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舒歌的《绝世荣华之一代夫人》或者《绝世荣华之嫡妃》txt全文加番外
网盘连接 亲,资源下载查看完整后给予采纳 不要自私的保留你的好人品 不会下载可以带连接私信或评论留下分开数字邮箱即可
2. 绝世荣华之嫡妃
貌似这个绝世荣华之嫡妃的原名是嫡妃不如美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嫡妃不如美妾,第二部分是白首不相离。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3. 我老婆十一月份要生小孩了,我想让大家帮忙取个好听点的名字,最好男孩一个,女孩一个
我测了一下,“杨书萌”这个名字超级吉利,96分,最好按照辈分的字排列,传统不能丢,书萌,女孩,嫩绿色 的春天感觉,书卷气。供参考。“杨 书毅”适合男孩的名字,91分,相当高了,很适合成大事的名字,亦官亦商的名字。祝福你的宝宝啊! 自认为,族谱很重要。
4. 求绝世荣华之嫡妃这本书
《绝世荣华之嫡妃/嫡妃不如美妾》作者:舒歌(VIP/女强/王妃
你要的资源我有
我上传的资源有可能看不到
如果你有邮箱
把你的邮箱数字分开写或大写
否则我看不到
我是孤独大叔 来自我爱电子书团队
5. 桃花夫人息妫传奇
唐代诗人崔护仅凭一首诗《题都城南庄》闻名后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自此以后,千百年来“人面桃花”一直让人浮想联翩。
后来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因此也写了一首桃花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甚至后来连男子有了女人缘也叫来了“桃花运”。
文人雅士总喜欢把美女比作桃花,是因为他们心中沉淀的美女形象和桃花一样:美得朴实,香得淡雅,清新脱俗,不隔尘寰,让人流连顾盼。其实, 我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位桃花夫人,她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妫(gui)。
息妫是春秋时期是陈国(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的公主,本来姓妫,因她父亲陈庄公将她许配给当时一个小国息国的国君——息侯,所以人们叫她 “息妫”或“息夫人” 。史书上记载息妫艳若桃花,春日绽放的桃花有多美,她就有多美,所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后人称赞她 :“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 关于息妫为什么被称作“桃花夫人”?传说她出生在深秋,却引来满园桃花盛开,姹紫嫣红;接着出现百鸟朝凤,而且她出生时额上带着桃花胎记,宛如桃花女神转世;再加之她谢世后埋葬地桃花遍野,所以被称为“桃花夫人”。
可是陈国智者却预言:她的到来让 秋日桃花大盛,淆乱时序、干扰天和,实属不祥之兆, 会引来生灵涂炭。所以她虽贵为如花似玉的公主,却从小就被迫远离王宫,由乳娘带着抚养长大,尽管她成年后出落得 “目如秋水,脸似桃花,修短适中,举动生态” ,后来的息妫却一辈子的曲折遭遇和命途多舛也似乎印证了这种预测不全是子虚乌有的巫言迷信。
公元前684年,面如桃花、容颜绝代的息妫被他父亲远嫁给了息国的息侯,因婚嫁的路途遥远,再加之姐妹情深,息妫在出嫁的路上自然而然路过探望姐姐 蔡妫(蔡国国君蔡哀侯夫人)。不怀好意的蔡哀侯说:“吾姨至此,岂可不一相见?”, 于是姐夫蔡哀侯过分热情地接待了美若天仙的小姨子息妫。
关于这次接待,微言大义的《左传》只用了六个字描述, “止而见之,弗宾” 。也就是蔡哀侯很不老实,见息夫人貌美如花,就当着夫人蔡妫的面对小姨子上下其手,轻薄调戏,被拒斥了。这在礼制治天下的周天子春秋时期当然是很轻佻和违背人伦的举动。
被戴了半顶绿帽子的息侯知道后义愤填膺 ,但是因息国相对弱小,怯懦的息侯不敢和蔡国PK单挑,他想起强大的邻居楚国一向是恣肆蛮荆,就决定假手楚国报辱妻之恨。 “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意思是“请楚国先发兵假装进攻我们息国,由于蔡、息两国连襟的亲戚关系,我就向蔡国求救。蔡国一出兵,楚王您就可以帮我狠狠教训下蔡哀侯这个畜生!”
