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荔枝红了 LI ZHI HONG LE怎么样
“荔枝”为什么这么“红” 赵鑫 影片《荔枝红了》自6月中旬开始在全国上映以来,迅速走红大江南北,成为今年势头最强劲,社会反响最强烈,社会和经济效益都不错的国产主旋律影片。《荔枝红了》何以能在当前国产影片如此困顿的环境下走红全国呢?是哪些因素让观众认同并称赞《荔枝红... []
⑵ 谁能告诉我一个荔枝红了这部电影的下载地址啊,十万火急,非常感谢啊,感谢了啊~
我也在找,哎,http://video.sina.com.cn/v/b/27497295-1667977431.html只找到了片段
⑶ 求几部农村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
《天堂之路》
《荔枝红了》
《会说话的风筝》
《证书》
《生财有道》
《燕衔泥》
《桃花村》
《年年月月日日》
《庄稼院里的年轻人》
《月亮湾的笑声》
《喜盈门》
《那人、那山、那狗》
《美丽的大脚》
《暖春》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
电视剧
《圣水湖畔》
《稻花飘香的季节》
《烧锅屯钟声》
《山坳里的庄户人家》
《女人不是月亮》
《淌过男人河的女人》
《其实不想走》
《家有九凤》
《正月里来是新春》
《当家的女人》
《美丽的田野》
⑷ 那里有《荔枝红了》下载
打开迅雷!
在雷区里面找
⑸ 荔枝红了的导演阐述
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农村新形象
周 勇杜云萍
电影《荔枝红了》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农村影片,反映的是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故事。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都非常重视,珠影也把本片列入今年的重点影片,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荔枝红了》是一部正戏,拍好不容易。中国有十亿农民,如何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份美的精神食粮?如何通过电影形式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导演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阐述形式谈一谈影片再度创作、总体设想、作品定位以及对主创人员、基本格碉、风格样式和演员表演的具体要求。 我们拍摄电影《荔枝红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看好题材本身。2000年2月,江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考察工作,在茂名视察了享有“中国荔枝第一镇”之称的高州市根子镇,参观了高州市东部25万亩荔枝生产基地,询问了三高农业发展情况,并探访了元坝村荔农吴理明一家,在高州欣然题词“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高州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上,江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江总书记视察茂名,给茂名人民以巨大鼓舞和鞭策。乘这股东风,茂名人民在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显着成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与茂名市委、市政府领导不谋而合,决定在江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拍部电影。为此,我们创作人员深入生活,采访了高州、化州、电白不同层次的干部、群众,反复修改,认真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荔枝红了》(原名《春到荔乡》)。我们认为,拍摄此片对正在我国农村开展的“个代表”教育活动以及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部电影在开拍之前,作为导演首先要为自己的作品定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片,它的操作方式和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荔枝红了》定位是一部弘扬主旋律,追求类型化的岭南电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了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以及对广大基层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三个代表”的精神,这也是本片中所要把握的重点。
该片为广大观众展开了一幅幅岭南特色的乡土风情画,刻画和揭示了当代党员的精神风貌,塑造了田老根、唐荔红为代表的两代农村基层干部既能从长远、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又能大胆实践、引进先进文化,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的艺术形象,其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这部影片的艺术内涵。总体叙事风格上,要强调每一场戏尽可能饱满,出情绪,出精神,出浪漫;场与场、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节奏感。
这部影片要体现“三个代表”的精神,不能直白地去表现,要把这种精神放在人物部。深处去写。我们表现党员干部形象,一定要从人这个角度出发,给观众要有真实感,只求真实了,观众才能认同,才会被感动。要表现人物理性的一面,同时又要紧扣人物情感的一面。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十亿农民,我们的影片《荔枝红了》主要是拍给他们看的。因此,我们不搞实验电影,前卫电影。我们要拍得通俗易懂,故事流畅。让观众觉得好看,有一定的观赏性。要尽力做到思想性、艺札性、观赏性统一。
这些,想着简单,说着不难,要真正做起来可难了。作为导演,我们希望并相信我们整个创作集体中各个部门——摄影、美工、录音、音乐、服装、化装、道具、灯光、剪辑等等,全体人员齐心合力,调动各种艺术元素,紧紧围绕着影片的“三性统一”展开我们的艺术创作。 俗话说,没有矛盾,就没有戏。要想引人入胜,就要有矛冲突。在创作上要摒弃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的手法,强调用情节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
