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春秋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家春秋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乾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於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裡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後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3、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4、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裡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個性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裡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裡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主角,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透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取。五四時期,長篇小說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取多少人物選取怎樣的人物選取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個性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很喜歡巴金這位作家,讀過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寫作《家春秋》時還不滿30歲,讓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剛剛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書中很多的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文筆很乾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於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裡面一個經典形象。後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讀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平淡的語言,卻以書中人物迥異的性格,牽住了讀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絕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鮮明的代表。
書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個家庭卻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老大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事事為別人著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著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放棄了學業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娶了長輩給選的媳婦,最終他所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讀這本書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裡發悶,看完後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氣,為他的隱忍、窩囊,心裡不喜歡這個人物,卻又一次次地為他牽掛。
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感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斗爭著,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人生就是一股激流,它不曾停下腳步,也曾撞出許多的水花,錯綜交織在一齊,那裡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因為生活就是一場搏鬥。
鳴鳳落入濺起的層層水花,打破了夜的寧靜,我似乎聽見整個花園都為她低聲哭泣了。沒有眼淚,也沒有血。一切就在這個寂靜的夜晚安靜的結束了。梅表姐睡過去了,睡在梅花那樣淺粉色的夢里了!一些哭聲,幾句悼念,幾聲後悔,就草草收了艷骨。可愛的生命,將去一個安祥的地方。隨著海兒一聲響亮的啼哭,瑞鈺帶著欣慰去了。沒有見到那最後一面,覺新茫然中似乎想明白了什麼。擋住他的,僅僅是一扇破門么海臣痛苦地隨媽媽去了,他這一展微弱的指路燈啊,昏昏暗暗最終失去了光亮。濃濃夜色里,覺新的心要迷路了,蕙表姐救表弟,一個脫水一個咳血,就是這樣被親生父親給生生「活埋」了。炎熱的夏天中,陽光不再溫暖,世界只是冰冷冷上演著一出傀儡戲。淑貞把滿面愁容最終化作了水。還沉淪在黑暗世界裡的她卻永遠睡在了深深黑井底。
家,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卻在春天過去後,在秋風中泛黃了、沉落了、飄飛了,最終好一個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好在還點燃了我最後那一點期望,高家總算分了,分了倒也一切真干凈。
又是一場薄命的兒女杯具,可在不論是活在世上的,還是永遠睡在九泉之下的人中,最悲的要數大少爺覺新了,恨他么不恨!愛他么不愛,所有的情感只化為了同情,除了同情,只剩下淡淡悲哀,看著自己心愛的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個不回頭地踏上一條布滿屍骨的必死之路;看著自己的兩個弟弟永遠的不理解和空泛的冷嘲熱諷,哪怕是滿心善意,他又怎能擔受得起;看著這個風雨飄遙的大家庭喝盡苦水,明知已無能無力,卻不願九泉之下的父親、祖父還有三爸因此失望。
一切的一切,就成了善良織成的天羅地網,是封建對他的萬分束縛,他被拉緊了。起初的反抗只能越陷越深,直到無能為力。在一次次死與血的教訓中醒悟,是啊!誰殺死了他心愛的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制度、整個封建禮教!這一切捆住了他,讓他不能動彈,當然,還有屬於他的那一份充滿善良的懦弱!這一切奪去了他的期望、他的幸福、他的前途、還有他的愛……
長子長房長孫,他的苦他的痛不是覺民覺慧兄弟能夠理解的。淚水也不能改寫歷史,但要相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天後的那個春天,必須還會山花爛漫、柳絮飄飛。到了最後,覺新的爆發讓我長出了一口氣,你終究還是有力氣沖出這一張天羅地網的束縛,沒有永遠屈服於你網里的人生。
秋天過去了,春天也在眺望!幸福的日子要來了!
