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免费阅读 > 蜜蜂杂志免费版

蜜蜂杂志免费版

发布时间:2022-04-12 08:13:23

❶ 如何自己动手制作蜂箱

蜂箱制作方法如下:

蜂箱制作材料准备:
树龄较老的木材若干 制作工具一套 钉子若干 尺子一把 图纸一张

蜂箱制作步骤教程:
1.用尺子按图纸的尺寸量出合适的尺寸,然后用专用的制作工具把它取出来。
2.把取出来的材料放到有阳光的地方晒几天让它里面的水分挥发干。
3.用专用的制作工具把晒干的木材取出适量做成箱身,要4块哦,在接口的地方用钉子钉起来。要保证表面平。
4.把需要打洞的木料用电钻按图纸打出合适的孔洞。
5.把已经做好各部分开始拼接起来,用钉子钉紧。
6.蜂箱的外形已经做成的,里面就开始隔开分成若干小格了。
7.对着图纸来画线,然后取出木料做成隔板。
8.打洞配对就可以了。

蜂箱制作步骤教程提示:
1.每一个蜂箱的做法都是有差别的,你需要画出图纸,然后对着图纸来做。
2.材料要选用得合适,坚固耐用,而且还要不容易变形。
3.耐心决定工艺的精美,自己掌握。
4.里面的布置自己做合理的安排,要尽量把空间用得合适。

