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授夫人的小說目錄:
第1卷第1章·金錢攻勢第2章·花心丈夫出軌第3章·出軌.平衡第4章·金錢的雙面嬌娃第5章·邂逅初戀情人第6章·舊情復燃第7章·鴛夢重溫第8章·捨不得我走第9章·她從不拒絕他的需要第10章·生個孩子吧第11章·戲中戲第12章·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第13章·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4章·誘惑第15章·報復的快感第16章·被打擾的午後歡愛第17章·打感情牌第18章·命中的女人劫第19章·冷淡第20章·強奸犯第21章·她很感激他第22章·揮刀斬亂麻第23章·小薇的知恩圖報第24章·角逐幸福的開始第25章·再續歡情第26章·緊緊抱著她第27章·她的突然失蹤第28章·闖入者第29章·共宿長夜第30章·被拒絕第31章·補償你第32章·酒入愁腸第33章·寂寞相吸第34章·只為你第35章·糾結的佔有欲第36章·戲耍第37章·無意的偷窺第38章·想的和做的第39章·委屈和傷心第40章·自私的慾念第41章·陌生來電第42章·讓人感到意外的老同學第43章·暗含譏諷第44章·肉搏戰第45章·把她丟棄在身後第46章·再度燃情第47章·趁熱打鐵第48章·期限第49章·愧疚第50章·昨晚她夜不歸宿第51章·索吻第52章·相聚離開第53章·日漸情濃第54章·意料之外第55章·只想愛不深究第56章·惡心第57章·沒有理由的糾結第58章·進退兩難第59章·她是誰第60章·三人之間的曖昧第61章·朱胎暗結第62章·如炙火上第63章·天枰的傾斜第64章·愛一場夢一場第65章·幸福里的無聲嘆息第66章·感慨萬千第67章·尾聲(結局篇)
❷ 庭長夫人txt全集下載
庭長夫人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庭長夫人》是十九世紀西班牙著名作家克拉林的處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克拉林原名萊奧波爾多·阿拉斯,一八五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生於薩莫拉,祖籍是奧維多。一八六九年,他進入奧維多大學法律系學習。在校期間,曾參加旨在推翻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的革命,並成為共和主義者。一八七一年進入馬德里中央大學,一八七八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文學界的名人,其中就有被稱為西班牙巴爾扎克的貝尼托·佩萊斯·加爾杜斯。同時,他為《視唱》雜志寫文章,並首次使用「克拉林」(號角)這個筆名。他在雜志上撰文宣揚共和主義,反對封建王朝復辟,因此觸怒了當局,盡管他在為獲得薩拉曼卡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職位的考試中成績優異,但仍然未被錄用。一八八三年他回到奧維多大學,擔任該校羅馬法教授。同年他開始創作《庭長大夫》,小說於一八八四年完稿,一八八五年出版。一八九一年,他出版了長篇小說《他的獨生子》,通過書中人的悲慘遭遇,鞭撻……
❸ 教授的青花瓷瓶閱讀答案
《教授的青花瓷瓶》 俞永軍
教授上課前來到教室,請學生們幫他一個忙,把他家裡的一些青花瓷瓶搬到教室里來,說等會兒上課要用到這些青花瓷瓶。教授說:「願意幫忙搬青花瓷瓶的同學請舉手!」結果全班50多名學生鬧哄哄地都舉起了手。教授挑選了十幾個平時膽大的學生,跟著他來到了他家。
教授家的儲藏櫃里擺著10多個高大漂亮精緻的青花瓷瓶。有學生問:「教授這瓶這么貴重又這么易碎,假如我們搬運時摔碎了要我們賠嗎?」教授說:「這瓶別看花色這么好看,其實並不值錢,50多元就可買一個,你們盡管搬,萬一碎了你們也賠得起,怕什麼呢。」學生們一聽,嘻嘻哈哈地每人抱起一個瓶子就向教室跑去,把瓶子整整齊齊地擺在了講台旁邊的桌子上。
開始上課了,教授說:「同學們,你們知道你們剛才搬來的青花瓷瓶每個值多少錢嗎?」
有學生答:「你剛才不是說了嗎,每個50多元。」
教授笑了:「那是騙你們的啊!這種類型的青花瓷瓶,國內市場價,每個2萬多元。」
「啊……」同學們瞪大了眼睛。剛才抱來瓶子的好幾個學生心裡一驚,因為他們以為瓶子不值錢,在路上險些摔到了地下。
這時教授的手機響了,教授按了免提鍵,全班同學都聽到了教室與教授夫人的對話,夫人讓教授把青花瓷瓶馬上送回家。其實這個環節是教授事先設計好了的。
教授說:「同學們,你們都聽見了吧?夫人要我把瓶子馬上送回去。看來還得請同學們幫忙,幫我又搬回去。」教授頓了一下,用眼光掃視了教室一圈後說,「願意幫忙搬青花瓷瓶的同學請舉手!」
這次教室里鴉雀無聲,沒有一個同學舉手。
教授問:「怎麼,沒同學願意幫我搬嗎?說說,為什麼?」 ⑾有同學回答:「不敢搬,怕摔了。」
「那剛才搬來時,為什麼敢搬呢?」教授微笑著問。 ⒀「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價值。」,「那是因為我們以為即使摔了也賠的起。」……
教授收住了笑容,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了一行字:「無知者無畏,心態很重要,它往往能決定成敗。」
同學們頻頻點頭……這堂課上得很成功。
下課時,教授拿起一個青花瓷瓶,用力地摔在了地上,然後撿起一塊碎片說:「其實,這些瓶子都是我買回的殘次品,50元也不值。」
學生們哈哈地笑了。教授也笑了起來,教授問:「有同學願意幫我把這些瓶子搬回我家嗎?」
同學們的手都舉了起來。 ——《教師博覽》2011年第7期 湖北 邵火焰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主題 2.文中⑴、⒅兩小節,都提及同學們舉起手,意思一樣嗎?為什麼? 3.文中第⑼小節,為什麼「沒有一個同學舉手」? 4.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教授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你對「無知者無畏,心態很重要,它往往能決定成敗」這句話如何理解?結合自身感受談談你的認識。(不少於60字) 【答案】 1.本文講教授課前請同學們到家裡搬一些青花瓷瓶,他們爭先恐後,欣然接受。可當教授說剛才搬來的青花瓷瓶每個值2萬多元,再請大家幫忙時,沒人敢舉手,說明「無知者無畏,心態很重要,它往往能決定成敗」的道理。(意思完整即可) 2.不一樣。前者寫同學們很樂意替教授做事情;後者寫同學們得知青花瓷瓶根本不值錢,是殘次品,才有膽量去搬。