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翻譯及作者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本文整理了該篇的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綉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1)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2)余:我。嗜(shì是)學:愛好讀書。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偷懶。
(5)走:跑,這里意為「趕快」。
(6)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7)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8)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碩(shuò朔)師:大師,即學問家。游:交遊。
(10)嘗:曾。趨:奔赴。
(11)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扣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12)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沒有一點隨隨便便的樣子。
(13)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4)叱(chì赤)(咄ó奪):斥責。
(15)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6)卒:終於。
(17)篋(qiè竊):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著鞋子。
(18)窮冬:深冬。
(19)皸(jūn軍)裂:皮膚因乾燥或受凍而裂開。
(20)僵勁:僵硬。
(21)媵(yìng硬)人:這里指侍候的僕人。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
(22)衾(qīn欽):被子。
(23)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4)日再食:每日兩餐。
(25)被(pī披)綺綉: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26)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27)腰白玉之環:腰間懸著白玉圈。
(28)容臭:香袋子。
(29)燁(yè頁)然:光采艷麗的樣子。
(30)縕(yùn)袍:粗麻絮製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1)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32)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33)綴:這里意為「跟隨」。
(34)謬稱:不恰當地贊許。這是作者的謙詞。
(35)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36)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37)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里指接濟。
(38)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39)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40)流輩:同輩。
(41)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42)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43)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44)夷:平易。
(45)「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46)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人:對同鄉驕傲。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致,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隻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學有所成」這一點,現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年輕後生,並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後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善於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體現文章的主旨;同樣是和顏悅色,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讓人樂於領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不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專心致志。
② 逾約2結局是什麼,在哪能看到完整版
類象杉菜表明心意希望和他回日本 而這時道明寺恢復記憶了也來找杉菜 兩人約定等流星如果晚上有流星那兩人就再在一起 等了一晚上也沒有,道明寺把他撿到的杉菜所扔的流星戒指交給杉菜轉身離開,而他們的身後開始下流星雨 道明寺回去後發現葉沙的病更嚴重了,決定陪葉沙去環游世界,而杉菜回到台灣在旅行社了打工,她沒有答應類去日本,後來道明寺自己回來了,正好轉天類要回日本了,道明寺誤以為杉菜會和他一起去日本,杉菜本來要同一天帶團去日本,但突然改了她去西班牙,而道明寺卻去日本追杉菜,到了西班牙的杉菜看奔牛節讓人群擠倒,有一隻手伸出來要扶她起來,而這個人就是道明寺,他們沒說什麼,杉菜的團員都要催她走了,道明寺只說再見,他看著杉菜上車,車開了他後悔了,有去追車,去聽見杉菜在後面叫他,原來她沒上車,就這樣兩人報在一起,最後是他們兩個人終於來到了教堂
③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余因得遍觀全書」中的「余」是什麼意思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余因得遍觀全書」中的「余」是什麼意思?——答:我。
④ 七年級上冊課外文言文 文言文五篇,重點字詞解釋和譯文 ··~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
A.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 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 譯文:
3. 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 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見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 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
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閱讀訓練】
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 )
A. 無從致書以觀 B.計日以還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俯身傾耳以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 回答下列的問題.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麼?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麼?
4. 這則短文贊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
答: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②臣安敢戲其君
③孰與昧行乎 ④何不炳燭乎
2.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
2. 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②衡乃與其佣作
③資給以書 ④遂成大學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②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
譯文:
3.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戰 D.必以分人
4.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 ,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
(用四字短語作答)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 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 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並釋義.
①吾悉能志之 音 義
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
③不應而還 音 義
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
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
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答:
(一六)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 )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 的關系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一七)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閱讀訓練】
1.選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
A. 辭以軍中多務 B.以殘年餘力 C.或以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兩個通假字,這兩個通假字是: 、
3. 翻譯句子,並寫出由此而出的一個成語.
「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文:
成語:
4. 本文通過記述孫權勸勉呂蒙努力致學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
(一八)顏回好學《史記》
【原文】
回年 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閱讀訓練】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發盡白,蚤死 ②今也則亡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孔子哭之慟 ②門人益親
③弟子孰為好學 ④不貳過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
4. 顏回好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一九)邴原泣學《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凡得學者 ②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譯句子.
①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譯文:
②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
譯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譯文:
3. 書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
4. 我們應該向邴原學什麼?
答:
(二十)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
⑤ 求 逾約(星霜荏苒)全文 TXT 發給我下吧
命運是這般讓人蹉跎。想要守候的往往只能是錯過,然而,時過境遷之後,這一份感情能否逾約?
