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敵兵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敵兵鋒》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Y4kXZ8fEWFv2zBQCdloVSQ
『貳』 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
曹操,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風雲人物。一方面,自唐宋以來,民間主要受說書與看戲的影響,長期把他看作一個白臉奸臣,罵聲不絕。另一方面,歷代又有一些好事者,為著不同的目的,採用不同的辦法,千方百計為曹操翻案。如果我們了解的歷史事實不多,聽了他們所說的翻案理由,確也有幾分道理,即使不會貿然接受他們的看法,至少也會對曹操產生一定的同情。對曹操的評價長期爭論不休,就是這么來的。就拿我這一生來說,七八十年中,遇到熱心為曹操翻案的人就有十來個,其中既有軍閥、政客、官員、學者、土匪、遊民,也有文人、詩人、書迷、戲迷,什麼樣的人都有。直到最近(2013年初),還有人公開聲稱「立志」要為曹操翻案,一定要把「奸雄」曹操矯正為「英雄」。請閱《北京青年報》1月14日的文娛版,其中有一條消息:
本報訊 由胡玫導演的電視劇《曹操》昨天在京舉行發布會,記者在其間獲悉,目前日、韓等國片商均欲高價購買該劇版權,其價格幾乎是最近兩年海外熱播中國劇的幾倍。
「奸雄」是人們對於曹操的慣性評價,但導演胡玫認為這種評價是不公正的,因而立志要將「奸雄」曹操矯正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重心放在曹操青少年時期,講述一部由少年曹操、青年曹操到壯年曹操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長故事。一個生於紛亂之世的輕率姦猾的游俠少年,最終磨煉成為一代銳意革新屢折不撓的政治家。為了更加接近史實,胡玫在開拍前曾找了一大批三國專家為劇本「挑刺」,眾多三國專家表示,此版《曹操》不但用細節重構了自曹操14歲起勵志為國的故事,更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勵志故事。
對於這一消息,筆者感到,導演自己太不謙虛。她說的一番話,只有一句話是不錯的,那就是:曹操是「一個生於紛亂之世的輕率姦猾的游俠少年」,至於「最終磨煉成為一代銳意革新、屢折不撓的政治家」,那隻是導演自己的看法,並不是歷史事實。對一個幾乎是人人皆知的歷史人物要想重新評價是多麼慎重的事,多麼不容易的事,那是史學家、歷史學者的工作,怎麼能由一個導演越俎代庖。她表示,在開拍前找了一大批三國專家為劇本「挑刺」,這些人有沒有名姓,是否可以舉幾位出來,讓大家看看是不是「三國專家」?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是不是由這一批人說了算數?是否需要找一些公認的真正的專家來爭論一番?「歷史」不是兒戲,應該拿出歷史事實來,舉出正當理由來。
那麼曹操到底是「英雄」還是「奸雄」,我們不妨以史為證,看看他的成長歷程和所作所為。
曹操是在什麼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曹操,是一千多年來我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有人對他大褒,有人對他大貶,總的說來,貶多於褒。褒之者主要著眼於他的「文治武功」,根據他的許多赫赫事功稱他為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曠代英雄!貶之者主要著眼於他的「道德品質」,根據他的許多違背人性的行為稱他為大野心家、大陰謀家、一代奸雄。有人為他的「英雄割據、文采風流」而無限傾倒,有人為他的陰險毒辣、虛偽狡詐而深惡痛絕。這樣各說各的,似乎都有根據,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們今天再來評論曹操的功罪,顯然不能重走那條雙方擱置一端,各說各理展開馬拉松式討論的老路,應該搬得出一個超乎一切小道理之上的大道理,拍板能定案,一語定乾坤。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二者只居其一,不可得兼。