这是病急乱投医的火中取栗之举,自古至今小国企图挑拨、调动大国最后基本上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那个时代的息国、今天的新加坡都是如此。当时在位的楚文王熊赀乐得顺水推舟,借机扬威诸侯,于是依计而行,装模作样地攻打息国却用重兵对付傻乎乎地救息的蔡军,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县境)把蔡国军队打得大败并活捉了蔡哀侯。
被俘虏的蔡哀侯知道自己被俘是息侯“借刀杀人”之计,十分愤恨,就在楚文王面前口吐莲花,描述息妫的绝世姿容: 天下无双,目如秋水,荷粉露垂,杏花含烟,国色天香,无与伦比云云 。楚文王和蔡哀侯一样是色中饿鬼,心动不已。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盟友”的姿态领兵与息国会盟,息侯盛宴招待,文王以救息前功要求息妫作陪。虽然这个与礼制不合,但息侯没有拒绝,忍辱叫息妫出来敬酒。让息侯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坑了蔡哀侯,后脚蔡哀侯就如法炮制怂恿楚文王来掠妻夺地。
息妫出场了,执壶献酒,不卑不亢,不言不笑,如海中沉着的黑色暗礁;楚文王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被她的旷世美色所惊艳。献酒毕,息妫冷着脸退下去了。
以楚国一向“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行事做派,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次日酒宴中楚文王故意席间找茬,勃然大怒,现场将息侯拿下,一夕之间干脆从地图上抹掉息国。
桃花夫人在内宫听说了楚王突然翻脸强行拘禁息侯, 哀叹道:“引虎入室,吾自取也! ”于是径奔后花园,欲投井全节,不料被尾随而至的楚将斗丹抢前一步拦住,拉住她的衣裙说: “夫人不欲全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
息妫无可奈何。楚文王趁机以好言抚慰,并承诺只要息妫嫁给他,就不杀息侯不斩息祀,于是楚王在军中就地强纳息妫为楚文王夫人,自此历史上把 桃花夫人的称呼从息夫人改称为楚夫人或文夫人。
息妫这个看似弱女子的一个出场,一个眼神,就决定了息国和她那可怜丈夫的命运,息侯屈辱地当了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才勉强苟活下来。息妫在楚宫中备受宠爱,楚文王在楚国别都穰邑(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开凿了桃花洞。山顶古柏森森,山脚亭台楼榭,泉水潺孱穿行青山绿水,楚文王造这种人间仙境来刻意讨好息妫。
虽然危难时刻,息夫人以一己之身保全了丈夫息侯的性命和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但是她拒绝以色侍人。尽管息妫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楚堵敖(熊艰)和楚成王(熊恽),但却始终“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楚文王十分纳闷,反复刨根究底,息妫万般无奈,才泪流满面地哀告:“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言之凿凿,哀艳凄绝而又满含沉郁隐忍的恨意。
似乎在控诉:始作俑者就死蔡哀侯和你楚文王啊!你们就是一切不幸的起因。楚文王于己无话可说,但是他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为夫人报仇再次攻打蔡国并继续扣留蔡哀侯,直至他被软禁9年后去世。
息妫身嫁楚文王含垢忍辱,却心系息侯和故国 。她虽然对楚文王不假辞色、寡淡自尊,但是不妨碍她除了绝色外还展示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高超治国才能。息、楚两国的先后历练让息妫愈加精进,成为楚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建议相继被文王采纳。
