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机械键盘的历史发展
在键盘出现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机械键盘,曾经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比如早期的服务器上曾配备的就是机械键盘。随后很快被物美价廉的薄膜键盘所替代,但是机械键盘并没有消失,一直作为高端产品的代表发展到今天,机械键盘本身的特性是无法被淹没的,所以当机械键盘经历了繁荣、没落之后,如今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电脑的使用者和游戏玩家,对使用电脑的舒适度、手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外设之一的键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机械键盘不再只是发烧友的最爱,而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追求品质和手感的朋友所认可。
近些年,机械键盘又一春到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以品质优秀而着称的Cherry原厂键盘,以时尚、精美、简约外观取胜但又保持较高制作工艺的Filco,和在游戏玩家心目中有较高地位的SteelSeries等。
旭丽SILITEK、群光CHICONY、英群BTC、美蓓亚NMB,承接微软、罗技、IBM、HP等世界知名品牌的键盘OEM制造。但是这四大代工厂生产的机械键盘非常罕见。那么众多产自台湾的机械键盘是由哪家工厂生产呢?
那就是备受争议的并且已经倒闭的笙春,从来自丹麦的Steel 6G、6G2、台湾jazzykit到日本filco的产品等,就是由笙春代工的,都曾经出现过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些产品曾经饱受玩家争论。jAKi JD002就是jazzykit JD001的后续产品,虽然更换了代工厂,但仍然产自台湾。所以台湾是机械键盘的另一个盛产之地。此外现在流行的filco是由台湾立宝生产,SteelSeries的7G和6Gv2则是由台湾明哲生产。 提起日本,可能键盘发烧友最先想到的是Realforce101静电容式键盘,它有着与机械键盘寿命高、手感好等共同特点,很容易混淆被认为是机械键盘,虽然其原理与机械键盘完全不同,但是作为高端键盘的一类,特意在此提及。
除此之外,也曾经很流行ALPS轴机械键盘最早也是来自日本,但早已停产,后来经过台湾厂商的改进形成ALPS轴和简易ALPS轴,但其根源还是来自日本。 代表就是IBM的曲蹲式弹簧的薄膜键盘,这种在286时代十分活跃的键盘全名是buckling spring 屈蹲弹簧轴薄膜式机械键盘,(buckling spring意思是会弯曲的弹簧)它和机械开关键盘是有很大的区别。 有人说用它打字就像在钢琴前弹奏优美的乐曲感觉一样,它的坚固耐用,不易损坏,让它们即使正常年限已到,但依然能在市场上流通。
结构是双层键帽每层键帽都有弹簧,5层薄膜薄片在金属盘上组成一个开关电路,上层的黑片是橡胶做的用来保护薄膜片,在黑色橡胶片之下,是一层炭素膜,上面的触点是印刷好。这还有另一层印刷电路和触点,但是如果两片直接放置,每个触点都会处于长期连通状态。
当你按下键帽将近3/4行程的时候,弹簧达到压缩极限于是瞬间弯曲并撞击内壁发出喀哒的声音,同时由于角度的改变使下面的模块通过杠杆原理按下,接触到下面的薄膜开启开关电路。能够使这个巧妙设计实现的关键就是键帽内部结构的角度。
这种键盘由于造价不菲,为了控制PC的整体成本,已停产,但是由于其无法代替的手感,和出色的质量,所以在市场仍然十分活跃。
⑵ 电脑键盘的分类有哪些
标准电脑键盘按照按键数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01键型,104键型,以及107键型这三种,按内部可分为机械式键盘,薄膜式键盘,电容式键盘
101型键盘是在大约DOS系统的时期才刚刚出现的,除了主键区的26个键外,还包含有功能键区,以及一部分的光标控制区键,例如滚屏锁定键,前进键,后退键,滚屏键,向上移动键,向下移动键。
104键型是在后来的时期出现了windows系统而后产生的,这个时期的电子计算机功能还不完善,windows系统也不完善,所以104键新增了某些控制按键,例如windows徽标键,也许还有个画着鼠标窗口的按键是用来打开某些菜单的,还有光标键区的截屏键等等。
107键型是在windows95-98系统流行的时期左右出现的,由于最早期型号的计算机只能使用AT类型的主板以及电源盒供电,而AT型这种主板电源盒是在操作系统关停后,仅仅只能依靠手动关停电源按键才能彻底切断电源,而AT型电源盒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当操作系统停止过后,它会额外在显示器上最后显示一句:{你可以安全的手动性关闭计算机电源了— —!}。所以在键盘上依然新增了三个有效的控制键,包括电源开启键,电源停止键,系统休眠键这三个,以方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还在运行的时间内很有效的通过按键关停操作系统,然后手动彻底停止电源按键。
在今天购买的最新型号的电子计算机早就已经采取了ATX型以上级别的主板以及电源盒来供电,ATX型主板不单单可以彻底停止电源,还同时能支持网络唤醒,睡眠,以及支持高级电源管理等等高级选项,所以到了现今的计算机早就可以在关闭操作系统后就自动断电了,所以反而在现今生产的很多种键盘还故意维持了104键型作为广泛的使用,一般买到的很多都是104键型,不过你在如今也应该可以买到107键型,但是107键型反而价格非常贵,或者作为某些特殊多媒体性的,或者游戏玩家专用的某些高档键盘,举例雷蛇就有一款黑寡妇品牌107键型机械键盘,售价高达2500块{⊙﹏⊙!}。
⑶ 键盘的发展史
键盘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开始相继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的人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就是那个时候用在那些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经营权经营,又于几年后设计出现代打字机的实用形式和首次规范了键盘,即现在的“QWERTY”键盘。
为什么要将键盘规范成现在这样的“QWERTY”键盘按键布局呢?这是因为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打字机是全机械结构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肖尔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键盘按键布局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1888年全美举行打字公开比赛,法院速记员马加林按照明确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术,错误只有万分之三,使在场人惊讶不已,据记载马加林的奖金是$500元,