巴金筆下的《家春秋》,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不僅僅給當時有志氣有思想的文人學子指明了道路,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富有內涵的課。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正在崩潰邊緣徘徊的封建家族的悲歡離合,結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它以二十世紀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矛盾和愛情為線索,深刻揭露了社會的罪惡和沒落,同時也歌頌了覺民,覺慧,琴和淑英等年輕人生活的覺醒和斗爭。
通讀全文。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高家的長子——覺新。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你不能漠視覺新,作為長子,他承受了無形的,卻又巨大的壓力,在弟妹中舉行作揖主義,愛是他為家庭默默付出的一切,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也許他讓我們痛恨,恨他的懦弱,恨他們的不敢反抗,以至於最後妻兒離他而去,讓他內心遭受巨大打擊;也許他又讓我們同情,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的結局是凄涼的,我們只能用一聲無盡的嘆惋來表達對覺新的可憐又可悲的遭遇。相反,覺民,覺慧的反抗精神,著實讓人欽佩,與覺新形成巨大反差。
從覺民反抗爺爺安排的婚事,而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從覺慧對家庭的失望,而離家出走,去外面尋找他要的生活;從妹妹豪爽的性格和不凡的勇氣,讓我們看到了腐朽的時代里新生的力量,給人鼓舞,給人希望。
家:青春是美麗的
春:春天是我們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年輕,我自信,我奮斗。
激流 曾經輝煌的高公館也落得分家的下場。
「家」 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覺新,最氣不過的也是覺新。但我對覺新還有一絲敬仰:畢竟,他是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人物。他有自由戀愛青梅竹馬的梅,又有舊社會強加給他的關心體貼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選擇?他處於「長房孫」的位置,被別人稱為「承重老爺」,在這種身份下,他怎麼反抗?他的家庭里頭衛道的人太多了。為了孝道,他拋棄了化學,拋棄了梅,拋棄了珏。覺新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帶來再重的負擔,再大的傷害,人還是象蝸牛一樣背著沉重的殼行走。
對於覺民,我倒沒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於與高老太爺抗婚,我對他還是比較看好的。
至於琴,在「家」她還是一個覺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猶豫不決,連剪個辮子的決心都沒有。她對自己的行為也說不清楚。所以對她也沒什麼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覺慧:他雖很激進,但終究幼稚,為了愛人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鳴鳳的感受。因為覺慧,鳴鳳多次被周氏訓斥。而他口口聲聲要救鳴鳳,最後還是他將鳴鳳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么?鳴鳳死後也沒見他悲傷多久。覺慧給了鳴鳳什麼?幫助,同情,憐憫,他什麼都沒有給,他甚至不聽她的哀訴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的鼓動下竟放棄了鳴鳳。最終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爺的態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認為很「開天闢地」。
相比之下,《家》的內容範圍廣,事件多,我認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 由於閱讀的深入,我對很多人的態度改觀了。
覺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對象,我對覺新充滿了憤恨:惠死了,枚娶親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極力反對,惠和枚也不一定不會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兒子的死對他的打擊也不小。只希望他能快點覺醒。
我對覺民的進一步認識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貞,幫助淑英逃離高家,並不怕王氏和覺群的威脅,與陳姨太據理力爭,使她們在自己這里得不到一點好處。他很大膽,與覺慧不同的是,他留在家裡也能鎮定自若。他並不象一些人說的,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幫助淑英出走都是他設計的,因此,我並不同意一些人說的覺民是多餘的人物。
琴在「春」成長得太快了,迅速擔當起為高家女子排憂解難的重擔。淑英和淑貞似乎已經離不開她了。她不再優柔寡斷,對於親人熱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覺民一起為刊物出謀劃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對琴也改觀了。
淑英一開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動了她,梅,惠這些她所愛的人一一離去,如果她不逃走,她們便是她的「榜樣」。加上淑華的勸說,她終於和劍雲一同去找覺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劍雲,在他的一顆星飄走之後,及時挽救了淑英。劍雲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掙扎,沒計劃,沒志願。但當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時,他會不顧自己去幫助她。也因為如此,在送完淑後,劍雲帶笑地死去了。
在我看來,「春」的內容單調,敘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對與巴金而言,說不定這是影響他終生的小說─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他結識了蕭姍。
「秋」 激流的最後篇章,也是悲哀的結局。
慶幸的是,覺新終於覺醒了。枚和淑貞的死,使他再沒有可犧牲的親人了。商業場的火,使他近乎陪盡了一切給克安,克定;惠托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腳的淑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擊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寧,並要加害覺民,他終於受不住爆發了。想不到啊,一向溫順的覺新竟公然與克安等頂嘴,沒有了欺負的對象,竟轉向孩子覺英。覺明死了,張氏居孀。「家」已敗,覺新也終於覺醒。
覺慧,他的出走是正確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意識到,如果覺慧沒有出走,淑華就不能出逃。他結識的黃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確確幫上了他的忙。覺慧成為了革命黨,也是必然。