(言之成理即可) 3.因為同學們從教授那裡知道青花瓷瓶的價格,每個都在2萬多元,摔了賠不起。 4.是一個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彰顯教育睿智的人。(答到和藹、睿智即可) 5.初生牛犢不怕虎,無畏帶來積極心態,積極心態造就巨大成功。心態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會跟著改變。擁有健康心態的人,看天天是藍的,即使在品嘗生活的苦楚,也能領略到幸福的滋味;缺乏健康心態的人,看天天是陰的,即使有生活的幸福,到處也會彌漫著苦楚。我們應該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這樣的人生才會擁有更多的快樂和幸福。(結合自身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❹ 師德感人小故事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孔子去世以後,學生們不但經常談起他的思想、道德、遭遇,還常常清晰地回憶起他的日常為人。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舉止儀表。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處處做到有禮有節,言行適度,舉動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例如,和鄉下人一塊飲酒時,喝完酒以後總是讓年長的先走,然後自己才退出來。吃著飯的時候,不和別人交談;臨睡之前,不高談闊論。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這樣」。有一次馬棚失火,孔子趕緊問:「傷著人了嗎?」並不問傷沒傷馬。孔子的一個學生因事被捕,進了監獄。孔子並沒有嫌棄他,認為「他雖然進了監獄,但並不是他的罪過」,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也很愛惜動物。據說孔子養的一條狗死了,便叫子貢給埋起來。他對子貢說:「我聽說,破帳子別扔,好埋馬;破車蓋兒別扔,好埋狗。我連車蓋兒也沒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蓋上吧,別叫他腦袋露著啊!」
孔子很喜歡結交朋友。對於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風不同的人也不肯輕易絕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魯國人,孔子早年的朋友,為人狂放,不拘禮節,思想作風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處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著密切交往。孔子給人的印象是謙和的,可是他對於認為應該做的事,便堅決地去做,百折不撓。他說:「看見道義上該做的事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他還提出「當仁不讓於師」。
蔡元培:稱新生為「先生」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那時的交通工具很簡單,走馬上任還需要坐馬車,當蔡先生從馬車上下來以後,看見學校門口,有許多人在夾道迎接。原來,這是學校的規矩,工友們必須遵循禮儀表示歡迎,隨行人員對蔡先生說了聲:「您請。」蔡元培先生一邊往前走,一邊脫帽向兩邊歡迎他的工友們致意,並和顏悅色地對工友們點頭致謝,不住地說道:「謝謝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們見此情景,非常感動,紛紛贊嘆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這件事情要是發生在今天,當然沒有什麼可以大肆宣揚的。但在剛剛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國初期,蔡元培先生拋棄了舊官場上的那一套官禮陋習,對普通老百姓謙恭禮讓,這種禮待庶人的行為,不能不令人佩服。
當時,有一位叫馬兆北的學生,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北京大學。報到那天,天空晴朗,氣候宜人,馬兆北踏著輕快的腳步,邁入了北京大學的校門。誰知一進大門,就看見一張公告:凡新生來校報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現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簽名蓋章的保證書,才能予以注冊。
馬兆北看完公告以後,歡欣的心情一下子煙消雲散,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霎時湧上了心頭。他懷著忿忿不平的心情,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不遠千里而來,原是為了呼吸民主空氣,養成獨立自尊的精神。不料還未入學,就強迫我到臭不可聞的官僚面前去磕頭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堅決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證書,我就堅決退學。」言語中不免流露出對蔡元培先生為首的校方的不滿。信發出去以後,馬兆北並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本來嘛,人家是舉國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長,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入學的學生,能會有什麼好的結果呢?不過是藉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憤恨情緒而已。於是,馬兆北開始收拾行裝,准備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誰曾想,過了幾天,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來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誰寫給自己的信,打開一看,見開頭寫著「元材先生」(即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邊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長的親筆:「弟元材謹啟」,馬兆北激動得差點沒喘過氣來,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急忙觀看全文,只見信中寫道:「查德國各大學,本無保證書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變制度,必須由教授會議討論通過。在未決定前,如先生認為我個人可以作保的話,就請到校長辦公室找徐寶璜秘書長代為簽字蓋章。」
