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衡的简介,以及他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着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如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 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 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
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
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
人的心里。
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数名人中的一个。如果说到女性的名
人她就更是非第一莫属了,余后大概还有一个中国的李清照。我大约
是在上中学时读到介绍居里夫人的小册子,从此她坚毅的形象便在脑
海里永难拂去。以后我几乎搜读了所有关于她的传记。一个人的伟大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他的精
神。对居里夫人来说,这两方面她都具备,而且超群绝伦,值得我们
永远的怀念和学习。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
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
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
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
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
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
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
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
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
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
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
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
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
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还会自动放热,一
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
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
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
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着《项链》中说:
“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
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
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
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
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
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
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
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
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
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
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
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
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她中学毕业后
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
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
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
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
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
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
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
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
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
上的温暖。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
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
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
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
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
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
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
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
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
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
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言
“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
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
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
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
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
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
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
要的东西。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
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
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
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
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
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
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
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
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
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
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
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
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
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
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
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
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
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
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
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
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
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
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
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
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
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
世界着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
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
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
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
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
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
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
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
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
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B. 夏感中的文学知识
1.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抓住夏天的热烈和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特点,描绘了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2.作者行文的思路,第一段为全文的总领,概括写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第二.三段写夏天是热烈的;第四段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第五段写赞美夏天的原因.
3本文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这种方法写景.状物.描摹事态,会使事物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动,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如: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又如:火红的太阳..............一艘艘的舰船!等通过恰切的比喻,拟人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芊芊∶草木茂盛。
急促: 快而短促.
黛色: 青黑色。
轻飞曼舞: 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灵秀: 灵活,美丽。
磅礴:气势盛大.
终极∶最后的终点。
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贮满: 贮存,积存。
终极: 最后的终点。
匍匐: 爬行。
滋∶滋生。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融融: 暖和的样子。
澹澹: 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 闲适的情致。
组词:
{芊 qiān 芊芊 阡 qiàn 阡陌 纤 qiàn 纤夫
{磅 páng 磅礴 螃 páng 螃蟹 滂 páng 滂沱
{黛 dài 黛绿 贷 dài 贷款
〔挑〕念tiǎo
C. 初一语文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着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导语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夏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对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完这课文,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二、课文研读:
(一)、梳通文意:
1、师指导语: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
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导语: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参考:
景:气势磅礴、色彩金黄蕴涵着——
赞美情:紧张、热烈、急促和顺如意、吉祥美好
人:勤劳、忙碌等含茹。
(三)、质疑探究:
导语: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学过那些诗词,它们所表达的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否一样呢?(分组合作)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我们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山城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可作课后作业)
三、作业:
1、练习:一、二;
2、《训练册》
四、教后反思:
D. 窗外的作者是谁
贾淑玲,女,生于七十年代末,吉林省延边人,爱好广泛。曾获2010年中国蚂蚁之星选拔赛冠军、小小说作家网蚂蚁之星擂台赛一期擂主、首届汉语蚂蚁小说金蚂蚁奖大赛佳作奖、第二届闪小说大赛佳作奖等奖项。
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意林》、《天池小小说》、《小小说月刊》、《课外阅读》、《格言》、《佛山文艺》、《今日文摘》、《才智》、《哲理》、《青年文摘》、《金山》、《细节》、《河北小小说》、《绝妙小小说》、《剑南文学经典阅读》、《爱你》、《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大世界》、《意林文汇》、《大南方小小说》、《文学报.微型小说选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内蒙古晨报》、《河北青年报》、泰国《亚洲日报》、《大河文摘报》、《城市晚报》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2011年中国手机小说精选》、《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中国当代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2011中国年度微型小说》、《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等书籍。
作品《祥和镇的怪事儿》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上榜作品,作为2012届江苏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E. 千门系列的顺序是什么
千门大传系列小说阅读顺序:
《千门之门》
《千门之花》
《千门之雄》
《千门之威》
《千门之心》《千门公子》的时间发生在《千门之心》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5年里
《千门之圣》
[作者简介]
方氏出生于巴蜀(宜宾人),毕业于山大电子系,平时喜做想象极限运动,作品融合了川人的激越和鲁人的豪迈,既有微电子工程师的严密逻辑,又不乏魔法师式的超凡想象。原名卓平,文坛外的武侠黑客,N维幻想终极探索者。2001年开始混迹于网络江湖之内,游走在武侠、玄幻之间,以超过百万字的作品称霸武林。因为《大赌坊》、《铁血密捕》等系列,重新建构金古梁温后的乱世江湖,被《武侠故事》评为“四大武生”之一;因为《游戏时代》系列首开网游幻想小说先河,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古传奇《奇幻》杂志的首席码字客,奇幻界的魔武双修师。另有作品《猎头者》系列和武侠长篇《白莲英雄传》、《千门》系列等,刊载于《武侠故事》和《佛山文艺》。 另外还在网络上发表了童话故事《十二生肖》系列。
《千门之门》全文阅读:
http://tieba..com/f?kz=350534999
《千门之门》txt电子书下载:
http://hi..com/511050491/blog/item/4181dd1182649215b8127b72.html
《千门公子》全文阅读:
http://tieba..com/f?kz=374060468
《千门公子》txt电子书下载:
http://hi..com/511050491/blog/item/7aeb29dbb30d8763d1164e72.html
《千门》系列最强音,《千门之圣》强势登陆2009年1月末,奏响江湖
《千门之圣》全文阅读:http://tieba..com/f?kz=516336593
《千门之圣》照片:http://tieba..com/f?kz=516269186
《千门之圣》txt电子书下载:http://hi..com/511050491/blog/item/6a0387dd5a07dd335982dd08.html
F. 求 宁小雪 剩女时代 全文阅读地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culture/1/288148.shtml
看看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