處理)。排樣沖裁形式可採取如圖1~圖3所示的幾種方式。
圖1 雙排單邊沖裁排樣
圖2 雙排雙邊沖裁排樣
套料、排樣處理好後,可進行系統的Set Information設置,包括板材的規格尺寸、夾鉗位置等。如果工件(工件組)在板材上的定位不正確,可使用Move命令,將工件移至板材恰當位置。夾位確定可在鋪模時進行,圖形化定義其位置,以便即時、直觀准確地了解夾鉗死區情況。
圖3 接邊沖裁排樣
三、 刀具軌跡優化處理
對於手動編程的單個加工(沒有排樣、套料的) 零件,手動鋪模同時,可以人工的優化、重定位和次序化等模具路徑處理,其他像自動、半自動編程和排料、套料後的沖裁加工,都要進行模具沖裁軌跡優化處理。包括優化(Optimization)、次序化(Order utility)或重定位(Reposition)等。
1. 優化處理
優化處理是優化CAM加工軌跡次序以減少沖壓時間或使沖點之間的距離最短和換刀次數最少。優化包括:柵格優化(Grid optimization)、單個視窗優化(Single window)、除雙優化(Remove Doubles )、避開夾鉗快速移動優化和沖模分類調整等。
2. 次序化
次序化是指調整刀具沖壓加工次序,包括:重定義次序( Reorder )、前移/後退( Before/After )等。
3. 重定位
重定位是對超出機床工作區的板材重新定位,以便對板材進行更多的沖壓加工。
四、 零件的後處理(Post Process)
刀具軌跡優化處理完後,便可進行自動化的後處理。後處理器將CAM模型中模具沖裁順序和操作信息創建為NC程序代碼,按下RUN運行,系統將生成兩個文件:NC程序文件及Setup Sheet (設置板材)文件,它們都是文本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提供的文本編輯器進行讀寫、編輯和列印操作。
❿ 做數控加工中心手工編程與軟體編程各有什麼特點或者說優劣是什麼
對於手編
比如工件簡單
用軟體編相對於麻煩
而
類似一些系統較老
有些程序無法
用電腦上傳機床等
如
宏程序
而用軟體編程
是對於那些
工件
定位復雜
程序
步驟繁鎖
這些可以用軟體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