深受广大村民信任和拥护的女青年唐荔红被选为贡园村党支部书记,这就同原本自认为支书这一职位非他莫属的副支书田盛光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是该片一条主线。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田盛光因为私怨对唐荔红工作不但不配合,而且还制造障碍,后来通过学习“三个代表”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思想,把阻力变为动力。
老支书田老根,是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的好干部。但是由于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和唐荔红产生了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撞,是新思想和旧思想、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
发展农村经济,反对落后的小农意识,通过砍树修路导致农民受损赔偿问题,来表现工作中的干部与群众的矛盾。
正是因为唐荔红一心为集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引起了丈夫宋宏海的不满,而造成了家庭矛盾。……
本片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来表现和塑造主人公唐荔红这一具体形象;通过人物之间产生的误会、委屈、感情纠葛及矛盾冲突构成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处理尽可能巧妙利用观众正向观赏心理进行反向效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刻画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多重性格。 音乐是本片的灵魂,以广东民乐的风格为主调,突出粤西地方特色。主题曲要昂扬向上,情绪音乐要在与剧情和谐统一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化的音乐构思。最好能有两首歌,一首是插曲,可以是地方民谣歌曲;另一首歌是表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主题歌。主题音乐要有气势,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引起观众共鸣,可以普及传唱。
⑹ 网络妈妈的导演介绍
[img]title=知名导演:周勇style=left src=1899a23e351026d5828b13f1 data-layout=right[/img]周勇,当今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原名周喜林,籍贯江西上饶人,方志敏烈士的故乡。2002年开始蜚声影坛,擅长策划、拍摄关注现实题材作品,系南粤主旋律电影领军人物之一。先后策划数十部影视剧,拍摄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胶片广告无数。主要的电影作品有:《荔枝红了》、《网络妈妈》等。他所执导的电影虽然都是小成本制作,但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甚至创造了数千万的票房奇迹。
周勇出身于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江西人特有的平实和质朴、内敛而不张扬,他勤劳、善良、朴实,也非常的刻苦和敬业。未从事影视前,他从事新闻事业六七年,业余时间钟情文艺创作,在全国报刊上创作发表了逾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等文学作品,有十多篇(部)作品获得过全国、省市级大奖。从事影视后,他策划、创作发表了大量的影视剧本,如:《会说话的风筝》、《网络妈妈》、《我的心贴紧你的背》、《母亲花》等,出版了长篇小说《荔枝红了》(作家出版社出版),因而被誉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和导演。
2001—2002年,他首次踏足影坛,策划、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支持拍摄,中共茂名市委、市政府和珠江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荔枝红了》,如同电影片名一样,《荔枝红了》上映后一炮走红,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党的“十六大”献礼重点影片,后又一举夺得中国电影最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以及第六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八届中国农业影视“神农奖”特别奖、广东省第七届宣传文化精品奖等八项大奖,影片票房累计超过3000多万,发行拷贝300多个,成为2002年国产主旋律影片当中观众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之一。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中央六套《中国电影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电影报》、《文艺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全国各地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以及新浪、网易等3000多家媒体先后对该片作了专题节目和报导。