❷ 关于养蜂怎样词养中蜂

“豆腐格子蜂箱”与“方格小继箱”养蜂法探秘
(首先说明:这是我在网上给你找的)
本帖最后由 蜜蜂杂志 于 2011-1-20 09:21 编辑

“豆腐格子蜂箱”与“方格小继箱”养蜂法探秘—对中韩两国东方蜜蜂非活框多箱体饲养法的思考
中韩两国,运用具有各自特色的小蜂箱,成功地 实现了东方蜜蜂非活框多箱体词养的实践,具有非常 重要的理论意义,给人以启迪和无限的自由思索空 间。现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将上述两国养蜂法作 一简略介绍,并对其中的成功之道进行初步剖析,以 便和关心中蜂、饲养中蜂的蜂友们共同探讨。
1中韩两国非活框多箱体养蜂法探秘
1.1我国古人的“豆腐格子蜂箱”多箱体养蜂法简介
据纪天祥先生所着《中蜂饲养的历史与实践》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一书介绍, 由明清之际书贾辑录编写的《增补农圃六书�6�1畜牧�6�1 蜜蜂》卷中,借春秋末陶朱公范蠡之口,讲述了我 国湖南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的蜂农采用“豆腐格子 蜂箱”并叠加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中蜂多箱体饲 养。据该书介绍,其箱体为木制方格,长、宽均为 一尺,高四到五寸;在箱的内壁上下适中处,横置4 根竹条,相交作进井字,颇似制豆腐的格子;底部 有活动底板,上面有活动箱盖。
用“豆腐格子蜂箱”饲养的蜜蜂,始于底箱内。 当群势发展满箱后,再加一格于其下方,如此循序 渐进,有加至十余格者。取蜜时,从上往下敲动箱 体驱蜂,然后将上面的若干格,从箱与箱之间的连 接缝隙处,用细线横穿截断巢脾,将上部之箱体取 回家中破蜡榨取蜜汁。余下各箱之巢脾,因有竹条 支撑,故不致下坠。在取走榨蜜箱体的同时,迅速 将箱盖盖在留下的箱体之上。由于蜂群具有向上储 蜜、向下筑巢育儿的习性,故上层所取之蜜皆为封 盖的成熟蜜,取蜜时也不会损坏卵虫。每年仅取蜜2 次。
1.2韩国当代的“方格小继箱”多箱体养蜂法简介
《蜜蜂杂志》2002年第12期刊登的《韩国东方 蜜蜂养蜂场考察纪行》一文介绍:2002年7月4日, 该文作者在韩国农村振兴厅和养蜂组合官员陪同下, 对全罗北道全州市任实郡一个养蜂大户的蜂场进行 了实地考察。该场饲养韩国本土蜜蜂270群,■的蜂 箱被称之为小蜂箱”,规格是长20cm、宽20cm、 高10 ~ 15 cm的木制小蜂箱。其饲养管理方法:越冬
群一般保留3 ~4层,当群内的巢脾延伸到下部时, 在最下部的第一和第二箱之间,加一个同规格的空 继箱。依此类推,最多可叠加到14个小继箱,形成 一个高1 ~ 2 m的多箱体。蜂群在箱内造6 ~ 7张长达 1~ 1.5 m的巢脾。每群每年仅取蜜1次。取蜜时,将 蜂驱赶到下部,上部的贮蜜箱搬下,根据销售的需 要,或割蜜脾作巢蜜,或挤滤分离蜜。每小节可取 蜜2.4 kg,每群可取天然成熟蜜10 ~ 25 kg。每个越 冬群可自然分群3 ~6群。
2中韩两国非活框多箱体养蜂法揭秘与启示
上述2种方法虽同为旧法饲养,但却充满了现 代蜂业气息——多箱体饲养管理;优质、高产、高 效和省工。仅以韩国养蜂大户饲养管理的蜂群为例: 所谓优质,所取的蜜为成熟蜜;所谓高产,每年每 群取蜜10 ~ 25 kg;所谓高效和省工,一年仅取蜜一 次,一个家庭蜂场饲养蜂群多达270群,还能得到 数百群自然分蜂群’何其乐矣!
那么,上述管理模式何以能顺利地实现优质、 高产和省工呢?奥秘何在?对今天活框饲养的中蜂, 可以学习、借鉴和感悟到点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 2.1小蜂箱起了大作用
中韩两国饲养的本土蜜蜂,同属东方蜜蜂种群。 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的代表蜂种意大利蜜蜂相比较, 在同等蜜源和同等管理条件下,前者蜂王产卵量仅 及后者一半左右,故是个“小群势蜂种”。“豆腐格 子蜂箱”、“方格小继箱”就其单个箱体来讲,的确 小,笔者认为,好就好在一个“小”字上,正好与 中韩两国饲养的本土蜜蜂的蜂王产卵量相吻合、相 匹配,从而为上述模式的饲养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物 质基石出。
中韩两国非活框多箱体饲养东方蜜蜂的成功实 践,对当今的中蜂活框饲养业来讲,启示之一,笔者 认为,就是蜂箱的设计和制作不能照搬意标箱。其 实,印度等亚洲国家活框饲养东方蜜蜂时,使用的蜂 箱并不大。印度A型箱不到意标箱的一半,B型箱仅 及意标箱的一半左右,且所加继箱均为浅继箱。
笔者的观点是:活框饲养中蜂的蜂箱,宜小不 宜大。
2.2群势管理上,实现了动态平衡
群势管理过程中,能否循序渐进,实现动态平 衡,是蜂群饲养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中韩两国非活 框多箱体养蜂法,在群势管理过程中,切实实现了动 态平衡:当外界蜜源枯竭或群势弱小时,蜂群被压缩 于基础箱内,从而充分满足了东方蜜蜂喜好结球保暖 的生物学特性需求;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蜜粉源的充 沛,群势处于增殖期,适时添加继箱用于扩巢,不断 为蜂王产卵扩大地盘,为外勤蜂创造宽裕的栖息和休 闲空间。这种对蜂群的动态管理运作,笔者认为是非 常科学的。
2.3蜂群管理模式上,充分满足了东方蜜蜂“喜新厌
旧”和“軎静忌动” 二大生物学特性
对巢脾的“喜新厌旧”,是东方蜜蜂在进化过程 中自我保护的重要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蜂王上, 则是对产卵巢脾的选择极为挑剔。蜂王决不轻易在陈 旧的巢脾上产卵。对老、旧巢脾,工蜂咬而毁之,或 用于储蜜。中韩两国非活框多箱体养蜂法对巢脾的管 理,极为新奇,具有两大特色:第一,从蜂群下方扩 巢。这一管理措施,与蜂群向上储藏粉、蜜,向下造 脾育儿的习性是吻合的。第二,带箱割巢脾取蜜。由 于旧的储蜜脾都在继箱体的上部,每年取走上部的储 蜜箱体,故巢内无一年以上的老旧巢脾,从而使蜂王 始终处于蜂群不断营造的新环境之中,极大地调动了 产卵积极性,使整个蜂群不断地处于兴奋之中。所 以,这种养蜂法群势极旺,叠加的箱体多达10余格, 高达1-2 m
现代活框饲养的中蜂,其一整套管理模式均“移 植”于西方蜜蜂。中蜂活框多箱体祠养法,运用的同 样是从巢箱上方添加继箱,巢箱与继箱之间使用隔王 板。在蜂群群势发展期,每隔5~7天,就要进行巢 箱与继箱之间某些巢脾的对调和查看继箱内是否有急
造王台,这对蜂群的人为干扰和劳动量可想而知。再 者,关于怎样上继箱,又有一大套学问:低温期如何 上,高温期如何上;群势发展期怎么管,群势收敛期 怎么管?这些学问三言两语讲不清,故非技术娴熟者 极难把握和运用。而本文所述的中韩两国养蜂法,如 何加箱体易学易懂,即使养蜂初学者,一听就懂,一 看就会。
中韩两国非活框多箱体养蜂法饲养东方蜜蜂的成 功实践给现代活框饲养的又一启示是:东方蜜蜂原来 还可以这样管理——从蜂群箱体下方添加巢箱。从巢 箱下方还是从其上方添加箱体扩巢,表面上看只是 “上” “下” 一字之差,但对蜂群的管理来说,却是 具有本质区别的2种截然不同的蜂群管理模式。
从蜂群巢箱的下方添加箱体扩巢,给养蜂者带来 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和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逆 向思维方法,如果恰当地与中蜂活框技术“嫁接”, 极有可能会带来中蜂饲养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我们应 该好好珍惜、发掘和开发利用。
东方蜜蜂是一个“应激感应型”蜂种,“喜静忌 动”是其又一个重要生物学特性。那么,中韩两国的 非活框多箱体饲养法又是如何减少、乃至不干扰蜂群 的正常生活的呢?第一,从蜂群巢箱下方扩巢;第 二,活动箱底,便于饲养者帮助蜂群清扫生活垃圾; 第三,取蜜仅“分其赢而已矣”——每年仅取蜜1 ~ 2次。正是上述种种配套的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蜂 群脾新、蜜足,蜂王年轻健壮。而“脾新、蜜足,蜂 王年轻健壮”是成功饲养东方蜜蜂的三大要素。
中韩两国东方蜜蜂非活框多箱体饲养法的合理内 核中,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我们科技工作的任务在于 对其进行深人发掘,并给予科学的诠释,以实现“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
晋华贵 (云南省安宁市东湖路12号银聚典当行,云南安宁 650300)

