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作霖另類的二夫人盧壽萱,她最後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這個女子就是張作霖搶來的二夫人——盧壽萱。她極富戲劇性的姻緣,正如唐代大詩人孟郊寫的這首詩中的最後兩句:「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沒錯,她是被張作霖綁架了來的,當她的老父親發現女兒被綁架,急的只好去求綁匪張作霖,求他幫忙解救自己的女兒,這提前做好的扣,就這樣在一拉一放中,成了「好事」。
盧壽萱沒有愛過張作霖,卻讓張學良只聽她的話,她是如何做到的
晚年盧壽萱與家人合影-右一
然而這一切,張作霖卻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1974年5月,盧壽萱以94歲高齡壽終正寢,善始善終。她終究擺脫了他軍閥惡勢力的陰影,在新中國的沐浴下安詳辭世。
這何嘗不是一種不幸中的大幸。
❷ 《狼》這篇文言文 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
《狼》這篇文言文最後一段的作用為: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 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 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答孫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白話釋義:
一個屠戶傍晚回來,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骨頭。屠戶半路上遇到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
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屠戶再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心前面後面受到狼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現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裡面,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配舉尺過了一會兒,蹲坐在那裡的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連砍了幾刀把狼殺死。
他剛剛想離開,轉身看柴草堆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挖洞,想要從柴草堆中打洞來從後面攻擊屠戶。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掉了狼的後腿,這只狼也被殺死了。他才領悟到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引敵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間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寫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
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培高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
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多種。
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
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
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
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
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趨絕。王茹安亭聞其名,特訪之,避不見,三訪皆然。先生嘗曰:「此人雖風雅,終有貴家氣,田夫不慣作緣也。」
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琢磨一下。
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閑空優哉游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
