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全集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迅雷完整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K7BJtHRpHcxxOgAZ5wN3zw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是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出品的革命史詩題材電視劇,由康洪雷執導,朱亞文、鍾秋、李梁、張念驊、袁文康、林棟甫領銜主演。
該劇以二十世紀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時代背景,講述了青年時期的周恩來、鄧小平、趙世炎、蔡和森等社會主義革命先驅與偉人在法國艱辛尋求救國之道並最終走上共產主義革命道路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Ⅱ 共產主義革命的一般結果是什麼
對於共產主義革命一般結果是:依據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關於共產主義的解釋是「共產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特徵表現為三點:一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二是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三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人類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Ⅲ 共產主義革命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是什麼意思
就是徹底消滅私有制,連老婆都共享了.那不是達到人類社會的高級階段,而是退化到兩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階段才能算高級制度,比如斯巴達的原始公社.
說難聽一點,這制度若實行那就是從人類變成了畜生.
Ⅳ 、《共產黨宣言》中講的共產主義革命實行的\「兩個徹底決裂\」其表述是什麼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Ⅳ 十六年前的回憶當時的背景資料急………………………………
建黨八旬紀念,禹域萬里新容。人間伏虎五十載,飛淚幾度告乃翁。念紅樓播火,桃李天下;瞻萬安公墓,激烈壯懷。嗚呼!張閥作霖,戕我先烈;三絞酷刑,黯兮慘粹。然前賢赳赳,後繼悠悠;先驅灑血,春滿神州。
特錄陳毅元帥悼詩,以祭國殤:
就義從容甚,大節凜不辱。人民柴市節,浩氣貫長虹。
今年7月,是中國共產黨誕生82周年。在人們回顧那些風雨如磐的歲月時,首先當追念當初開天闢地、相約建黨的創始者,即「南陳北李」中的李大釗同志。
■ 陳獨秀來信問黨名,李大釗一錘定音:「叫共產黨!」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讀四書經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開辦的永平府中學,兩年後考入剛剛開辦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辛亥革命的爆發,使他深受影響,開始有憂國憂民之心。畢業後於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釗認真閱讀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不過頭腦中還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國後投身新文化運動,先期辦報,又到中國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比較檢驗,並得知俄國革命勝利的消息後,終於從1918年起在思想上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並認為只有這一真理能夠救中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自發舉行愛國遊行,李大釗演講鼓動並奔走營救被捕者。翌年初他與陳獨秀商討了建黨事宜,並支持北大學生鄧中夏等組織了早期共產主義組織,外稱「亢慕義齋」(英文Communism,即共產主義的諧音)。同年春,陳獨秀來信詢問黨名是否稱「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叫共產黨!」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滬召開,李大釗因校內同仁生計需他解決,未能赴會。翌年8月李大釗赴上海拜見孫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國民黨的建議並得到同意,成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在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跨黨」身份的李大釗成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同年親駕馬車率同志越出東北邊境,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並參觀五個月。隨後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區委書記,被軍閥稱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緝。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風險,主持反帝大會後率群眾遊行赴段祺瑞政府請願,遭軍警開槍屠殺。走在隊伍前列的李大釗頭部和手負傷,脫險後率北方區委機關避入蘇聯大使館旁邊的兵營,在那裡領導反帝反軍閥的斗爭。
■ 奉系軍閥使用進口絞刑機,對李大釗「三絞處決」,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鍾舊中國每逢戰亂,下野軍閥和政治家避入外國使館是常例。西方列強對中共領導人進入蘇聯使館卻實行兩重標准,鼓勵奉系軍閥張作霖破壞國際慣例闖入搜捕。事先曾有人報警,李大釗畢竟出身書生,對形勢險惡估計不足而未轉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軍警被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守軍放入,突襲蘇聯大使館,捕去李大釗等人。在獄中李大釗身受剝指甲等酷刑,仍堅不吐實。面對各界譴責及社會名流呼號營救,奉系軍閥竟於4月28日使用新從西歐進口的絞刑機殺害被捕的二十人,對李大釗特別使用「三絞處決」法以延長痛苦。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鍾。時年李大釗38歲。
李大釗是遺腹子,三歲喪母,既無兄弟,也無姐妹。這位著名的共產黨人臨刑前留下一張照片:寬闊的額頭很乾凈,濃黑的雙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臉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滿是皺褶的灰布棉袍下,掛著又黑又粗的鐵鏈……