❸ 救救我的蜜蜂

1972 年中蜂囊状幼虫病( 以下简称中囊病) 在
全国暴发。该年冬季我的蜂场在岳阳采柃花时传染
上此病, 有500 多脾中蜂, 第二年春季中囊病暴发,
有一次集体逃亡20 多群蜂, 当时治病无方, 蜂群所
剩无几。此后用过许多中草药都只能起控制作用,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头来蜂群群势越来越弱, 始
终没有找到特效药。我想, 中囊病这么严重而中蜂
并没有绝种, 这应归功于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中蜂
感染中囊病是难免的, 于是我多年来以自然淘汰生
存法为准则, 加上人为管理进一步加以控制, 收到
良好效果, 使中囊病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将我的方
法介绍如下。
以湖南为例, 中囊病发病高峰期在早春, 以春
分为中心, 延至小满结束。晚秋以秋分为中心延至
越冬停产止。
任何生物都有其遗传特性, 中蜂的遗传特性表
现为抗病力、产卵力、采集力、造脾力、耐寒耐热、
性情等性能的优劣。即使是一只已经过两个中囊病
高发期没有病史的蜂王, 它的后代也只能达到母本
抗病力的80%, 还有20%的后代即使平时不生病,
但到了早春或晚秋中囊病高发期也会生病。因为处
女王在空中交尾, 人工无法控制父本的选择, 所以
选种不但要选母本, 同时必须长期注意尽量防止易
感病群雄蜂的产生。因此需将全场每个产卵王编号,
作好长期记录, 一旦病情发生, 才会有条不紊地控
制中囊病。
早春开产的第一批子就选择了2~3 群经过2 个
中囊病高发期无病史的作母本群, 调整群势, 使它
提前产生分蜂热, 要求保证在春分季节, 也就是在
中囊病高发期要有大量的成熟王台。提前分蜂的雄
蜂比正常分蜂的雄蜂要健康得多, 可提高一定程度
的选种效率。
产卵王剪一片翅及另一边也剪一片翅和一只后
足, 将产卵王剪一边翅是为了防止工蜂因病飞逃。
将病王人工致残是因为病王还有利用价值: 第一,
它能稳定工蜂情绪, 不会出现工蜂产卵现象; 第二,
介绍王台进去后处女王不会咬杀残王, 待处女王交
尾成功之后再除去病残王。这个办法是根据夏秋两
季产卵王产卵力不行而出现自然交替王台的母女共
巢原理而得来的。我的方法可使它在早春和夏秋时
一样母女共巢而达到治病目的。
介绍王台方法: 残王病群如蜂数足, 王台安放
在巢框上梁上。如蜂数不足, 为防止冻坏王台, 可
安放在靠近巢门的第二张巢脾中心。在第二张巢脾
和第三张巢脾中间放一块木隔板, 第三张巢脾这边
是大半边由产卵王占据, 使它绝不会爬过隔板咬毁
王台, 处女王出台后再将隔板抽出, 这样就形成母
女共巢。一旦新王交尾成功, 马上除去病残王。
分蜂季节过了没有自然王台怎么办?
我认为不可用急造王台, 应选择一只经过春分
和秋分无病史并具有产卵力、采集力等状况较佳的
蜂王将它人为伤残, 逼迫其马上造交替台, 用它的
台按上述方法介绍到病群里治病和更换其它老王,
一般老王产卵力越强, 母女共巢期越短。老王产卵
力越差共巢期会越长, 夏秋两季用此方法就会出现
大量的抗病力强的母女共巢群, 这时发现早春成功
的个别新王生病应立即将病王杀死, 马上从优质母
女同巢群里提出老王介绍到病群中去, 接着按上述
方法介绍王台, 使老王二度母女共巢。这样循环进
行, 既能使全场蜂群抗病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又能
使蜂王在数量上达到较好的状况。
有飞逃意念的病群是指烂子达50%的蜂群, 并
且蜂王腹部缩小了或飞逃过的蜂群处理方法: 杀掉
病王后切不可单独介绍产卵王或王台, 如果介绍进
去, 蜂群还是照样飞逃, 要先将病群的烂子脾全部
抽出, 只留2 张空脾, 再将病王杀死, 第二天晚上
介绍健康的蜂王和一张健康子脾, 才能有效消除蜂
群的飞逃意念。
每年10 月份盐肤木花期结束后, 野菊花和柃花
开花前这段时间会进一批甘露蜜及油茶蜜, 在越冬
前必须全部摇出来, 换上优质白糖作为越冬饲料,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来年开春时蜂群的抗病
力, 有利于春繁。
一年中除早春要降低蜂群分蜂热外, 都应保持
蜂多于脾的状态, 并且还要保持蜜粉充足, 这样会
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本人做过多次试验: 在中囊病高发期, 将一个
烂子50%的子脾放入一个经过两个中囊病高发期无
病史的群内, 工蜂清巢后, 该脾产的第一批子只烂
几粒, 产第二批子就痊愈了, 说明抗病力特强的种
性就具备这个优势, 它既不需换箱换脾, 也不需停
产清巢, 也不依赖任何药物。我有朋友将中囊病烂
子脾放入意蜂箱用意蜂帮助清巢, 那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 我还多次做了第二个试验: 一强群生病, 烂子
达50%, 它的巢脾全部是好新脾, 我杀死病王后,
马上介绍一只度过两个中囊病高峰期无病史的老王进
去, 老王产的头批子, 其烂子不超过10%, 第二批
子就痊愈了。我又多次做了第三个实验: 同时成功的
一对新王双王箱, 一边健康, 一边产2 批子后烂子率
达50%, 处理简单, 杀死病王拆除隔板就无病了。
以上3 个试验, 说明病群里的好新脾不要轻易毁掉,
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蜂群患不患中囊病及病情的轻重, 我个人认为完
全取决于蜂王抗病力的优劣程度。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心得
贺祥林
蜜蜂杂志(月刊) JOURNAL OF BEE (Monthly) NO.1 2008 Jan.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
亡, 严重的威胁着中蜂的发展, 给养蜂生产带来巨大损
失, 中蜂囊状幼虫病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在我国大面积
暴发以来, 迄今仍有本病发生。据我们对饲养蜂群的多
年观察, 在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中以本病危害最大。为
养好中蜂, 对本病必须认真防治, 我们采取了综合性的
防治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了只要方法得当, 措
施正确有力, 是可以控制和扑灭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
兹将我们采取用中医结合的方法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1 病原及流行病学状况
囊状幼虫病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 Morator aetatulae
Holmes ) 所引起的,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1 个患
囊状幼虫病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病毒可使3 000 个
以上的幼虫染病。本病在离开活体后的失毒温度和时间
为在59 ℃的热水中为10min, 在阳光直射下, 干燥状态
的病毒可存活4~6h, 在室温条件下, 悬浮在蜂蜜的病毒,
可存活1 个月。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在我区常流行3~5 月, 从
蜂群群势方面看, 无论强群或者弱群都可感染发病。但
各种不同的品种和蜂群之间对本病的抵抗力有显着的
差异。因此, 各群发病程度轻重不同。本病在蜂群中的传
播, 主要是通过蜂群互相的采集活动或蜂场上的盗蜂和
迷巢蜂, 将病毒带到健康的蜂群里。病毒可在工蜂体内
增殖而不表现症状, 但可污染蜜粉等饲料并通过哺育幼
虫活动使幼虫染病扩大传染或人为的将患病群的子脾、
蜜脾调给健康群。
2 症状
1~2 日龄幼虫病后多在5~6 月死亡, 约1/3 死于封
盖前, 2/3 死于封盖后, 刚染病的幼虫体表渗出液比健康
幼虫多, 在放大镜下可见到流动的皮下渗出液, 除此之
外并无多大差异。随着病情的发展,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
壁、上翘, 形状如龙船, 被称为“勾状幼虫”。这时幼虫的
体色也变为苍白色到淡褐色, 皮下渗出更多, 用小镊子
夹出来时呈一囊状幼虫病, 最后, 幼虫逐渐干枯, 并脱离
巢房蜂蛹拖出后剩下的空房, 使整个子脾花花踏踏, 形
成杂色子脾。由于蜂群得不到充足的羽化出房的幼蜂补
充, 因此群势很快下降, 蜂群出现凋零衰败的局面, 如不
及时治疗, 可能导致全群覆没或蜂群飞逃的危险。
3 防治方法
囊状幼虫病的传播迅速, 危害性大, 要着重以预防
为主。首先应该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 对于未发病的地