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里邊找素材《聊齋志異》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
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里,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里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
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嶗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
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
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
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❸ 美蘇冷戰期間的虛構小說《第一夫人》的作者是誰哪裡有下載的
你說的應該是《第二夫人》吧?
作者:歐文.華萊士
本書是作者1980年創作的第十二本長篇小說,是一部政治驚險小說。
全書約32萬字。該書出版後不久,就有二十幾個國家出版了這本書,一時出版界為之瞠目。華氏本人在生前還給本書的譯者王金鈴先生寄來了親筆題辭,披露了他寫本書的動機。
故事梗概
美國總統夫人比莉·布拉德福訪問莫斯科的最後一天夜裡,門外的警衛人員不停地巡迴著。屋內的第一夫人卻被神不知鬼不覺地掉換了。這位第二夫人,是蘇聯克格勃精心培植的女演員薇拉·瓦維洛娃。
為了把薇拉培養成比莉,蘇聯克格勃不僅花費大量經費製造了一座酷似白宮的殿堂讓薇拉居住,以熟悉她將來「表演」的舞台,而且用盡心機搜羅比莉的一切資料,從整面容到整體型,並依靠薇拉驚人的表演天才,製造著第一夫人的復製品——第二夫人。
三年過去,第二夫人已經復製成功了。此時,蘇美為了游棗或爭奪非洲博恩代國家的鈾礦,矛盾日益尖銳,危機四伏,雙方決定在倫敦攤牌。為了探聽美方的最高機密,在攤牌中獲勝,蘇方以總理夫人露德米拉·克列琴科的名義,在倫敦會議前,邀請第一夫人訪蘇,乘機掉包。
第二夫人成功地瞞過了總統和美國公民以及第一夫人的親屬,隨總統來到倫敦。此時,第二夫人卻面臨著一道幾乎難以逾越的難關——夫妻生活。原來盡管克格勃用盡心機,卻始終未能刺探到總統與第一夫人的床第隱私,後來得知第一夫人因患病六周內不能行房,而此時還有四周時間,足夠第二夫人探聽秘密用了,便冒險將薇拉派了出去。但臨到倫敦前,第一夫人的婦科醫生要為她做預定查體,第二夫人很可能在這位熟知第一夫人身體秘密的醫生面前暴露真面目。危急中,她通知了打入白宮的克格勃。克格勃無法阻止這個檢查,便派人撞成重傷,由醫生的助手為第二夫人檢查。這樣,雖然她避免了在病床上被人發現,卻因為她的健康被告知可以行房,而且她的丈夫正在急切等待著這一天。這一時刻將在五天後到來。
為了弄清第一夫人行房的習慣,克格勃對被綁架的第一夫人使盡了手段,第一夫人為了向丈夫發出警告,故意採取了與平時習慣完全相反的動作。不幸,這個企圖被奉命誘奸她的拉津識破了。薇拉得到拉津的正確指令後,化險為夷,並趁總統心滿意足之機,探聽到了足以致美方於死地的最高秘密。
第二夫人在美國人中似乎一切都順利,岩昌但是,她做為一個棒球迷,卻對為她舉行的棒球比賽毫無興趣;她心愛的小狗不僅不認她,而且滿懷敵意地對她狂吠;她竟然不知道第一夫人已經知道了的親密女友的死亡……這些破綻引起第一夫人的貼身秘書娜拉和她的自傳撰稿人帕克的懷疑。但是帕克對總統的忠告,卻使總統大發雷霆,差點把他解僱。帕克出於對國家命運的擔心,只好設法跟蹤薇拉,並找到了克格勃的聯絡點。在這里,他偷聽到克格勃密謀在薇拉交出睛報後,就要被毀容殺害的消息,便巧妙地讓薇拉知道了這一情況。薇拉設法見到了蘇方總理,以不交情報相要挾,逼迫總理決定殺害囚禁在莫斯科的第一夫人,以確保薇拉的總統夫人地位,薇拉要看到第一夫人被害的照片才肯交出情報,而且指定要拉津親自送照片來。
原來,拉津是半個美國人,是克格勃重用的美國通,是培養薇拉的教師,也是與薇拉真心相愛的情人,在第一夫人訪蘇時,他做為第一夫人的譯員,曾與帕克有過一面之交,流露過嚮往美國的意圖。帕克雖然不了解他的真實情況,卻認為可以利用他。在帕克得知蘇方總理的新打算時,巧妙地讓美駐蘇大使找到拉津,希望他能解救第一夫人。拉津得知真情後,出於人性,不願第一夫人被害,出於愛情,不願失去薇拉,便冒著極大危險救出了第一夫人。
拉津帶著第一夫人飛到倫敦郊外的一個小機場。第二夫人登上飛神伍機,三人見面後,交換了情況,取得了諒解。拉津和薇拉就要在第一夫人的庇護下奔往美國了,就在此時,克格勃扔出了可把人炸成碎末的炸彈,拉津和一個夫人被炸沒了。另一個夫人活下來,回到了美國。她到底是誰?是第一夫人?還是第二夫人?這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❹ 《第二夫人》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第坦兄二夫人》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pU10KU2zyySoun-z3mJZdg