歷史上的風雲人物雖然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還是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栽樹者,另一類是「前人砍樹,後人遭殃」的砍樹者。有些人做事急功近利,只顧眼前,不顧後果,當時雖然把事情做成了,卻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後患無窮。從當時看,他似乎是栽樹者;從長遠看,他其實是個砍樹者。所以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而要超越時空,縱觀千年,橫觀萬里。不能只看小范圍內的「小歷史」,而是要看大范圍內的「大歷史」——宏觀的歷史。古人說「千秋功罪」,這個說法是不錯的,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某些人物的功或罪可以影響到千百年後;另一層含義是某些人物的某些行為究竟是功是罪,一時難以判定,要等待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才能看得准確,作出正確的結論。
每一個人一生一世的所作所為,都要對別人產生影響,大人物的影響大,小人物的影響小,人死了,可是他產生的影響還在起作用。蓋棺就論定是不行的,常常是棺已蓋而論難定。如果草草做個結論,這個結論一定不可靠,早晚會被後人所推翻。
曹操名操,字孟德,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操者,操守之意也。孟德,是指孟子所提倡的品德。他的名和字的含義都很不錯,有重視德行操守之意。只有小名阿瞞,足以暗示這是個很不老實的角色。有人說他是漢相國曹參之後,那是不可靠的。因為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曾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才冒姓曹,與歷史上的曹家全無關系。漢代選拔人才,一重門弟,二重德行。曹操是宦官之後,門第自然不高,雖然頗有才氣,很難得到選拔,只有通過自己奮斗、習武、從軍,才能向上攀升。因此,他對那時只重品行只談詩書不重實干不求實效的社會風氣極為反感,在言行中隨時表現出一種藐視道德輕視詩書急功近利不畏人言的狂妄態度。在他小有成就之時,當時的名士許劭曾經評論過他:「君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耳!」他不但不以為忤,而且甚為得意。現在看來,他對那種只尚清談不務實際的風氣產生反感,自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後來矯枉過正,從反感標榜德行的社會風氣,發展到反對道德本身,直至仇視道德,那就不免大錯特錯。
東漢特別重視道德,民風淳樸,德高望重的長者一直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是有根源的。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是中國歷代帝王之中唯一出身於太學生的知識分子皇帝,他以儒家思想治國,三公之官,皆用宿儒,重道德,輕功利,寧肯發展得慢一點,也不用急功近利的野心家。他又崇尚節儉,愛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遇到災荒,發生動亂之時,老百姓恨的是貪官酷吏,愛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還是「心存漢室」。董卓之亂以後,雖然天下分崩,群雄並起,但是曹操還能「挾天子以令諸候」!劉備雖然「東奔西走恨無家」,還能靠「帝室之胄」這塊招牌找到棲身之處,這都是因為大家對「帝室」還很尊崇,反映出這個社會重秩序,講道德,沒有亂套。如果一個社會亂了套,不守秩序,不重道德,則你雖挾天子以令諸候,雖抬出了「帝室之胄」的招牌也沒有人買你的賬,那就糟了。曹操自己走上了拋棄道德只求功利的邪路,通過他的以身作則,再大力提倡與宣傳,經過24年的努力,就把整個社會推上拋棄道德只求功利的危險可怕的邪路。
曹操迅速組成靠陰謀起家的軍閥集團
在成為一個軍閥之後,他所重用的一是上戰場能夠拚命的猛將,二是擅用陰謀詭計的謀臣。對於比較正直、有才的知識分子例如孔融、楊修等人,早晚都會加上一個罪名加以鏟除。所以他那個曹氏集團迅速形成一個不講政治理念、只爭現實利益的軍閥集團。
在政治上,他並不講求治國的真本領,通過良好的政績來贏得老百姓的擁護,而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手段縱橫捭闔、聯甲倒乙,消滅異己,擴充地盤。在軍事上,他並不是明恥教戰,認真培養出一批能夠衛國保民的子弟兵,而是盡量去收編一些剽悍善戰的現成隊伍,只圖他們能打勝仗,管他擾民不擾民。他所收編的隊伍,一是青州兵——即農民起義的黃巾軍中的精銳,二是烏桓兵——即東北游牧民族的剽悍騎兵。他就是靠這些職業兵幫他打下了江山。