区要严格加以保护, 杜绝病源的传入。对已发病的地区,
要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隔离治疗。
3.1 加强饲养管理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 调整
蜂群内蜂脾关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使蜜蜂密集并减少开箱检查次数, 过弱的蜂群可进行
合并, 有利于保温。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
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营养物质, 如花粉, 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
病抵抗力。
3.2 严格消毒措施
换箱时, 对蜂箱和巢框可用1%~2%氢氧化钠水
溶液洗刷消毒, 亦可用沸水浇淋消毒, 已发病的蜂群,
将巢脾提出, 用小镊子夹去病死虫、蛹, 然后用2%的
碘酒涂擦消毒巢房, 再用75%酒精脱碘。空脾的花粉
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方法是将箱内巢脾框上
铺1 层草纸, 然后将冰醋酸滴在草纸上, 每个标准箱
用冰醋酸80ml, 密闭熏蒸48h, 敞开后, 等冰醋酸蒸气
散尽即可应用。
3.3 断子
将母蜂用铁纱罩罩在脾上, 迫使母蜂停止产卵7~
10d, 在一段时间内断子, 以减少病源重复感染机会。
3.4 选育抗病蜂种
这是比较成功的办法, 就是选择无病群或病后的蜂
群作为种用群, 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 对其子进行抗病
能力的观察, 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作为种用群, 淘汰那
些抗能力弱的蜂王, 换上抗病能力强的蜂王, 经过系统
选育, 就会使病情减轻, 发病的反复性也较小。据观察,
我们曾经发病的蜂群, 以综合治愈后, 已获得了抗病能
力, 在第2 次本病的流行过程中, 已不再发病。
3.5 药物治疗
药方: 山乌龟20g、甘草6g、虎杖6g、多种维生素5~
10 片。用法: 将药用冷开水浸泡30min 后, 用大火煮沸,
然后用小火煎熬5min, 滤出药液, 再熬1 次, 和并滤液按
1: 1 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桨, 再把研细的多维粉加入,
调匀后喂蜂。每1 剂可喂10~15 箱蜂, 隔日1 次, 连喂4~
5 次。经我们对发病蜂群的治疗观察, 经2 个疗程, 并配
合上述的综合措施, 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 讨论及结果
山乌龟以块根入药; 性味功能: 苦、凉; 清热解毒,
散淤止痛。虎杖为蓼科蓼属植物以根入药。性味功能:
苦、酸、凉, 清热利湿, 通便解毒, 散淤活血。该药对种细
菌, 如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
有抑制作用。甘草, 性味甘, 平, 其清热解毒作用已为
DD 家所熟知, 维生素辅助药物能增强蜜蜂机体传染
病的抵抗力。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病的10 群蜜蜂
均治愈。而别外几群发病蜜蜂, 由于没有采取防治措
施, 则全群覆灭。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邹国洪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年第11 期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病。在养
蜂生产上时有发生, 发病轻时, 出现近百只幼虫死
亡, 工蜂采集活动正常; 发病严重时, 蜂群只见幼虫
增多却不见成蜂增加, 造成大批幼虫死亡, 工蜂表现
不安, 采集力明显下降, 甚至整群飞逃, 给蜂农造成
严重损失。
1 病原
经查明,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物为囊状幼虫
病病毒, 该病毒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一般在
1~2 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 在5~6 日龄大幼虫阶段出
现明显的症状, 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 但不表现出症
状。囊状幼虫病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在59℃热水中只能生存10 分钟, 室温干燥情况下可
以存活3 星期, 在病虫尸体可以存活1 个月, 如果病
虫尸体腐败只能存活7~10 天。据资料报道, 在蜂粮
中可存活100~120 天, 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
能存活80~90 天, 冬天则可存活90~100 天。阳光直
射4~7 小时可以杀死。
2 症状
发病幼虫多在6 天死亡, 30%死于封盖前, 70%
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 接着即可在脾
面上出现“尖头”,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 形成
钩状幼虫,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 继而变褐、黑褐色。抽
出后虫体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
工蜂将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 未被拖出的
死幼虫, 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 后期呈一
干片, 似龙船状。病死虫体干后不翘, 无臭, 无粘性,
易清除。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1 发病规律
3.1.1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每当气
候变化大, 温、湿度不稳定, 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
易发病。如在我国南方, 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2
个发病高峰, 广东、福建在3~4 月和11~12 月, 江西、
湖南出现在4~5 月和10~11 月; 北方发病较晚, 一般
出现在5~6 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 强壮的蜂群, 病
情可以自愈, 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
3.1.2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还与蜜源和巢内贮蜜
以及蜂数密集程度相关早春蜜源缺乏, 特别是蜂
群内缺少贮蜜, 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
病, 且病情较重; 相反, 当外界蜜源丰富, 巢内贮蜜和
花粉充足, 蜂群内蜂数密集( 蜂、脾相称或蜂多于
脾) , 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
3.1.3 蜜蜂囊状幼虫病和蜂种也有关系不同蜂种
间, 抗病性差异很大, 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抗病力
强, 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 也存在抗病性不
同的种群。
3.2 传播途径
研究查明, 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
料( 蜂蜜和花粉) 、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
传染源, 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原的传播者。
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 在饲喂幼
虫时, 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幼虫, 使其发病。实践证
