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免费资讯 > 科技小报模板免费下载

科技小报模板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2-10-17 21:45:20

① 科技小报内容

力学之父——牛顿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创立了力学。牛顿本人作为力学之父,是世界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在牛顿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天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一个做圆运动,一个做直线运动。但是牛顿证明,不论天上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所谓的“牛顿三定律”运动。他还明确指出,推动行星绕日运动的是天体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牛顿还最早提出了发射人造卫星的设想,他还和莱布尼兹同时发明了微积分。
牛顿还发现了白色光线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而成的。但是他总是谦逊地说,我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

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
n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09-1882)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采集动植物标本,他细心地对各种动植物加以比较,发现形形色色的物种都是有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859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的科学巨着——《物种起源》。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为了纪念这位学科奠基人,人们把进化论称为“达尔文学说”。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n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岁的华罗庚(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语,在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后歪倒了,这位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突然陨落了。
n 华罗庚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他:“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是我自己编写的科技小报,收集了一点科技历史和小常识,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不知道大家喜欢吗?
1、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哪里你知道吗?
世界现代高速公路于1932年出现在德国,继德国之后,美国于1937年在加州修建了高速公路。可是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哪里吗?它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的, ,这条“高速公路”,北起内蒙古包头的阴山脚下,南抵陕西淳化县北,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候建成的。全长约现在的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大约30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所以当时称为“直道”。 秦朝直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
2、日食
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见图1)。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份或全部阳光。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给遮盖了多小,则要视乎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月球阴影的位置。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则会看到日全食。

3、电报的历史:
现在我们有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电报很少再用了,也许小朋友们都不知道了。可是在18世纪末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发明啊。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信号系统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从奥军手中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胜利消息传到巴黎。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通信系统。据说查佩两兄弟之一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② 科技电子小报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

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随着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离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号、四号:百折不挠

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而导致的!

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专家们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并调整了发射程序。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

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

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神舟七号:
这次载人航天最大的突破是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的出舱行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外太空飘扬起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事情,比如,翟志刚身着的舱外航天服是 中国第一代舱外航天服,从研发到制 做,从材料到工艺,以及实验和检测,都是我国科技人员独立完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过程在国外通常需要8年,而我国只用了3年多再比如,发射神舟七号上天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与3年前送神六上天的火箭相比,进行了36项技术改进,技术可靠性、航天员安全性、乘 坐舒适性都有提高,视频信号也增加了。又比如,神五、神六 航天员曾服用的中药汤剂,这次也被带上了神七。比利时航天医学专家 曾用他们的设备对中国和国外的 航天员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比对。数据 显示,国航天员在自主神经调节、立位耐力方面优于国外的航天员。

③ 科技手抄报

科技手抄报做法如下:

工具/原料:A4纸、彩铅。

1、科技手抄报科技手抄报。

④ 科技创新的手抄报

·[小学生手抄报]电子手抄报模板:科技之光
http://www.blqq.com/html/201106/2415.html
·[部队黑板报]部队黑板报:科技强军
http://www.blqq.com/html/201105/2267.html
·[小学生手抄报]可爱的手抄报图片:科技改变生活
http://www.blqq.com/html/201104/2072.html
·[部队黑板报]部队军事演习板报-坚持科技强军
http://www.blqq.com/html/201104/2035.html
·[部队黑板报]国防科技知识电子报-国防知识知多点
http://www.blqq.com/html/201104/1969.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手抄报:科普之窗
http://www.blqq.com/html/201102/1543.html
·[小学生手抄报]中国科技手抄报版面图
http://www.blqq.com/html/201101/1443.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小报图片
http://www.blqq.com/html/201012/1336.html
·[小学生手抄报]科技知识手抄报:七色光科学
http://www.blqq.com/html/201012/1316.html
·[剪贴报]关于科技的剪贴报作品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263.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手抄报:神七飞天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257.html
·[科技手抄报]中国古代科技手抄报图片 资料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248.html
·[科技手抄报]科技之光手抄报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239.html
·[科技手抄报]关于科技的手抄报:腾飞中国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238.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手抄报:嫦娥卫星奔月
http://www.blqq.com/html/201011/1170.html
·[小学生手抄报]科学手抄报:我国航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http://www.blqq.com/html/201009/944.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手抄报版面图片之国防科技
http://www.blqq.com/html/201009/940.html
·[小学生手抄报]小学生科技手抄报之宇宙的起源
http://www.blqq.com/html/201009/941.html
·[小学生手抄报]科技创新手抄报:卡通版面
http://www.blqq.com/html/201009/931.html
·[小学生手抄报]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和内容
http://www.blqq.com/html/201009/923.html

