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西梧州藤县和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和平镇位于藤县西北部,东、南面与濛江镇相邻,西与平南县丹竹镇交界,北连太平镇。1957年前属第九区(曾称蒙江区)管辖。1958年成立和平乡,又名和平公社。1963年改称和平区,1968年复称为和平公社,1984年改称和平乡,1990年10月又撤乡设镇沿至现今,因镇驻地得名。 镇政府驻地离藤县县城 55公里,至梧州市 85 公里,距南宁市36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面积 全镇现有1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8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5223人, 辖区总面积1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141亩,其中水田32,208亩。 自然环境 和平镇地属丘陵,和平、石桥两个小盆地,土地比较平坦,土质肥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源于蒙山县的屯江(濛江)从太平镇安福村入境,流经新良、木依、石桥、屯江、志成、新平、平竹、榄莫、都坡等十一个村街,然后流入濛江镇,境内流程25公里。较高的山北有皇帝殿,海拔414.4米;西有鸡笼崖,海拔438.9米。 水利设施 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和平电站,有发电机6台,电站装机容量6750千瓦,每小时发电7000瓦。还有1970年兴建的罗意滩“七一”泵站,两站有效灌溉面积11000亩,座洞水库蓄水量为315万立方米,可灌溉屯江、座洞、志成、新平、陈塘、龙塘、双垌等七个村的农田6000多亩。境内另有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43座,田头水井1760口。 经济情况 农业 农业是全镇的主要经济来源。90 年代中后期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采用“立体种植技术”,实施“万亩亿元工程”,使全镇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质量好。2006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1600亩(两造),总产量达2080 吨,优质稻种植比例达80%以上。还有特色农产品香芋、粉葛、肉姜、西瓜。香芋个大皮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甘香醇美;粉葛肉粘稠细腻,清香爽口,营养健身;肉姜色泽鲜亮、肉质细嫩、辛辣弥香、爽脆可口;无籽西瓜外型美观,汁多渣少,爽脆蜜味。这四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形成了和平的品牌。另外,屯江鱼苗、鸡咀坡养鳖、双垌杨桃、平溪萝卜、练村冬瓜、官罗蜜柑等,也各有特色,深受广大顾客商家的喜爱。 畜牧业 以养殖猪、牛、家禽为主。和平镇千家万户饲养的咀黄、毛黄、脚黄的三黄鸡,体形美观,体重适中,肉质香甜可口,是和平一大名产,是两广和港澳餐桌席上佳肴,是藤县活鸡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平镇的养猪业,品种优良,防疫保障,饲养得法,肥瘦得当,猪源充足,客户欢迎。镇食品站、畜牧站、个体收购户外运广东等地的活猪,每年都有三四万头。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扶植专业养殖户,畜牧业迅速发展。2006年生猪存栏 7.8万头,牛存栏 0.3万头,家禽存栏 28.4万羽,水产品年产量2175吨。 林业 主要以松树、杉树为主,至2006年年末,全镇有林山地 9316.8 公顷,林木蓄积量1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61.8% ,年产松脂可达130 万斤;竹子主要种植篙竹,每年产竹10万根。龙眼、荔枝种植面积2.8万多亩,每年盛产龙眼、荔枝 160万斤。 乡镇企业 70年代以前,乡镇企业主要是林场、红砖厂、罐头食品厂等社队企业。1991年以来,随着建筑、养殖、交通运输业的兴起,成立了农牧公司、饲料厂、建筑公司、加油站等集体企业,引进外资改建红砖厂,开发重晶石矿。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等非公有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商品流通队伍不断壮大。 现已形成了以实用油、豆奶、水酒等为主要产品的农副食品制造业;以粉葛、姜干、桂圆肉(干)、白菜干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重晶石为主的矿山开采业;以红砖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贩运香芋、西瓜、粉葛、生姜、生猪等大宗农副产品和建材、百货、杂货、五金、布匹、成衣为主的商品流通企业。全镇现有大型沙砖厂一间,红砖厂一间,竹业制造厂一间,电子厂一间,石场四个,商业、饮食、服务、加工业等方兴未艾。 交通 和平镇有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陆路水路交通繁荣。容(县)太(平)三级油路横贯境内北部,蒙(蒙江镇)大(和平镇志成大平岭)公路从全镇中心地带穿过。90年代以来,全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至今共投入资金125万元,投入6.6万工日修路。全镇修筑四级公路3条共21.5公里,等外公路5条共26.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水路交通主要是沟通屯江两岸的横水渡船。全镇现有渡口九处共16条船。义渡有练村、都坡、广村、五屯共四只船。竹村还建有联营渡口码头,可载中拖以下机动车过江。 邮电通讯 1992年起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在和平街开始有有线电视,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覆盖率达到80%,普及率达60%以上。至1999年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电视主干线路共65.5公里,放大器161只,发展有线电视2000多台(户)。1993年,开始通程控电话、无线电寻呼。1994年有移动电话通讯。至1999年,全镇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至 2006 年,移动通讯网已覆盖全镇;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有7054 户;电信宽带用户也已达到158 户;全镇的大多数村,已经开通宽带上网业务。 科教文卫 教育 解放前,全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平中心小学,下辖和平、新平、陈塘、龙塘、双垌、新塘、都坡、榄莫、平竹等小学。各村小学一般都设在破庙或私宅里。 1969年秋,各村小学均办成完全小学。全镇办3所中心小学,即和平中心小学、石桥中心小学、新塘中心小学。1958年,办起第一所中学——和平农中。1960年秋,又办起和平初中,1969年将和平农中改办为和平高中,1979年又改为和平公社初中。1981年增办和平联中,石桥联中和新塘联中。 为了更有利于“普九”和人才的培养,1997年和1998年分别撤消了和平三中和和平四中,只开设2所初中,即和平一中和和平二中。全镇现有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2所,小学18所,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初中生 4000多人,小学适龄在校生14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中小学教职工824人,具有本科学历 58 人,大专学历275 人,中师以上学历475 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起中小学教学楼43栋,宿舍楼7栋,共5万多平方米,全镇52个教学点。