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成宮醴泉銘》全文翻譯是什麼
【《九成宮醴泉銘》全文翻譯】
九成宮(唐宮名)在陝西省麟游縣西,原為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更名為九成,甘美之甜水謂之醴泉。銘者,自銘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後世者也。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子魏徵奉皇帝詔書撰文。
貞觀六年夏歷四月,皇帝到九成宮避暑。這九成宮就是原來隋朝的仁壽宮。它高聳的覆壓山巒,淳蓄的池水截斷山谷。楹柱跨水相連,庭闕分岩相向。高閣長廊排成圍,棟宇台榭輪奐錯落。仰視它彷彿高若千丈,向下看則幽岩大谷深險萬尺。那些鑲飾的珍珠美玉使它金碧輝煌,其光芒沖射雲霞使日月失色。炫耀這種移山過澗之力,驕橫奢侈之極,累及民眾而放縱私慾,想來真是深深的罪過。到了酷暑炎陽時,幾無逼人窒息的熱氣;微風緩緩拂來,覺有清涼之爽。這的確是怡養身心的勝美之處。即使是漢武帝時的甘泉宮也不能超出其右。
我主在二十歲時,就征討四方,到而立之年就作為君王安撫民眾了,起初是以武力之功平定統一了四海,而最終用禮樂教化安撫各邦。東到青丘之國,南抵丹徼之地,都有珍奇寶物等貢品獻上,且有譯官陪同前來朝拜;西及輪台,北至玄闕,合並之後又列置州縣,並將眾多百姓編定戶籍。時吉年順,四方太平,人們都安定歸依,神靈也賜福而至。雖說有賴於天地的功德,但最終還是靠皇帝一個人的謀劃而成。他捨身利國,且不避風雨,奔波勞苦,一心為民,憂勞成疾,以致身衰體弱,瘦如唐堯,手足之繭厚似夏禹,盡管常以針灸治療調理,但仍舊氣血不舒。遷居京城宮中以來,出於常常苦於暑熱之由,群臣建議為他建造離宮,希望能使他怡養心神。但聖上愛惜百姓和國家的財力,執意拒絕不從,認為這仁壽舊宮雖建於昔日,棄之不用太可惜,毀而重建又太勞民,此事還是沿用既成為好,無需重改再造。於是去除雕飾變為質朴,刪減再刪減,將那過分奢侈的都去掉。接著再修葺那些坍塌之處,摻和沙土填補破損的玉潔冰清台階,用泥土彌補牆壁的缺損處,漢白玉砌成的石階與土階相接,宮室屋頂的缺漏處用茅草來續補。仰視宮殿的壯闊富麗,可將以往(奢侈誤國)作為歷史的借鑒;俯看如今的朴實儉約,又足以為子孫後代留下訓誡。正所為至人不求有所為(順應自然),至聖也不求有所作(不勞民興作),前人已盡力做成的,今人只須繼用其成。
然而原來的池塘水沼,都引自山澗,宮中本來沒有水源,盡力求取也得不到的就是這水,這已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事,故而皇帝常惦記在心。四月初一(甲申日)至四月十六日(已亥日),聖上到皇後的住處游覽亭台樓閣,閑步走至西城北面時,在一座高閣下面駐足不前。他俯身觀察石土,微略感到濕潤,於是便用手杖去疏鑿隨即竟有一股泉水湧出。於是便製成石檻將泉眼護住,然後又將泉水導入水渠。這泉水清澈如鏡,味如甜酒。泉水向南流入丹霄樓右側,向東又流經宮殿前的闕門,如練帶縈繞,貫穿著整個九成宮,它激起清爽的波浪,沖走往日的污穢。(這泉水)可以使性情通達平正,可以使心神澄明純凈,可以照映萬物之形,並滋潤其生長,如同聖上的深恩德澤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上天的精華,也是大地的靈物。據《禮緯》書中說:「如果君王用刑治罪能恰如其分,封功行賞也不偏不倚,得與周禮相符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鶡冠子》上說:「聖人的恩德,如能上達天宇,下臨大地,中及萬物生靈,那麼,醴泉便會出現」。《瑞應圖》上說:「君王仁善謙和,飲食儉朴(不食進貢之物),就會有醴泉出現,飲用者可以長壽」。《東觀漢記》中載:「光武帝中元元年,京城出現(首都洛陽)出現醴泉,飲用者連積久難治的病都痊癒了」。那麼,醴泉這一種神賜之物的出現,實際是為了扶助聖主明君,它既可免君王的陳年舊疾,又能使長壽。所以,王侯公卿們都喜形於色,奔走相告。但我主深懷謙退之心,推說自己並無如此聖德。雖有善政而不恃傲;遇有祥兆而心存謹慎。這是記取了隋朝奢侈誤國的經驗教訓。這一切當是上帝的玄奧旨意,天子的善美之德,哪是我的淺陋之學所能表述清楚的,但因我的職責在於記言書事,不能使國家的盛美之事遺漏於典集之外,才冒昧陳詞據實著錄,因而撰寫了這篇銘文,並鐫刻上石。