明, 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 而通过成年
工蜂饲喂和清理巢房活动时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
的传播是通过蜜蜂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
给健康蜂群, 此外, 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
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可传播。
4 诊断方法
4.1 箱外观察法
当蜜蜂外出活动采集时, 可以看到蜜蜂从巢箱
内拖出病死幼虫; 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
幼虫, 可疑为本病。
4.2 蜂群检查法
打开蜂箱, 提出封盖子脾, 发现巢房盖有大量不
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
部, 挑取病虫, 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 虫体苍
白色, 无味、无粘性, 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4.3 样品送检法
①成蜂标本的寄送。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
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
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 只。装
入小纸袋内, 作好记录和标记, 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
箱内邮寄, 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②幼虫标本寄送。第一, 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
虫的巢脾, 装入小木盒内寄送。第二, 挑取单个幼虫
若干只装入已消毒的小玻璃管内, 封口后寄出。注
意, 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 均不能加任何防腐
剂, 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5 防治措施
5.1 以防为主
保持蜂场清洁, 蜂场及四周可用5%漂白粉液或
用10~20%石灰乳定期喷洒, 最少春、秋各1 次。阴湿
的场地可直接撤石灰粉, 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
烧毁或深埋。
刮除巢框、蜂箱内的残蜂蜡、残蜂胶物, 并对蜂
箱、蜂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2 隔离病蜂群
执行检疫制度, 保护未发病地区, 患病蜂群禁止
流动放蜂, 严防病原扩散, 不到疫区放蜂。
发现患病蜂群应迅速将其迁移到离蜂场1~2 千
米以外的地方。对患病蜂群先紧脾, 抽出患病子脾化
蜡换新脾, 将蜂群连脾换入已消毒的蜂箱, 并进行药
物治疗。
5.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保温, 以减少蜂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 非繁
殖期可幽王断子; 群内留足饲料, 使幼虫发育正常;
取蜜劳作要快、轻、稳, 减少幼虫受温、湿度影响及机
械损伤程度。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 应注意蜂群
保温, 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 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
检查蜂群次数, 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
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 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 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些营养物质, 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
对疾病的抵抗力。
第三, 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 暂时断子。巢
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 减少病原的积累, 打断
传染链, 减轻病情。
第四, 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
毒, 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 小时, 花粉脾
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目前多采用高效巢
脾消毒剂进行蜂具消毒。高效巢脾消毒剂是一种广
谱性含氯消毒剂, 对蜜蜂安全, 消毒效果较高。具体
消毒做法是浸泡消毒, 将100 片药溶解于2 000 亳升
水中, 浸泡巢脾20 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 另
换清水浸泡2 次, 每次5~10 分钟, 尔后晾干备用。
5.4 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 培育新王, 同
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
的蜂王, 这样经过几代选育, 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发病率。
5.5 适时换王
针对2 个高峰期适时换王, 特别是中蜂, 换王也
是生产上的需要。
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 ①断子, 箱内缺少寄主,
切断传染的循环, 减少主要传染源; ②体内带毒工蜂
无虫可育, 出巢采集, 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
无需清除病虫, 不会受到感染, 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
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 ③通常新蜂王生
活力强, 带毒少。
5.6 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方1 半枝莲( 又名狭叶韩信草) 的干草5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治10~15 框蜂。
方2 五加皮30 克、金银花15 克、桂枝9 克、甘
草6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
成药液糖浆喂蜂, 可用于40 框蜂的治疗。
方3 华千斤藤( 海南金不换) 干块根8~1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4 贯众50 克、金银花50 克、甘草25 克, 煎
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
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5 抗病毒862, 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
的混合制剂, 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4%
~87%以上。
实验证明, 应用抗病毒862 结合巢脾消毒和更
换蜂王等综合措施,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取1 袋
药( 4 克) 用少量水溶解后, 再加入2 000 克1: 1 糖
水, 混匀, 喂蜂4 群, 每4 天喂药1 次, 连续喂5 次。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张今会马军德
养殖技术顾问2007年9月