在這里,我覺得配角覺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當他聽瑞珏說搶菜她搶不過自己的哥哥弟弟們時,年僅十三歲的他將才端上來自己才嘗了一片的燴鮑魚片推給了瑞珏。而在「春」,他經常領著覺群和覺世在花園胡鬧,欺負淑英,淑華和淑貞。在「秋」,他氣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後,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識到,真正關愛自己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覺英也覺醒了,敢與克安,克定叫板。覺英的轉變,與他整天的玩伴也有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於「春」:它類似於「家」,講得多,細。
「感」 高家族衰落了。和《紅樓夢》不同的是,它並不是大團圓的結尾。一群人覺醒了,一群人卻永遠地去了。被封建禮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給人們無限的傷痛。
覺新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希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覺民,貫穿三部曲的激進分子,也定能與琴生活得幸福。
《家》、《春》、《秋》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為他人感嘆!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 、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美好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著青年們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麼會擁有自由、美好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海……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有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為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五一從桂林回學校就一直忙畢業設計,不過日子過得也挺快的,生活還算充實吧,不像別人過得那麼空虛,整天拿魔獸來精神寄託,我也知道這是大四畢業生一貫的選擇,或許是在裡面超生吧,或許是失落到了極點,或許就是打發時光的最好選擇吧,或許……
我在這里暫且不去管別人那些鳥事,那是別人的路,那是別人的電腦,我只求自己生活過得平淡,過得充實罷了。
五一前我把上下五千年看完了,以前在大學迫於學習與工作繁忙,所以看文學方面的書不多,後來又是考研一年的備戰,所以很少能騰出時間了,還好,我畢業設計的課題太簡單了:副載波通信系統信噪比研究,當初真不該選的,我以為以後往通信方面發展,又看到這個題目就選了,現在後悔莫及。因為SCM系統在我看來早已過時,沒有研究的必要,並且最近的學術上對這涉及少而少之,所以搜起資料來很有難度。
由於課題簡單,所以我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較多了,所有模擬畫圖,可拿幾本MATLAB書看看也就會了,想做的好看點,大不了就用GUI來做個界面罷了,說來說去就這回事:簡單。這期間,我就來學《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DSP》,神經網路、小波變換與MATLAB實現等等,你不要小看這些東西,學起來很費時的,特別是BP神經網路、小波這可是研究生、博士生大多所研究的,就是有些研究生三來混個文憑出來或許都不能給出個完整的描述,DSP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你要知道我看得全是外刊,外國人寫的,但是中文版,看了這些書我可以說中國的教材一大抄,還是感覺國外的書原汁原味,這期間我把對自己有用的專門寫在一個筆記本上,似乎快寫完一本了,這是一種喜悅,我知道我是在儲備,我認為這次考研雖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好是有其原因的,這次考研的結果我想過很多,我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達到,或許是運氣不好罷了,但我還有機會啊,我會在以後的道路上走好,而不是消沉,這些東西全是在宿舍積累起來的,平時同學在宿舍挑魔獸,我就在那看書記筆記,我堅信付出後的成功就是喜悅。
早就說看完巴金的《家、春、秋》後一定去我的博客寫篇讀後感,剛好中午看完了,就來機房鞋店東東,談談自己對裡面人物的認識吧。呵呵,由於買的是盜版書字很小,所以看起來很是吃力,總共用了20多天吧,由於平常正常的上課時間我是在機房的,我一般利用中午、傍晚、晚上的時間來啃它們,我感覺自己真的是走進書裡面了,是帶著愛與恨的心情讀完的,也在看春時熬過夜,每次看了腦子里總還是高家這個家族的瑣事,有時看著別人處在那種環境卻是那麼的懦弱,那麼的作揖主義,相反有些人是那麼的有勇氣與舊勢力作斗爭,還有人出現在裡面感覺就一直是別人生活與力量勇氣的來源,還有些是那麼的頑固與無知。還有些是那麼的狼狽為奸……
下面用巴金的三句話來開啟吧
家:青春就是美麗的
春:春天是屬於我們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年輕、我自信、我奮斗!
最喜歡的人物:淑華、琴、覺民
淑華:我喜歡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呵呵,我倒挺喜歡現實中這類女孩子的。
琴:在裡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裡得到信心與生活的希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希望從她那裡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覺民:畢竟是個新時代的人物,比較反對舊禮教,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禮到結束時痛罵克定、克安等,聽到他罵我當時也感覺心裡非常的高興,他代表了一類人的呼喊。與覺新形成的極大的對照。
最頑固的愚昧的人物:周伯濤
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即愛又恨的人物:覺新
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恨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凶,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終於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
坐吃山空、毫無榜樣的人物:克安、克定
靠著祖宗過日子的,目前也是大多數大學生的通病,他們以為家裡的錢好掙,沒錢就問父母要,可又沒好好學習,每月還要花個1000把塊,以為錢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其實,父母養不了你一輩子的。
狼狽為奸一類:四嬸、陳姨太
五嬸後來倒是明白事理了
其實看完巴金的家春秋遠不止這些感受的,以後有時間再寫了,還是用巴金的話結束吧
家:青春就是美麗的
春:春天是屬於我們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年輕、我自信、我奮斗!