⑤ 科技小报内容有哪些

科技小报的内容要以科技为主题,可以搜罗方方面面的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或问答来做

科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天文科学、生理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等等,那么,与之相关的内容都属于科技的范畴。

在制作科技手抄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相关的问答小知识,或者当下人类在某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等。比如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为什么向日葵能够始终朝向太阳的方向。又比如,还可以将中国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或者对月球的探索成就进行介绍。

科技小报内容范例

随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丰富。地铁、高铁、飞机、电话、手机、自动电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磁悬浮列车不是紧贴钢轨行驶,而是以悬浮形式,行驶在轨面上。原来,它利用了电磁感应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使列车的车身浮起来,再由太阳能、风力或水力等发动的电力来推动列车前进。这种列车不会有噪音,安全平稳,不会污染生态环境。

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铁和线圈感应的磁场力量,使车身悬浮。英国伯明翰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和轨道之间的磁场力量来悬浮列车。

⑥ 科技小报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干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着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着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题名]:宇宙
[英文缩写]: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释]: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干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 伽利略 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 牛顿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

⑦ 手抄报科技点亮梦想知识创造未来

从技术观点来看,一切生产都取决于材料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的特性,以及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进行的生产过程。作为劳动的组织者,管理部门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技术方面的活动;管理部门只是为生产过程提供组织形式。但是生产过程如果没有内容,就不完备,内容则是一个技术问题。上面已经讲过,这种技术最先是技能性的、工艺性的技术,后来就越来越具有科学的特色,因为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不断增长,而且取代了工艺的一成不变的传统和零零散散的知识。因此,劳动从以技能为基础到以科学为基础的这一转变,就可以说成是把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内容,同受到资本主义管理部门宠爱的严格分工与再分工所提供的形式,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马克思写道:随着大工业的兴起,“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1)但是,马克思这句话,正如他许多极有启发性的言论一样,在当时与其说是对现实的一番描述,不如说是有先见之明的一种透彻见解。1867年马克思这句话发表时,“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应用”的时代还不过刚刚开始。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形成一道分界线,表明科学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以致前后之间的差别——尽管也有相似之处把前后两个资本主义时期连接起来——是无论怎么说也很难算是过分的。


科学乃是变成资本附属品的最后——也是仅次于劳动的最重要的——一项社会财产。科学原属于业余爱好者、“哲学家”、万事通和好学者的活动范围,它转变为目前组织严密、费用浩繁的状态,这一番转变过程,大体上就是科学并入资本主义公司及其附属组织中去的过程。最初,科学不费资本家“分文”,因为资本家只不过利用已经积累下来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已;可是后来,资本家有计划地把科学组织起来,加以利用,从直接属于他的或从整个资产阶级以税收形式来控制的巨额剩余社会产品里面,出资支付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所等方面的费用。过去曾经是相对地自由浮动的一种社会努力,现在就并入生产和市场之中了。


科学作为对生产无关紧要的一般社会财产,同科学作为生产核心的资本家财产,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头三十多年的工业革命,同十九世纪后几十年开始、目前仍在进行中的科技革命,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毫无疑问,科学在工业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这就是说,在欧洲直到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以前——西方的基本科学知识,是阿拉伯学术界和中世纪寺院里保存下来的古希腊人的基本科学知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是科学取得进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些条件,但与工业革命只有间接、一般和零散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科学本身在那时还没有被资本主义组织起来,还没有受到资本主义机构的直接控制,同时也由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即技术是在科学之前并作为科学的先决条件而发展的。