曹氏集團是靠政治陰謀與軍事鎮壓兩手交替使用而發展起來的。比較而言,曹操對玩弄陰謀詭計更為內行。因此,包括自己的兒子曹丕和臣下司馬懿等人在內,他培養出了一大批野心家兼陰謀家。此後漢、魏兩代與魏、晉兩代的改朝換代,都不是採用在戰場上一決雌雄的老辦法,而是採用一種名為禪讓實為篡奪的滑稽劇似的新形式。這種表演的虛偽,老百姓全都心中有數,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長期紛爭下去,當然對老百姓不利。群雄之中若有一雄,能夠順應時勢,弔民伐罪,昭告天下,號召統一,那麼老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當然是大好事。曹操當時身為漢相,已佔天時,又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野心,無意奪取漢朝的江山,則以他「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政治號召力與軍事實力,恢復國家的統一並非難事,可以兵不血刃,傳檄而定。在赤壁鏖兵之前,曹操似乎就擁有這種優勢。他的兵力號稱八十萬,實有二十餘萬,要想不戰而下江南,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為什麼又吃了大敗仗?這是他自己的名聲太臭了。與其說他是政治家,倒不如說他是陰謀家。曹操用陰謀詭計,消滅異己,不斷擴充地盤。而且在戰勝之後,一再屠城,有了這種惡名在外,老百姓既恨他,又怕他,聽到他的兵來了,不是歡迎,而是逃避。他下江南的時候,老百姓紛紛逃跑,不願意和他合作,卻願意和反抗他的人合作。這就是他統一天下的計劃一再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他一開始就走上了以詐術取天下的邪路,處處培植曹家的勢力,打擊「漢室」的威信,對漢獻帝的欺壓凌辱,到了慘無人道的程度,使得天下皆知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為了急於求成,消滅異己,他甚至於公開提倡只求建功立業,不講倫理道德,造成整個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秩序瓦解,人心渙散。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開始,到匈奴騎兵打破東西兩京西晉覆亡為止,這一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黑暗的時期。魏、晉兩朝,宮廷穢亂,骨肉相殘,官貪吏暴,民不聊生。西晉的八王之亂,同室操戈,混戰20年,幾乎耗盡了國力,終於召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舉入侵,中原殘破,赤地千里。曹操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了這一場滔天大禍,其間有極為清晰的脈絡可尋。舉例說吧,最先起兵南犯的匈奴五部騎兵,當年就是由曹操親自把他們安置在近畿(山西),種下的禍根。
曹操怎樣教壞了自己的子孫
所謂「禍延子孫」,至少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指真正禍延自己的子孫;另一層是指禍延天下後世。一般人造福或者為禍,其影響只在包括自家子孫的小范圍之內,影響不了他人。凡能「禍延天下後世」者,必是個能量很大的風雲人物。
歷史上有許多皇帝自己作惡多端,總還想把子女培養成人。有些胡人皇帝不僅自己希望漢化,還希望子孫漢化,永遠留在中原過好日子,所以常常聘請漢人名師教育子女。曹操則不然,他在一心打天下的時候,不惜用自己的子女作為政爭的工具。只要當時自己用得順手,完全不為子女的前途著想。他一共有多少女兒,史無明文,難以詳考,我們只知道他在公元213年秋,一次就把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送給漢獻帝做貴嬪,後來又逼漢獻帝立曹節為皇後,自己當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他謀殺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後,曹節必然是參與了的。這樣把女兒當做禮物,一批一批地送人,而且讓她們參與陰謀,這不是坑害女兒又是什麼!