信中表現出蔡元培先生雖然身為一校之長,但他辦事絕不擅做主張,獨斷專行,而是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會議所做出的決定,盡管他本人也對交保證書的做法並不贊同。字里行間還表達了蔡元培先生對自己學生發自內心的誠懇之情。馬兆北看完信以後,心情很不平靜:蔡元培校長在百忙之中,竟然對我這樣一個不知深淺的無名小卒以禮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後來,馬兆北先生在一篇回憶錄中這樣寫道:「這件事使我一輩子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陶行知:甘為駱駝
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成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
「補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錶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鍾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這個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自己進入反省室
陶行知先生,在創辦南京曉庄學校的初期,曾作過一條規定,即全校師生員工一律不準喝酒,違者要進自省室里反省。
一次,曉庄的農友請陶校長吃飯,農友們敬他一杯酒,陶行知一再解釋說不能喝,農友們卻堅持道:「您不喝就是瞧不起我們農民,瞧不起我們就不算我們的朋友。」
陶行知沒辦法,只好把酒喝掉了。農民們非常高興,把陶校長引為自己的朋友。他們哪裡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學校,便立即進自省室里了。
為了苦孩子,甘為駱駝
1941年,在極端困難和不斷遇到迫害的嚴重情況下,陶行知更表現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反共的陰霾籠罩下,物價暴漲不停,育才學校開支發生了極大困難,常有斷炊之憂。他以至於發出了現在「我不得不和米價賽跑」的感慨。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乘機向他提出,如同意他們派訓育主任,即可撥給全部經費,但遭到陶行知斷然拒絕。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刻,陶行知不得不忍痛宣布,全校節衣縮食,每天改吃兩餐。他甚至提出要像武訓那樣用「行乞興學」的精神來度過難關。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為畫家沈淑羊畫的《武訓畫像》題詞時,深情地寫道:「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
陶行知自己節衣縮食,把捐到的涓涓滴滴都拿去哺養兒童。常穿著敝衣奔走於富貴大人和太太之門,他從英國回來之時曾買了一件晴雨夾大衣,穿久了,又臟又破,他便把它翻過來穿。一次去找一位闊大人,通報的人說:「先生,對不起,我們老爺向來不接待這樣裝束的人,請你回去吧。」陶行知不慌不忙,掏出一張名片來遞給他,那人只好恭順地送進去了。
在曉庄師范學校,陶行知和大家一起穿草鞋、挑糞、種田、種菜、養魚,他請唐家窪一位出色的莊稼人唐老頭教大家耕種的方法,他自己也做了唐老頭的學生。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行都有我們的老師。那時候,大家都是自己掃地、抹桌、燒飯……所有生活上的事不用聽差、伙夫,陶行知也親自參與其事。
梅貽琦:不苟取分文
1931年冬,梅貽琦42歲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自此連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他上任後住在當時的法定校長住宅,按舊例,連衛生紙都是公家供給,由公務人員按時送到。他卻主動放棄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權」,自己付家裡工人工資;自己付電話費;不要學校每月免費供應的兩噸煤;從不讓他的家裡人乘坐小轎車來辦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進城時才可以順便搭他的小轎車。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簡單,從不講究吃飯,處處精打細算。梅貽琦用一些廢紙頭起草的一些報告提綱、公函等,現在仍保存在清華大學的檔案館里,見證著他廉潔、持身以儉的工作作風。
在那個災難深重的年代,國統區的經濟日益凋敝,民眾生活極其貧困。作為教師階層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他們中的許多人放棄了出國生活的舒適而甘於清貧,從教不輟,這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崇高精神氣節的體現。梅貽琦和西南聯合大學的許多教師一樣,抱定了「科教救國」的信念。他的弟弟梅貽寶後來回憶說:「抗日戰爭期間,身為大學校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梅貽琦,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人就很滿意了。」在西南聯合大學還流傳著一段梅夫人自製米糕的佳話。西南聯大教授們的月薪在1938-1939年間還能維持一家人三個星期的生活,後來物價飆升就不能撐到下半個月了。於是,教授夫人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綉圍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視力不好,就與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為「定勝糕」,隱含「一定勝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著籃子步行45分鍾到「冠生園」寄賣,礙於梅貽琦校長的面子,賣糕時梅夫人遮遮掩掩,但還是被人知道了。於是,梅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流傳得很遠。