因此,与现代的实际情况不同,科学并没有循序以进地给工业带路,而往往落在工业技术后面,并从工业技术中成长起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在早期阶段并没有对自然条件有系统地提出重要的新见解,从而使新技术有可能产生,相反,那时的科学往往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者作为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提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一点,只要把蒸汽机选来作为主要例证,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蒸汽机是说明重要科学原理的实例,而且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机械装置。

3、关于科技节的手抄报图片:

⑧ 科技手抄报写什么内容

科技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一:科技与生活手抄报资料
1、 科技与生活: 科技是一种对人类有帮助的高超的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接触到:比如我们平常每天都在看的电视,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精彩的节目?因为这里运用了科技,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发出信号,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画面呀。
2、 航空航天: 太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地方,一个让人似乎永远猜不透的神秘地方,就埋在我的心底——那颗神奇的种子里,我有一种感觉,太空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好亲切!我似乎感觉到了太空那种令人向往的气息,多么美好!多么自在!无限的宇宙。
3、 人类科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综合国力竞争
日趋激烈。新的形势必然会呼唤新的思路与对策,必然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为教育者应时时关注: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究竟能依靠什么素质应对未来?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己任,努力培养兼有各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4、 科学带给我快乐:
科学带给我无限的快乐,我爱探索,我也爱发现。我更爱科学。生活中的
种种事情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的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带来了不少的便捷,更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我们更该走近科学,去探索新知。
科学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爱科学,让科学使
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 科技小知识:
仙人掌的形状就像一只奇形怪状的大手,极力地张开着,外表着实不好看。一身黄中透绿的衣裳,浑身溢满了小刺儿,只要你的手指与其亲密的接触,那怕是轻轻地一触,定会扎上那么一根,严重时,还会有血痕呢。也许“仙人掌”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6、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关系: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7、问:大海是怎么结冰的?
答:大家都认为海水有盐分,不会结冰。其实,在温度降低之后,水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也就是说,盐分会析出。这样,水就结冰了。
8、兔子耳朵的功能------为了能迅速感应到危险,所以兔子耳朵会异常发达.然而其功用并非仅此而已.其实它更是快跑防止体温上升的散热器!一但跑的太久, 身体就会变热。所以才会竖起耳朵利用风来散热.这样一来就能使发热的血液冷却下来,体温也就不会在上升了.
9、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构成的.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蛋壳和蛋白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蛋壳膜,这是蛋白质的明胶.在鸡蛋内部还有气室(气泡).越是新鲜的蛋,气室越小,放的时间久了,这个气室就渐渐变大.看上去蛋壳像是密封的玻璃球似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可以透少量的气的.在煮鸡蛋时,气室内的空气就膨胀,有一部分气要跑到蛋壳外面来.蛋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时,因气室内减压,水会进到蛋壳内.换句话说,空气跑出去之后,进来了水.
篇二:科技小报内容
篇三: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内容和资料
“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内容和资料”下载方法:在图片上面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图片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内容和资料1、太阳系有那些天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着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2、蓝天有多高?“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3、打雷是怎么回事?答: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⑨ 科技小报手抄报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如今从之前的马车到现在的记者,从当初的蒸汽火车到现在的高铁地点,从古代的衣物换物到现在的手机支付一切因素都表明了时代的变更,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

阅读全文

与科技小报模板免费下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上怎么下载班智达的软件 浏览:1151
无痕迹消除图片软件 浏览:715
免费小票软件 浏览:948
华为在哪里设置软件停止运行 浏览:956
用电脑键盘调节声音大小 浏览:1253
自动刷软件赚钱 浏览:1256
古装连续剧免费版 浏览:1409
工免费漫画 浏览:1141
手机软件专门储存文件 浏览:1504
uos如何用命令安装软件 浏览:1311
有线耳机插电脑麦克风 浏览:642
侏罗纪世界3在线观看完整免费 浏览:990
单个软件怎么设置名称 浏览:715
凤凰网电脑版下载视频怎么下载视频怎么下载 浏览:1380
明白之后如何免费获得无人机 浏览:827
如何解禁软件菜单 浏览:846
副路由器连接电脑视频 浏览:1346
内置wifi电视如何装软件 浏览:1096
手机换零免费雪碧 浏览:1583
国行苹果如何下载美版软件 浏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