■ 「南陳北李」發起創建中共黨組織,從一開始便是國內最先進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時勢造英雄,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我們這個既有燦爛歷史又苦難深重的國度里,才誕生出李大釗這樣為長夜難明的赤縣撥雲破曉的人物。先進思想從來產生於先進生產力的基礎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國、義和團那樣落後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圖存的中國人用舊的思想武器奮斗屢遭挫敗,紛紛向國外尋求真理。八國聯軍的野蠻入侵,使清朝舊有體制接近崩潰,20世紀初科舉被廢,中國大地上出現以新學為主的洋學堂,李大釗恰恰成為第一代學生。當時國人見日本學西方能迅速富強,在日俄戰爭前後有數萬青年赴東瀛求學,李大釗也在其中。雖然日本侵略中國為禍最烈,不過中國留學生在那裡接觸到先進的文化,並萌發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國的新思想先驅最先看到的馬列主義著作,也是日文的譯本,李大釗又是其中最光輝的代表。李大釗在生產力發達的國度的所見,與神州故園的悲慘境遇形成強烈反差。歸國後他完全有條件躋身上層享受榮華,卻甘心舍棄一切,寧願奉獻自身,也要點燃革命烈焰改造舊有的一切,如同希臘神話中竊來天火的普羅米修斯。
從時間表看,李大釗要早於陳獨秀,堪稱在中國播種共產主義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疾呼科學、民主,向陳腐的舊制度沖擊。「南陳北李」發起創建的中共黨組織,從一開始便是國內最先進思想和文化的代表,並向後人昭示了中國社會前進的方向。
■ 在北大紅樓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釗、陳獨秀對毛澤東的態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釗在北大的同事楊昌濟教授(楊開慧之父)領著一位高個兒青年來到位於紅樓(位於東城區沙灘)的圖書館,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談,李大釗就感覺這位姓毛、名澤東、字潤之的青年言談、見識不平凡,同意安排他當助理員,月薪8塊大洋。毛澤東此後一面工作,一面旁聽哲學和新聞課,並總想找名流請教。可是據他後來向斯諾回憶說,「大家都不理我」,「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南方話。」
在北大紅樓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釗、陳獨秀對毛澤東的態度是例外。已是學界權威並已名滿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願意提攜有志青年,他對這位只有中等師范學歷的屬員經常登門請教,不僅有問必答,還經常推薦新書,並介紹了胡適等名師。經過接觸和深談,不少學者也感到這個操濃重湖南鄉音的圖書館助理員的志向見解非同常人,此後便樂於傾心與之交流。
李大釗長毛澤東四歲。剛到北京時,毛澤東通過李大釗的介紹和提供學習條件,開拓了視野,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掌握了對各種流派比較鑒別的方法。後來李大釗長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邊匯聚著黨的建黨之初的第一代有為青年如鄧中夏、陳喬年、高君宇、何孟雄、陳毅等,盡管年齡相差並不很大,大家都將李大釗視為忠厚長者,平時都願意接受他的教誨,有了內部爭論和矛盾也請他排解。將李大釗稱為中國革命導師的導師,應是當之無愧。
■ 李大釗化裝成車夫,護送陳獨秀出城,兩人在京津路上商議建黨
自古燕趙多慷慨豪俠之士,李大釗也受此風熏陶。對親友、同志乃至身邊工友重信諾,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長他幾歲的家鄉婦女,沒有文化,留學歸來後李大釗身為文壇名流,有人勸將此糟糠之婦下堂,他斷然不肯,始終相敬相愛。社會上有不少仇視李大釗的軍閥政客和反動文人,卻無人攻擊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認為五四運動領袖的陳獨秀被北京軍閥政府逮捕,李大釗聯絡各界群起營救。同年秋,陳獨秀表面上獲釋,卻被軟禁在家。李大釗與志同者研究,決定送他到上海發揮領導作用。因陳獨秀不會北方話,又受警探監控,很難出城,李大釗決定親自護送。翌年1月,他化裝成趕車夫,拿出少年時在鄉下學來的本領,到陳獨秀寓所接其上了帶篷馬車。遇城門盤查,從容應對,隨後沿小路直奔天津碼頭。李大釗在路上一面趕車,一面與陳獨秀商議,應該建立一個共產主義政黨,兩人取得共識,並決定在南北分頭著手。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馬車中寫成。1920年3月,共產國際派遠東局局長威金斯基來華與中國革命者聯絡,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釗,他們經交談,就建立共產黨取得一致意見。隨後,李大釗介紹威金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相見,為正在籌劃中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了國際聯系。同年5月1日,李大釗率北大師生、工友五百人舉行紀念國際勞動節大會,並在會上慷慨講演。會後又用兩輛汽車插上紅旗,到市內散發傳單,黨的革命旗幟從此在中國大地上開始飄揚。李大釗奔走活動,常被暗探跟蹤,卻總是輕蔑地斥之為「狗」,毫無畏懼。他在北大月薪高達250塊大洋,除維持簡單家用外,都用於黨的經費或在身邊扶貧。遇難時家無余財,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濟。1933年清明節後,李大釗靈柩由北大師生送往西郊萬安公墓下葬,雖有如虎似狼的國民黨憲兵三團鎮壓,甚至向送殯隊伍開槍,市內各界自發參祭者卻越聚越多,所舉花圈輓聯在西長安街連綿達一公里。可見李大釗品格風范長留人心!大釗烈士(1889-1927)