梅貽琦一生兩袖清風沒有積蓄,病後住院費和死後的殯葬費都是校友們捐助的。據韓詠華回憶:在病床旁邊有一隻他從不離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後打開一看,竟是清華基金的歷年帳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在場人無不為之動容。他雖幾次出任當時教育部高層領導職務,又長期獨司數十萬美元的清華基金,卻能一生緊守原則,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後沒有留下任何遺產。正像林公俠所說:「他在母校十幾年,雖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污染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的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是可以為萬世師表。」
陳鶴琴:來世還想做教師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早年畢業於清華學堂,1914年,陳鶴琴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學醫,是當時許多留學生的志願。因為一則利國利民,二則學成後就業容易。陳鶴琴最初也是這個志願。但是在橫渡太平洋的郵輪上,陳鶴琴的思想上卻展開了斗爭:「究竟我的志向是什麼?是為個人的生活嗎?決不!是為一家人生活嗎?也決不!我的志向是『為人類服務,為國家盡瘁』……醫生是醫病的,我是醫人的。我喜歡兒童,兒童也喜歡我。我還是學教育,回去教他們的好。」滿懷救國熱望的陳鶴琴,經過反復思考,終於打定主意,放棄學醫,獻身於苦難祖國的教育事業。
陳鶴琴對學生關懷備至,勝過自己的兒女。有一個同學父親去世,家庭經濟困難,眼看就要失學。陳鶴琴設法把她母親接來,安排在圖書館工作,使這個學生能夠讀下去。還有一個學生的祖父強迫她嫁給姐夫當填房,並以斷絕經濟支持相要挾。陳鶴琴給那個學生的家鄉的地方長官寫了封信,請他秉公處理,保護學生的正當權益。那位地方長官很敬佩陳鶴琴,責令那個學生的祖父按時供應她必需的錢糧,並尊重她婚姻自主。後來,那位地方長官放棄官職俸祿,慕名而來,到陳鶴琴的幼師任教。
1951年8月,中央教育部召開全國第一次初等教育及師范教育會議,陳鶴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會議。在會議閉幕宴會上,他被代表們推舉出來講幾句話。他說:「我今年60歲。假如有人問我:『你來生願意干什麼?』我說:『我還願意做教師』。要問:『為什麼?』我說:『因為我太喜歡孩子』。」
李敷仁:最後一個過河
我國人民教育家、延安大學校長李敷仁,很強調「為人師表」、「以身作則」。1947年8月16日,李敷仁帶領延安大學師生住在黃河岸邊的木頭峪。這時,蔣胡(指胡宗南)的軍隊從三面開來,上級命令沿大河向東轉移。但當時木頭峪渡口渡船很少,人員、物資和牲口聚集很多,敵軍迫近,師生情緒緊張,爭著搶渡船。李敷仁毫不慌張,命令高中部和教育班先渡河,然後又組織其他師生住宿等待。有人關切地讓他先上船,他說:「我要最後過河,我要看著把每個學生送過河去,我才上船!」第二天,李敷仁帶領其餘師生,沿河北上,到譚家坪才乘船過了黃河。
楊昌濟:倫理教授重言更重行
楊昌濟字華生,後改名懷中。湖南長沙板倉人,是近代知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是戊戌變法的積極參與者,湖南新民學會的精神導師,晚年任北京大學「倫理學」和「倫理學史」教授。他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刻苦學習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和影響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大群有為的青年。
1909年,楊昌濟在英國學習。他十分注意研究英國人民的生活風貌,並從中肯定那些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東西。大至言論自由、通信自由,小至不說謊、不隨地吐痰、不隨便借錢和用別人的錢,等等,他都一一注意觀察,加以肯定。他十分贊賞「西洋人於小事亦分明有界限」的習慣,如寄信時,向別人借了郵票一定要給錢;幾個人同坐公共汽車,進餐館,一人付了款,其他人也要把錢湊足交他。楊昌濟說,中國人就是不一樣,認為這么一點錢不值得還,如果還了,就是輕視出錢者;有時候即使真還錢,受錢者也往往佯推故遜,或偽為發怒,實際上心裡並不是真不要。他認為這樣做很不好,容易導致偽善。後來楊昌濟回國後曾認真實行這種「銀錢上許可權分明主義」。他在長沙經常要過江授課,有時同舟學生代他交了船錢,他事後一定把船錢還給學生。
楊昌濟是一個治學嚴謹,而且道德高尚的人,他堅信他的倫理學,努力向學生灌輸一種公正、道德、正義、有益於社會和人類的准則。1912年他從倫敦留學回國,正巧,當時湖南都督譚延闓正在羅致人才。聽說楊昌濟素有聲望,就想請他擔任省公署的教育司長,他婉言謝絕了。他不願意去逢迎官場的卑鄙骯臟,卻選擇了被人冷落的師范學校教員的職務,而且自題了這樣一副對聯以明志:「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
張伯苓:與學生一起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南開雖為私立學校,但並不是生財賺錢的工具。南開的經費完全公開,每年的賬目都放在圖書館里任人查看。張伯苓曾說,誰要是查當月賬目,他可以五分鍾之內告訴你,這確實不是大話。他以身作則節約學校的每一個銅板。他每月取於學習的報酬,只是中心校長的一份薪水。大學成立後,他也只在此之上加三、四十元,相當於當時大學畢業生工資的二分之一。他每次到北京辦事,為替學校省錢,總是住在前門外施家胡同一個普通客店,每天房費一元。張伯苓常常在外為學校募款,幾千、幾萬、幾十萬元,都分毫不差交到學校,未有一文入了私囊。