❺ 歐文·華萊士的主要作品
《三海妖》、《洛杉磯的女人們》、《聖地》、《箴言》、《代號R密件》、《第二夫人》、《聖床》、《The Chapman Report》、《The_Prize》、《The Man 》、《the Seven Minutes 》、《The_Almighty 》、《The_Guest_of_Honour 》、《The Golden Room 》等 歐文·華萊士號稱當代大眾通俗小說的鼻祖,在他漫長的寫作生涯中共著有16本小說及17部非小說類散文作品。在全世界,他所有的作品共銷售出2.5億多冊,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長期的暢銷書。
《耶穌手稿之謎》為歐文·華萊士第8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在全世界一特別在歐美——的宗教界和非宗教界引起巨大反響的一部奇書,也是迄今為止,人們用文字形式提出並探討基督本人和《聖經》的真實性,揭示宗教信仰和科學文明、精神寄託與物質生活矛盾關系的一部罕見的,最大膽、最深入、涉及內容廣闊但卻切中要害的作品。對崇尚人類文明的廣大讀者來說,該書從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均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啟迪性就像歷史上一切真正的文學作品一樣,其影響是不限國界的,其價值是永恆的。 美國暢銷書作家歐文·華萊士據說,華萊士共創作過16部小說。總的來看,華萊士喜歡將政治陰謀、洲際旅行與驚險故事融為一體,他的《查普曼的報告》、《影迷俱樂部》等書我的確不敢恭維,但是他的《耶穌手稿之謎段友蠢》、《R密件》等少數小說確實屬於佳作。
1990年6月30日(華萊士病逝的次日),《紐約時報》曾刊出一篇題為《74歲的歐文·華萊士去世,他曾有33本書銷量超過百萬》的文章。作者對他的創作進行綜述,一方面認為他背離了福克納等人的傳統,一方面又認為其作品「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董鼎山先生既承認華萊士是世界級暢銷書作家,又能正確評價其作品的優點:「華萊士小說的主題集中於讀者們關心的問題。他的情節是這樣的:假如美國選出了一個黑人總統會有什麼後果?假如握陪世界上發現了一部與新約全書相矛盾的『真正的聖經』,對宗教有什麼結果?……這類善用想像力的情節,當然很受通俗小說的讀者歡迎。」
細心告櫻的讀者可以發現,董先生在這段評論中提到的第二部作品就是《耶穌手稿之謎》。此書可以受到通俗小說讀者的歡迎,盡管它不黃不暴力,卻包含豐富的知識和想像力——惟有這種作品才會具有持久生命力,不管它屬於嚴肅文學還是通俗作品。
❻ 梁思成和林徽因(1)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紀初期希望與彷徨並存,傳統與現代沖突同在的中國。林徽因的父親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政治幻想家和新事物的探求者。由於他的原配夫人未能給他生下子嗣,他娶了兩位妾,林徽困就是第一位妾所生的唯一存活下來的孩子。她受到了雖非正規但卻很好的教育。1920年,她父親被任命為中國駐英國國際聯盟的主任。他帶去16歲的徽因做為他的陪伴和家務幫手。但是當詩人徐志摩熱烈地愛上她後,父親就把她帶回了中國使她可以再次與梁思成相處。梁思成是梁啟超之子,徽因早已許配給他。
梁思成1901年出生在東京,當時他的父親正受沒落的清王朝通緝被迫逃亡日本。1911年清王朝倒台後,梁啟超一家回到了中國。在共和初期的迷惘年代,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和政治熱情。思成被送進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習,同時又受到父親在國學方面的嚴格教導,梁啟超還要求他把H·G·Wells的《世界史綱》翻譯成了中文。1923年,他在騎那輛嶄新的戴維遜牌摩托車時不幸遭遇車禍,由於治療不當,給他的腿留下了一點殘疾,並迫使他穿上了固定脊背的鋼馬甲。徽因此時已經正式與思成訂了婚,徐志摩也已經回國,並已成為一名頗有影響的詩人,但徽皮吵因並沒有改變他們過去的朋友關系。她那盈盈的笑臉。書桌上放著未完的詩稿。腦海里跳動著在將來的幾個月中去未知的古老廟宇考察的計劃。思成和徽因一道,乘火車、坐卡車、甚至駕騾車跋涉於人跡罕至的泥濘之中,直至最終他們一同攀援在中國 歷史 大銀枯廈的梁架之間,感受著他們手指間那精巧的木工和觸手既得的奇跡,以及一種可能已經永遠不可復得的藝術的精微。
梁思成受到他父親梁啟超的巨大影響。他父親的顯赫、其思想和對他的關懷塑造了梁思成。兒子對父親的孝順仍然是每一個中國孩子的基本美德,但是對思成來說其原由卻非同一般。他的父親是1898年維新運動的領袖,當時,日本在1895年出人意料地打敗中國,而1898年初帝國主義列燃搏侍強奪取勢力范圍,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這年夏天,梁啟超和他的老師康有為在一起,支持年輕的皇帝試圖通過激進的改革來拯救中國。維新由於保守派的政變而失敗後,他流亡到了日本。當時他還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廣東青年,一個早熟的學者和活動家,卻以其風行一時的著作正在成為同輩中出類拔萃的精神領袖。