李大釗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這時,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積極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斗爭。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志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大釗同志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釗同志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大釗同志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努力奮斗,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斗爭。一九二二年,他受黨的委託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組織。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他努力為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村蓬勃興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民運動和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志作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並到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志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斗爭。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志等八十餘人。大釗同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兇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志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於、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大釗同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志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大釗同志舉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同志永垂不朽!
時代背景及人物簡介: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李大釗遇難十六周年的時候寫的一篇回憶錄,回憶了李大釗同志被捕、被審、被害前後的情形,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父母早亡,跟著祖父長大。他從小刻苦讀書,關心災難深重的祖國的命運,立志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1926年3月,盤距在東北的軍閥張作霖率兵進關,佔領河北、山東等地,下令通緝李大釗同志。李大釗臨危不懼,在極端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仍留在北京工作。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捕,受盡了酷刑,始終堅貞不屈,在牢里,他繼續領導黨的工作,宣傳共產主義,受到犯人的敬愛。
1927年4月28日,敵人殺害了李大釗。反動派第一次使用了從帝國主義國家買來的絞架。李大釗昂首走上絞架,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他說:「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敵人喪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釗,絞刑竟達四十分鍾之久,李大釗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犧牲時年僅三十八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831533.html
李大釗(1889-1927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科,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1914年組織神州學會,進行反袁活動。次年為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留日學生總會名義發出《警告全國父老》通電,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國,在北京創辦《晨鍾報》,任總編輯。旋辭職,任《甲寅日刊》編輯,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對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19年參加創建少年中國學會,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主任。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中國最早比較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三個組成部分的文章。與提倡實用主義的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1920年3月與前來北京的共產國際遠東局局長魏金斯基和馬邁耶夫等商談建立中國共產黨問題。10月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11月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8月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漢、京海等鐵路開展工人運動。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會議後,受黨的委託到上海與孫中山商談「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不久,在孫主盟下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0月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和改組委員。參與籌備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任國民黨北京執行部組織部長。6月率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五大」。11月返回北京,發動群眾准備召開國民會議,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後會議」。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與趙世炎等在京組織「滬案雪恥會」,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1926年3月領導北京群眾反對日英美等國要求拆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的「最後通牒」,18日因組織請願示威遊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緝。北伐戰爭期間協助馮玉祥制訂軍事行動方針。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著作編為《李大釗文集》。