从这以后很多人效仿这种盲打,在美国也开始有了专门培养打字员的学校。
由于盲打技术的出现,使得击键速度足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后(1934年),华盛顿一个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为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排列方法,这个键盘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键盘布局原则是:1、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2、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3、排在导键位置应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键盘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连·莫尔特(Lillian
Malt)发明的MALT键盘。它改变了原本交错的字键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键”(Backspace)及其他原本远离键盘中心的键更容易触到。但MALT键盘需要特别的硬件才能安装到电脑上,所以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20世纪中期,键盘又多了一个用武之地——作为电脑的基本输入设备。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键盘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键盘布局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例子
本信息来自中国键盘交易网http://jianpan.99114.com
⑷ 最早的电脑键盘是谁发明的,字母按那样的顺序排列有什么优点
在19世纪70年代,肖尔斯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很小心地把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因此,公司时常收到客户的投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键弹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员速度太快了。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办法降低打字速度呢?
降低打字员的速度有许多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较常用的字母摆在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却放在最笨拙的右手无名指、左手无名指和左手小指来击打。使用频率较低的"V"、"J"、"U"等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负责。
结果,这种"QWERTY"组合的键盘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
(4)电脑键盘发明大全扩展阅读:
以此时目光看,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字母排列方式缺点太多。例如,英文中10个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个离规定的手指位置太远,不利于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键盘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过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所以用起来十分别扭。有人曾作过统计,使用QWERTY键盘,一个熟练的打字员8小时内手指移动的距离长达25.7公里。
然而,QWERTY键盘仍是电脑键盘“事实上”的标准。虽然1932年华盛顿大学教授奥古斯特·多芙拉克设计出键位排列更科学的DVORAK键位布局的键盘,但始终没有普及。
⑸ 电脑键盘的键位排布顺序是谁发明的 有什么科学思想再里面
你知道QWERTY是什么吗?它指键盘第一行的前6个字母按键,你是否已发现这6个字母和键盘上其他20个字母的排列方式增加了敲键的难度?既然如此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排列方式呢?下面让我们来找找答案吧。
1.QWERTY键盘是为了降低打字速度
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授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键速度为目的的键盘排列方式却延续至今。1986年布鲁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书写机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2.比QWERTY键盘快得多的DUORAK键盘
1930年奥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发明了一种更优越的DUORAK键盘系统,将9个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键盘中列。这种设计使打字者手指不离键就能打至少3000多个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个字。DUORAK是通过减少手指的运动量来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运动1英里,而QWERTY则是12到20英里。
二战期间,奥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军打字员练习DUORAK,1个月后,他们的速度惊人地提高了68%。DUORAK键盘让右手负担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进行而不必移动手指。但当时正逢二次大战,作战物资缺乏,这种新键盘还没问市就停产了。
亲自试用DUORAK键盘吧!