❹ 儿童补充营养可以吃蜂蜜吗

那不是有好处,是相当有好处。我找点资料给你。你也可以看我的博客链接:请看蜂研笔记,学习蜂蜜知识

【书摘】婴幼儿吃蜂蜜有哪些益处?


■蜂蜜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吗?
现代研究表明,儿童常食蜂蜜,可助长发育,牙齿和骨骼会长得快而坚实,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人观察:让两个儿童,一个食用含蜂蜜的食物,一个食用不含蜂蜜的食物。经过1个月后测出,食用蜂蜜的儿童,血红蛋白含量增加13%,而未食用蜂蜜的只增加4%。


美国医生休鲁兹和诺特曾对幼儿做过试验,结果发现:在牛奶中掺入蜂蜜后喂养婴儿,矿物质的利用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婴儿对钙和镁的吸收量大大增加。东京大学的托摩武人教授做过规模很大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喂蜂蜜的幼儿与喂砂糖的幼儿相比,其体重、体高、胸围和皮下脂肪增加较快,皮肤较光泽,并且较少患痢疾、支气管炎、结膜炎和口腔炎等疾病。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快,生长也很旺盛,他们的物质代谢的同化过程强于异化过程,这个时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蜂蜜中不仅含有全面的营养,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能量,它比白糖和牛奶等更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蜂蜜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据《蜜蜂杂志》1993年7期上《蜂蜜使我的小宝健壮聪明》一文介绍:山西闻喜县一小孩出生后,因无母乳而用牛奶喂养,从哺乳期到断奶后,一直在牛奶中添加蜂蜜,再未吃过什么高级营养液,如今孩子已两岁多,连一次感冒都没患过,个头比同月龄的孩子都高,食欲非常好,智力更喜人,能熟练地读写出汉语拼音的26个字母,这都是沾了蜂蜜的光。【摘自《蜂产品医疗保健500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月版郭芳彬/文】


■婴幼儿吃蜂蜜比吃白糖好


目前,在一些家庭中用牛奶喂养婴儿时,往往加入白糖。能否以蜂蜜替代白糖呢?两者究竟用哪一种更好呢?据分析,婴幼儿食用蜂蜜比白糖好。其理由如下:


1.蜂蜜营养成分比白糖高:蜂蜜中除了含有80%左右的糖类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转化酶(淀粉酶、蔗糖酶)及有活性的生物素。这些都是白糖所无法相比的。


2.蜂蜜比白糖易于消化、吸收:蜂蜜中的主要成分是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单糖不需要经过消化而被人体直接吸收。况且蜂蜜中含有多种酶类,酶是食物的催化剂,能帮助食物消化。而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双糖),蔗糖必须经过蔗糖酶的转化才能变成单糖,这无疑增加了胃肠负担。白糖中也无酶类,故不能帮助消化。


3.蜂蜜利于生长发育:蜂蜜中含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小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在蜂蜜中几乎都含有,在白糖中则无蛋白质和氨基酸。


4.蜂蜜有杀菌作用:蜂蜜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杀死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白糖不但无杀菌作用,常食还会引起龋齿。


5.蜂蜜属于碱性食物:蜂蜜中含有0.03%~0.9%无机盐。在人体内,蜂蜜中的无机盐可与酸性成分结合,从而有利于酸碱平衡,同时还可以消除机体的疲劳感。而白糖无此作用,且食人体内呈酸性。【摘自《蜂蜜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金盾出版社2008年5月版刘强/编着】


■婴儿食用蜂蜜会不会引起中毒


自从国外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婴儿食用蜂蜜中毒事件,并且从该种蜂蜜中检出肉毒杆菌芽孢后,这种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用的营养佳品,就几乎变成未满周岁婴儿的禁忌食物了。


主张婴儿禁用蜂蜜的理由:一是蜂蜜中可产生肉毒杆菌,而目前国内外蜂蜜生产工艺中又无法破坏这种杆菌芽孢;二是婴儿肠道内生物生态平衡不稳定,抗肉毒杆菌的屏障尚未形成,难以抵御这种细菌生长、繁殖。