Ⅵ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李富春第幾集出場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李富春第5集出場。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是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出品的革命史詩題材電視劇,由康洪雷執導,朱亞文、鍾秋、李泓良、張雋溢、袁文康、林棟甫領銜主演。
該劇以二十世紀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時代背景,講述了青年時期的周恩來、鄧小平、趙世炎、蔡和森等社會主義革命先驅與偉人在法國艱辛尋求救國之道並最終走上共產主義革命道路的故事。
2012年6月26日在CCTV1播出,隨後該劇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
在鄭毓秀家舉行的宴會上,周恩來結識了趙世炎和在宴會上做工的鄧希賢周恩來、趙世炎請求陳籙解救張若名並未在法華工爭取利益遭到拒絕。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劇情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一批中國進步青年開始把尋找救國道路的目光轉向歐洲,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鄧希賢青年鄧小平、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李立三、陳毅等一大批進步青年先後來到法國,目睹了法國共產黨與底層勞工的革命運動,在求生存、求真理的過程中組織了反飢餓大會、拒款大會、里昂大學事件等一系列愛國運動。
最後自覺集合到了共產主義的大旗下,成立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鄧希賢於第五次代表大會時入選書記局,並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踏上了前往蘇聯的列車。
轟轟烈烈的法蘭西歲月鍛造了這群年輕人的靈魂與理想,未來中國的命運將因他們而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Ⅶ 李大釗的資料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讀書時的李大釗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戰亂動盪的年代,艱辛備嘗的生活,使李大釗從小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堅強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志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準備。李大釗還在北京多次會見共產國際代表,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積極活動,擴大宣傳,發展組織,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並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在黨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釗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釗頻繁地奔走於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19 李大釗
24年1月,李大釗作為大會主席團五位成員之一,出席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參加大會宣言的起草等,為實現國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此後,直接擔負國共兩黨在北方的實際領導工作。 在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委組織和領導下,北方地區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1924年11月,北京開展聲勢浩大的支持孫中山北上、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斗爭;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李大釗與趙世炎等人在北京組織5萬餘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1926年3月,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積極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三一八運動,號召人們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熱血,不分界限地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反對軍閥的賣國行為。 李大釗的革命活動,遭到北洋軍閥的仇視,他們下令通緝李大釗。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餘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犧牲後,1933年由黨在白區的秘密組織將其安葬在萬安公墓內。新中國建立後,在河北樂亭、北京等李大釗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相繼建立了李大釗的紀念館。1983年10月,李大釗烈士陵園在北京萬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領導親自參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Ⅷ 關於《共產黨宣言》
如何理解《共產黨宣言》中關於「兩個決裂」的論斷
內容提要:如何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中關於「兩個決裂」的論斷,即「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關鍵不是修改譯文。《宣言》的有關思想清楚地表明,這里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既「不是泛指傳統觀念」,也不是「專指那些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而是特指在「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即私有制基礎上產生、又為私有制辯護的剝削階級觀念。兩個「決裂」的關系是辯證的,但歸根到底要以第一個「決裂」為前提。
讀了俞吾金教授《從「共產黨宣言」的一段譯文看馬克思如何看待傳統》一文(以下簡稱《俞文》,見《光明日報·學術版》2000年10月24日),頗受教益,也覺得有些問題需要商榷。現略陳管見如下。