頌詞說:當今皇帝據有運數,一統天下,受命於天,這是千年的定數,世間萬物都目睹這一現實。他功績高於大舜,他勤勉盡過大禹。可謂承其前導,絕其後繼,甚至超過了三皇五帝。他善於把握時機,並遵循客觀規律,堪稱既聖明又神武。以武力克平戰亂,以禮儀詩書招服四方。史書從未記載過像這樣能開疆拓土征服四方的皇帝。所以他能稱皇並獲得贊譽和擁戴,四方獻給他的珍寶多而且多。大道是難以命名的,最高的德操並不表現在形式上,它的深玄之功和潛在的運行規律可謂高深莫測。我們鑿井得水,耕田得食,不懂得感謝上天之功德,又怎知帝王的作用。上天所運行承載之道,悄無聲息,但萬類藉此生成,眾生流布成形,都隨感應而發生質變。順應上德,方見靈驗,道於我雖有間隔,但似聞聲響,似見光明。洪福紛來,如繁盛的草木。皇帝及百官,皆穿戴著綉有雲、龍、龜、鳳圖案的冠袍以示吉祥。而艷陽也蘊五彩之光,金烏更呈三足之瑞,頌辭不斷詠來,史官不停地記錄。完美至善的醴泉帶著祥瑞降臨人間,明主賢臣皆大歡喜。醴泉依水性而流布大地,滋潤著萬物,它潺湲清澈,如萍實般甘甜,每天飲用都覺新鮮,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昌明的時代與大道相伴隨,奔流的泉盈滿福慶。我主戒懼不怠,雖有善行而不自恃。居住崇尚簡陋,享樂則不喜逸欲放縱。身居帝王之貴卻不以為貴,而總以天下百姓之憂為憂。他人喜歡浮華與外飾,而我獨取那朴實,這意在回歸淳樸,用質朴取代文飾。身體在高處,應想到墜落的危險,端著盛滿水的容器須提防溢出。於此念念不忘,方能永保中正祥和。
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皇帝詔書書錄。
二、結字
1.字形窄長。歐字主要通過壓縮橫畫、伸展豎畫、戈鉤長伸、撇捺舒展等方法達到字形窄長的目的。如"佳、成、未、奉、夏"等字。
2.主筆突出。主筆就是每個字當中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一筆,主筆寫好了,這個字就平衡、就重心穩定、就美觀。如"善"字第四橫寫得特別長,"氏"字斜鉤寫得特別長,畢字中豎寫得粗壯得有力等。
3.同字異構。此碑中許多相同的字結體上都有微妙的差異,同中求變,增加意趣。需要臨習者細心觀察、揣摩、體會、咀嚼。如"而、之、出"等字。
4.連筆增減。楷書中若加入適當的行書筆意,會使字更顯得靈動活潑。如:"每"字兩點以豎替代,"無"字下部四點寫成了連三點,"勝"字右部採取了行書的寫法。在書法結字中,為了破機械重復,常常根據結字的需求,對字進行增減筆畫以達到"變化美"的目的。如"辟"字右部辛增加了一橫,"建"字左上添了一點。"京"字口裡加了一橫,"氏"字右上加了一點,"拒"字右下方加了一個小豎點,"土"字右邊加了一點;"流'字右上省略點、"極"字木字旁省略點、"皆"字下部白字省略撇等。
5.左收右放。左右結構的字,一般左邊筆畫寫得緊湊,右邊筆畫適當放開。如"地、停、德"等字。
6.移位增險。通過調整字的部件,以增加字的險峻之勢。如"盛"字下部的皿字調到了左下,"感"字下部的心字調到了左下,"舊"字下部的臼字調到了右下,"墜"字下部的土字調到了右下,"瑞"字右上山字側卧,"紫"字上部豎彎鉤移位下伸等。
7.內緊外放。歐字一般中宮緊收,四圍放縱。如"武、奉、葳、蕤、睹"等字。
8.滿而不虛。此類字周圍有邊欄包圍,書寫時中間部分要寫得飽滿、緊湊,不可散漫。同時,在書寫這類字時,邊框要適當往裡靠,以求視覺上的平衡。如"聞、園、圖、闕、間、閉、閣"等字。
9.附麗貼零。附麗就是依附、貼近,不要疏離的意思。字的各個組成部分要相互依附,不可離散,要以小附大,以少附多。如"起、瀑、垂、靈"等字。貼零就是說寫"零"字和與之相類似的字的最後一點要點得妥帖。這類字中的點畫零碎,要寫得貼緊,排列有序,以免顯得雜亂無章。如"今、令、乏、於、景"等字。
【名家點評】
歷代品評《九成宮醴泉銘碑》:
宋朱長文:然觀其少時,筆勢尚弱,今廬山有《西林道場碑》
是也;及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蓋由學以致之,《九成宮碑》、《溫大雅墓銘》是也。(《續書斷》)
元 趙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明陳繼儒: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明 趙涵:"正書第一"。(《石墨鐫華》)