曹操自己不講道德,只耍權術。和他比較接近的子女一定略有所知,想瞞也瞞不了。因此,他在這些子女面前也就難以裝得道貌岸然。試舉一例,即可看出他把太子曹丕培養成為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有一次曹操領兵打破袁紹的根據地鄴城,曹丕不在軍中。
《後漢書?孔融傳》中說:「曹操攻屠鄴城,袁(袁紹)氏婦子,多見侵略(受到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甄氏。」這個甄氏是袁紹的兒媳婦,是位出名的多才多藝的美人。曹氏父子久聞其名,早就對她垂涎。《世說》:「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將(指曹丕)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指甄氏)。』」原來曹操父子兩人爭風吃醋,曹操對其子先下手為強的做法十分不滿。試看:軍無紀律,上樑不正下樑歪,父子兩人爭奪一個女人,這還有什麼倫理道德之可言。
曹丕初得甄氏,十分寵愛,他當皇帝後又立為皇後,但不久即加虐殺。曹丕對人的殘忍、猜疑,不下於其父。曹操有子25人,除長子曹昂早死,能與曹丕爭位者,只有嫡出的曹彰、曹植二人。曹彰有戰功,曹植有文名,對曹丕都是很大的威脅。於是曹丕在棗蒂中下毒,毒死曹彰。從《三國演義》七步成詩一事來看,好象是曹丕寬宏大量,放過了曹植,事實並非如此。曹丕曾經多次陷害曹植,之所以沒有得逞,是其母卞太後捨命相爭。卞太後說:「汝既殺我任城(指任城王曹彰),不當復殺我東阿(指東阿侯曹植)!」曹丕怕事情鬧得太大,不好收拾,才不得不收手,但是此後曹植即被長期軟禁,失掉自由。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全部接收曹操的姬妾,一個也不放過,被其母罵為「不如豬狗」。因為曹操傳授給子女的,都是權術、陰謀,而非友愛、團結;所以曹氏的兄弟姐妹之間照講權術,照耍陰謀,互相殘殺,毫不軟手。用不著等異姓來殘殺他們,他們的自相殘殺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東漢末年,曹氏父子欺壓漢獻帝,可以說是百般虐待,殺皇後、殺皇子,如宰牲口。曹魏末年,司馬氏父子欺壓小皇帝曹髦、曹奐,也是百般凌辱。公元260年,20歲的曹髦不願坐受廢辱,竟率領殿中侍衛,仗劍升輦,要去討伐司馬昭。與昭的部下賈充相遇,賈充命人當眾刺死曹髦。司馬昭猖狂至此,他暗算許多曹氏子孫也就無須多說。公元220年,曹丕篡漢;265年,司馬炎篡魏,同樣都演出一場禪讓的鬧劇。前後相距45年,兩次鬧劇如出一轍。司馬懿是曹氏集團中的重要人物,是曹操一手培養出來的,他的陰險刻毒,善於偽裝,與曹操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因此司馬氏家族的陰險惡毒比曹氏家族更勝一籌。曹操自己培養了司馬一族來大殺曹氏子孫,這不是真正的禍延子孫又是什麼?
曹操又是如何禍延天下後世
曹操怎樣禍延天下後世?這又需要分為兩個方面來探討。一個方面是他對國家大局直接造成的負面影響。魏之篡漢,是他親手布置而由其子曹丕執行的。晉之篡魏,是他的嫡傳弟子司馬懿打下基礎而由其孫司馬炎執行的。魏、晉兩代統治集團實行的都是曹操倡導的「陰謀治國」的樣板。直接造成人心瓦解,國本動搖,招來北方游牧民族大舉入侵,國家覆亡。
另一方面是他公開號召壞人治國。從中華文明來說,自古都主張選賢舉能,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管理國家大事,一定要選有道德(賢者)有能力(能者)的人。好人不一定做得成好事;壞人肯定要做壞事,如果放手用壞人來管理國家大事,請問還會有好結果嗎?曹操在前後七年之間(從公元210年至217年)三下求賢令,即有名的「魏武三詔令」。在第三次求賢令中,他竟公開地說:「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這就是說,他敢於用不仁不孝的人來治國用兵。治國用兵是何等大事,就是很審慎地用人還難免會出一些問題,今竟公開承諾敢用不仁不孝之人,請問會把國治成什麼樣子,把兵用成什麼樣子?用不孝者治國,社會秩序能維持么?用不仁者治兵,老百姓的生命有保障?用不仁不孝者治國,國將成為黑社會;用不仁不孝者帶兵,兵將成為土匪幫。這種辦法,在理論上是矛盾的,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會出大毛病。