當時只有熟悉儒家經典的學者才配擔當使中國思想界現代化的重任,這種變革只能從儒家內部開始。這就使梁啟超具有了改革家的資格。他在日本出版了一系列的中文刊物,向具有革命思想的一代中國儒家學者介紹西方的學說。
他不到二十歲就同一位貴州女子李蕙仙結了婚,她比他大四歲。他們的婚姻是由她的長兄安排的。他是一位考官,對年輕的梁啟超在一次舉人考試中表現出來的才華十分激賞。除了她是她的階級中一位普通女子以外,她的其他情況鮮為人知。她的腳當然是纏過的,她的思想也同樣受到束縛。盡管同一位以 探索 和開拓更廣闊的世界為己任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她還是滿足於恪守自己的傳統。1893年她在廣東生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女兒思順。五年之後她帶著孩子到日本,和流亡中的丈夫團聚。
在梁啟超那些動盪的歲月之後,在日本的生活是相對安定的。女兒是掌上明珠,但對一位男性繼承人的迫切需要也是明擺著的。妻子很快又懷孕了,生下一個盼望中的男孩。但他生下來不久就死了。她當時已經三十多歲,只給這個家添過一個六歲的女孩。她的基本職責是很清楚的。於是她急於給梁啟超尋找一個能夠幫助傳宗接代的第二個妻子。那個年輕姑娘有十六七歲,既 健康 又活潑,只是不識字,一雙大腳也沒纏過。她是一個丫頭,小小年紀就買來,在家裡作為僕人養大。這個女人是做妻子的煞費苦心挑選的,她應該既能生養 健康 的孩子,又明白她在梁家低賤的地位及侍候人的職責。
然而最後還是李蕙仙生了一個男孩作繼承人。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在東京出生。他活了下來並擔當起作為長子的責任,這種責任他在今後的困難歲月中一直承擔著。三年以後那第二夫人又生了一個男孩思永。男孩子們在孩提時代一同玩耍,進入青年時成為好朋友,成人以後他們都是馳名的學者。
那妻子生了第二個女兒思庄以後就不再生了。那第二夫人卻一直懷孩子,直到1929年梁啟超去世,緊接著他的第九個兒子在出生時夭折。在多年特別多產和有影響的寫作以後,父親的生命在五十六歲時過早地結束了。他一共有過十四個孩子,他們長大以後都成為有用的公民,其中有些還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那第二夫人比妻子又多活了許多年。她畢生在梁家是一個在病中和 健康 時照拂每個人的主心骨,而作為回報,她也受到每個孩子的尊敬和愛戴。她來到這個學者家庭的時候還是文盲,乾脆就等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活動。他繼續寫作、編輯和發表他的政治見解;他學習日本語並閱讀西方書籍的日文譯本。他廣泛地旅行,到夏威夷、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去會見華僑。思成對這些年的回憶是在一個安靜的家庭環境中的日常生活,和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們一起玩耍,由日本僕人照看,但進華僑學校。1964年他寫給一家日本出版物的一篇文章的片段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當時的情景:
我從橫濱時開始記事。我父親那時在編一本知識分子刊物新民叢報,
我們就住在印刷所的二樓。我每天到華僑辦的大同學校附屬幼兒園去,教
師全是日本女人,她們都十分慈祥和溫柔,就像媽媽和姐姐一樣。
日本地震很多。每次發生地震的時候,那日本阿姨就抱我下樓,因為我媽媽是纏過腳的,下摟不太方便。
我大約六歲的時候,我們搬到了須磨。我們在那裡住在一座華僑所有
的別墅里,它有一座大花園,連著一片直通海濱的松林。我父親把這地方
叫做「雙濤園」,因為我們在這里既能聽到波濤聲,又能聽到松林中的風
聲。
我同我的堂兄弟姐妹們從家裡徒步走到通往神戶的鐵路車站,去神戶
同文學校上學。鐵路售票員對我們很好,即使我們只有一天沒去上學,他
們也會擔心,第二天一定要問問發生了什麼事。
暑假的時候全家都到海濱去游泳。一位退休的海軍軍官教孩子們潛泳。有一年夏天,父親的老師康有為來看他們了。孩子們不喜歡他的來到,因為他老是大聲而激烈地同他們的爸爸辯論。他們在海濱進行報復,潛泳到他身邊偷偷揪他的鬍子(注1.)。
1911年革命勝利推翻了清政權,也使梁啟超不再需要流亡。他在1912年帶著全家回到中國。
他們在天津的家是河邊義大利租界里一所西式的房子。它是由石頭和灰磚砌成,兩層的樓房有許多屋子,住得下日益膨脹的梁家以及許多親戚和客人。後邊還有附屬房屋,是廚房、倉庫、病房,以及伺候梁家和維修房子所需的眾多僕人的住房。
