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共创全民免费医疗新模式是指什么
这种新模式就是指的“卖家代缴制”。即消费者在消费时,零售卖家基于消费金额,按一定比例帮助其缴纳医疗保险,老百姓通过日常消费获得医疗保障,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这就是共创开创的免费医疗新模式。
⑵ 如何全面落实农村学前三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务院、省、市关于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早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烈希望幼儿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是实现规范化学前教育、发展优质学前教育的保证,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构筑终身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独立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必须站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提高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程度,推进全县学前教育事业跨跃发展。
二、明确任务,努力实现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目标
坚持“以公办园为主体,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时机,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实行“县统筹、乡镇协调、村落实”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扩大县幼儿园规模,充分发挥县幼儿园的指导示范作用,在县城建立以县幼儿园为中心,以社区幼儿园为基础灵活多样的学前
教育网络;在农村,形成以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主体、村办园为基础、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体系,在全县形成公办与民办相融合、幼儿园教育与其它形式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新局面,提高幼儿入园率,使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都能入园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学前教育,同时为学前幼儿及家长提供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建立县教育体育局主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县、乡镇、园三级结合的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县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
全县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2009至2012年,全县26个乡镇各建成一所独立园舍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办园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80%以上,60%以上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2012年至2015年,行政村办园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全县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
三、夯实责任,加快完善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管理体制
学前教育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管理幼儿园园长、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统筹管理城镇和居民小区幼儿园的配套建设,推进建立覆盖城区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办好本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村级幼儿园(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并对家庭学前教育进行指导。
县教育体育局作为我县学前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贯彻国家学前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对各类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向有关部门提出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意见;负责幼儿园园长、教师的培养培训,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指导早期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开展6岁前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要配备专职学前教育管理干部和教科研人员,负责全县学前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县卫生局负责制定有关学前教育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监督、指导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卫生保健业务工
作;开展幼儿园教职工、儿童健康体检、传染病预防、计划免疫及接种、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负责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饮食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知识的指导。
县城建局要会同县教育体育局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规范幼儿园建设审批手续,在城乡发展和城市小区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配套的幼儿园。
县人劳局要会同县教育体育局、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方案,审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做好幼儿园的事业法人注册登记,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统筹研究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幼儿教师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切实维护好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稳定。
县财政局负责配合教育、物价部门研究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并向取得办园许可证、收费许可证的幼儿园提供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做好学前教育事业专项经费的筹措和预结算工作,确保每年的学前教育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并且逐年提高。
县物价局要依据有关教育收费的管理规定,会同县财政局和教育体育局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督和管理。对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要坚持公益性原则,根据办学水平、生均教育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提出收费标准和调整意见。民办幼儿园要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报县教育体育局和物价局审批。
公安部门负责幼儿园及其周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定期对学前教育机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评估。
县妇联负责指导家庭学前教育工作,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帮助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增强学前教育意识,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县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要加强对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幼儿的管理,重点做好儿童家庭寄养和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
工会、环保等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工作,努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健康发展
(一)依法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审批制度。县教育体育局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颁发办园许可证,登记注册,并实行年审。申请举办幼儿园的单位或个人,首先向乡镇提交申报材料,乡镇审核合格后,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加大对非法办园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对未经批准擅自办园或取消办园资格后继续办园的,教育、公安、卫生、物价等
部门要联合进行治理,必要时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二)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认真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小学化”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学前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严格控制班额标准及入园年龄,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儿童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和指导,强化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严格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正常稳定的保育教育工作秩序。严格控制竞赛、评奖活动,禁止在幼儿园开展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与活动。任何部门到幼儿园进行的各类登记、检查和要求幼儿参加的活动、知识竞赛等,要征得到县教育体育局的同意。严禁组织幼儿参加与保育教育工作无关的商业性庆典和演出等活动。
(四)加强学前教育安全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消除各种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的平安和健康。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分工到位,责任到人,保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要严格执行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制度,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饮食,定期对全体教职工及在园幼儿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做好各种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控工作,严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五、强化培养培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一)严格幼儿教师从业资格管理。各类幼儿教育机构要按照国家《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足额配齐农村幼儿园的教职员工。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其资格认定由县教育体育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民办幼儿园招用教师需报县教育体育局审核批准。县教育体育局要建立民办幼儿园教师考核、评定和培训制度,将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情况作为年度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县教体局要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培养培训机构及基地建设,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轮训,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保障幼儿教师在进
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幼儿园教师以幼儿师范学校(专业)毕业生为主,同时鼓励其他大中专毕业生取得任教资格后到幼儿园工作,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学历水平。从中小学分流的教师,经学前教育培训合格后可到幼儿园工作。同时,要保证男教师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低于20%。
(三)建立奖励考核制度。在评选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等时,要确保学前教育工作者占有适当的比例。逐步建立幼儿园优秀教学管理成果和教研成果奖励制度。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人员在评优、晋级方面享有与公办机构教职工同等的待遇。
六、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县政府领导负责,县教育体育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报、协调解决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成绩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年度考核。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学前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县幼儿园和骨干幼儿园在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等方面的示范和业务指导作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中心学校负有对本乡镇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责任,要加强对本乡镇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要承担对村办园(班)的教学指导工作。
(二)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要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根据“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加快幼儿建设。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支持发展民办幼儿园。把民办幼儿园纳入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管理与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县教育体育局要切实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维护学生、家长及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对办学成效优异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企业和个人投资举办的民办幼儿园,可给予税收优惠。
(三)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县