② 小說《家春秋》主要內容是什麼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時報》連載發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年初版)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對題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這部作品獲得強烈的感染力量。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作家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註:《〈激流〉總序》)。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然而這個家裡的新舊矛盾,畢竟已發生在「五四」時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沖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裡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與《秋》中,從淑英、淑華等人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覺慧的行動對這個家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性格的確是給讀者帶來了鼓舞、帶來了「新鮮空氣」的。覺慧到上海是為了嚮往那裡的「未知的新的活動」,「還有那廣大的群眾和新文化運動」;作品並沒有正面地具體描寫覺慧離開家庭以後所走的道路,但對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點。根據覺慧性格的邏輯發展,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他是有可能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領導力量的。雖然環境氣氛和時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現得不夠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家庭與當時各種社會關系的聯系,但作品寫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響,寫到了四川軍閥混戰對人民的騷擾,也寫到學生們向督軍署請願和罷課的斗爭,以及地主派人下鄉收租等情況。這一切都表示這是一個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觀苦鬥爭和不斷壯大的時代,而這種背景就給覺慧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現實的根據。
覺新和覺民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別是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過覺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斗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著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爭的前緣,不妥協地和那些長輩們當面爭辯,並衛護著淑英、淑華的成長。在給覺慧的信中,他說:「我現是在『過激派』了。在我們家裡你是第一個『過激派』,我便是第二個。我要做許多使他們討厭的事情,我要製造第三個『過激派』。」這第三個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長和出走,是貫串在《春》裡面的主線,而覺民的活動就為這件事的開展准備了條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犧牲者外,作者在《家》里還寫了琴和許倩如,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雖然許倩如只是一個影子,而琴還正在覺醒的過程中。到《春》里,這種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長,不僅琴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出現了淑英。她從覺慧的出走引起了心靈的波動,從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危機,於是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漸變得堅強起來,終於走上了覺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們的」這話的意義。《春》和《秋》中所展開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長輩們的虛偽與墮落的襯托下,《春》裡面主要描寫一些心靈純潔的少年男女的活動,為淑英性格的成長和覺醒提供了條件。情節的開展比《家》來得迂緩,而精神仍是一貫的。淑華的活動主要在《秋》里,這是一個性格單純開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樂的聲音常常調劑了某些場面中的憂郁情調,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明朗的氣氛。她最後也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戰斗的慾望」,而且與舊勢力進行了面對面的爭辯。和她成為對比的是淑貞的命運,正當淑華爭取到進學堂的機會的時候,淑貞就跳井自殺了。這是個生活在愚蠢和淺妄的包圍中而從來沒有快樂過的木然的少女,通過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長輩們的虛偽和丑惡,說明了封建主義對於人們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嚴重的摧殘。這些少女們的活動,包括綺霞、倩兒、翠環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對於那些虛偽、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們,作者並沒有把他們漫畫化,卻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無情的詛咒。從高老太爺和《秋》裡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舊制度的衛護者們那種表面十分嚴峻而其實極端虛偽和頑固的本質。《春》裡面作者更多地勾畫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墮落的活動,他們的盜賣財物、私蓄娼優、玩弄丫頭奶媽等行徑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們的放縱和影響下,覺群、覺世等小一輩品質的惡劣也已逐漸成型,這正說明了這種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蠻和殘酷。《秋》裡面所寫的面更擴大了,已不限於高家的范圍,周家和鄭家也佔了很大的比重;通過周伯濤、鄭國光、馮樂山、陳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寫,所謂書香縉紳之家的虛偽、墮落和無恥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來了。這就不只補充了對高家那些「克」字輩人物精神墮落狀況的揭露,而且說明了這是一個制度的產物,充分地顯示了這些形象的社會意義。另外一些庸俗、潑辣和愚蠢的女眷們的活動,例如陳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們的丑惡形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深的厭惡。而通過一些性格善良的人們的犧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環的命運,封建統治階級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就表現得更為鮮明。
在《秋》的最後,覺民說:「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過去了。」作者曾說他「本來給《秋》預定了一個灰色的結局,想用覺新的自殺和覺民的被捕收場」,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決定「洗去了這本小說的陰隨的顏色」(註:《〈秋〉序》)。這個預定的計劃更接近於他在《愛情三部曲》或者《滅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過的藝術安排;但在願望給讀者以樂觀和鼓舞的情緒支配下,他終於改變了預定的計劃,給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影響,在這里已經很難找到了。小說關於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雖然都還寫得相當朦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夠吸引讀者憎恨那種腐朽沒落的制度,並為美好的未來而斗爭。封建社會在中國經歷了特別漫長的歷史歲月。到了現代,在狂風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連續打擊下,它的解體仍然是極其緩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繼續虐待、摧殘、殺害各階層的人們,包括封建階級成員自身。所以,以控訴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強烈的戰斗意義,它曾激動了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
