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鄉愁,餘光中.閱讀答案
閱讀《鄉愁》,完成練習。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麼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
詩人把鄉愁比喻成郵票,是詩人的關於小時候的記憶。小小的郵票卻寄託著深厚的感情和沉重的記憶。這樣的比喻恰當有形象。
詩人把鄉愁比喻成船票,是詩人對於自己成年後人生的一段記憶,詩人在其中有許多辛酸的記憶和故事,每當作者回想起來就會感到無限的悵惘和懷念。
詩人把鄉愁比喻成墳墓,是詩人的關於母親的懷念的話,以及對於祖國的深刻的思念。兩個個體被無情地分散開,流落在不同的境遇,作者頓生感念之情。感情的深刻由此可見一斑。
詩人把鄉愁比喻成海峽,這句話則是客觀的描述了大陸母親和台灣的實際狀況,
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住了大陸母親和台灣的物理聯系,卻從不能割斷兩岸的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
這首詩把(大陸母親)與(台灣)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② 《鄉愁》閱讀答案
還是自己想吧,這篇文章真的很經典,很值得去了解去體會。鄉愁是沒離開過家體會不來的,這篇文章正好給我們展示了真真切切的鄉愁,好好想,其中的感情非常的濃厚。
③ 《鄉愁》閱讀答案
1.餘光中的《鄉愁》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其鄉愁的?
鄉愁本是難以捉摸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結果就會留於平庸和空泛。但我們發現餘光中的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具體的形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既單純又豐富,誘發了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麼表達效果?
詩人用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四個既單純又內涵豐富的形象,來比喻小時侯.長大後.後來和現在四個時段和空間的鄉愁。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又單而濃,主題又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的異常濃烈。另外,這四組藉助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其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里)」的四次重復,加之四節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底,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3.用「鄉愁是……」說一句話或幾句話。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④ 鄉愁 閱讀答案
1.時間順序。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2.小時候我在另一塊大陸,給媽媽寄信。
3.「我」並不是指作者單獨一人,而代表了整個台灣,表達了作者以及整個台灣都希望能夠回歸祖國懷抱的思想感情。
純屬自己的理解,錯了也別怪我。
⑤ 鄉愁閱讀答案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小時候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結婚後被家庭牽絆,人到中年,母親過世,天人兩隔,平添幾多惆悵悲傷,最後一段點題,渴望回歸祖國的拳拳赤子之情
和前面的矮矮的,窄窄的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雖然看似淺淺的海峽,目前也是難以逾越的,表達出作者明明只是分隔兩岸卻也依舊很難實現回到故鄉的願望的悲痛,同時也可以理解成相對於兩岸同胞濃烈的感情來說,再深的海峽也是淺淺的
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對回歸祖國的期盼迫切以及無法回歸的惆悵無奈
⑥ 鄉愁的閱讀答案。
1、這首詩是按照時間順序,「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四個詞看出。
2、詩人把鄉愁分別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表達了詩人綿綿的思鄉、思親之情。熱切盼望台灣回歸,祖國統一。
⑦ 鄉愁(餘光中)閱讀答案
1、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呀、而現在
3、B
⑧ 《鄉愁》的閱讀答案
餘光中的這首詩,把祖國大陸與台灣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鄉情感。
這里有http://ke..com/view/3256297.htm
⑨ 《鄉愁》閱讀答案
1.時間順序 句子就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思念 思鄉
3.C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像,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