教育督导室要制定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标准,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要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定期对全县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四)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并保证按时足额拨付。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预算内经费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前教育改革、幼儿教师培训、扶持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等。学前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乡镇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也要安排发展学前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对新建、扩建的幼儿园要按照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委会、个人举办的幼儿园,所需经费由举办单位或个人自筹。
⑶ 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何为全面发展?不少家长鼓励孩子多上兴趣特长班,期望孩子做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这并不等同于全面发展。
孩子的发展包括知识学习、特长发展、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全面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快乐的、和谐的、可持续的。
家人拥抱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接受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情感开发。温暖的拥抱还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缓解他们的紧张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能力,那就需要尽心尽力,坚持不懈。”获得过全美教育工作者奖章的美国育儿专家Michele Borba(米歇尔·玻芭)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长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一定坚持不懈,有始有终。
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哪些好的方法
引言:德是大脑,智是心灵,体是四肢,美是精神,劳是行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哪些好的方法?
最后,要从小培养孩子有远大的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小培养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孩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为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⑸ 大学生如何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依靠人才,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发展,来赶上时代的步伐呢?
总之,我相信只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才可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⑹ 如何在义务教育下可以做到全面发展
摘要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⑺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2、坚持“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你要的要义应该是第3点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所强调的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它主张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其战略目的主要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有识之士和政府首脑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它迅速成为当代主流社会发展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试图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它既包含了社会各子系统横向展开具有协调性,又包含了社会发展具有可连续性。就经济发展方面而言,由把发展视为数量指标的增大转向注重经济内含量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培养;就主体方面而言,打破了旧发展观把人视为经济动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生活条件改善的局限,
从人的全面现代化角度去理解发展,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忽视自然的社会发展和没有人的自在自然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含义。应该说,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发展又是自然的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其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我们从狭义的社会层面来界定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是指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既包括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的生态需求;既包括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包括逐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做到适度消费和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真正把现代发展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轨道上来,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全面进步和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不会把现存的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永远继续下去,它当然也不会允许贫穷永远存在。不公平性会助长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性,只有公平性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持续社会发展应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以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宗旨的社会进步过程。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其终极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达到均衡水平,也不意味着一个人是万能型的,没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单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永远追求过程,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当今社会过度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这种单纯地以效率、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操作系统容易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法律虚悬、官员腐败、社会不公、贫穷与犯罪、黑色经济等。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主体片面性的表现,它把人的发展单向化、简单化为物的发展,从而把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破坏了。这种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将使人类陷于深刻的生存发展危机之中,既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它对发展的诠释可分为如下层次:一是既要当前发展,又要协调永续发展,这是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相应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整体的协调;三是既要人和社会的发展,又要自然、环境的相应发展。自然界的平衡、再生也是一种发展,也就是说,把宇宙、地球与人类,把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把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与自然领域都置入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寻求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选择和结果,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这种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就个体而言,只有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久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从关系角度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体现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既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的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们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主体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主体个体全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全面开展对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从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应重点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
可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求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任何个体都不是一个仅仅为了物质财富的“经济人”,而是一个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⑻ 景区免门票的旅游模式是否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今年以来,多地实行免门票,免高速通行费等方式带动全域旅游,迎来一波波的地域旅游升温。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景区摆脱门票依赖症以免费惠民、升级景区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零门票”模式已经证实可拉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景区取消门票,意在吸引游客,延长行程,进而带动交通、饮食、购物、住宿等链条上产业的发展。“牺牲‘小利’是为了做大‘蛋糕’,但大‘蛋糕’怎么分是关键”。只有通过努力构建起地方政府、景区、当地创业群众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⑼ 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是什么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第一,坚持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七一讲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分工将越来越趋于专业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只要不断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理想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二,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高度的幸福感。早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阶段,马克思就警觉地发现,大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
由于劳动异化,才使人变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终扬弃异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复归”。
当前,我党明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并重的历史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分工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向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才会消解。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是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它揭示了党的方针、政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人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规律面前所表现出的理论自觉。
第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的统一。
要切实保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个“重中之重”,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分阶段、有重点地普及各级各类教育;
同时,还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积极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教育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体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层面和范围。
(9)免费模式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扩展阅读:
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地表现在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为民族教育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其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世俗化。
从功利目的看,建国初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是为当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服务的。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
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制度化。
尽管制度分析不能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但可以回答它植根于中国的原因。实际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