在魏晉南北朝,整個中國北方一片糜爛,千百萬人頭落地,這就是曹操用不仁不孝之人治國用兵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曹操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對後世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由於他的名聲很大,後人跟樣學樣,每每理直氣壯地作惡多端。我們當然理解:不論曹操能量有多大,他所做的壞事究竟有限。可是由於一千多年來說書、演戲廣為傳布,大肆誇張,人間的許多壞事都與曹操有了聯系。在未出曹操這個人物之前,有些人做了壞事醜事虧心事,還覺得有些內疚,出了曹操這個人物之後,這些人就覺得,我是跟曠代英雄曹操學的,反而覺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一點內疚的想法也沒有了。正所謂:「曹操!曹操!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陳壽的《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書中記事,自然要維護曹操的形象。但是曹操的詭詐無良實在太出格了,陳壽也無法掩蓋,還是暴露了他的不少短處。至於日後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毛宗崗修訂過的《三國演義》,對這位奸雄更是揭露得淋漓盡致。受到說書、演戲的長期影響,廣大民間對曹操的看法從來是深惡痛絕的。《東坡志林》中的一段話,可以作為民間看法的代表。這段話是: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若。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至於歷代官方,對曹操也不看好。《貞觀政要》中記載李世民對封德彝說: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
李世民自己就是個沽名釣譽的人,連他也都看不起曹操,恥與為伍。
曹操成為後世黑幫黑社會的老祖宗
曹操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後人,一個人想要成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要當機立斷,心狠手辣,寧肯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對不起我。寧肯錯殺一百,也不漏掉一個。被曹操冤殺的人是太多了,簡直數不清。有些突出的事例如夢中殺人,如對呂伯奢一家斬草除根,無不令人切齒。但是這些事不一定可靠,不一定是歷史事實。只有曹操殺周不疑一事,經過多種史料仔細核對,應是確有其事。現在暫選一種史料來作個簡要的介紹。《零陵先賢傳》雲: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異才,聰明敏達。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幼子倉舒(曹沖)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駕馭也。」乃譴刺客殺之。
另有《北堂書鈔》卷一一八載周不疑事雲:
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問計,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
曹沖是曹操的小兒子,中國的阿基米德。是他利用浮力定律,發明了借船稱象的辦法。他幼年極為聰明,與周不疑不相上下,於是和周成為好友。
曹操殺周不疑的原因,不外以下幾條:
一是曹操想招他為女婿,他有所畏懼,沒有接受,讓曹操失了面子,所以該死。
二是他與曹沖是好朋友,曹沖病死了,他也不能獨生,所以該死。
三是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非曹丕等人所能駕馭,為了曹氏集團的安全,以殺之為宜。
請問這都是些什麼理由!用這些理由就去殺人,天下人誰能安枕!奸雄被天下後世所深惡痛絕,絕非無因。
曹操一再寫文章告訴後代的野心家,要想急功近利,早成大事,就要敢於用人。敢用亡命之徒。「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有德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既要破格用之,又要從嚴控制,使其能為自己賣命。這種用人原則,非常接近現代的黑社會。請問這樣招致來的人才,能夠做出什麼好事來!