<
鏈接:https://pan..com/s/1EGA7ZjHJgifMvsCiybPtFg
<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⑥ 逾約2有更新的文嗎
某民房突然燃起大火,房主站在房外心急如焚,沖上前去大呼:「讓我進去我要救我的老婆。」警察控制住他讓他冷靜:「消防隊會就她出來的。」話剛說完,忽然傳來砰的一聲爆炸聲,房主於是立馬耷拉著臉說:「完了,又得買一個了。」當時邊上的警察臉都綠了。as
⑦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在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與朱元思書》吳均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小船)隨著江流飄行,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蒼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互比高遠,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馬說》韓愈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家裡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裡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鬆。抄寫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與大師、名人交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溫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為家裡窮,所以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於發財做官。」/從這句話看,他應該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馬說》韓愈
一、作者作品:
韓愈唐朝文學家。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三、重點字詞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妄。
《陋室銘》劉禹錫(唐)
一、作者: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字夢得。《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銘」的特點: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的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三、解釋加點字。
有龍則靈無絲竹之亂耳可以調素琴惟吾德馨有仙則名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勞
三峽
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完全沒有空缺之處。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大水漫上兩岸丘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水路都被隔斷。有時皇帝有詔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著駿馬駕著長風,也不像這么迅速。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裡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碧草豐茂,確實有很多趣味。
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瑟,常有高大的猿猴在長鳴,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聲在空曠的山谷中傳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漁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右溪記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餘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與營溪匯合。溪水到達兩岸,全都是怪石,有的傾斜,有的凹陷,極不規則,不能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岩石,便激起旋渦和騰空的浪花有的激盪傾注。岸邊還有美樹奇竹,垂下的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就可以作為游覽的勝地,愛靜者休憩的地方。可是自從道州成為州治以來,卻無人欣賞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而感到悵然若失!於是進行疏通挖掘荒廢之地,使它變成亭台、屋宇,;又種植上了松樹、桂樹,還鋪種了岸邊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州城之右,便命名它為「右溪」。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明白地告訴後來的游者。
答謝中書書
山河的俊美,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評說。高峻的山峰,聳入雲霄;清流的江流明澈見底,兩岸的石壁,在日光下交相輝映,五彩斑斕。青蔥樹林,翠綠篁竹,一年四季不斷。拂曉的薄霧剛散,山間猿猴鳥雀,互鳴迭唱。傍晚,夕陽快要西墜,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騰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天堂!自謝靈運以後,再沒有人能全身投入欣賞這奇妙景觀了。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子聽到了流水聲,如同佩環叮咚作響,心中喜愛這聲音。砍伐竹子開辟道路,一個小潭呈現在眼前。潭水極其清冷,整塊的石頭構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翻卷著冒出水面,大的成為潭中的小高地、小島嶼,小的像是一塊塊高低不平的岩石。岸上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相互遮蔽、纏繞,搖曳、低垂,枝條長短不齊,在輕風中飄拂擺動。
潭中的魚差不多有百十條,都好象在空中移動無所依憑。陽光直透潭底,魚影陳布在潭底石上,痴獃獃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又向遠處游去,輕快地來來往往,好像與游者一起嬉戲。
向潭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星一樣曲折,溪水在曲折的溪身中像蛇一樣蜿蜒游動,一明一暗,忽隱忽現。兩岸的形勢像犬牙一般參差交錯,不能探知水的源頭。
坐在潭邊,四周竹叢樹木環繞圍合,冷寂空靜,了無人跡,凄清傷神,寒涼刺骨,使人感到憂傷冷寂、幽暗深邃。由於這里的境界過於清涼,不能久留,於是作記而離去。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弟弟宗玄。隨從一起來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衣想睡覺。(此時)月色透過門窗射進室內。我高興地起身在散步。想到沒有與自己一同行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入睡,我們一同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庭中灑滿月光,如同積滿清水,晶瑩而清涼。水中交錯著藻和荇菜,這是月光照射竹子和柏樹投下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亮,哪一處沒有竹柏?只是缺乏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來欣賞罷了。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三天,湖中人鳥聲都已斷絕。這天更定之後,我劃著一條小船,披裹著皮袍,升起了爐火,獨自往湖心亭看雪。天地都籠罩在迷迷濛蒙的大霧和冰雪之中,天空和浮雲和山巒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長長的白堤一道痕跡,湖心亭一個點點,和我的船如一片草葉,船上的人如兩三點顆粒,此外再沒別的了。來到湖心亭上,那裡有兩個人鋪上毛氈相對而坐,一個小童點起酒爐,酒正好燒沸。見了我,他們十分高興地說:「湖上怎麼還有這樣的人!」拉我一同飲酒。我盡力飲了三杯而與他們作別。詢問他們的姓名,都是金陵人,客居杭州。及至回到船上,船夫小聲嘟噥著說:「不要說先生您是痴迷人,還有比您更痴迷的。」
滿井游記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後,冬天餘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水光才閃爍發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大概說是不能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在開始出遊,怎能沒有記錄?(這是)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啊。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颳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台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⑧ 求彼岸的雲的《逾約》2,謝謝
《逾約》2更新到11張就停了【據我所知】你還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