徐特立:以詩育德
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當校長時,他在學生由自修室通往教室、飯廳的走廊上,懸掛兩塊很大的黑板。這兩塊黑板不貼布告,不寫格言,也不報告學校裡面的消息,它是專供徐老寫詩的。徐老發現學生有優點時,必定寫詩加以表揚;發現學生有缺點時,必定寫詩加以批評。所以寫詩成了徐老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一個叫單秀霞的學生,因寢室熄了燈,便約了同學偷偷地跑到廁所為她愛人打毛線衣。廁所里的電燈是通宵不熄的。徐老站在門外細聲叫喊:「睡呀,睡呀!」單等即時就寢,並以為明天徐老一定會罵他們,但次日她們並沒有挨罵,只看見黑板上寫了一首詩:「昨天已經三更天,廁所偷光把衣編。愛人要緊我同意,不愛自己我著急。東邊奔跑到西邊,不僅打衣還聊天。莫說交談聲細細,夜深亦復擾人眠。」
斯霞:學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斯霞,出生於諸暨一個貧寒家庭的孩子,先後在浙江紹興、蕭山、杭州等地的小學任教,1932年進入南師大附小工作後,她就再也沒離開過小學教育這塊土地。在70年的執教歲月里,斯霞老師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為教育思想寶庫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童心母愛」論。用她的解釋就是: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有童心,有母愛。要與孩子打成一片,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看待。這一理論在她退休後的很多年裡仍一直堅持不懈地實踐著。學生已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3年6月底,斯霞老師因為腎衰竭住進了醫院,從那時起一直到她去世這段日子裡,斯霞老師是在病床上與病魔作最後的斗爭。期間,大部分時間里斯霞老師一直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當有學生來探望時,斯霞總能睜開雙眼,准確地叫上學生的姓名,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十分感動。斯霞老師為什麼能記起每個學生呢?據知情人介紹,斯霞老師在任教期間對她的每一個學生都十分了解,都要逐一進行家訪,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給老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在教一年級時,孩子們還沒來報到之前,斯老師會拿著學生的名單,一家一家去家訪,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有什麼喜好,所以當斯老師在開學時見到孩子們時,她對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了。
斯霞老師的孫女今年30歲,小時候只上過一個月的南師附小,問及原因,她有點羞澀:「奶奶在南師附小工作,媽媽怕我在那兒上學影響不好,就讓我轉學了……」
斯霞老師70多歲時和孩子們玩老鷹捉小雞、幫孩子們甩長繩。
退休後的很多年,90高齡的斯霞都堅持每天到學校看看,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她要走遍學校的30間教室,看看每個孩子;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斯老師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她還是堅持每天「踱」到學校,再後來,斯老師由女兒扶著來學校看看。
蘇步青: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
1931年,蘇步青獲理學博士,在研究院里有點「名氣」,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職、高薪聘請他,愛人和孩子也都在日本,何去何從?他想到,自己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現在祖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要以自己的學識和才智拯救苦難深重的祖國。他毅然回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了,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拍來特急電報,再次聘請他就任該校數學教授,各種待遇從優;不久又接到一份特急電報,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蘇步青夫婦火速去日本仙台見最後一面。蘇步青體諒夫人的心情,對她說,你回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松本來子想到丈夫的生活和事業,她擔心萬一戰局惡化,可能再也無法回到蘇步青的身邊,也打消了日本之行。
❺ 《第十一誡》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十一誡》(黃梵)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n0mtS29NaPmSAuO5gWuwBg
書名:第十一誡
作者:黃梵
出版社:布拉格
出版年份:2011-12-29
頁數:256
內容簡介:
大學向來被視為神聖的知識殿堂
如今卻淪為金錢與慾望的丑惡世界
《第十一誡》是黃梵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發表出版後立即引起熱烈反響,在網路上被看作是書寫年輕知識份子校園青春懺悔錄的傑作,在文壇被稱為是描繪知識份子的當代經典,故事的破壞性極為強烈,諸多反抗體制的小說作品當中,《第十一誡》勢必會給台灣讀者投下一顆威力驚人的震撼彈!