③ 家春秋的內容簡介
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家》、《春》、《秋》,半個世紀以來深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並被譯成多種文字,譽滿天下。作品通過金陵城高公館一家的盛衰,使讀者看到了舊中國的沒落與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舊禮教的殘酷,描寫了在黑暗勢力壓迫下的年青人的不同命運:有的苦悶、彷徨,有的作了犧牲品,有的奮起反抗去追求光明。 本書原由我社於1988年出版,現經修訂,列入「現代故事畫庫」系列重新出版,以滿足廣大讀者和連環畫愛好者的收藏需求 。
④ 家春秋簡介
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年。第一部寫於1931年,以《激流》為題,從當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斷斷續續地在上海《時報》上連載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單行本時,作為《激流》之一改題《家》。《春》的寫作從1936年開始,在《文季月刊》上連載了十章,後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寫完,單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氣寫成的,這段時間每晚寫五、六個小時,邊寫邊送印刷廠付排,5月初結稿,7月即出書。
以自己生活過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為素材,寫一部控訴舊家庭的罪惡,展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的系列小說,在巴金的心中醞釀了多年。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象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象《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僅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和腐配、傾軋和迫害,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斗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於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沖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啟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凝聚著巴金的經歷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題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愛憎的鮮明,為巴金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摯濃烈的愛憎感情,隨著流暢而充滿抒情氣質的文字跳盪,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據塑造的那些藝術典型,鮮明生動,對客觀現實的細致描繪,構成一幅幅真實感人的生活畫面。這部巨著的成就,標志著巴金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高度。
⑤ 家春秋的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家春秋的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春》、《秋》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為他人感嘆!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美好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著青年們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麼會擁有自由、美好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海……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有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為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讀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平淡的語言,卻以書中人物迥異的性格,牽住了讀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絕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鮮明的代表。
書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個家庭卻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老大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事事為別人著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著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放棄了學業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愛情娶了長輩給選的媳婦,最終他所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讀這本書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裡發悶,看完後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氣,為他的隱忍、窩囊,心裡不喜歡這個人物,卻又一次次地為他牽掛。
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愛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斗爭著,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剛開始讀《家春秋》,感覺內容很復雜,人物很多,事情發現的也很多,剛開始看會很吃力。但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看完,慢慢地我靜下心來看了下去。發覺這書寫得很好,具有很大的反映性。
裡面每一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現實生活中的老百姓,不同的人物思想決定不同的命運。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不同命運的共同家族的男人。這本書把社會濃縮成一個家族的'背景,血淋淋的反映出現實社會下不同追求不同的思想觀念下所迎來的不同命運。這三個男人。老大覺新,被家族帶著活著,失去追求自己東西的軟弱者,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愛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斗爭著,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
他們三人不同的思想使他們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過著不同的生活,老大和老二老三就像兩條平行線不能相交。可悲的命運。《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家》、《春》、《秋》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為他人感嘆!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茖很侑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尙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侑序,禮法森嚴。但事實尙這茖大家庭里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茖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這茖大家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侑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侑美好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尙處橫著青年們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著,怎麼會擁侑自由、美好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了尙海……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著,要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著,侑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侑為新時代的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茖時代人再繼續,掙扎著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著的仍在掙扎。