Windows中已经内置了对它的支持,打开“控制面板→键盘”,进入“输入法区域设置”选项卡,接着单击“添加”按钮,将“输入法区域设置”设置为“英语(美国)”,并在“键盘布局/输入法”栏内找到“美国英语-DUORAK”。确认后,按键位置全变了。现在你完全有资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当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时间重新适应新的系统并进行耐心训练。
3.更先进的MALT键盘
比DUORAK更先进一步的是理连?莫特(Lillian Malt)发明的MALT键盘。它改变了原本交错的字键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键”(Backspace)及其他原本远离键盘中心的键更容易触到。但MALT键盘需要特别的硬件才能安装到电脑上,所以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键盘的键位设计
一款键盘的键位设计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主体的英文和数字键位设计,二是各种附属键位设计。
最通常的英文与数字键位设计方案就是俗称的“QWERTY”柯蒂键盘。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于1868年发明的键位方案。
总所周知,柯蒂键盘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不过在很多文章中的说法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这就是——柯蒂键盘的键位设计并不是要“使击键的速度不至太快导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打字速度”。
这两种说法中有一个微妙的差异,这就是说,减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终目的,QWERTY键盘并不是在一味的减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这样的常见组合放在一个手指上的减低速度设计,但也有很多诸如ER这样的加速组合键位。
实际上这样设计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式打字机的结构,其铅字杠杆的结构决定了当两个位置接近的铅字同时按下的时候就会卡死,但相对的两个相距较远的铅字就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相信有过英文打字机使用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在柯蒂键盘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无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这一向被认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灵活性来减低速度,但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机械式打字机的实际情况,食指固然是最灵活的,但食指键位上的按键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将常用字母放在边缘以保证在高速打字时不会卡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设计柯蒂键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减低打字速度,事实上,柯蒂键盘的设计方案恰恰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过是“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机电打字机发明使得机械式打字机的铅字臂卡死不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众多的高速打字键盘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最着名的也就是DVORAK德沃拉克键盘。
德沃拉克键盘是August Dvorak教授在1930年设计的键位方案,由于不再考虑按键的机械结构问题,所以按键排布完全按照理想化的击键率分布设计。手指运动的行程比柯蒂键盘要小得多,平均打字速度几乎提高了一倍。不过正如很多事情一样,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抵挡的,德沃拉克键盘至今只是在极少数专业场合使用。不过对于想试试的人来说,可以尝试一下Windows里自带的德沃拉克键盘方案。
⑹ 键盘的发展
如果说CPU是电脑的心脏,显示器是电脑的脸,那么键盘就是电脑的嘴,是它实现了人和电脑的顺畅沟通。然而作为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外设产品,大多数情况下键盘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当然这与其发展的缓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嘴”小史
PCXT/AT时代的键盘主要以83键为主,并且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随着视窗系统近几年的流行已经被淘汰,如惠普、联想等品牌机都率先采用了这类键盘,受到广泛的好评,并曾一度被视为品牌机的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市场上也出现独立的具有各种快捷功能的产品单独出售,并带有专用的驱动和设定软件,在兼容机上也能实现个性化的操作。
“口形”初探
外壳方面,
常规键盘具有CapsLock(字母大小写锁定)、NumLock(数字小键盘锁定)、ScrollLock3个指示灯,标志键盘的当前状态。这些指示灯一般位于键盘的右上角,不过有一些键盘如宏基的ErgonomicKB和惠普原装键盘采用键帽内置指示灯,更容易判断键盘当前状态,但由于工艺复杂,所以大部分键盘均未采用此项设计。