曹操勸我們別講道德,他說:講道德,不過是「慕虛名」而已。這種說法,來自他所寫的一篇文章《讓縣自明本志令》。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朝廷的名義用兵,統一了北方。有人議論他,認為他會在羽毛豐滿之後,奪取漢朝天下。他寫此文進行表白,說自己絕無野心(這種表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還自我吹噓說「設使國家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就是說,如果少了我這個人,國家就會亂得一塌糊塗。(其實有他這個人,國家還是年年打仗,一天也沒有太平過。)他說他本想辭職不幹,以免被人誤會,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如果交了權,特別是兵權,就很可能被人所害。自己被害,就會使「國家傾危」(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自己不便辭職,不是自己戀棧,還是為了國家。因此,他絕不「慕虛名而處實禍」。說來說去,他是絕不交權。至於朝廷封給他的「食邑」一共有三萬戶,他願交回兩萬,保留一萬戶,以此「自明本志」雲雲。其實曹操所說想要辭職是在裝腔作勢。你若真無野心,為何不能辭職?你身為丞相,即使辭了軍職,誰又害得了你?漂亮話說了一大堆,歸根到底,大權是要抓的,實惠是要佔的,至於名聲好不好,我不介意。曹操在此文中的「教誨」,後世的野心家無不心領神會,認真遵行。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是愛好和平,重視誠信,對人寬容,不為已甚。曹操的所作所為正好與之唱對台戲。要問曹操對後世產生的影響,說得具體一點,可以說曹操已經成為後世許多野心家的老祖宗。他的言行,成為後代野心家模仿的樣板;他的一些著作,成為後代野心家學習的經典。許多黑幫、黑社會的頭子每每通過《三國演義》虔誠學習這位奸雄的陰謀詭計,終生奉行。
對於這個違背中華民族精神貽害天下後世的奸雄曹操,從古到今,從官方到民間,都是一片譴責之聲。雖有少數文人通過欣賞三曹的詩文,還會對曹操產生一些好感,但那是對文不對人。影響不了天下後世對他總的評價。
從古至今,從今而後,人類社會作為千百萬人所組成的群體而存在,總得建立秩序;為了維護秩序,人們總得有一種行為規范,也就是要講道德。雖然古往今來,道德標准因時代之不同會有一些變化,但是人類社會必須要講道德,不能拋棄道德,這是一條死道理,硬道理,千古不易的大道理。如果拋棄道德,天下就會大亂,人類就會自我毀滅。敢於公開拋棄道德的人,總會被天下人所唾棄。誰想歌頌這種人,誰想為他翻案,就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暴露了自己很不光彩的意圖。想為曹操翻案實在是太困難了,只要曹操不講道德,拋棄道德的鐵案翻不了,他就永世不得翻身。在此文之末,作者對這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曹孟德有詩嘆曰:
霸業狂圖轉頭空,
民間千載笑奸雄;
貽禍後世成定局,
翻案文章做不通!
『叄』 《無敵兵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敵兵鋒》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IYX6gIKP0k87TD4aAyYBBQ
『肆』 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史書評論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57]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古今評說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陸機:「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群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啟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68-69]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朱敬則:「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 「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天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
張說:「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台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盪海吞江制中國,回天運斗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弦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伍』 評價歷史人物曹操
1.曹操的功績:(1)統一北方,結束局部割據,對促進全國統一作出貢獻. 不管如何,是挾天子也罷,是忠心耿耿也罷.曹操逐步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東漢中後期以來的混亂局勢,穩定了北方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安寧,人口得以修養.曹操無法預料後人是非得失,但就他個人的功績來看,他統一北方已然是對國家發展最了不起的貢獻;(2)以身作則,提倡節儉,遏止東漢後期糜爛的風俗.2.曹操的過失:(1)用法嚴厲,矯枉過正 曹操鑒於東漢後期的寬松現象,予以亂世重典的手段,然而矯枉過正,法律過於嚴苛,給予百姓一定程度的損傷;(2)殘害無辜
無辜,包括百姓也包括士大夫.徐州復仇戰中,就屠殺無辜徐州百姓達數十萬之多,此已然遠遠超出復仇的目的,頗顯得心狠手辣; 士大夫對於曹操的態度分為兩大類:一類以荀或為首,欣賞其英雄氣概與韜略;一類則重視他的出身--宦官之後.前者對曹操是鐵桿支持,幫助其一統;後者則對其有所非議.當然政敵是要肅清的,但曹操手下崔琰的死卻十分冤枉;(3)組織性挖墳決墓 雖然前邊也有很多著名的人干過這樣的事情,比如呂布等.曹操則設置摸金校尉職業從事挖掘大墓的勾當;【歷史功績】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
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人物評價】曹操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完全的「優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齊桓公、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對於自我的掩飾,曹操由於對自我有著許許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使得他可以變得極為猜疑和殘忍,行為復雜多變,令人難以捉摸。換言之,人格狀態不協調是曹操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