巴金筆下的《家春秋》,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不僅僅給當時有志氣有思想的文人學子指明了道路,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富有內涵的課。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正在崩潰邊緣徘徊的封建家族的悲歡離合,結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它以二十世紀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矛盾和愛情為線索,深刻揭露了社會的罪惡和沒落,同時也歌頌了覺民,覺慧,琴和淑英等年輕人生活的覺醒和斗爭。
通讀全文。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高家的長子——覺新。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你不能漠視覺新,作為長子,他承受了無形的,卻又巨大的壓力,在弟妹中舉行作揖主義,愛是他為家庭默默付出的一切,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也許他讓我們痛恨,恨他的懦弱,恨他們的不敢反抗,以至於最後妻兒離他而去,讓他內心遭受巨大打擊;也許他又讓我們同情,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的結局是凄涼的,我們只能用一聲無盡的嘆惋來表達對覺新的可憐又可悲的遭遇。相反,覺民,覺慧的反抗精神,著實讓人欽佩,與覺新形成巨大反差。
從覺民反抗爺爺安排的婚事,而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從覺慧對家庭的失望,而離家出走,去外面尋找他要的生活;從妹妹豪爽的性格和不凡的勇氣,讓我們看到了腐朽的時代里新生的力量,給人鼓舞,給人希望。
家:青春是美麗的。
春:春天是我們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年輕,我自信,我奮斗。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裡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裡得到信心與生活的希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希望從她那裡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凶,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終於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著。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著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傷心,「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溫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終於有了曾經的光彩。
在我看來,「春」的資料單調,敘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對與巴金而言,說不定這是影響他終生的小說─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他結識了蕭姍。
「秋」激流的最後篇章,也是悲哀的結局。
慶幸的是,覺新最後覺醒了。枚和淑貞的死,使他再沒有可犧牲的親人了。商業場的火,使他近乎陪盡了一切給克安,克定;惠托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腳的淑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擊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寧,並要加害覺民,他最後受不住爆發了。想不到啊,一向溫順的覺新竟公然與克安等頂嘴,沒有了欺負的對象,竟轉向孩子覺英。覺明死了,張氏居孀。「家」已敗,覺新也最後覺醒。
覺慧,他的出走是正確的。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意識到,如果覺慧沒有出走,淑華就不能出逃。他結識的黃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確確幫上了他的忙。覺慧成為了革命黨,也是必然。
在那裡,我覺得配角覺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當他聽瑞珏說搶菜她搶但是自我的哥哥弟弟們時,年僅十三歲的他將才端上來自我才嘗了一片的燴鮑魚片推給了瑞珏。而在「春」,他經常領著覺群和覺世在花園胡鬧,欺負淑英,淑華和淑貞。在「秋」,他氣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後,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識到,真正關愛自我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覺英也覺醒了,敢與克安,克定叫板。覺英的轉變,與他整天的玩伴也有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於「春」:它類似於「家」,講得多,細。
「感」高家族衰落了。和《紅樓夢》不一樣的是,它並不是大團圓的結尾。一群人覺醒了,一群人卻永遠地去了。被封建禮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給人們無限的傷痛。
覺新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期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覺民,貫穿三部曲的激進分子,也定能與琴生活得幸福。
很喜歡巴金這位作家,讀過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寫作《家春秋》時還不滿30歲,讓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剛剛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書中很多的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文筆很乾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於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我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裡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後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一樣。
⑥ 《家春秋》的結局是什麼
覺民和琴走在了一起。
《家》: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陳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說為由,強迫瑞珏去鄉間分娩,致使瑞珏 難產而死。覺新開始有所覺醒 ,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春》:蕙完婚後過著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為婆家不肯請西醫耽誤了醫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覺新.也使他開始支持覺民等人的計劃.最終.淑英在覺民等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覺新等人收到她從上海的來信.信中傾吐了她獲得自由後的幸福。
《秋》: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著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著親密關系.他自己娶了翠環並將她當作妻子看待.至於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願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創作背景:
1929年7月,巴金的哥哥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
作者不要單給他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他所要寫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
他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他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他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這就是《秋》的創作動機。
《家》:
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⑦ 巴金的作品《家春秋》的全文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時報》連載發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年初版)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對題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這部作品獲得強烈的感染力量。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作家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註:《〈激流〉總序》)。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然而這個家裡的新舊矛盾,畢竟已發生在「五四」時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沖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裡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與《秋》中,從淑英、淑華等人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覺慧的行動對這個家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性格的確是給讀者帶來了鼓舞、帶來了「新鮮空氣」的。覺慧到上海是為了嚮往那裡的「未知的新的活動」,「還有那廣大的群眾和新文化運動」;作品並沒有正面地具體描寫覺慧離開家庭以後所走的道路,但對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點。根據覺慧性格的邏輯發展,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他是有可能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領導力量的。雖然環境氣氛和時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現得不夠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家庭與當時各種社會關系的聯系,但作品寫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響,寫到了四川軍閥混戰對人民的騷擾,也寫到學生們向督軍署請願和罷課的斗爭,以及地主派人下鄉收租等情況。這一切都表示這是一個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觀苦鬥爭和不斷壯大的時代,而這種背景就給覺慧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現實的根據。
覺新和覺民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別是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過覺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斗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著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爭的前緣,不妥協地和那些長輩們當面爭辯,並衛護著淑英、淑華的成長。在給覺慧的信中,他說:「我現是在『過激派』了。在我們家裡你是第一個『過激派』,我便是第二個。我要做許多使他們討厭的事情,我要製造第三個『過激派』。」這第三個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長和出走,是貫串在《春》裡面的主線,而覺民的活動就為這件事的開展准備了條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犧牲者外,作者在《家》里還寫了琴和許倩如,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雖然許倩如只是一個影子,而琴還正在覺醒的過程中。到《春》里,這種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長,不僅琴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出現了淑英。她從覺慧的出走引起了心靈的波動,從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危機,於是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漸變得堅強起來,終於走上了覺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們的」這話的意義。《春》和《秋》中所展開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長輩們的虛偽與墮落的襯托下,《春》裡面主要描寫一些心靈純潔的少年男女的活動,為淑英性格的成長和覺醒提供了條件。情節的開展比《家》來得迂緩,而精神仍是一貫的。淑華的活動主要在《秋》里,這是一個性格單純開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樂的聲音常常調劑了某些場面中的憂郁情調,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明朗的氣氛。她最後也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戰斗的慾望」,而且與舊勢力進行了面對面的爭辯。和她成為對比的是淑貞的命運,正當淑華爭取到進學堂的機會的時候,淑貞就跳井自殺了。這是個生活在愚蠢和淺妄的包圍中而從來沒有快樂過的木然的少女,通過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長輩們的虛偽和丑惡,說明了封建主義對於人們的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嚴重的摧殘。這些少女們的活動,包括綺霞、倩兒、翠環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對於那些虛偽、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們,作者並沒有把他們漫畫化,卻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無情的詛咒。從高老太爺和《秋》裡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舊制度的衛護者們那種表面十分嚴峻而其實極端虛偽和頑固的本質。《春》裡面作者更多地勾畫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墮落的活動,他們的盜賣財物、私蓄娼優、玩弄丫頭奶媽等行徑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們的放縱和影響下,覺群、覺世等小一輩品質的惡劣也已逐漸成型,這正說明了這種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蠻和殘酷。《秋》裡面所寫的面更擴大了,已不限於高家的范圍,周家和鄭家也佔了很大的比重;通過周伯濤、鄭國光、馮樂山、陳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寫,所謂書香縉紳之家的虛偽、墮落和無恥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來了。這就不只補充了對高家那些「克」字輩人物精神墮落狀況的揭露,而且說明了這是一個制度的產物,充分地顯示了這些形象的社會意義。另外一些庸俗、潑辣和愚蠢的女眷們的活動,例如陳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們的丑惡形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深的厭惡。而通過一些性格善良的人們的犧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環的命運,封建統治階級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就表現得更為鮮明。
在《秋》的最後,覺民說:「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過去了。」作者曾說他「本來給《秋》預定了一個灰色的結局,想用覺新的自殺和覺民的被捕收場」,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決定「洗去了這本小說的陰隨的顏色」(註:《〈秋〉序》)。這個預定的計劃更接近於他在《愛情三部曲》或者《滅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過的藝術安排;但在願望給讀者以樂觀和鼓舞的情緒支配下,他終於改變了預定的計劃,給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影響,在這里已經很難找到了。小說關於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雖然都還寫得相當朦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夠吸引讀者憎恨那種腐朽沒落的制度,並為美好的未來而斗爭。封建社會在中國經歷了特別漫長的歷史歲月。到了現代,在狂風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連續打擊下,它的解體仍然是極其緩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繼續虐待、摧殘、殺害各階層的人們,包括封建階級成員自身。所以,以控訴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強烈的戰斗意義,它曾激動了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443218.htm