不管键盘形式如何变化,基本的按键排列还是保持基本不变,可以分为主键盘区、数字辅助键盘区、F键功能键盘区、控制键区,对于多功能键盘还增添了快捷键区。
“三口”之争
键盘按照应用可以分为台式机键盘、笔记本电脑键盘、工控机键盘三大类。
传统的台式机键盘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但无论是外观还是技术,它同数年前的产品比起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厚重的台式机键盘与时尚又健康的液晶显示器、灵巧而又舒适的光电鼠标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传统台式机键盘采用的是轨道直滑式构架,虽然按键的键程比较长,按键的手感比较好,但是由于构架本身的缺陷,输入文字时声音比较大。因此许多知名厂商针对传统键盘进行了不断的改造。比如作为业内知名品牌的爱国者,精于科技创新,善于把握时尚,敏锐洞察需求。
在2006年下半年推出的超薄手感王KB-F920,更是精益求精。其设计理念延续了“超薄”的概念,键盘最薄处不到1cm,突破了老式键盘的厚重生硬。线条弧度更加自然流畅,按键微突而富有质感,整个外观精致典雅,让人记忆犹新;与此同时,爱国者为了帮助使用者轻松面对键盘进水的尴尬,细心改善产品构造,严格选择制作材质,将防水设计做得更加完善,使得传统的键盘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笔记本电脑键盘虽然不是2003年才出现的,但是却在2003年大大地风光了一把。这类键盘的一致特点就是轻薄小巧、外观时尚。不少用户都选择笔记本架构键盘来搭配液晶显示器,这样整个桌面会显得简洁而又时尚。在按键方面,它们采用了笔记本键盘的构架。按键不会因为敲击力度不均或敲击位置不对而导致键帽倾斜,更不会出现卡键的现象;同时按键的力度比较小,用户长时间输入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在静音方面,笔记本架构键盘设计得相当不错,用户输入文字时的声音要比传统台式键盘小得多。另外笔记本架构键盘的键程都很短,敲击时远没有传统台式键盘有手感。
“口口相传”
键盘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向专业化看齐,并且根据从事的不同用途,键盘的性能也不一样。比如说游戏玩家基本就是带显示屏幕的,或是很多快捷键的;而要经常使用的用户,就要配备易水洗的键盘;还有能发光的键盘,分离式键盘等等。这些都是针对于用户的需求设计的。比如专门为游戏应用设计的键盘——爱国者战霸(ZBOARD)游戏键盘。这款键盘最过人的地方在于内建的技术优势,与大多数其他键盘可以同时按下2~4个键相比,战霸游戏键盘可以最多同时按下7个键。W/E/D 3个常用按键可同时作用,完美解决键位冲突问题,使玩家在游戏时下达动作指令更为快捷方便。
以前的键盘只是对电脑的简单操作,如今键盘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具有多媒体功能的键盘能让电脑的使用者得以直接在键盘上控制。不需要用鼠标点选屏幕上的Internet的小Icon。同样的,也有特定按键可以控制CD-ROM,上网键、收发E-mail键、声音调节键一应俱全。有的在键盘的下边有一类似圆形的调节盘,此调节盘可以代替鼠标的功能使用。
目前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无线技术也被应用在键盘上。无线技术的应用使得你摆脱键盘线的限制和束缚,一端是电脑,另一端的你可毫无拘束,自由地操作,主要有蓝牙、红外线等。而两者在传输的距离及抗干扰性有着不同。一般来说蓝牙在传输距离和安全保密性方面要优于红外线的。红外线的传输有效距离约为1~2米左右,而蓝牙的有效距离约为10米左右。由此可知,无线键盘的前途无量。不仅在于解决电脑周边配备的问题,也为未来将电脑多功能的娱乐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利用电视的屏幕浏览Internet,收看网路电视节目。正可利用无线键盘来控制,无线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键盘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开始相继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的人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就是那个时候用在那些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经营权经营,又于几年后设计出现代打字机的实用形式和首次规范了键盘,即“QWERTY”键盘。
为什么要将键盘规范成现在这样的“QWERTY”键盘按键布局呢?这是因为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打字机是全机械结构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增大重复敲键时间间隔以避免卡键。肖尔斯在1868年申请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今天键盘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键盘按键布局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打一个字,时常要上上下下移动指头。
1888年全美举行打字公开比赛,法院速记员马加林按照明确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术,错误只有万分之三,使在场人惊讶不已,据记载马加林的奖金是500美元, 从这以后很多人效仿这种盲打,在美国也开始有了专门培养打字员的学校。
由于盲打技术的出现,使得击键速度足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后(1934年),华盛顿一个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为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排列方法,这个键盘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键盘布局原则是:1、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2、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3、排在导键位置应是最常用的字母。