《荔枝红了》一炮走红之后,在赚钱和梦想之间,周勇再次面临抉择,他拒绝了不少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的高薪邀请,继续追求他的电影梦。2005年—2006年,他不负重望,亲自担任导演和制片人,执导了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新余市委、市政府和广东大和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在江西新余拍摄的少儿故事片《会说话的风筝》,影片被誉为地地道道、具有江西韵味的少年儿童风光音乐故事片,受到全国少年儿童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电影100年和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献礼影片,是全国少工委、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少儿影片,并荣获团中央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荔枝红了》《会说话的风筝》的空前成功,并没有让周勇停止脚步,2007年—2008年,这位不太张扬的影坛后起之秀,再度重拳出击,深情策划、执导了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残联、江西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亲情励志电影《网络妈妈》。这部获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三部委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教育影片《网络妈妈》,虽然没有明星号召,在08、09年长线上映后,虽然遭遇汶川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却在坊间悄然走红,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和广泛共鸣,并掀起观影风暴。在许多地方上映时还造成轰动,排起长龙,甚至出现集体挥泪等热烈场面。影片被观众形容为“特别温暖”,甚至媲美经典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该片虽然走低票价路线,甚至是公益放映,走红了大半个中国,观影人数达300多万人次,公益放映6000多场,票房更是节节攀升,直逼2000万元大关,大有打破3000万之势。这部经口碑相传领跑二级电影市场,无法跟动辄上亿的商业大片相比,根本不被观众看好的《网络妈妈》,却以小成本制作、非职业演员出演和在国产片举步维艰时悄然取得骄人奇迹,再次证明了周勇对于电影市场狠、准、稳的敏锐触觉和实力。
《网络妈妈》从拍摄到上映,得到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尤其是上映后,虽然是部小片,但在上映地很多报纸给予整版篇幅的报道,很多电视台还为《网络妈妈》导演、演员制作播出数十分钟的专题,各大网站也争相报道,甚至是推出系列报道。《网络妈妈》导演、演员还被大连、南昌两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两次邀请参加走红地毯仪式,《中国电影报》一年中推出30多个版给予连续报道,全国数万中小学生参加了《网络妈妈》观影征文大赛,网络上的赞弹、博客及视频更是数不胜数。
⑺ 农村生活电影
花腰新娘
男妇女主任
美丽的大脚
菊花打官司
一个也不能少
生财有道》
《月亮湾的笑声》
《喜盈门》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天堂之路》反映农村打工妹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边》是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红了》是一部反映农村干部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会说话的风筝》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证书》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
《果实》一部勾勒陕北农村风情画卷的影片
《燕衔泥》新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电影
外国的有《面纱》、《何处是我家》,《走出非洲》
《自娱自乐》
主 演:陶虹 夏雨 李纹 尊龙
⑻ 有哪些好看的农村题材的电影
好看的农村题材电影有:
《俊俏媳妇开明婆》、《胖婶进城》、《砸掉你的牙》、《村官过大年》、《村支书张仁和》、《荔枝红了》、《果果的秋天》、《柳儿弯弯》、《那山、那人、那狗》、《工钱》、《秋菊》、《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举起手来》、《飞来的女婿》、《山楂树之恋》等等
有需要再找我吧。
⑼ 反映农村大山里的电影
天堂之路》反映农村打工妹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边》是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红了》是一部反映农村干部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会说话的风筝》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证书》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
《果实》一部勾勒陕北农村风情画卷的影片
《燕衔泥》新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电影
《圣水湖畔》 20集电视连续剧 讲述了一个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的故事。
《稻花飘香的季节》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本剧——以江汉平原上由两个行政小村并村后的变革与发展为主题。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边》 这是讲述一名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烧锅屯钟声》8集农村题材连续剧 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进驻烧锅屯,为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烧锅屯终于有了掌声与笑声。
《山坳里的庄户人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该剧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农村青年农民的生活
《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奔小康过程的现实题材作品
反映8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
《生财有道》
《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咱们村里的年轻人》
相信至今仍为人们所记得。这些电影,影响了无数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⑽ 荔枝红了的幕后花絮