承接楚武王“大启群蛮”雄风,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公园前306年,灭越国。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数十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时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楚文王也成为楚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相传在一个秋风送爽,桂子飘香的季节,楚文王兴高采烈地去云梦大泽打猎,预计两三天后才能回宫。息妫趁此机会,悄悄地跑到城门口私会自己的先夫息侯,两人见面相泣而诉,恍同隔世,息夫人边哭边说: “妾在楚宫,忍辱偷生,初则为保全大王性命,继则为想见大王一面,如今心愿已了,死也瞑目。”
息侯肝肠寸断,安慰息夫人:“苍天见怜,必有重聚之日,我甘任守城小吏,还不是等待团圆的机会么!”息夫人认为与其忍辱蒙垢地偷生苟活,不如慷慨地一了百了,于是奋力朝城墙撞去,息侯阻拦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殒。
息侯大恸,顿时万念俱灰,为报答息夫人的深情,也撞死在城下。正所谓 “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深。”。
楚文王狩猎回来,听说此事,黯然神伤。有感于二人的纯情,竟也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夫人合葬在城外的桃花山上。后人在山麓建祠纪念,四时奉祀,称为“桃花夫人庙”或“桃花庙”。
唐代风流才子、大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当时管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游览过木兰山,途经桃花夫人庙时,曾到庙中凭吊,并题有一诗《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荣华。”
这首诗温柔敦厚地道出了千古艰难唯一死的况味。一个娇弱的女子,要保全自己丈夫的性命,就只有含垢忍辱地面对残酷的现实。而三年不言不语,就是对眼前的一切做了坚忍果敢的挑战与抗争。
当然息妫与息侯双双殉情只是依照其心系前夫的情感逻辑衍生的一段传奇。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楚文王死后,息夫人还活着,所以她不可能死在楚文王之前。正史记载楚文王死后,息妫还倾力辅佐过楚堵敖熊艰(楚殇王)、太子熊恽(楚成王)。楚文王死后的12年间,这个被掠夺的红颜,以未亡人自居的女子,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熊艰和熊恽,抵制着文王弟弟子元的诱惑,最后扶助儿子成就了霸业。
当时楚国内乱激烈,两个儿子又骨肉相残;而王叔令尹子元控制宫廷,子元依仗着是楚文王的兄弟,垂涎其寡嫂桃花夫人的姿色,欲行篡权夺嫂逆谋。狂妄恣肆,放纵淫荡。
子元为诱惑息妫,竟在寡嫂居住的宫室旁修建了自己的官邸,在里面摇铃铛、跳万舞。桃花夫人被他打扰得寝食难安,大义凌然地指斥子元:“先王演奏万舞,是为了炼军拓土,令尹不思进取中原,反而在未亡人面前作态,不是很离谱吗?”这话传到子元耳中,为了取悦桃花夫人,他兴兵讨伐郑国,结果无功而返。
随着后来的楚成王年岁渐长,子元篡位心更迫切,私结党羽,把持宫掖。公园前664年,子元又乘桃花夫人生病之机,甚至公然住进王宫,百般挑逗。老臣斗廉(字射师)进宫劝说,反被其拘禁。
息妫当机立断,密诏斗子文(又名斗谷于菟)入宫靖难,斗班随父参战,身先士卒,搏斗中杀死子元,解救出射师斗廉和桃花夫人,粉碎了子元篡国夺嫂的阴谋,内外夹攻,铲除凶顽,稳定了楚国朝政,平定了长达八年的“子元之乱”。
自此息妫幼子熊恽巩固了王位,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楚成王。 成王雄才大略,曾盟齐桓公于召陵,会诸侯于牡丘,伐郑于许,败宋于泓, “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称霸南天,不可一世 。而息妫却隐没于硝烟之后,成为楚宫里一缕先王的余音,但她看着着自己的儿子走上强盛楚国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息妫 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 ,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息妫一辈子芳华绝世,命运凄婉多变,跟他密切接触过的至少 三个国君蔡哀侯、息侯和楚殇王(还不包括一个国君楚文王的亲弟弟——令尹子元 )都不得善终,所以历史上有人说她是 “红颜祸水”,所谓的美色亡三国。 其实她不但不以美色惑人,而且倡导女性自立。