到了20世纪中期,键盘又多了一个用武之地——作为电脑的基本输入设备。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键盘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键盘布局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例子。
历史上两种键盘革新失败深层原因分析:
从我们的常识而言,劣势产品终究要被优势产品取代,许多人分析过产生这种反面现象的各种原因,习惯力量和管道依赖是最流行的说法。不过,我们可分析当时情况并找出更深层原因。
1.市场对电脑的需求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电脑需求量非常有限,成型的东西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变动,大公司更是如此。我们知道,需求有限时,任何企业革新动力都小,关注重点在于有与没有,而不在于性能是否最好。
2.键盘革新成本较高
当时采用的应该是编码键盘,软硬件改动量都很大,而当时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驾驭的工作,其改动成本可想而知。键盘虽小,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在当时的观念中不象现在这样注重性能提升,由于革新成本较高,因成本因素而懒于革新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以上两个原因是企业接纳推广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下面分析需求方原因。
3.意义有限
优势产品,其实质是意义上的优势,然而仅仅提高输入速度,对于使用该产品的主人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由于当时的电脑使用人不是打字员,而是公司,而当时的电脑应用和文件量极为有限,提高打字效率意义不大,提高打字效率与提高公司效益没有必然联系。需求电脑的企业不会仅仅因为键盘输入效率提高而重新购置电脑或软件,因此,公司领导层没有动力更换键盘或更换电脑。
我们从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操作人员更不会强烈要求更换电脑或键盘,打字员不会叫自己因为提高了打字效率而显得无事可做。毕竟快速打字对于整个工作没有多大意义,而当时,只要熟练掌握盲打技术,效率提升的意义已经足够了。
而当时企业关注的人员标准多是对电脑的使用能力,而不是单纯打字效率。键盘只是工作时的工具,而不是上网聊天伴侣。操作人员即使喜欢打字效率高的键盘也很少能够决定公司使用或改用更高效键盘,即使抛开操作人员的心理而论。如果是家庭使用,相信大家选择效率更高的键盘的意向会更强烈。
4.速度提高存在局限性
重新布局的两款键盘,是依据英文字母的使用频率设计调整的,语种不同,字母的使用频率不同,无法同时实现国际性性能提升,国际革新动力不足。
假设两种键盘革新发生于这个时间,成功的希望很大!
理由如下:
1.有足够的市场
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市场空间巨大,竞争激烈,性能成为主要卖点,使用人想法各有不同,为新键盘推出和成功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企业会为性能优势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
2.互联网时代,速度提升意义显着
无论企业意义还是个人追求,对于输入速度都有较高要求,企业会乐于接受输入效率更高的键盘,个人也会乐于使用效率更高的工具。
3.革新成本低
键盘采用非编码形式,只需在软件上做小小改动即可,而软件制作比当时要轻松上百倍,其实,DVORAK键盘就能够使用,只需把字母位置重新标注一下即可,可以说,根本没有成本。只是即使采用DVORAK键盘,对汉语输入速度提升的意义不得而知罢了。但是全世界的键盘若都改为高效键盘,中国随着变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当然没有两款高效键盘的推动者,而且时代要求不同了,只能是假设了。
键盘是否有被淘汰的一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键盘功能和键盘功能的替代进展来做一个分析。
首先,键盘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单手或双手的击键操作进行信息和指令输入,键盘无非是一种输入设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键盘是一种方便快捷实用的手动输入设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键盘在计算机输入设备领域很难被淘汰。键盘是当前计算机输入设备中最主要的输入设备,随着技术进步,可能发生的是,键盘在未来有可能失去计算机主要输入设备的地位。
从进展来看,出现了声控输入,手写输入和触摸或点击输入等几种非键盘输入方式,国外正在研发更先进的脑电波识别与输入技术。因此,给人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思维判断,即将来某一天,键盘这种输入设备会被更先进的输入设备淘汰,其实这种前景是值得商榷的。
作为一种方便的手动输入设备,除非人类决定废除人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双手的灵活性而让位于更聪明的大脑,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键盘的存在只能使双手更灵活大脑更发达。最有可能的是,在保留键盘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输入方式更好地为计算机服务。
是否会有更小型化的键盘取代现有键盘?