這本小說為我們描繪出一副經典的扭曲的知識份子心靈地圖。傳統知識份子的道德優勢在一個尊崇物質的年代徹底淪喪。小說中的知識份子的淪喪具有共性:無論是那個和小姐共度良宵而放棄公證的班級主任,喜歡偷窺女廁所滿足性慾的老李,還是被情慾折磨得慾火焚燒的慎教授,他們的精神景遇都可以概括為:勇敢地沉淪,並享受沉淪的快樂。而知識份子特有的先鋒性與啟蒙性,都成為這種沉淪的附屬品。小說的語言犀利、幽默,充滿著反諷和一針見血的勇氣。
故事中的人物:姜夏、齊教授、教授夫人,他們的沉重肉身在作者無動於衷的語氣中得到了冰冷的解脫,而我們呢,也許,慾望的長途跋涉才真正開始:我們跟姜夏及教授們一樣,有金錢之欲、名聲之欲、情感之欲、肉體之欲,很難拒絕魔鬼的誘惑。
一個是在炮彈研究領域享有盛名的齊教授,除了無窮無盡的工作精力,還有著異常旺盛的性慾,與攝影師和學生有染,直至丑聞暴露,聲名塗地;一個是剛剛大學畢業便遭遇分配貓膩的倒楣的優秀學生薑夏,幾經周折終於謀得了一個助教的名額,在齊教授的手下辛苦奔走,一邊對風情萬種的師母無限遐想……小說兵分兩路,從容不迫地展現了學院體制內翻雲覆雨,爾虞我詐,色慾迷離的眾生態。而教授與學生這兩條線又似乎是關於輪回的一個隱喻:姜夏的今天便是齊教授的昨天,齊教授的今天便是姜夏的明天。在這個輪回中總是有掌握分配大權的貪色跋扈的班主任,直接受害變得冷漠偏執的女學生;也有心計深沉手腕靈活的同學,懵懂無知任人玩弄的女朋友;還有窺視女廁所的單身漢老師……男男女女,情色翻飛,人慾橫流。在這個輪回?堙A面對慾望怪獸,愛情顯得蒼白無力而捉摸不定的;親情也像經過了稀釋般寡淡無味。小說中碌碌的人們似乎都像迷路的小獸陷入了情慾的泥淖,越掙扎陷得越深;又像密密麻麻亂飛亂撞的渺小飛蟲,或誤撞慾望之網,翅翼撲扇得越厲害捆縛得越緊;或奮不顧身得投向火焰,越是烈火焚情越靠近灰飛煙滅。
作者用黏稠的筆調和沉滯的顏色為我們描繪出一副經典的扭曲的知識份子心靈地圖。傳統知識份子的道德優勢在一個尊崇物質的年代徹底淪喪。這種知識份子的淪喪具有共性:無論是那個和小姐共度良宵而放棄公證的班級主任,喜歡偷窺女廁所滿足性慾的老李,還是被情慾折磨得慾火焚燒的慎教授,他們的精神景遇都可以概括為:勇敢地沉淪,並享受沉淪的快樂。而知識份子特有的先鋒性與啟蒙性,都成為這種沉淪的附屬品。
作者簡介:
黃梵,1963年生,「後新生代」代表作家,著名詩人。1983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目前在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教授文學與藝術課程。其小說、詩歌、評論等作品見於《人民文學》、《鍾山》、《山花》、《作家》、《大家》、《花城》、《北京文學》、《青年文學》等期刊、年度小說最佳選本、排行榜等。作品被譯成英語、德語、義大利語、希臘語等文字。
其長篇處女作《第十一誡》於2003年首次出版,引起強烈反響,被網路譽為「書寫年輕知識分子校園青春懺悔錄的傑作」,被文壇稱作「描繪知識分子的當代經典」。
❻ 教授夫人的小說內容簡介:
風情萬種的楚愛愛今年三十歲,正是一個女人成熟而誘人的年齡。然而雖然她正值花樣年華、又外貌出眾,但是她的丈夫蔣子松卻足足比她大了三十二歲,是老夫少妻的婚姻。這段不般配的婚姻自然會有其成就的原因,自古有得必有失。楚愛愛與丈夫蔣子松的獨生女兒蔣玲是高中同學,在一次蔣玲組織的小型家庭女生聚會上認識的蔣子松。初次相識里楚愛愛是沒有任何想法的,他只是同學的父親而已。……
❼ 楊步偉的婚後
1946年6月1日趙元任、楊步偉銀婚後排 右起:卞學鐄、趙如蘭、趙來思、趙小中、趙新那、黃培雲趙元任育有四個女兒:
大女兒-趙如蘭(Iris)1922年4月19日生,Radcliffe中國音樂博士,哈佛大學教授,與夫婿卞學鐄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女兒-趙新那(Nova) 1923年5月14日生,哈佛大學化學系,長沙中南礦冶學院教授,其夫婿黃培雲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女兒-趙來思(Lensey)1929年6月14日生,柏克萊加州大學數學研究所畢業,出版過23本書包括一些兒童讀物,其夫婿波岡維作(Isaac Namioka)為華盛頓州立大學數學教授。
四女兒-趙小中(Bella) 1931年5月24日生,學物理。 婚後,楊步偉隨趙元任去了哈佛,原本打算考行醫執照,不料兩度懷孕,三年生了兩個孩子,把時光都花在了這上面。原本富裕家庭出身的她,在美國缺錢時,就自己熬夜做手提包賣,也常跟房東太太(哈佛哲學教授夫人)去撿蔬菜批發商店倒在路邊的菜和水果,還典當和出售自己的皮貨。做這些事,她也沒覺得有多委屈,在回憶錄中說了大白話「不管是哪一國, 嫁了一個教授, 都是吃不飽餓不死的。」
幾年後回國前,他們一起游歷了歐洲。1925年後趙元任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楊步偉則以教授夫人的身份,熱心地做過多項工作。她還與胡適、蔣夢麟商議, 募款開了一家診查所, 從事節制生育工作(即今天所謂的計劃生育),為窮苦人服務。她選中了景山東大街一所三進的房子, 拿第一進辦診所, 第二進呢,趙元任與錢玄同、汪怡、黎錦熙、劉半農及林語堂住, 辦了一個「數人會」,因為最初他們都是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的,第三進是楊步偉的三哥住。楊步偉每周來診所兩天,其他時間請了專職的護理人員值班。這個診所她一直辦著,直到後來因為掩護和收容受傷的示威學生,被迫關掉。