梁家從日本回來以後,又有了第二座,甚至更大的房子。由義大利建築師設計,用白色石頭砌成,這所房子有三層樓。上面兩層是給學者做藏書室用的,下層則是起居室、大廳、餐室,以及其它接待客人的地方,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書房。根據中國學者的傳統,梁老先生給他自己取了一個奧秘的名字或者「雅號」,來標明他的著作。他取的是「飲冰老人」,而在他的新書房門上掛上一塊牌匾,叫「飲冰室」。這個「飲冰」的標簽顯然是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典故: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子……曰:「凡事若小若大,寡
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
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
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注2)
梁啟超在面臨現代 社會 的許多難題的時候,顯然是認識到古代賢人子高的憂慮及其飲冰解決辦法的,而他在國學研究方面很可以和古代的子高媲美。
幾年以後,有一次,在中學念書的第四個兒子思忠問了一個不大得體的問題:「為什麼一個著名的中國愛國者要在一個通商口岸的外國租界里安家並造起書房和圖書室?」父親回答說:「別把私人的事情同國際事務攪在一起。除了我的家庭以外,我眼前主要關心的就是我的圖書室。我需要我的書,我必須使它們保持能用的狀態。比起放在可能被某些憤怒的學生不明智地放火燒掉的易燃的宮殿來,放在附近港口城市的外國租界里可能更安全些。而要使用這些書,我必須有時住在它們的旁邊。」
盡管他的學術和政治活動吸引了他的很多注意力,梁啟超還是非常認真地履行了他父親的職責。在他對待孩子們的行為中,愛的 情感 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他同時又遵守儒家的傳統,認為兒子(當然女兒也一樣)必須特別孝順父親。梁老先生對他的智慧高超滿懷信心,他關心的是把他的子嗣導上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的軌道,給予他們恰當的教育以適應他為他們想好的職業,並使他們有一個好的婚姻。
在他的書信和其他個人作品(由他的朋友丁文江在他死後匯集成冊,即1958年在台北出版的《梁啟超年譜》)中,他說得很明白,盡管他愛著全家,但他最鍾愛的還是他頭生的女兒和長子——思順大姐和思成。
當梁家從日本回到中國時大姐已經十八歲,早就該籌辦她的婚事了。
梁啟超為她選擇的丈夫是一個叫做周國賢的從東南亞回來的年輕華僑。他既會中文又會英文,他十九歲時就受到康有為的注意並被他用為秘書。後來他在歐洲讀書。在他回國時梁啟超把他從康有為那裡要過來,任為翻譯兼秘書,並安排了他和大姐的婚事。
按照儒家的做法,父親是一家之主,在安排兒女的婚事時甚至都可以不同他們商量。十年後梁啟超寫給大姐的一封信(注3),表明他已把讓兩個陌生人結婚的傳統做法現代化了。「我為你的婚姻非常自豪。我認為我的辦法是很好的。我首先仔細觀察了一個人,然後我介紹你們兩人認識,讓你們自己決定,我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的婚姻制度。」大姐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女兒,是1915年出生的。周國賢參加了中國領事處工作。並受到一系列的海外派遣,這使他們夫婦到了緬甸、菲律賓、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
父女間的關山阻隔使他們只好經常通信。梁啟超給女兒的信表明她是他的一個知己。他把他對於家庭的觀察和擔心和其他私事告訴她並徵求她的意見。盡管他在向他的其他孩子之間的關系中仍然是那傳統的全智全能的父親,他同她總是能夠超越那二十年的年齡差距,平等地商量問題。這說明她已填補了他結發妻子和忙於家務的第二個夫人所留下的空白。
1913年9月,梁啟超被任命為司法部長。天津的那所大房子和圖書室仍然是老家,但現在有必要在首都北京再建一個家了。在紫禁城邊上的南長街上找到一所有許多天井的房子。它位於市中心,能容納日益膨脹的家庭和大群的僕人,離北海公園門口團城梁啟超的辦公室也不遠。
遷居北京使孩子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傳統的做法是讓孩子們先上私塾。思成和他的弟弟,以及堂兄弟們在日本的時候上的是一個中文學校。具有現代思想的父親認定他的長子,現在已經十二歲,必須學習英語並准備將來在國際環境中生活。他進入了一個北京著名的英國學校,在那裡度過了1913-1915年的時光。女孩子們也被送進一所能訓練她們閱歷世面的現代學校。大姐是一位先行者。當她和會說兩種語言的周國賢訂婚的時候,她的父親堅持她應學習英語。一位英國婦女鮑登·斯密思小姐在北京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正好適合這個要求。大姐人了學並證明了這種學習的好處,母親就成了熱心的支持者。她同那位英國女校長交上了朋友,並安排妹妹們、堂妹們,甚至朋友的孩子們去上學。
思成在1915年秋季進了清華學校。這所學校是用美國國會匯還給中國的庚子賠款創立的。這筆資金不僅供給六年預科、兩年本科,而且還為優秀學生提供到美國深造的獎學金。