这个问题涉及键盘的发展方向,从发展逻辑而言是必然的。现有键盘的地位是因为现有键盘适应台式机的使用,台式机的普及和发展巩固了现有键盘的不二地位,但现有键盘不适应如火如荼发展中的笔记本电脑,未来学生和白领将是笔记本电脑的最大使用人群,便携性和通用性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要实现键盘的便携性,现有的QWERTY键盘布局成为一个极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矛盾,键盘布局的改变成为必然,这也出现多种新式布局的原因所在。
广泛应用的笔记本电脑键盘屈从于QWERTY布局的客观原因是为了与台式机键盘之间实现基本通用,但沿用QWERTY布局也为笔记本键盘带来很大的被动,尺寸难以降低,键盘的便携性是建立在使用不便的代价上的。反过来,如果采用新布局,将彻底失去通用性,使用不便性更加明显。如果必须改换新布局,通用性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令人欣慰的是,这一两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新布局键盘取代现有键盘应遵循换代规律进行操作,初期必然是两种布局共处阶段,靠新键盘的优势吸引初期使用人员,逐步扩大影响面,带动有意改变使用习惯的人员使用新布局,这就要求新布局具有易学易用特性。在共处阶段有一点需要注意,不影响原来使用人员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平等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台式机电脑键盘上。
⑺ 电脑键盘功能基础知识 使用说明是什么
依照键盘上的按键数,键盘可分为101键、104键和87键等多种类型,而104个按键的键盘又称为Windows 95键盘。
电脑键盘的每一个键上通常会有一个以雕版或印刷的方式刻上或印上的字符,按键每一次按下则通常会输入与字符对应的符号,不过有些符号可能需要借由同时或依次序按下数个不同按键来输入。
虽然大多数的键是用来输入字母、数字或符号,但有些键及组合键则是用来运行电脑的系统命令,像是功能键、Fn键以及Microsoft Windows系统中的Ctrl+Alt+Del组合键。
在现代电脑的技术中,按键所输出的字符或指令通常由软件决定,键盘发送到电脑的消息仅是按下了键盘上哪一个或哪些按键的代码,而不同的输入法也可能会在同样键被按下时定义不同的输出符号。
卡键:
将键盘规范成现在这种的“QWERTY”键盘按键布局,是因为一开始打字机的键盘是完全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打字机是一个机械结构的打字机器,因此如果打字时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非常容易出现卡键问题。
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了QWERTY键盘的布局,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以此最大限度放慢打字时敲键速度,从而避免卡键。
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在1868年就这个设计申请了专利,1873年采取这种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地投放市场。
但是,实际使用时人们发现,QWERTY的键盘按键布局方式非常没有效率。例如:一般情况下人们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结果的键盘,却使左手负担了57%的工作量。两个小拇指及左无名指都是没有力气的手指,却要频频要使用它们。
⑻ 键盘是谁发明的
从1714年开始,相继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的人发明了各种形式、但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被用在打字机上的、最早的键盘也随之发明。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经营权经营,又于几年后设计出现代打字机的实用形式和首次规范了键盘,即QWERTY键盘。
为什么要将键盘规范成“QWERTY”的按键排列布局呢。这是因为,最初,打字机的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打字机是全机械结构的打字工具,如果打字速度过快,某些键的组合很容易出现卡键问题。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了QWERTY键盘,他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增大重复敲键的时间间隔,因此避免了卡键。肖尔斯在1868年申请得到专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机成功投放市场。
QWERTY键盘的按键布局方式非常没效率。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键盘,左手却负担了57%的工作。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频频要使用它们。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时常要为了打一个字而频繁移动指头。
1888年美国举行打字公开比赛,法院速记员马加林按照明确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术,错误只有万分之三,使在场人惊讶不已,据记载马加林的奖金是500美元, 从这以后很多人效仿这种盲打,在美国也开始有了专门培养打字员的学校。
由于盲打技术的出现,使得击键速度足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后(1934年),美国华盛顿一个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为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又发明了DVORAK键位布局的键盘的排列方法,这个键盘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键位布局的键盘布局原则是:1、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2、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3、排在导键位置应是最常用的字母。
到了20世纪中期,键盘又多了一个用武之地——作为电脑的基本输入设备。但相比于DVORAK键位布局的键盘,QWERTY键盘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按键布局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例
⑼ 键盘是什么人发明的
键盘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1714年,来自英,美,法,意,瑞士和其他国家的人们就开始发明各种类型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用在当时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人克里斯拉森肖尔斯获,获得了打字机模型的专利并获得了操作权。几年后,他设计了现代打字机的实用形式,并首次将键盘标准化,即现在的QWERTY键盘。
打字机越来越普及,于是QWERTY键盘布局诞生,开始主导西方世界。当时因为连续打字中常见的字母键太快,整机会卡住。这种键盘布局的出现从概率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它的输入效率并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