美国偶然发生的婴儿食用蜂蜜中毒事件,并不能肯定蜂蜜即是肉毒杆菌的孳生基。实际上,由于蜂蜜本身含有抗生素,因而具有较强的杀菌力,加上蜂蜜含水量少,而含糖量和酸度均较高,所以肉毒杆菌及其他细菌是难以生存、繁殖的。美国从引起中毒的蜂蜜中检出肉毒杆菌芽孢,原因很可能是在加工、运输、存放或销售环节中污染所致。因此,搞好这些环节的卫生和质量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从蜂蜜本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看,找不出任何不适于婴儿食用的理由。世界上有些国家早有用牛奶、奶油、蜂蜜和水混合哺婴的传统。据报道,国内有人曾做过如下试验:给30名婴儿每日加喂2匙(5毫升)蜂蜜,连续6个月后,发现体重较不喂蜂蜜的对照组婴儿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增多8.5%,红细胞也较对照组高,这说明蜂蜜对婴儿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是有促进作用的。


祖国医学总结蜂蜜有“五功”:即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实践证明,蜂蜜有助于胃肠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尤其有利于婴儿胃肠对乳、蛋的消化,从而避免消化不良。蜂蜜对小儿因缺铁、铜、锰等而发生的贫血,对新生儿黄疸及婴儿呕吐、感染、便秘等,均有治疗效果。【摘自《蜂蜜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金盾出版社2008年5月版刘强/编着】


编者注:这文章的前提是,你买到了足够好、足够纯的蜂蜜。如果你买的蜂蜜不纯,水分含量过高,天一热就发酵;或者是买了用糖浆、淀粉制成的假蜜,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篇文章强调的“食用蜂蜜不会中毒”的前提就不存在了。编者的意见是:既然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对自己买到真蜜又没有绝对的信心,那么,1岁之前的婴幼儿,就不要让他们食用蜂蜜。


■儿童保健话蜂蜜


笔者对常食用蜂蜜的十几个儿童观察分析,认为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常吃蜂蜜能有效地预防感冒和减轻感冒症状;有增强食欲、促进发育的作用;由于蜂蜜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所以有提高免疫功能、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作用。总之,儿童长期坚持服用蜂蜜是保证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以上充分说明,儿童食用蜂蜜的好处,但必须注意的是:一要选购合格的成熟蜂蜜;二要天天坚持食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起不到作用的;三是食用蜂蜜千万不要用开水冲服,因为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物质,如酶类物质、维生素等,在高温下会被破坏,影响蜂蜜的功能。正确的方法是用40℃以下温开水送服。用量无明确规定,大体每日可服用20~50g。


另外,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吃蜂蜜上胖,对这点大家可放心,蜂蜜不含脂肪,不经过体内分解,可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它与白糖有着本质的区别,白糖是蔗糖双糖,进入人体后需经消化酶分解成单糖,人体才能吸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脂肪,所以白糖吃了胖人,而蜂蜜不会使人发胖。

【摘自《少年天地(小学版)》2007年第5期】

❺ 中国蜂业杂志有哪些

1期刊名称:中国蜂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

2期刊名称:蜜蜂杂志
主办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3期刊名称:养蜂科技(已停刊)
主办单位: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江西省养蜂学会

❻ 有关蜜蜂的论文题目

[1]. 徐卫滨, 无选择策略的改进蜜蜂群算法.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1(05): 第343-347页.
[2]. 陈璇与胡福良, 调控蜜蜂采粉行为的遗传因素. 中国蜂业, 2010(11): 第13-15页.
[3]. 汪明明等, 蜜蜂工蜂卵巢发育的影响因素. 中国蜂业, 2010(10): 第5-7页.
[4]. 曾鸣等, 基于混沌量子蜜蜂算法的机会约束输电规划.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22): 第1-7+14页.
[5]. 安建东与陈文锋, 全球农作物蜜蜂授粉概况.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1): 第374-382页.
[6]. 陈璇与胡福良, 雌性蜜蜂级型决定的分子机制. 蜜蜂杂志, 2011(04): 第1-7页.
[7]. 侯春生与张学锋, 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变化对蜜蜂生存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17): 第5061-5070页.
[8]. 陶德双等, 中华蜜蜂为石榴授粉效果研究. 蜜蜂杂志, 2010(03): 第10-11页.
[9]. 李兆英与奚耕思, 中华蜜蜂工蜂复眼的胚后发育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第60-64页.
[10]. 严盈, 彭露与万方浩, 昆虫卵黄原蛋白功能多效性:以蜜蜂为例. 昆虫学报, 2010(03): 第335-348页.
[11]. 周亮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蜜蜂杂志, 2010(06): 第9-10页.
[12]. 李兆英, 中华蜜蜂工蜂视叶胚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昆虫知识, 2010(04): 第680-684页.
[13]. 沈登荣等, 蜜蜂作为病原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 2010(S1): 第118-122页.
[14]. 周亮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RNA依赖的RNA聚合酶部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0(11): 第50-52页.
[15]. 郑肇葆, 产生最佳Tuned模板的蜜蜂交配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04): 第387-390+435页.
[16]. 李伟强, 徐建城与殷剑锋, 蜜蜂群优化算法用于训练前馈神经网络.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24): 第43-45+49页.
[17]. 周丹银等, 蜜蜂为油菜授粉效果初步研究. 蜜蜂杂志, 2010(01): 第3-5页.
[18]. 薛晗等, 空间机器人随机故障容错规划的蜜蜂算法. 信息与控制, 2009(06): 第724-734页.
[19]. 张成翠与曾建潮, 蜜蜂群组决策方法的建模与仿真.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9(06): 第452-455页.
[20]. 周婷等, 蜜蜂巢房大小影响狄斯瓦螨的繁殖行为. 昆虫知识, 2006(01): 第89-93页.
[21]. 历延芳, 闫德斌与葛凤晨, 蜜蜂为塑料大棚西瓜和田间西瓜授粉试验报告. 蜜蜂杂志, 2006(01): 第6-7页.
[22]. 王成菊等, 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制剂对蜜蜂的安全性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01): 第229-231页.
[23]. 黄智勇, 蜜蜂全基因组出笼前后. 昆虫知识, 2007(01): 第5-9页.
[24]. 姜双林与李博平, 陇东地区不同生境下蜜蜂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 草业科学, 2007(05): 第89-91页.
[25]. 王志江与魏红福, 蜜蜂α-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食品科学, 2007(07): 第304-308页.
[26]. 罗阿蓉等, 后基因组时代的蜜蜂QTL研究. 昆虫学报, 2007(09): 第950-956页.
[27]. 何铠光, 刘佩珊与苏鸿基, 台湾蜜蜂的螺旋菌质病研究. 蜜蜂杂志, 2007(S1): 第3-7页.
[28]. 许益鹏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病的Nest-PCR检测. 科技通报, 2007(06): 第824-827页.
[29]. 林小丽等, 农药对蜜蜂的风险评价技术进展. 农药学学报, 2008(04): 第404-409页.
[30]. 刘之光与石巍, 中国甘肃东北部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学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2): 第97-102页.