「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就是《俞文》所說的《共產黨宣言》中的那段譯文,通常人們也把它概括為「兩個決裂」。(引文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272頁,1995年版第293頁,兩版譯文完全相同)
《俞文》的標題是從《宣言》的一段譯文看馬克思如何看待傳統,而其實際內容則是從馬克思對待傳統的態度出發,對這段譯文提出異議。它認為,上述譯文中的「傳統的」(德文為ueberliefterlen一詞)應當譯為「流傳下來的」,因為按照前一譯法而組成的「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的斷語,不僅不符合馬克思對待傳統的一貫態度,而且是把馬克思的思想曲解為「文化虛無主義」了。
然而,我們認為《俞文》的見解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首先,從譯文角度說,在漢語中,「傳統的」本來就具有「流傳下來」的意思。按照《辭海》的解釋,傳統是指「由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道德、藝術、制度等」,歷史沿傳性正是傳統的主要特徵。就德文而言,《俞文》也承認,ueberliefterlen的「引申義」可以解釋為「傳統的」;而且正如《俞文》所談到的,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大衛·麥克萊倫主編的英文版《卡爾·馬克思選集》1977年第一版和2000年第二版也都把德文ueberlief-terlen譯為traditional,即「傳統的」。而據專家考證,如此翻譯也不是肇始於麥克萊倫,而是早在1888年賽·穆爾就已將之譯成「traditional」,並且經過恩格斯的校訂。這些情況說明,盡管把德文ueberliefterlen譯為「傳統的」,還是譯為「流傳下來的」(或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8年版譯為「過去傳下來的」等)更為貼切,是個可以研究的問題,但若斷言譯為「傳統的」就會造成對馬克思思想的曲解,並把這一譯法與1972年的政治背景掛鉤,認為「這種譯法自然而然地帶上『文革』中泛濫的文化虛無主義的特徵」,則未免顯得牽強。
從「學理」上說,《俞文》的見解也是難以成立的。就《宣言》中的第一個「決裂」而言,我們不能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只能同「流傳下來的」所有制關系即私有制徹底決裂,而不能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即私有制徹底決裂。因為在這里看不出「流傳下來的」私有制和「傳統的」私有制有什麼區別。就第二個「決裂」而言,也不能認為同「傳統的觀念」不能實行徹底的決裂,而同「流傳下來的觀念」就能實行徹底的決裂。以《俞文》在論述馬克思對傳統觀念時所涉及的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思想來說,就既屬「傳統的觀念」,同時也是「流傳下來的觀念」。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俞文》把引文中的「傳統的觀念」解釋為「專指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理由是:「人們生活在傳統之中,可以對傳統獲得批判性的認識,但卻不可能與傳統進行徹底的決裂或完全從傳統中擺脫出來;即便是傳統的觀念,人們要與之徹底地、完全地決裂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馬克思看來,與流傳下來的所有制關系和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進行決裂卻是可能的。」我們認為,這是難以站得住腳的。首先,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出發,論述「兩個決裂」之間的關系的,即:在共產主義革命過程中,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私有制)的徹底決裂,必然引起同與之相適應的「傳統的觀念」(私有制觀念)的徹底決裂。《俞文》把這里所說的「同傳統的觀念」的決裂歸結為同「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的決裂,從而排除了同與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相適應的傳統觀念的決裂,是有悖於《宣言》的基本思想的。其次,傳統本身有精華和糟粕之分,「去其糟粕、吸取精華」,也就是對傳統觀念的批判和繼承。對傳統不分精華與糟粕,全盤否定,固然是文化虛無主義;對傳統全盤肯定,不承認與傳統觀念中的糟粕實行最徹底決裂的必要和可能,也就否定了文化的新發展。如果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即私有制以及相應的私有制觀念不可能徹底決裂,那還會有共產主義革命嗎?第三,雖然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早就已經存在,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卻是以《宣言》為標志的。《宣言》所駁斥的「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是指對科學共產主義和共產黨人的,因而它們並不屬於「流傳下來的」觀念,毋寧說是「當時流行的」觀念;而且對於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共產黨人理應予以駁斥,也可暫時把它們「撇開」,但不屬於與之「決裂」的關系。
《俞文》啟人之處,是提出了如何理解《宣言》中「兩個決裂」的問題。因為在「左」的思想佔主導地位的時期,特別是在「文革」時期,《宣言》上關於「兩個決裂」的論斷,確曾遭到嚴重的歪曲。不過,究其原因並不在於譯文,而在於對這段話作了斷章取義的曲解,因而糾正上述錯誤的關鍵也不是修改譯文,而是要結合《宣言》的基本思想對這段話本身作完整准確的理解。
(一)《宣言》所說的共產主義革命首先要實行徹底決裂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狹義的說是指「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而廣義地說,它也包括其他社會形式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消滅私有制是共產主義革命區別於以往社會革命的基本特徵之一。但是按照馬克思的思想,所有制關系作為生產關系的基本內容,它的變革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基礎的。只有當一種生產關系已經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的時候,才會被另一種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取代。至於用共產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更需要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性交往的發展為前提。(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86頁)無視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前提,無視世界性交往的必要條件,其結果只能導致馬克思所批評的「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和「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因而是與《宣言》的基本思想相背離的。