在息妫辅佐楚文王、楚殇王、楚成王三代楚王期间,促进中原与楚国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她独有的与蔡侯、息侯、楚文王虚实相映的三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让宋之问、王维、杜牧、刘长卿……等无数名家都曾为这桃花般动人、命如桃花之薄的女子赋诗。
桃花夫人也就成了历史上尽人皆知的薄命红颜。她建立一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的四项历史功勋将永载史册。
桃花夫人息妫的事迹,《左传》、《史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许多故事。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 被尊为“平安神”, 桃花夫人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
桃花夫人的遗迹在古楚国的核心区域之一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近郊也多有留存。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缪钺选注的《杜牧诗选》,还有山西古籍出版社张厚余解评的《杜牧集》中,在《题桃花夫人庙原注:即息夫人》的注解“桃花夫人庙”词条中,都有: “湖北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东三十里有桃花夫人庙,祭祀息夫人”一语。
《黄陂县志》记载:唐武宗会昌三年(即杜牧黄州刺史上任的第二年),杜牧曾游览黄陂木兰山,并在木兰庙前题诗,也到过桃花夫人庙,睹物生情,感触万千,才写下了本文前述《题桃花夫人庙》诗。
黄陂区木兰山千尺峰玉皇阁内供奉的玉皇大帝的神像,其身旁的侍女之一就有桃花夫人的神像。 据传武汉市黄陂区北蔡店乡清凉寨山麓南坡有一片古桃林,连延成片,疑似传说中的桃花夫人和息侯双双殉情之所。
所谓“人生终究一死而已。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活着不能做比翼鸟,就到地下做连理枝吧!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6. 求舒歌的《绝世荣华之一代夫人》txt全文加番外
7. 古代言情,女主发现王爷男主为了国家答应取和亲公主后悄悄离开,男主知道女主离开后就拒绝了和亲
舒歌的 嫡妃不如美妾 或者绝世荣华之一代夫人 女主慕容舒 男主宇文默 虽然名字玛丽苏了点 但是文挺好看的 女主不小白 文不狗血
8.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求它的解释
翻译为: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这句诗出自《述国亡诗》,是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更无:一作“宁无”。
创作背景: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9. 王实甫《西厢记》的全文翻译哪里有急求!
第一章 扶柩寄寺
话说在山西河中府(今永济县西南的蒲州镇)的东边,有一座寺庙,叫 做普救寺,乃大唐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后来荒废倾圮了,由崔相国重新 修建。武座庙字,规模宏大,非同小可。高大的山门,庄严肃穆,楼阁殿堂, 各占地势,错落有致。山门前一大片空场,可以容纳上万人,那是老相国当 年修造时,特地开辟出来准备用来给百姓赶庙会用的。此寺自从重建以来, 香火还算兴旺。凡是到蒲州的过往客商,都要到这里来游览随喜。