回答者:十三_qiang - 舉人 四級 8-1 18:21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thanks!!@@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家 春 秋 是巴金寫給誰的啊
評論者: 125663253 - 魔法學徒 一級
其他回答共 4 條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著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著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並且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除此而外,這個封建大家庭揮霍奢侈的寄生生活,還造就了一代整日只會揮霍無度,過著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敗家子」,這在高家「克」字輩人物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如高老太爺最喜歡的五兒子克定,不但嫖、賭、抽大煙、玩小旦樣樣精通,而且還騙取妻子的金銀首飾去當賣,在外面私設公館,蓄妓取樂。
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覺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馬、真誠相愛的一對戀人,只是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兒戲般地拆散了這對情侶,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瑞珏是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喪命的,她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被封建禮教摧殘的除了梅和瑞珏外,還有在高家做丫頭的鳴鳳、婉兒等。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死教會」的老惡棍、年已花甲的馮樂山做小,結果這位年僅17歲的少女被逼得走投無路,投湖自盡了。然而,鳴鳳的死卻沒有使這場悲劇完結,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著人生的悲劇。
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回答者:海天醬油油 - 秀才 二級 8-1 18:23
<家>小說中的人物不下於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說著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回答者:caocao草草 - 秀才 二級 8-1 18:53
(一)《家》: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經…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⑧ 家春秋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家春秋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春秋》,早就有所耳聞,就是一向沒能把它看完,近日看到室友帶了一套,延續著原先的激情,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此刻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見解。
高家是封建守舊的大家族,高老太爺、姨太與五個兒子媳婦及孫輩們共處一堂,各房時常為了利益搬弄是非、爭吵不休。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是高家長房之孫,皆為崇尚新思想之有為青年,卻受到封建家庭的戕害。覺新身為長孫,被迫承擔振興家業的重任,放棄出國留學的理想,更因長輩阻撓,無法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梅芬結合,又被長輩逼迫娶了瑞珏,終日鬱郁寡歡。覺民曾逃婚抗拒長輩安排的婚姻,覺慧則與婢女鳴鳳相戀,高家將鳴鳳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投湖自盡,覺慧悲痛離家追求自己的志業,覺民與覺新一齊應對家族糾紛的考驗。
梅芬另嫁後病故,瑞珏也因懷孕待產,被迷信的高家視為不吉,驅離高家導致難產死亡,只餘一子海臣與覺新相伴。海臣患病,死於高家堅持不請西醫的固執之下。一連發生厄運使覺新心灰意冷,一味順從長輩而無力振作,更拒絕周蕙表妹的愛意,周蕙另嫁後憂抑病死,婢女翠環對覺新由同情關懷而生愛慕,最後覺新為了三爸的遺願娶了翠環,重獲嶄新的生活。他們最後起來反抗長輩們種種不合理的壓迫,高家走上分家一途,覺民與摯愛的琴表妹共諧連理。
矛盾的覺新,他經過了『五四』運動的洗禮,新的思想在他心中留下了必須的烙印,但是他又同時受到封建孝道的束縛。所以他的一生就註定是杯具。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事事為別人著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著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每次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裡發悶,為他的逆來順受和不反抗感到難過。值得高興的是最後他最後在父輩面前反抗了。也許很多人和事造就了他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則讓人覺得既可憐又可恨,而在我的眼裡他只可憐不可恨。
不屈服的覺民,畢竟是個新時代的人物,比較反對舊禮教,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禮到結束時痛罵克定、克安等,他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自助者,然後天助之。他與琴有情人終成眷屬,是爺爺蒸蒸日上。
敢作敢為的覺慧,他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部小說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制度,展示青年們被制度殘害白白犧牲的杯具,以及覺醒了的新青年的迷芒,掙扎,憤怒,控訴,反抗,斗爭。小說中的每一個突出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一類人的鮮明的典型。《家春秋》控訴了封建家庭,批判舊的社會制度,期望青年一代爭取自由嚮往光明。我貌似沒有太多的苦惱,我的生活平靜安逸,不同的時代,總有不同的苦惱,但願每個人都能把問題最好的解決,平凡的生活。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後,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資料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裡面扮演的主角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裡得到信心與生活的期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期望從她那裡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凶,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最後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著。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著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溫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最後有了以前的光彩。
⑨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⑩ 家春秋之借名篇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家春秋之借名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家春秋之借名篇
家春秋之借名篇最新章節TXT----- 鄭縣有條姚江,沿岸風景幽雅,江水曲折環繞,兩旁儀木成林,土地肥美,
出產豐富。到了夏天,涼風蟬鳴,綠葉紅菱,倘佯其間,竟和西沽差不多。故有
錢人家均在此附近建築大廈,作為避暑之用。
抗戰勝利後第三年間,有一退休達官,王士明者,在此買下了一幢巨宅,修
造花園,朱門。華麗堂皇,取名「柳江別館」准備歡娛晚年。
王某一妻三妾,雖自仕途退下,惟仍講究官場習氣,四齣造訪、游歷。加上
年老精衰,雖有四房妻妾,獨結發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明詳」,余妻妾均
無生育。因此家中大小十分珍愛明詳,當作寶貝一樣,故均呼其「寶貝」而不叫
其名。
明詳生來皮膚白嫩,聰明直率,相貌俊秀,有點女孩子氣味,因此各房姨太
及丫環們,個個視為命根,但明詳卻獨對服侍他的貼身丫環文倩具有好感。
文倩是個近二十歲的女孩,長得眉目清秀,玲瓏可愛,小家碧玉的樣子,從
小就到王家當丫頭,本來在夫人處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