(二)問題的焦點在於如何理解「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宣言》的有關思想清楚表明,這里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既「不是泛指傳統觀念」,也不是「專指那些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而是特指在「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即私有制基礎上產生、又為私有制辯護的剝削階級觀念。馬克思在批駁資產階級代言人用他們關於自由、教育和法律等觀念來為資產階級所有制辯護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律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98頁)共產主義革命既然要與「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私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相應地必然要同與這種所有制關系相適應的傳統私有制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所以《宣言》用「毫不奇怪」來說明第二個「決裂」同第一個「決裂」的聯系。也就是說,兩個「決裂」的關系是辯證的,但歸根到底要以第一個「決裂」為前提。《宣言》還表明:共產主義革命與傳統觀念的決裂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它是隨著傳統的所有制的變革而「或慢或快」地發生的,而且是「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同與傳統的所有制相適應的傳統觀念的決裂,並不意味著同一切傳統觀念徹底決裂。一般的傳統觀念要比與傳統所有制關系相適應的傳統觀念廣泛得多,因為傳統觀念並不都是直接從所有制關系產生的;而且在馬克思看來,正如階級的所有制的終止並不是生產本身的終止一樣,階級的教育的終止也不等於一切教育的終止。(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89頁)共產主義革命對於歷史上符合生產和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思想觀念可以而且必將得到繼承和發揚。
這些年來,重新解讀馬克思論述的文章不時見諸書刊。這對消除那些加在馬克思頭上的非馬克思思想,揭示馬克思思想的現實價值,是很有意義的。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闡釋應當是客觀的、忠實其原意的,即便當馬克思的某個論斷與現實有矛盾時,也應當尊重其歷史面目,而不應在消除一種加在馬克思頭上的非馬克思思想的同時,又給加上另一種非馬克思的思想。二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評論要立足當代現實和當代實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曾強調指出,應把對於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的宣傳同對於新民主主義行動綱領的實踐區分開來;同樣的,我們今天也不應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包括方針政策)當作衡量馬克思的全部共產主義理論的標准。
《光明日報》2000年10月24日理論周刊第136期,發表了俞吾金同志《從〈共產黨宣言〉的一段譯文看馬克思如何看待傳統》一文(以下簡稱俞文)。文章認為,把《共產黨宣言》第二章關於「兩個決裂」一段話中的德文詞überliefert譯為「傳統的」,「是不妥當的」,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曲解」,這種曲解「給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讀了俞吾金同志的文章,我們對這段譯文從文字上和「學理」上進行了研究。我們認為,把überlieferte Ideen譯為「傳統的觀念」符合原意,沒有錯誤。
先從文字上進行考證。
《宣言》這段話現在的中譯文是:
「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德文中,überliefert是動詞überliefern的過去分詞,在這里起形容詞的作用。überliefern的含義是「使流傳」、「送交」,但它的過去分詞überliefert在當形容詞使用時,常常同Sitten(風俗)、Br□uche(習慣)、Formen(形式)、Ideen(觀念)、Kultur(文化)等構成片語,這在多種德文辭典中都可以找到例句。在這種情況下,überliefert等同於德文中的外來語traditio-nell,一般都譯為「傳統的」。這種譯法比譯為「流傳下來的」更明確更簡潔。在《宣言》關於「兩個決裂」的一段文字中,überliefert一詞所形容的正是Ideen(觀念)。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外文版本對該詞是如何翻譯的。
俞文認為,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大衛·麥克萊倫主編的《卡爾·馬克思選集》(1977年第1版)把這段話中的überliefert譯為traditional(傳統的),這與中文的譯法一樣,是不妥當的。事實上,俞文所引證的《宣言》這個英文本是由馬克思的好友、《資本論》第一卷的譯者賽·穆爾翻譯並由恩格斯親自校訂的1888年英文版。恩格斯還專門為這個譯本寫了序言,加了注釋。應當承認,這個譯本具有極大的權威性,至少是經作者之一認可的,在國際上也得到廣泛承認。
另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版本是1885年由馬克思的女兒勞拉·拉法格翻譯的《宣言》法文版。恩格斯對這個譯本十分贊賞。在這里,譯者也把überliefert譯為traditionnel即「傳統的」。這個譯本至今仍被採用。
還有一些外文版本在翻譯überliefert一詞時也採用了外來語,譯為「傳統的」,如西班牙文tradicio-nal、義大利tradizionale、羅馬尼亞文tradiional、波蘭文tradycyjny等。
由此可見,當同「觀念」一類的名詞在一起使用時,überliefert和traditionell在語義上沒有差別,所不同的只是,前者是原本的德文詞,後者是德文中的外來詞。問題在於如何全面地准確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馬克思在兩年以後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這不就是對《宣言》中「兩個決裂」的最好注釋嗎?