那普救寺的方丈法本长老,年纪已七十有余。未出家前是个饱学之士, 满腹经纶,文章盖世。按说取举人中进士不在话下,无奈命运多舛,考了七 八十来次,总是名落孙山,弄得心灰意懒,看破红尘。得当年崔相国引荐, 剃度在这普救寺出家。如今主持本寺,一心礼佛,成了有道高僧。
话说这一天,法本长老正在方丈内打坐静修,却见法聪小和尚从外走进 来,向前合十禀报,说:“启禀师父。”
法本长老微开慈目,问道:“何事?” 法聪道:“崔老相国府上管家崔安在外求见。” 长老听得是老施主的家人前来,忙答道:“有请。” 法聪转身出门,不多时,领了一位年过半百、须发略呈花白的老人进来。
那老家人趋前一步,低头道:“崔安奉夫人之命,叩见长老。”
长老忙起身回礼,道,“管家少礼,请坐。” 崔安原是个家人身分,崔相国府上家规极严,所以不敢放肆无礼,恭立
不坐。
长老问道:“管家到此,有何见教?” 崔安道:“我家相爷不幸去世,老夫人扶了灵柩打算回博陵老家安葬,
因为眼前兵荒马乱,路上极不太平,到此河中府,再也不能前行。老夫人特
打发小的前来,意思是想在主刹暂且寄住,等路上稍微平静些再走,请老方 丈给予方便。”说罢,呈上名刺,上写:“未亡人崔门郑氏敛衽”。
长老接过名刺,说道:“阿弥陀佛!管家哪里话来。想此寺本是老相爷
当年修造的,寺内一切,均是老相爷所赐,但住无妨。请转禀老夫人,容贫 僧出迎。”
崔安闻言,急忙转身前行,赶紧去回禀主人。法本长老带了知客诸僧,
亲自到山门迎接。 那崔老夫人娘家姓郑,嫁入崔家,丈夫是本朝的相国,着实煊赫一时,
享过一番荣华富贵。年纪其实也并不老,才五十开外,保养得又好,真可谓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因是相国夫人,身分尊贵,又加上当了寡妇,因此 虽在中年,大家却都称她为“老夫人”。
崔老夫人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欢郎,今年只有七岁,并非亲生。因为老 夫人自生了女儿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觉得膝下无儿,未免遗憾,女儿最 后总是要嫁出去的,那么老相公就没有继承人了。因此,就在同族中领养了 一个小男孩,取名为“欢”,取“承欢膝下”的意思。为了称呼方便,也是 表示喜爱,故又加上一个“郎”字,一家人都叫他欢郎。女儿叫莺莺,年方 一十九岁,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兼且性格温柔,为人贤惠, 而且天生聪明,多才多艺,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 样样都会,号称才女。她父亲在世之时,已经为她定下了亲,是许配给她的
表兄郑恒——礼部尚书的长子为妻。这一门亲事其实并不能算数,因为既没 有问名纳彩,也没有六礼三端,只凭了当年老相爷一句话,就算定局了。其 所以联姻,一来是现任相国对现任尚书,符合门当户对的条件;二来女婿是 内侄,中表联姻,亲上加亲,也可以说是老夫人一千促成的。可是女儿莺莺 小姐一直不满意这门亲事。主要是因为郑恒不但人物长得猥琐,而且肚里一 包草,斗大的字不识得一箩筐,看到四书五经,脑袋就发胀。终日里只知和 一班闲人斗鸡走狗,眠花宿柳,十足一个纨绔子弟。由于是中表亲,郑恒的 这些劣迹也传到崔府,大家都认为小姐如果嫁给郑家少爷,简直是一朵鲜花 插在牛粪上,白白糟蹋了一位绝世佳人。对于这些,莺莺小姐也知道得很清 楚,却不敢违抗。所以一直自怨命薄,每每暗自掉泪,只好听天由命。因为 父亲去世,孝服未除,所以尚未完婚。小姐有一个贴身丫环,名叫红娘,年 方一十五岁,是小姐奶娘的女儿,从小就侍候小姐。那红娘生得五官端正, 讨人喜爱,又是千伶百俐,铁嘴钢牙,善于鉴貌辨色,而心地却十分善良, 颇有丈夫气。莺莺小姐和红娘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深厚,如同姐妹一般, 所以小姐十分信赖她。
再说老夫人,只因相爷去世以后,一来官场势利,人在人情在,往日那 些常来常往、奔走门下的所谓知交,现在一个个都如同陌路人一般,不来欺 侮孤儿寡母就算是厚道的了;二来“长安居,大不易”,京师的花费太大, 实在也呆不下去了;三来相爷的灵柩也得运回故乡博陵,叶落归根,入土为 安,所以举家搬迁。
老夫人坐在青泥油壁车里,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相爷在世之日,童仆如
云,一呼百诺,门生故吏,夤缘奔走,门庭若市,好不威风。如今返乡,冷 冷清清的只有五六个人,今非昔比,好不凄凉!老夫人思前想后,忍不住长 叹一声,滴下两行清泪来。
这时,崔安前来回禀道:“禀老夫人,老方丈亲自出迎!”