校的課程同美國的高中課程很相似。很注重英語和科學,但藝術、音樂和 體育 也同樣注重。有些教師是美國人,教學全用英文進行。思成在學術和藝術方面都很出色。他在繪畫、著色和音樂方面顯然並沒有受過什麼訓練,但他在中學的那些年卻學會了一手好素描,這在後來非常有用。他是清華藝術俱樂部的成員並成為1923年的大學年報《清華校刊》的藝術編輯,他為該刊物畫了一些整版的水墨畫,偶爾還有幾幅漫畫。在年報的學生名單里,他首先被稱為藝術家和作家,然後是「精通音樂」。至於 體育 ,他是強壯而 健康 ,他熱愛跑、跳、攀援和體操。
清華校園位於北京西北數英里,交通是個問題。人力車和自行車最快,可學生們覺得貴。驢和驢車能僱到,但又慢又不方便。學校里裝著電話可是又不讓打。於是他們同家裡和朋友們通訊就靠寫信。
思成在這么長的時間中的相對隔絕可能在他接受清華的教育方面起了作用。二十五年後他曾經談起,說這長長的八年(中學和大學)為他准備了英語和對西方科學和 歷史 的一般背景知識的良好基礎,但他又說教育水平是低的,課程「完全可以縮短為四年」。他的這種看法忽略了他在清華時期從參與課外的藝術、音樂和 體育 活動中所得到的終生好處。
❼ 佛經中有一則「蓮花夫人」的故事,讀一讀,體會「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
在古時候,皇宮里有個舞姬在跳荷舞的時候,在自己的鞋底挖了一個蓮花的花樣,然後在裡面裝上白色的香粉,當她跳舞時,香粉便從鞋底流出,形成一個蓮花的樣式而且還有香氣,
詞 目 步步蓮花 發 音 bù bù lián huā 釋 義 原形容女子步態輕盈。後常比喻漸入佳境。 由 來 「這女孩後來漸漸長大,她步行走路,腳踩之處,便生出朵朵鮮艷的蓮花,仙人就叫她是蓮花女。」此故事依據《雜寶藏經》卷1《蓮花夫人緣》譯寫。見《大正藏》第4冊,第45l頁。 【解釋】:語缺雀本《雜寶藏經·鹿女夫人緣》故事,謂 鹿女 每步跡有蓮花,後為 梵豫 國王第二夫人,生千葉蓮花,一葉有一小兒,得千子,為 賢劫 千佛。 南齊 東昏侯 蕭寶卷 因以在宮中為其寵妃 潘玉兒 造金蓮貼地,令 潘 步其上,稱之謂「步步生蓮華」。《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 東昏侯伏山早 〕又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 潘妃 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唯物華也。』 出 處 《南史·齊本紀下》:「又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 示 例 若將曲直無顛倒,腳底蓮花步步生。(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折) 謎 語 步步蓮花 (猜:打話劇名一) -- (謎底:麗人行)
故事:《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體會:蓮花夫人是個偉大無私、善良的形象,像蓮花一樣美好。
❽ 蒲松齡的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嫌啟鎮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畢一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芹粗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旁肢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
蒲松齡的一生較少到外地旅遊,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葯,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麼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麼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在他的書裡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果是蒲松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小學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裡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麼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麼親,你怎麼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舉路漫漫
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三試第一後,蒲松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72歲,仍只是個貢生。這是為什麼?