❼ 谁知识有关于蜜蜂的杂志急急!!!!!!

《中国蜂业》出版单位:中国农科院蜜蜂所
《Apidology》
《American bee》

❽ 蜂王浆的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癌吗

坊间一直流传“蜂王浆富含雌激素,可能导致乳腺癌”的消息,甚至电视台也有相关报道:

▲ 乳腺癌的风险评估模型[6]

至于蜂王浆么,从目前来看,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对乳腺癌有特别的坏处。想吃就吃一口吧,不过,也别迷信它的功效、用它取代药物。

真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吃蜂王浆会导致乳腺癌。一级亲属有乳腺癌史、初产年龄晚、初潮年龄早才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定期筛检。

---------------------------------

参考文献

【1】陈明虎, 陈坤. 浅析蜂王浆的激素效应[J]. 蜜蜂杂志, 2010, 9(9): 12–14.

【2】梁明, 梁小光. 蜂王浆中有机酸成份的性激素样作用[J]. 中国医药学报, 1999, 14(3): 22–23.

【3】赵扬冰, 史宗道. 成都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 20(2): 91–94.

【4】袁宝君, 戴月, 史祖民等. 妇女乳腺癌与服用蜂王浆保健品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 2005, 16(1): 4–6.

【5】王启俊, 周燕荣. 中国城市居民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3): 216–220.

【6】柳光宇, 沈镇宙. 乳腺癌高危妇女的评估与预防策略[J]. 中国癌症杂志, 2000, 10(5): 438–442.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❾ 我国有哪些养蜂科研与教育机构国内外有哪些重要的养蜂学术期刊

我国养蜂科研与教育机构比较健全,研究机构中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设备最先进、人才最集中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设有蜜蜂育种中心、昆虫授粉中心、蜂业技术开发中心、养蜂系、蜂产品系、《中国养蜂》杂志编辑部、图书室等机构,科研工作者主要由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人员组成。此外,每年还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招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中国养蜂学会办公室也设在所内。

此外还有,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北京市蜂产品研究所、江苏省连云港市蜂疗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

我国设有专门从事培养养蜂行业专门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有20多所院校开设有蜂学类课程,10多所院校设有养蜂教学研究机构。其中,福建农业大学蜂学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惟一一所能够面向全国招生、培养蜂学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高校。此外,还有浙江大学蜂业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养蜂教研室等,其中,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是全国惟一一所能够招收蜂学专业博士的高等院校。

国内外比较重要养蜂学术期刊有:《美国蜜蜂杂志》(Ameri-can Bee Journal);《养蜂研究杂志》(Journal of Apicultural Re-search);《养蜂文摘》(Apicultural Abstracts);《蜜蜂世界》(Bee World);《养蜂动态》(Apiacta);《养蜂集锦》(Gleaning in Bee Culture);《养蜂学》(Apidology);《蜜蜂科学》(Honeybee Sci-ence);《中国养蜂》(China Apiculture);《蜜蜂杂志》(Journal of Bee)等。

❿ 中蜂蜂箱继箱怎么养

阅读全文

与蜜蜂杂志免费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上怎么下载班智达的软件 浏览:1221
无痕迹消除图片软件 浏览:766
免费小票软件 浏览:1015
华为在哪里设置软件停止运行 浏览:1010
用电脑键盘调节声音大小 浏览:1309
自动刷软件赚钱 浏览:1313
古装连续剧免费版 浏览:1463
工免费漫画 浏览:1197
手机软件专门储存文件 浏览:1556
uos如何用命令安装软件 浏览:1381
有线耳机插电脑麦克风 浏览:691
侏罗纪世界3在线观看完整免费 浏览:1043
单个软件怎么设置名称 浏览:768
凤凰网电脑版下载视频怎么下载视频怎么下载 浏览:1432
明白之后如何免费获得无人机 浏览:876
如何解禁软件菜单 浏览:913
副路由器连接电脑视频 浏览:1398
内置wifi电视如何装软件 浏览:1167
手机换零免费雪碧 浏览:1631
国行苹果如何下载美版软件 浏览:1265