老夫人从伤感中醒过来,忙用汗巾擦了擦泪水,由贴身丫环春香搀扶着, 下得车来,入眼便看见普救寺山门前的一百零八级台阶,石级尽头处,只见 法本长老头戴毗卢帽,身披绣金线大红百衲袈裟,率领僧众在山门列队相迎。 老夫人一手搭在春香的肩头上,缓步踏上台阶,走走停停,直到山门,
倒也不见气喘。
长老见老夫人上来,踏上一步,双手合十顶礼,说道:“阿弥陀佛!老 夫人驾临山寺,不胜荣幸之至!老袖迎接来迟,还请老夫人恕罪!”
老夫人连忙答礼,说道:“罪过罪过!惊动法驾,有劳出迎,愧不敢当,
折煞老身了!” 长老说道:“老夫人一路辛苦了,请进寺用茶!”欢郎是和奶娘同车的,
他瞧见母亲下车,早就跟着下来了。小孩子到了一个陌生地方,样样都觉得 新鲜,东看看,西望望,一跳一蹦。转眼一溜烟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站在 老夫人身边。
老夫人回头看见欢郎在旁,说道:“欢郎!去告诉姐姐,让她和红娘下 车,进寺安歇。”
欢郎应声道:“是!”走下台阶,来到一辆翠幄青绸车旁,高声叫道: “姊姊,娘叫你们下车来,到寺里去休息。”
其时,小姐见马车停了下来,就知晓已经到了普救寺,只是因为未听到 母亲召唤,不敢随便下车,也不敢向车外张望,所以仍然安坐车中,显得十
分稳重。 红娘这小丫头就不那么安生了,终究只有十四五岁,一派天真的小孩子
气,虽然因为小姐不曾下车,自己也不敢下车去,却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 早在那里偷偷掀开帘子,借着那条一寸来宽的缝隙,不住地向外张望了。此 刻听得欢郎叫唤,连忙回身对小姐说道:“小姐,小姐,老夫人命我们下车 去呢,快快下车吧。”
莺莺瞪了红娘一眼,曼声斥道:“急什么?傻丫头!”说着,微微弯腰, 轻挽湘裙,缓缓移向车门。说实在的,坐了那么久的车,早闷得发慌,小姐 也想立即下车去了。
其时,红娘早已利落地下了车,放下踏步,在车门外等候。小姐到得车 门边,先放下面网,而后微微提起长裙,由红娘扶着下了车。
但见她一身素服,分外精神。头上青丝绾就了堕马髻,上插展翅彩凤衔 珠银步摇,银丝八宝攒珠鬏髻,两弯柳眉,一双凤目,悬胆鼻,樱桃口,长 就一副瓜子脸,面不敷粉而白,唇不涂朱而红。身上披一件月白色洒金一口 钟,内着白云绢对襟袄儿,下系一条白云绸百褶宫缎裙,三寸金莲上则套着 一双出门穿的高底鹿皮小蛮靴。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娇态,描不完的旖旎丰姿。 小姐一手搭在红娘肩上,轻移莲步,款摆纤腰,袅袅婷婷地走近老夫人。 这时,众僧人只觉眼前一亮,不由的疑心是否庙里的白衣观世音菩萨走 下了莲台,到此救苦救难,普渡众生。虽然看不到小姐的庐山真面目,单凭 了这副装束、这段身材,也逗引得小和尚们凡心大动,尘念顿生,心里后悔
当初剃了光头,口内不住地默念“阿弥陀佛”。
老夫人见女儿到了,说道:“儿啊,见过长老。” 小姐禀遵母命,向法本长老恭恭敬敬地道了万福。 法本长老双手合十道:“不敢当,小姐免礼。” 红娘在一边看那法本长老银须白发,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不禁动了顽
皮之心,插嘴道:“老和尚,小红娘给你叩头啦。恭祝老和尚再活一百零一
岁。”说罢,叩了两个头。 红娘的调皮,在崔府是有名的,连老夫人有时也拿她没办法。但现在初
来乍到,对了陌生人还要顽皮,未免太不成话。如果传到外人耳朵里,还不
知怎样笑话崔府的家教。于是老夫人把脸一沉,喝道,“红娘,休得无礼!” 法本长老却是无所谓,倒觉得这女娃娃天真可爱,见老夫人沉下脸来, 忙在一旁为红娘解围,笑道:“呵,呵!无妨,无妨,姑娘免礼。”回身向
老夫人道:“请进内献茶。”
于是老夫人一行人等随着知客和尚前行,法本长老前面带路,一直来到 方丈,彼此谦让落座。
老夫人等小和尚呈上茶来,一阵乱定,徐徐开口问道:“长老一向可好?” 长老欠身合十,答道:“贫僧托老夫人之福,还算康泰,老夫人谅必清
健。”
老夫人说道:“老身家门不幸,先夫弃世,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说着不觉掉下泪来。
长老忙劝慰道:“老相爷仙逝,令人痛悼,还望老夫人节哀顺变,保重 身体要紧。”
老夫人取出汗巾,擦一擦眼泪,说道:“老身此次的来意,已命崔安转 达,未知长老应允否?”