我們再看蒲松齡的科舉考試之苦。蒲松齡一生不得志,他這個不得志恰好從少年得志開始。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錄取蒲松齡的是山東學政施閏章。施閏章是個大詩人,清初號稱詩壇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閏章,「北宋」是山東人宋琬。施閏章給山東秀才考試出的第一道考題叫《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來的。科舉考試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聖賢語氣,代聖賢立言。既然題目叫《蚤起》,顧名思義,你就要闡述孟子在《蚤起》裡面所講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齡怎麼寫的呢,他用文言文,我們用白話文把它說出來。蒲松齡說:「我曾經觀察過那些追逐富貴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題名,小人追求蠅頭小利。至於那些本身並不富貴、但是經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貴人家門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對功名不感興趣的,只有那些深閨的女子,她們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個懶覺,不去追名逐利」。蒲松齡的描寫非常生動,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接下來,蒲松齡走得更遠,乾脆虛構起來,他寫齊人之婦如何夜裡輾轉反側,琢磨著跟蹤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寫,也有人物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很像小說。這樣的寫法,當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齡遇到的考官是愛才如命的大文學家施閏章,他非常欣賞蒲松齡的文章,拿起筆來就寫批語,說蒲松齡的文章「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於二字之上」,把人們那種追名逐利的丑態通過《蚤起》這兩個字寫絕了,寫活了,接著又寫了八個字的評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觀書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徹徹;「運筆如風」,就是寫起文章來輕松愉快,非常流暢。施閏章大筆一揮,蒲松齡山東秀才第一名。縣、府、道三試第一以後,蒲松齡名氣很大。他躊躇滿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舉人了。
史料記載,蒲松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蒲松齡文章寫得這么好,為什麼他還會四次落榜?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施閏章錄取蒲松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松齡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施閏章因為愛才而把他錄取為第一名。蒲松齡因此以為,這樣寫就能夠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齡沒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麼樣的人。這些考官是拿著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采、繩捆索綁的八股文,當個敲門磚,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會寫這樣的文章,他喜歡的也是這樣的文章。像蒲松齡那種寫法的文章,他怎麼會欣賞呢?所以蒲松齡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
蒲松齡做了多長時間秀才?半個多世紀。秀才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試。根據朝廷制度,一個省的學政任期三年,學政一到,先把秀才組織起來考試,這叫歲試。歲試成績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麼概念?廩生還是秀才,但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那麼,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是有名額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才可以補廩。所以蒲松齡考中秀才之後,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為廩生,朝廷才給他那點補助。秀才歲試以後第二年,要進行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准備。科考把秀才的成績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後兩等就得降成青衣。蒲松齡參加鄉試,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家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松齡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都考。他48歲那年,又參加考試。他覺得自己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寫完後,回頭一看,壞了壞了,越幅了。「越幅」是一個科舉名詞,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科舉考試對文字形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一頁只能寫12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松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僅要取消資格,還得張榜公布。我們現在看,簡直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隔了一頁,就要取消資格!這次「越幅」,蒲松齡自己是什麼感受呢?他在詞中說:「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嚇呆了。
蒲松齡在科舉這條路上拼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勸他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連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裡住著,不也挺好嗎?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催老百姓繳稅的聲音呢?蒲松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也有些專家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後,他還參加過考試,仍然失敗了。
蒲松齡19歲成為秀才,到72歲,成為貢生。貢生是什麼概念?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麼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松齡這個儒學訓導前還加了兩個字「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縣有沒有空出名額來。對於72歲的蒲松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貢生只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一點很實際的利益: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縣官偏偏既不去給蒲松齡樹匾、樹旗,也不發給他銀子。蒲松齡不得不一次一次寫呈文、打報告去要。這就是蒲松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憐。但是在當時他只能求這么一條出路。因為科舉制度是蒲松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唯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窮其一生寫聊齋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蒲松齡為什麼總考不上?這和他一直在艱苦地寫《聊齋志異》有關系。