清郭尚先:《醴泉銘》高華渾朴,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並醞釀而成者,伯施以外,誰可抗衡。(《芳堅館題跋》)
清周星蓮:字有九宮,分行布白是也。右軍《黃庭經》、《樂毅論》,歐陽率更《醴泉銘》、《千字文》,皆九宮之最准者。其要不外斗筍接縫,八面皆滿,字內無短缺處,字外無長出處,總歸平直中正,無他謬巧也。(《臨池管見》)
清梁巘"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評書帖》)
現代劉正成:中國漢字數萬單字,最難在結構各異,其視覺造型的魅力亦在此,而又施以筆法,得其"險勁",尤難。縱觀古往今來書法,其結字准確無誤而得"險勁"之美者,歐陽詢堪稱冠絕。歐陽詢來源於王羲之,而實際胎息於匯聚南北書風的隋碑,並集其大成,其《九成宮醴泉銘》也成為具有館閣體書法傾向的楷書典則。(《書法藝術概論》)
總評:歐陽詢所書的《九成宮醴泉銘碑》被後世喻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後世影響】
《九成宮醴泉銘》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歐陽詢人到中年,書名播於世,「八體皆能」,至其晚年,其書法藝術水準已臻化境,書《九成宮醴泉銘》時已是76歲,加之又是奉敇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銘筆力剛勁清秀,結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故歷代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範。諸如「正書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書之極則」等美譽紛至沓來。後世科舉考試寫字的取法都以歐體為考卷之准繩,足見此書影響力之深遠。
【研究價值】
《九成宮醴泉銘》不僅是一部書法碑帖,它記載了李世民在離九成宮組織討論如何進行治理國家,讓人民相信政府,並制定了「輕徭薄賦,勵精圖治」的政治策略,九成宮的建設也反映了貞觀年間的建築方針和設計理念。21世紀中國經濟水平和建築技術已經不是古代所能企及,然而城市建設存在著貪大、媚洋、求怪,缺乏特色且文化傳承,由此引發的城市跟風攀比、指導思想混亂更埋下多重隱患。「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雖然塵封已久,九成宮醴泉銘所記載的工程建設理念在現代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歷史傳承】
《九成宮醴泉銘》成於貞觀六年(632),立碑未久,即為愛好歐書者捶拓,拓本當時已不易得。其後年經代遠,捶拓者紛至沓來,碑字乃損泐漫漶。所以,碑石因年久風化,加之捶拓過多,斷損嚴重,並經後人多次開鑿,淺者深之,疲者肥之;久而久之,幾乎無一筆不鑿,以致筆畫枯疲,鋒芒全失。現碑座已經破損,碑首與碑身一體,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另外,《九成宮醴泉銘》有宋拓明駙馬李祺本,清初高氏重新裝裱。此本筆畫豐腴、字跡清晰,為傳世宋拓最佳者。1956年,張明善將其捐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歐陽詢(557—641),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楷書四大家」之一,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與虞世南並稱「歐虞」。歐陽詢的書法造詣極高,其楷書法度嚴謹,正中見險,骨氣勁峭,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後世稱為「歐體」。其傳世碑刻有《房彥謙碑》、《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等;存世墨跡有《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編著《藝文類聚》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