长老忙道:“老夫人说哪里话来!想小寺全靠老相爷生前所赐,断无不 允之理,老夫人只管安心住下便是。”
老夫人道:“如此多谢了。惊扰清净,于心不安,且容日后补报。老身 思量着在贵寺稍停数日,着人到京师去把侄儿郑恒唤来一起回博陵去。”
长老道:“既来之,则安之。但请宽心住下,待路途平靖些再作打算不 迟。”
老夫人问道:“不知寺内可有安静处所否?” 长老道:“本寺西厢之旁有座院子,房屋颇宽敞,地势又幽静,和小寺
有围墙相隔,可称独门独户,绝无闲人打扰,现在全都空在那里,正好安置。 只须着小沙弥打扫一下即可。”
老夫人道:“有劳长老费心了。” 长老道:“老夫人不必客套,理当如此。” 这时,老夫人和长老在方大清谈,小姐、丫环等在一侧奉陪。其他人就
忙开了:小沙弥们自去打扫院落,老家人则指挥车夫们抬箱笼,扛灵柩,忙 个不亦乐乎。他们忙他们的,放下不提。
且说那座长老用来安置老夫人的院子。院子坐落在藏经阁之后,寺院的 西厢之东,坐北朝南,四面有一丈多高的青砖墙围着。踏进围墙大门,入目 是一座四合大院,院后一座三开间三层小楼,小楼四周,也有砖墙围绕,整 个院子又处在一座大花园之中,四周佳木葱笼。花草繁茂,奇石假山,曲径 通幽,足可供怡心养性。看来这是当年崔相国修建此寺时,精心安排的。本 欲告老还乡时在此处修身养性,礼佛参禅,颐养天年,享一番清福。可惜天 不假年,还没来得及享用,就撒手西归,这也是崔相国始料不及的。
进得四合院来,迎面是大厅堂屋,左右是厢房,又都带着耳房。天井里
有一条碎石小径,路面都是彩石铺就的■字花纹。大厅前面有两株龙槐,苍 虬挺拔,生机盎然。室内窗明几净,陈设典雅。迎面是落地大屏门,屏门正 中悬一幅张僧繇画的白衣观音像。两旁挂一副虞世南写的对联,上联是“西 天既许分东土”,下联是“南海当移住北方”。前面有一张红木天然几,上 面安放一只博山金香炉,两边一对白铜蜡台,左手里一个三彩大花瓶,中插 白玉柄拂尘,右手一架大理石天然山水紫檀木底座大插屏,佛像前一方红毡 毯,上面放一个蒲团,大概是为住客礼佛准备的。大屏门之后开有一门,通 向小楼。崔老夫人把一切青在眼里,不由得微微点头,表示满意。
其实,这院子是法本长老经常派专人打扫收拾的,所以尽管无人居住,
不但不曾荒废,还添了几分雅静。 崔家住进来后,东正房的里屋是老夫人和春香,另外一个小丫头秋菊住
外房;西正房是欢郎和他的奶娘;西厢房由崔安和他的老伴丁氏占了,丁氏 是厨娘,掌管一家的伙食;西耳房作厨房;崔相国的灵柩就暂时停放在东耳 房内,倒也十分妥当。莺莺小姐和红娘住在后面的小楼上,楼上的一些陈设 布局,自有红娘去安排,不必细说。
这偌大的一座院子,大门一关,十分清静,更没有闲杂人等前来喧扰, 仿佛是世外桃源,烦虑可消。
原来这时节正值暮春天气,花园内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好鸟枝头,啁 啾宛转,大好春光,却将到尾声,岂可随便辜负了?况且初来乍到,正该趁 机踏勘一番。那小红娘又是个闲不住、好生事的。于是在这天早上,便竭力 怂恿小姐,对莺莺道:“小姐,小姐,你看这屋外春景可美着呢!我们何不