清華園里,她還和幾位太太共同組織了一個「三太公司」(諢名),招來不少附近的女孩子, 教她們做各種手工。楊步偉在國外收集了好多的樣本,有桌布、床單、手巾等。北京的「東升祥」,還借了她的樣品仿製過。那時清華師生進城要坐人力車,非常不便,楊步偉就和何林一夫人等商量,要集股辦公共汽車, 後來得到了清華園的大陵銀行經理的支持, 由銀行接辦過去,從此由清華進城開始有了公共汽車。清華的志成小學要改革, 梅月涵夫人和何林一夫人等人推舉楊步偉作代表, 協助小學曹校長, 並讓清華批准每月給該小學一筆經費。 為了解決清華師生伙食問題,楊步偉提議她先籌出若干錢,要了清華學校門外小橋過去的幾間小房,加以修理,請來五芳齋的幾位廚師。學生們知道後,都請求前來搭夥。於是用餐者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旺,連城裡人都來叫酒席。吳公之先生送來一副對子是「小橋流水三間屋, 食社春風滿座人。」教職員和學生每天多人搭夥,梅校長家等各家的傭人叫去幫忙, 連去吃飯和看熱鬧的人,也都站起來做了跑堂的。後來本錢多半吃光,就交給廚師們去經營,楊步偉也寫了一副對子說「生意茂盛,本錢干凈。」
楊步偉在清華住了4年,後又隨丈夫去中央研究院。然後去華盛頓,繼而回到南京, 蓋了有好幾間書房的大房子,打算定居,不料沒多久抗戰爆發。南京淪陷前,撤退的車船票極其緊張,楊步偉毅然讓大女兒陪大病初癒的丈夫先撤退,自己則隻身和三個小女兒後走。如果不是後來終於安全離開南京,那麼她和幾個小女兒的性命大概送在南京了。在危難之際如此照顧丈夫,真應了她父親早年說的「你剛強得像個男子」。 有一次胡適問楊步偉,平時在家裡誰說了算?她很謙虛地說:「我在小家庭里有權,可是大事情還是讓我丈夫決定。」但是她不忘了地補充一句:「不過大事情很少就是了。」
1946年趙楊夫婦的銀婚紀念日,證婚人胡適因故沒能親臨祝賀,專門寄來一首《賀銀婚》:「蜜蜜甜甜二十年,人人都說好姻緣。新娘欠我香香禮,記得還時要利錢。」1971年6月1日的金婚紀念日,趙元任夫婦又各寫《金婚詩》一首,押胡適《賀銀婚》原來的韻。楊步偉:「吵吵爭爭五十年,人人反說好因緣。元任欠我今生業,顛倒陰陽再團圓。」趙元任:「陰陽顛倒又團圓,猶似當年蜜蜜甜。男女平權新世紀,同偕造福為人間。」 她在照顧家庭、從事公益活動之餘,還出版了《一個女人的自傳》、《雜記趙家》、《中華食譜》、《中國婦女歷代變化史》等書。《一個女人的自傳》由趙元任翻譯成英文,《中華食譜》則由趙元任和大女兒趙如蘭翻譯成英文。她還寫了《中國婦女歷代變化史》,由她三女兒趙來思譯成英文。
楊步偉英文自傳書影
《雜記趙家》是楊步偉寫的回憶錄,記錄了她嫁給趙元任後的生活。看她的書,彷彿她本人就坐在你面前,個兒不高,嗓門不小,興致勃勃,娓娓道來。她的文字平實,絲毫不拖泥帶水,卻又栩栩如生,趣味四溢,即使是困窘至去撿拾菜葉水果這樣的事,她也一一道來,毫不避諱。
楊步偉還寫有一本按英語體例寫就的《食譜》(法文譯本改名為《中華食譜》),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歐美各國,廣受歡迎,是許多中餐廳老闆、廚師和家庭主婦的必讀書。這本不厚的《食譜》寫得生動幽默、深入淺出,文字簡潔優美,富有趣味性與實用性。楊步偉寫成後,由胡適撰寫前言,賽珍珠作序。這本書是寫中國食物和各處飲食風俗等等, 並不是專講做菜與配料。食譜從出版起到幾十年後,依然是海外的暢銷書。這本書一版再版,到60年代已經出了27版,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楊步偉寫這本書的素材,還是當初她隨夫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時,為了提高技藝,她專門去各家著名餐館取藝。有的餐館不讓她去後廚看,她就點了招牌菜自己吃,邊吃邊琢磨,之後回家下廚做實驗。她還自製了許多卡片,記下各道菜的口味特點、配料種類、數量,等等,一道菜一道菜地搜集資料;她還用跟隨趙元任到中國各地作田野調查的機會,收集中國各地的菜譜,使這本書除了徽菜之外,還收入了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美國飲食文化學者Janet Theophano認為食譜是一種集體記憶和自我認同,是一種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它揭示了女性閱讀與寫作生活的深層世界。Janet Theophano說,楊步偉的這本食譜表面上是教人如何經由烹調認識中國文化,但最大的意義還在於,它一方面為美國人解釋了中國的家庭烹飪,一方面又暗示了中國新移民在文化認同過程中的困難。楊步偉告訴美國讀者什麼是真正的中國的吃,例如,中國人是共享食物,所有食物同時上桌,每個人分享每一個盤子中的一小部分,沒有一個人可以獨享,其結果是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彼此在進行友好的對話,即使整桌安靜無聲。而美國方式則是各食其份,沒有互動。楊步偉在美國寫中國菜譜,寫作的過程或許使她充滿了對昨日美味的美好追憶,但她也必須接受的現實是中菜西吃這一事實。