近日,由青年导演周勇、杜云萍共同执导,在我市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旋律影片《荔枝红了》顺利封镜,该片从开机到封镜仅用了38天时间,也算是“神速”了。期间,记者曾多次亲临现场,真切地看到了一部影片诞生的背后,演员和剧组通力合作,历尽艰辛的真实场面,感受颇深。记者近日搜集了一部分影片幕后的故事组成一辑,以飨读者。
蚊子也会听方言
演员们为了把角色演活,找准感觉,一般提前到拍摄地点,体验生活。演员蒋恺反复学习爬树,结果一次不小心从荔枝树上摔了下来,胳膊和腿被刮得伤痕累累。饰演田老根的陕西人艺着名演员戈治均和饰演唐荔红的北影演员白雪云来到荔乡后,不适应南方气候,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晒得起了泡,身上被蚊子咬得又红又肿。气得戈治均用陕西方言大骂这些该死的蚊子,说来也怪,骂完之后,蚊子真的不咬他了。
“拍电影不是件容易的事”
7月28日,电影《荔枝红了》在高州市根子镇相桥村召开了开机新闻发布会。接着当晚就要拍几场戏。
摄制组6点多钟开始布置,原来拍桥村委会二楼宽敞的办公室一时被灯光、摄影器材塞得满满的。剧组工作人员布景、布光、调机花费了4个多小时,村民们左等右等都不耐烦了。村委会拍摄现场的温度已逐渐上升,弄得一贯能够在田间干活的农民都吃不消,柏桥村的农民大叔都说:“演员们在室内拍戏,像在蒸笼里一般,40度的温度我们已吃不消。原来拍电影也不是好玩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110真是神速”
8月3日下午,摄制组拍摄宋宏海骑摩托带着妹妹宋兰兰寻找“男朋友”的一场戏。当摄制组的拍摄专车停留在发展银行进行布灯、布景等工作时,不到3分钟,吸引了成百上千的过往群众驻足观看,一下子油城四路的过往车辆密集起来,弄得车子摆成了长龙,喇叭声不绝于耳。见此情形,制片人兼导演周勇立即拨打110,请求协助,不到2分钟,警察就赶了过来。不久,车辆就疏通了。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说:“茂名的110真是神速”
本报记者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8月5日晚,《荔枝红了》摄制组在茂名迎宾馆荔园餐厅举行特别晚宴。这场晚宴持续4小时,茂名市委接待处梁达东处长和市委招待所干部、本报记者程凤一起当了一回群众演员。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镜头的群众“演员”们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摄影机,表情紧张,忘记导演事前的交代,以致导演连“NO”了5次。
为砍“定情树”花了两千块
8月16日,摄制组在化州拍摄“定情树”这场戏,尽管早已预先付给了这棵树500元的“道具费”,但当请来的“施工队”把“定情树”锯断时,“定情树”的主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淌下了泪水,场面甚为感人。可惜的是,由于施工人员锯得过多,致使摄影师没有拍到这棵树倒的情景,不得已摄制组又花了一千五百多元的费用,另砍了一棵。
别具一格的“选举大会”
8月17日,摄制组在高州沙田镇岭头村拍摄“选举大会”一戏。该场戏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前来观看,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村民们还争先恐后报名当群众演员。98岁的老伯曾德旺由孙子搀扶着来到现场,93岁的曾培柱老人也拉着拐棍儿来了。他们感慨地说,活到这一把岁数还能亲眼目睹村里拍电影,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也是岭头人的福气!
航拍10小时只用1分钟
8月18日,白色“庞然大物”徐徐降落在市委门前的中心广场,吸引了数百市民驻足观看,有的甚至留影纪念。原来这是电影《荔枝红了》摄制组航拍的起降点。本次航拍花费资金庞大,航拍工作约10小时,但却只采用1分钟。航拍过程中,豆大的雨点哗哗啦啦地往下掉。滂防大雨,挡住了车道(专车停至最边,左边放着数辆摩托),演员蒋恺、田鹏及摄制组工作人员义不容辞地往外冲,挪动那一辆辆挡道的摩托。他们从头到脚都是湿淋淋的,但内心却是热乎乎的。因为车子终于可以驶向轨道。
“当一个电影人真不简单”
中共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均雨是《荔枝红了》的编剧之一。尽管他工作很忙,也利用业余和假日时间,到剧组积极配合工作。他剧情熟,人物熟,当地情况也熟。他主动和剧组有关人员,不辞劳苦,到各地选择最佳景点,物色群众演员,解决剧组急需解决的困难。他说要搞好一部电影不容易。现在省委、茂名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影片的拍摄,从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自己更应尽一些责任。他看到剧组为了拍好该片,为了真心地再现农村风貌,在相当苦的环境下工作,有时还工作到天亮,十分感动,深有感触地说:“当一个电影人真不简单,无论是编剧、制片、导演、演员,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女主角真情流露
剧本里男女之间的感情戏,是需要双方彼此沟通才能顺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唐荔红和宋宏海的感情戏也是一样。在前期拍摄这类戏的第一天,导演们为让两人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拍出感觉,不惜花上几小时时间为他们说戏。功夫不负有心人,剧中的男女双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导演的帮助很快地融入角色,发挥出自己的表演天分。而唐荔红的扮演者白雪云在拍完镜头之后,一时收不了场,休息之时她还在一旁泣不成声。
八月的荔枝真红
因为影片拍摄没赶上荔枝丰收的季节,故找荔枝、拍摄荔枝情节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但通过剧组人员的努力,《荔枝红了》没荔枝问题,也没遗憾。影片刚拍之前,尽管摄制组早已专门找人负责做假荔枝,但荔枝数量与影片要求的还是相差甚远后曾三次购买荔枝:一次是在从化;再两次都是在茂名马贵镇。
导演周勇、杜云萍曾为了荔枝问题专门开会讨论,并当场拍板,不惜重金一定要把荔枝给买回来。得知荔枝的消息后,立即组织摄制组的成员前去马贵镇摘取。在马贵镇老百姓的支持下,在海拔800米高、行车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当地农民带领工作人员辛苦地摘下了宝贵的荔枝。
(郭月华/文,原载于2001年9月5日《茂名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