出去走走,看看景,散散心,太好玩了!小姐,我们去吧!” 莺莺的心情却不像红娘那么无忧无虑,不烦不恼,她的内心深处,正隐
藏着一种无人可诉的幽怨——父母给她订下的那段极不般配的亲事。随时都 在希冀着挣脱这看不见的束缚,冲决这摸不着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 求幸福的生活。可是,这幸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更不敢果断地违反从小接受的那种严格家教。身处在官宦贵族的家规管束 下,她短暂的少女时代就要消磨殆尽,可却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所以,来 在这门掩重关的萧寺之中,面对清雅的住室和一点一点流逝的大好韶光,她 只觉得压抑和苦闷,似乎对一切都不大感兴趣。现在红娘要她到花园里去走 走,也提不起兴趣来,就说道:“不去!”
红娘一团高兴,却被小姐一瓢冷水,心里着实不舒服,但是,她非常了 解小姐的脾气,嘴里说“不”,心里已经动摇了,只要跟她软磨,她就会被 说服的,于是说道:“小姐,坐了那么多天的车子,闷得发慌,也该散散心, 小姐,去吧!”
小姐给红娘一说,心就活动了,说道:“既然如此,待我去禀告母亲一 声。”
红娘一听就觉得不耐烦,抢白道:“小姐,你又来无事生非了。若去禀 明老夫人,又是这个不可以呀,那个不方便啦,岂不是自找麻烦!反正是自 家的院子,又不是到大门外边去抛头露面,用得着去禀明吗?”
莺莺道:“这是礼数,圣人说过:‘父母在游必有方。’怎可随便出游?”
红娘“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道:“小姐,你又来了。真像个穷酸秀才。 圣人说得是‘游’,我们是去散步,这是两码事儿。”
二人正在辩论之际,忽听门外春香叫道:“红娘,老夫人命你陪了小姐,
到佛殿去随喜。” 红娘一听,打从心底下高兴出来,连忙回答说:“春香姊,谢谢你。我
和小姐就去。”说罢,对莺莺道:“小姐,怎么样?这下可放心了吧。”
莺莺笑着骂道:“傻丫头,就你乱起劲。”说着准备出门。 只见莺莺今天是家常打扮,头上青丝挽了个螺髻,翡翠玉簪拴定,髻前
插一根珠凤双股步摇钗,薄施脂粉,淡扫蛾眉,穿一件淡湖绿杭纺对襟大褂,
月白云绸百褶湘裙,凤头弓鞋,更显得清秀雅致,人淡如菊。 莺莺和红娘相扶相携,出了房门,沿着碎石小径,曲曲弯弯,经过花园
到佛殿去。但见春意阑珊,落英缤纷,片片桃花,飘坠小溪。真是“花落水
流红,春去太匆匆”。东风啊,你如何只管催春去,不肯将春留?莺莺本来 是想借观景散心解闷,不承想平添了万种闲愁。说不得也只好带着淡淡的伤 感,随着红娘,往佛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