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里,有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蒲松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閑空優哉游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里邊找素材。《聊齋志異》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里,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里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我們再看蒲松齡的感情經歷是個什麼樣。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賢惠到什麼程度呢?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大家就要問了,那他為什麼能夠寫這么多這么優美的愛情故事?台灣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推測過。我也推測過,我是這樣推測的:蒲松齡白天教完了學生,晚上自己坐在那個荒涼的書齋里,外面是月色朦朧,樹葉在那兒嘩啦嘩啦響,遠處傳來狐狸的叫聲,那個時候狐狸很多。這時候蒲松齡就很容易產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一個書生,就和他一樣,是一個很窮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華,情感很豐富的書生,坐在一個荒齋裡面,這個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你在這兒讀書嗎?我和你一塊讀書,我和你一塊寫詩、填詞,我跟你下圍棋,我安慰你這個貧困、寂寞當中的書生,你需要功名嗎?我幫助你金榜題名。你家裡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嗎?我給你生個傳宗接代的孩子,而且這個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這個書生的金錢,甚至還倒過來給你錢。在蒲松齡生活的那個社會,男女結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這個什麼都不要的,對男人無條件奉獻的女人有嗎?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腦子里想出來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她是從天上下來的,她是從海底出來的,她是從深山洞府過來的,她甚至是陰曹地府出來的;她可能是小鳥變的,她可能是鮮花變的,甚至可以是書本里的。書生不是在那兒看書嗎?從書架上搬下一本《漢書》擺在這兒,翻開第八卷,里邊夾著一個小美人,紗帛剪的,背後寫了四個小字,「天上織女」。突然,這個紗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飄然而下,來給書生當妻子,長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書生自我介紹,我叫顏如玉,《漢書》出來的顏如玉,這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西方理論家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志異》裡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就這樣苦了一輩子,就這樣在貧困線上掙扎了一輩子,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落魄了一輩子,在寫小說的路上奮鬥了一輩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齋的窗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蒲松齡窮秀才出將入相飛黃騰達這個夢想終於成為泡影,而用中國優秀的文化哺育起來的,又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齋志異》光芒四射。歷史是公正的。
著作
聊齋志異
醒世姻緣傳
晴雲山房詩文集
紅椒山房筆記
雜說
片雲詩話
省身錄
懷刑錄
日用俗字
歷字文
聊齋詞
聊齋白話韻文
故事
作家和作品
蒲松齡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鬱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聊齋·自志》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①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魍魎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發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然五父衢②頭,或涉濫聽;而三生石③上,頗悟前因。放縱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廢者。松懸弧時,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④,偏袒入室,葯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長命不猶。門庭之凄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每搔頭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蓋有漏根因,未結人天之果;而隨風盪墮,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⑤,何可謂無其理哉!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⑥間乎!
注釋:①〔長爪郎〕指唐代詩人李賀。杜牧為他的詩集作序,有「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的評語。 ②〔五父衢〕古道路名,在今山東曲阜。③〔三生石〕相傳在杭州天竺寺後山。唐李源與圓觀和尚的後身曾相會於此。④〔瞿曇(tán)〕釋迦牟尼的姓,這里指僧人。⑤〔六道〕佛教名詞。佛教將眾生世界分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類,輪回相續。⑥〔青林黑塞〕語出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這里是以李、杜的友誼比喻知交。
蒲松齡罵官司
一日,聊齋先生蒲松齡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還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員、正當妙齡的賣花女、身背鋸斧的木匠和衣衫襤褸的拾糞老農。
船到河心,官員自恃滿腹才學,便對大家說:「恕工冒昧地請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頭、三字同旁,對一首七絕,首尾相融貫連鎖。」說著,他先開了腔:「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綾緞紗。若非朝廷官宦家,誰人能穿綾緞紗?」
木匠師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頭廟廊庫,三字同旁檁椽柱。如若要建廟廊庫,怎能離了檁椽柱?」
賣花女一亮雙眸,快言快語:「三字同頭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齡姑娘娃,哪個敢講戴芙蓉花?」
船夫手不停篙,笑著吟出一詩:「三個同頭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識江海湖?」
蒲松齡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隨口吟道:「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輪到拾糞老農了,只見他不慌不忙,從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頭屎尿屁。牲畜吃了稻秫稷,當路排出屎尿屁。」
官員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職與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幾位看似卑微,卻均非等閑之輩。於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語了。
蒲松齡在不得志的時候,寫過文學史上著名的《自勉聯》,全文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 卧薪嘗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他用這《自勉聯》勉勵自己,不要灰心,也勉勵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