俞文認為,在關於「兩個決裂」的論述中有兩個überliefert,如果說把前者譯為「傳統的」還問題不大,把後者譯為「傳統的」就大成問題,因為在後者這里,馬克思、恩格斯「並不是泛指『傳統的觀念』,而是專指那些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所以,馬克思這里提到的後一個『決裂』,並不是泛指同傳統觀念的決裂,而是專指同流傳下來的、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的決裂。」
我們認為,俞文的理解不見得符合《宣言》作者的本意。
只要仔細讀一讀《宣言》第二章就不難發現,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回擊資產階級對共產黨人的種種責難中闡明自己的觀點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過去一切社會的歷史,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歷史;因此,毫不奇怪,過去各個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正是為了回答資產階級對共產黨人的種種責難,特別是為了回答他們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的責難,才明確提出「兩個決裂」思想的。在後一個「決裂」中,馬克思、恩格斯確實不是泛指一切「傳統的觀念」,而是專指傳統的、與私有制和剝削相適應的社會意識,但決不是像俞文所理解的「專指那些流傳下來的、非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觀念。」如果那樣,就會像俞文所主張的,「兩個決裂」思想被理解為:「與流傳下來的所有制關系和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進行決裂。」
俞文的理解無論在理論上還是邏輯上都是值得商榷的。從理論上看,《宣言》作為科學共產主義最偉大的綱領性文獻,其任務是宣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通篇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就在論述「兩個決裂」的前幾段話中,馬克思、恩格斯還從各個方面明確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很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所講的舊的思想、觀念、意識等指的是與「過去各個世紀」的私有制相適應的「各個世紀的社會意識」,不只是指舊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更不是專指資產階級對共產黨人的種種責難。
從邏輯上看,在「兩個決裂」思想中,「傳統的觀念」是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相對應的,二者之間有著必然聯系;而「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不對應,二者之間也沒有必然聯系。再者,說與「觀念」決裂是可以的,但說與「責難」決裂就難以成立。俞文把「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責難」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聯系在一起,把馬克思、恩格斯著名的「兩個決裂」思想理解為與這二者的決裂,未免過於牽強。
進一步講,馬克思究竟是否主張「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呢?俞文的回答是否定的,認為如果作這樣的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被曲解為「文化虛無主義」了。俞文在引用了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兩段話後說,在馬克思看來,「人們生活在傳統之中,可以對傳統獲得批判性的認識,但卻不可能與傳統進行徹底的決裂」。然而,仔細讀一讀馬克思的這兩段文字和《霧月十八日》全文就會清楚地看出,馬克思在這里恰恰是在談1848年法國革命中及此後如何破除傳統觀念(例如在法國大革命以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拿破崙觀念」)問題的。在馬克思看來,傳統的力量是非常頑固的,不僅反動派常常抬出亡靈欺騙人民,人民群眾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但這決不是說,革命人民不應當也不能夠打破舊傳統,同傳統的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恰恰相反,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中應當而且能夠打破傳統觀念。就在俞文引用的第一句話後的第二頁,馬克思就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在破除一切對過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開始實現自己的任務的」。而且正如馬克思所說,在議會共和國時期,法國農民的現代意識已經和傳統意識展開了斗爭,力圖擺脫「拿破崙觀念」的束縛。在該書的1869年序言中,馬克思甚至用了同《宣言》極其一致的語言,高度贊揚1848年革命後法國人民藉助於各種思想武器破除關於拿破崙奇談的行為,稱「這種與傳統的(traditionell)民眾信仰的斷然決裂」,是「非同尋常的精神革命」。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就在於要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宣言》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斗檄文,明確提出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也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相一致的。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28/class001800001/hwz171360.htm
Ⅸ 我要找《共產黨宣言》
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這個宣言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綱領。 共產黨宣言中文版
《共產黨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蘭文、義大利文版撰寫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簡要說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論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並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對《宣言》作了補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說明了《宣言》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目的任務。 《宣言》第一章《資產者和無產者》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 《宣言》第二章《無產者和共產黨人》,說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目的和任務,以及共產黨的理論和綱領。 《宣言》第三章《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文獻》,批判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假社會主義,分析了各種假社會主義流派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並揭露了它們的階級實質。 《宣言》第四章《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論述了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的思想策略。 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封面
《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宣言》剛剛發表,就迎來了歐洲1848年的革命風暴。 《宣言》完整、系統而嚴密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思想;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特別是它的階級斗爭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宣言》論述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偉大歷史使命;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闡明了共產主義革命不僅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而且要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和任務。這部著作從誕生起就鼓舞和推動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解放斗爭,成為無產階級最銳利的戰鬥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國際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國千百萬工人共同的綱領。
Ⅹ 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的決裂
《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材料「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反映的正是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內容.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