1979年扫盲工作通过梧州地区验收1986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4月我镇普九已通过自治区验收,1999年12月,我镇“普九”再次通过自治区验收。 卫生 解放前,群众求医多为民间医生。1958年成立和平卫生院,当时有职工12 人,资产约3000 元。目前,和平镇卫生院下属有石桥分院、街门诊分部,在编职工28 人,其中医生 17 人,护士6 人,技师 1 人,药剂师1 人,工人3人。设有内、外、妇、儿科门诊及留医部,医技部(包括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防保科注射室,中西药库及药店等医疗、预护、妇幼保健科室。 全镇18个村街均开设有卫生所,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0%以上。自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来,我镇参保农民人数连年递增,2005 年,参保人数为 42308 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 60 %,至2006年,我镇参加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农民达到了51752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82%。 文体 传统民间艺术舞狮、采茶、山歌、牛歌戏、木偶戏等异常活跃,拥有民间业余剧队5个以上。全镇设有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各村设有文化室,镇、村开设有篮球场、桌球室、乒乓球台等各种文体活动场所。逢春节、元旦、国庆等喜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桌球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风土 有都坡文笔塔一座,座落在都坡村练村自然村。此塔形似写字的毛笔,故称文笔塔,是全县唯一保护完好的塔文物,该塔建于公元1783年(清代),塔高6米,为3层青砖木结构的尖顶宝塔是和平镇的一大景观,有“文远宏开创伟业,笔花大放育英才”之感。塔第一层门匾书“文远宏开”,第二层门匾书“文昌阁”,第三层门匾书“魁星楼”,均配对联。塔内雕梁画栋,绘以壁画,每层飞角重檐,雅观别致。塔矗立屯江河畔,瞻赏别有情怀。 和平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欢迎广大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洽谈业务!
㈡ 藤县牛歌戏在哪里下载
去酷狗试试
㈢ 在哪里有牛歌戏全集
pps应该有的啊!你上pps看看!
㈣ 牛娘戏属粤剧吗
不是。牛娘剧[1]又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是在岑溪民间歌舞舞春牛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
中文名称
牛娘剧
地理标志
广西东南部
别称
牛戏、地戏、长衫戏、牛娘戏
寓意
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性质
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表演时间
每逢春节前后
“八桂飘香,汉壮曲乡”
剧种简史
牛娘剧又牛歌戏,称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1]
牛歌戏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平南地区),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1]
剧种特色
90年代,牛娘戏载入《中国戏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牛娘戏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牛娘戏”亦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戏,是岑溪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牛娘戏中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收当地农民喜爱。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舞春色”基础上衍变而成。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春牛”:“舞春牛”是活动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边舞边唱。牛娘戏的特色: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帮腔伴舞,有时有些即兴的表演。后来,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如耕田、播种、插田等,称为“插戏”,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但“舞春牛”或“插戏”的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后来“插戏”成分不断扩大,终至脱离“舞春色”而独立进行。
㈤ 请说出广西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有那些吸引你,你想看到哪些的介绍
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藤县(禤洲狮)、岑溪市(牛娘戏)分别被评为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2004年初步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库,涉及戏剧、音乐、舞蹈、民族民间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活动、体育活动等17个项目。其中,戏剧类包括藤县的牛歌戏、苍梧县的鹿儿戏、岑溪市的木偶剧;音乐类包括蒙山县的山歌、长洲区的下俚民歌;舞蹈类包括蝶山区的火碗舞、蝶山区的金鸡舞、岑溪市的龙舞、狮舞、马鹿舞、苍梧县的木犀舞、民族民间传统礼仪类包括蒙山县的客家风情吊灯、蝶山区的哭嫁歌;节日类包括岑溪市的花炮节;庆典活动类有岑溪市的牛娘贺春;体育活动类包括蒙山县的敲拐、藤县的禤洲狮。
2005、2006年,组织骨干力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进行抽查,组织申报全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真撰写申报书、录制专题片,岑溪牛娘戏、藤县舞狮技艺、梧州龟苓膏、梧州龙母诞等四个项目名列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
岑溪牛娘戏、藤县舞狮技艺、梧州龟苓膏、梧州龙母诞等四个项目亟待深度挖掘,更好地展示给公众。
㈥ 牛歌戏在哪里看
牛歌戏在戏曲频道可以看
牛娘剧又牛歌戏,称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牛歌戏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平南地区),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
㈦ 牛娘剧在哪里下载
优酷、哔哩哔哩等网站。
牛娘剧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下载。
牛娘剧又牛歌戏,称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牛歌戏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平南地区),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
㈧ 县牛歌戏在哪下载
可以在手机网络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