一本食譜反映了一個動亂時代中飲食的變遷,也反映了飲食在不同文化中的處境。她的菜譜中有一道菜叫「轟炸東京」,這是抗戰時期重慶的新菜名。就食譜反映一個時代的飲食文化來說,楊步偉的《中華食譜》有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同樣的價值。就留傳范圍而言,似乎還要更廣泛。 楊步偉生有四個女兒。長女趙如蘭, 在哈佛學音樂與語音學, 後在哈佛教音樂和語言,是哈佛大學的第一位華裔女教授。她的丈夫卞學磺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次女趙新那, 學化學, 也是哈佛畢業, 嫁黃培雲, 夫婦倆回國後一直在長沙礦冶學院工作。三女趙來思, 學數學, 加大畢業,與日本人波岡維作結婚, 婆母是法國人, 公爹則是抗日戰爭時的反戰者, 且因此坐過牢。趙來思和波岡維作同在康奈爾大學任教。四女趙小中, 學物理, 畢業於康奈爾大學,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 丈夫邱宏義, 後離異。
其實楊步偉並沒有打算生這么多孩子。頭兩個孩子生在結婚之初,使得她和丈夫手忙腳亂。在北京辦節制生育檢查所那會兒,有人諷刺她說因為她自己生不了孩子,才鼓動別人計劃生育。她很生氣,專門又懷孕生了個孩子,算是證明。
1980年代,楊步偉的兩個女兒在她逝世後,專門把她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南京刻經處安葬,因為她有遺言,說要回來陪伴摯愛的祖父。
大女兒,趙如蘭,英文名Iris,誕於1922年4月20日,出生於美國。趙元任喜得千金,立即把喜訊告訴羅素,說「中國人口的第四億零一個成員已誕生在我們家中」,當時的中國人口號稱四億。因為是頭胎,母女倆都吃了不少苦,如蘭出生第三天,身體里就流淌著父親的鮮血。楊步偉醒來「看見床頭一大瓶蝴蝶花,這花英文叫Iris,樣子像蘭花。」楊步偉小時候叫蘭仙,她就給孩子取如蘭,英文名就叫Iris。楊步偉的好朋友林貫虹的「虹」字與彩虹的Iris相合,楊步偉說取名如蘭也有紀念朋友的意義在內。趙如蘭一直生活在美國,音樂學家,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其先生卞學鐄是航空航天學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國際著名計算力學權威,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二女兒,趙新那,英文名Nova,誕於1923年5月14日,美國。取名新那,寓有新中國的意思。當時把中國叫支那。聞一多先生1925年發表的《我是中國人》就這樣寫道:「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我是東方文化的鼻祖,我的生命是世界底生命。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日本侵略者入侵後,「支那」才變了味兒。楊步偉說一不小心又有了孩子,避孕也沒避住。養下來後,就慶幸避孕的失敗,因為愛女長得實在好看,「最美」,歡喜得不得了。新那會說的第一語言是法語,之後學會了中文。新那就讀於美國劍橋的Radcliffe大學,化學專業,追求者實在太多,連書都讀不下去了,最後嫁給了討丈母娘喜歡的黃培雲博士。新那夫婦1946年先行回國,本以為全家會很快團聚,哪知道一別竟到1973年趙元任回國才相見。生活在武漢,夫婦均為大學教授。四個女兒中,只有新那在國內。
三女兒,趙來思,初名趙萊痕思媚,英文名Lensey,誕於1929年6月14日。生於北京。給這個孩子取名字那真叫是「鬧著玩兒」。這位語言學大師和他的助理竟搬出漢語音節表來研究,發現漢語拼音里的Len、sei兩個音節從沒有對應的漢字,就決定開天闢地給女兒取名叫Lensey,上小學了,要起漢字名兒怎麼辦,這還難得到語言學家?趙先生更來勁兒,把反切都用上了,Len的反切音是「萊痕」, sei的反切音是「思媚」, 連起來就叫萊痕思媚,加上姓,五個字,超前衛的名字!「萊」還是趙元任母親名字「萊蓀」里第一個字,趙先生說「萊痕思媚」意思是說孩子具有祖母的思想與美貌,真是妙不可言,真切感人。因為這名字真的好奇怪,人們總是要問來源典故,後來傅斯年建議改名為「來思」,但英文名還保留。來思就讀於加州大學,博士畢業,成績非常棒,趙夫人稱其為「天才的怪物」,專業為數學。三女兒與日本人波岡維作結婚。
小女兒,趙小中,英文名Bella,1931年5月24日生於北京,《雜記趙家》里記為14日「用鉗子拿出來」,時間有十天的來去。趙夫人是這樣歡迎小女兒的到來的:「因為我們要一對一對地可以有伴並易教養。」這才叫優生優育呢。《年譜》記載:這次把取名字的事交給不滿兩歲的來思小姐姐,問她給妹妹取個啥名,來思看看牆上的對聯,只認識其中的兩個字「小」和「中」,來思指著字說「小——中」。就這么地了,小女兒就叫趙小中。小中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碩士生,成績像姐姐一樣得過三把金鑰匙。婚姻不算美滿,是全家人的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